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琴弦必须被琴码分割成6:1?


2017-4-21 09:57 | 作者: 悠悠爸爸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关于琴码的位置,一直有种定论是:琴码将琴弦分割成6:1,以保证位于琴码两边的两段琴弦能产生和谐的共振。 但是有个疑问:这种说法有多少道理? 对应一根弦,其振动的基频频率 f =(1/2L)*(T/ρ)^(1/2) 其 ...
    于琴码的位置,一直有种定论是:琴码将琴弦分割成6:1,以保证位于琴码两边的两段琴弦能产生和谐的共振。

    但是有个疑问:这种说法有多少道理?

    对应一根弦,其振动的基频频率 f =(1/2L)*(T/ρ)^(1/2)
    其中,T为张力,ρ为线密度,L为弦长。

    如果像古筝,古琴这种琴码两端弦长都比较长,质地近似相同的状态下,确实可以通过琴码两边弦长的比例判断,两段弦各自的振动频率是否和谐。

    但是小提琴的琴弦,在琴码与拉弦板之间的这段弦,与琴弦的主体完全不同,琴弦尾端是琴弦弯折回来扭成麻花状,再用线缠绕固定而成,那么琴码与拉弦板之间的琴弦,一部分是两股扭成并缠线,一部分是单股缠线,还有一部分是单股,这样的结构,其线密度完全不均一,加上缠线部分无法很好地振动,因为所缠的线不是振动性能好的金属线。所以简单地认为两段弦长度成比例,就能有和谐的共振,是没有合理依据的。

    如果下图所示,尤其是E弦,差异尤其明显。如果要考虑琴码两边的弦共振,至少应该把弦在拉弦板上再绕一圈,以避开这段弦的末端。





1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泉诚先生 2017-2-27 08:16
关键是要保证有效弦长。
引用 明月山人 2017-2-27 09:49
感觉这么点共振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设计上并没有考虑共振。真正考虑了共振的乐器往往有很多根长短不等的共振弦。
引用 回来火车 2017-2-27 17:53
常规提琴须具备这项基础的架构。最简单的测试方式就是在琴上任意调整从而听其音色的变化和震动的区别。
或许您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尝试一下其它结构类型,如果取得突破,那将是制作师的福音!

引用 小于 2017-2-27 21:19
我觉得楼主一定是个理工男。
引用 悠悠爸爸 2017-2-27 22:09
小于 发表于 2017-2-27 21:19
我觉得楼主一定是个理工男。

100%正确。这是大学物理的练习题做过的内容。
引用 悠悠爸爸 2017-2-27 22:16
回来火车 发表于 2017-2-27 17:53
常规提琴须具备这项基础的架构。最简单的测试方式就是在琴上任意调整从而听其音色的变化和震动的区别。
或 ...

祖师们设计的时候,可能是基于几何上的美学方面考虑。实际作用估计比较复杂。
引用 回来火车 2017-2-27 22:23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27 22:16
祖师们设计的时候,可能是基于几何上的美学方面考虑。实际作用估计比较复杂。 ...

是的 提琴特别是美学方面,还有许多特别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尽情的欣赏和感知啊!
引用 wenzhousx 2017-2-27 22:50
为了这个1/6比例,我修改了好几把琴的系弦板,却不曾质疑过。
引用 ba5rw 2017-2-27 23:53
本帖最后由 ba5rw 于 2017-2-27 23:56 编辑

其实可以把六分之一的琴弦看作一个谐振腔,而谐振腔的品质因素决定共振峰的坡度,当品质因素很高的时候,这段琴弦谐振的响应曲线坡度可能像一根线,频率范围很窄,甚至只有一个点,而如果加重负载,提高损耗就能扩大谐振范围,响应曲线可能就像丘陵,坡度圆滑,这就是系弦板的作用,而E弦的六分之一误差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小提琴的元件是实践出来的科学,没有摸清原理分析元件的作用擅自改革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我买了钛微调,开始的时候感觉新颖,高音好像靓丽了,但是如今发现,最便宜的厚实笨重的微调反而才是经典小提琴的音色……系弦板也是,我模仿某些创新,挖空做薄了系弦板,以为能增加自由振动改善音色,结果是音色的确改变了,但是不是变善却有待商榷!

音板的材质物理特性、琴弦的振动特性、琴码要多厚多硬、系弦板的质量(物理质量)、音柱的软硬直径大小……其实都是要根绝需要的音色匹配的,但是如何匹配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且不说其他的,要得到什么样的音色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但是肯定有一套科学的配置方案。
引用 回来火车 2017-2-28 00:33
ba5rw 发表于 2017-2-27 23:53
其实可以把六分之一的琴弦看作一个谐振腔,而谐振腔的品质因素决定共振峰的坡度,当品质因素很高的时候,这 ...

且不说其他的,要得到什么样的音色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但是肯定有一套科学的配置方案。
!!![em17
很大的话题,很深刻的认识!
引用 小于 2017-2-28 20:35
很多所谓的“尺寸”,“距离”,“数据”,无非是给一些爱好者一个基本的参考。 有了这个基本点,再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这个所谓 1/6,是为了达到一种“和谐”。也就是在拨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1/6的距离基本可以让上下两部分琴弦是八度关系。但是并不是准确的,完全按这个理念制作的系弦板实际上是一种四根弦尾部长度不同的系弦板。加钱么,也挺离谱,但是除了卖的人,好似没什么人认为有什么大变化。
引用 G914 2017-4-8 12:37
楼主这个是在固定情况下两点平面计算,提琴可变函数太多,可能不太合适。
引用 freewill 2017-4-24 01:41
ba5rw 发表于 2017-2-27 23:53
其实可以把六分之一的琴弦看作一个谐振腔,而谐振腔的品质因素决定共振峰的坡度,当品质因素很高的时候,这 ...

我很赞同。我也在儿童琴上做过类似的尝试,小琴的音色变化起来更明显。的确更轻的拉弦板会提升震动的敏锐,但是音色却未必是向着“更好的小提琴的音色”去变化,而是向着一种似是而非的“改善”。

所以这样想来,一方面我们是应该承认基本物理原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物理原理很多都是建立在无干扰模型下的一种理想状态。所以调整琴的音色,的确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个结果让人反思了其中原理,不完全是某个原理来指导了操作方法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引用 回来火车 2017-4-25 01:45
freewill 发表于 2017-4-24 01:41
我很赞同。我也在儿童琴上做过类似的尝试,小琴的音色变化起来更明显。的确更轻的拉弦板会提升震动的敏锐 ...

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个结果让人反思了其中原理,不完全是某个原理来指导了操作方法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说的真好!我们确实也有这样的感觉!
引用 崩牙兔 2017-5-30 20:50
我在看《提琴的制作与修复》,里面提到指板末端位置分割弦的比例是6:1,刚好是空弦隔两个八度的五度音。楼主是不是误解了这个呢?
引用 trewq_732579986 2017-5-30 21:28






引用 回来火车 2017-5-30 23:31

这个有点意思,第一次看到。请问音色怎么样?
引用 sunshunoo8 2017-5-31 13:22
   17楼老哥去掉拉弦板 ,琴音发空了吧?;那拉弦板还起阻尼作用呢。有 些东西还真离不开【配重】。约,5,6年前网友大家谈及,误认为拉弦板太重,压在马上,有碍琴的振动。因弦不够长,网友将拉弦板截短;老哥又近一步,----去掉之。绳,实验还可,担心绳的拉力,音定不住,跑音。
引用 trewq_732579986 2017-5-31 13:29
音色有些变化,感觉太丑,跑音倒没有

查看全部评论(21)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29 13:2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