今天太晚了,也累了。先发图,再补充文字吧。



这里我一不提是谁的琴,二不提名次。只说琴。
话说这第一只琴,镶线材质很有意思。大家放大一些的话,会看到中间的白线是和背板一样的有斑马一样反光的,枫木材质或者是其他带花纹材质的白线。
提琴的装饰,比赛琴非常讲究。太绚丽,容易让评委觉得过于浮夸。太内敛,就不容易出众。那么这条带花纹的白色镶线,就很好的让评委记住了这支琴,这个人。
音板的圆边大概在2/5,介乎于意大利的“包裹” 和法国的“敞开”之间,略偏向打开。而峰尖指向琴角宽度的1/4处,且蜂针成略微弧形,长度偏长。蜂针的走向基本延续了下圆镶线的走向,是一种“内敛”的走势。 而琴角的翻遍,成一个圆弧状的干净利落的曲线。
整只乐器翻边线条通顺,距离完全一致。
音孔切割是这几只琴里面我认为最漂亮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相比下面两个音孔,他在孔身上几乎没有直线部分的存在,而又匹配的恰到好处。整个音孔似乎是使用利刃完成。 干净利落。





图二解说:这支琴的作者提交了两只小提琴作品。 但是他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是几乎同样的工艺。他的两只琴无论风格,技巧,还是颜色其实都有一定的改变。这一只颜色相对较浅。
以我个人的浅见,如果提交两只作品,而又没有多大的区别,恐怕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声音分数上至少有一只是偏高的,能对成绩有所保证。 但是如果按照我个人的脾气,我觉得这位制作师,两只琴使用不同风格参赛,才是对于比赛允许两只作品参赛的正确理解。
因为你可以在一个比赛里面取得两个方面的经验。
这支琴的音孔,更加接近于1715 Cremonese 的原琴。也就是中间的孔身部分,相对来说平行的部分较长。音孔的切削的“果断”程度以我看略逊于第一支。琴角的风格明显借鉴了最近比较流行的敞开式的, 方形的琴角翻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