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琴码的位置,一直有种定论是:琴码将琴弦分割成6:1,以保证位于琴码两边的两段琴弦能产生和谐的共振。 但是有个疑问:这种说法有多少道理? 对应一根弦,其振动的基频频率 f =(1/2L)*(T/ρ)^(1/2) 其中,T为张力,ρ为线密度,L为弦长。 如果像古筝,古琴这种琴码两端弦长都比较长,质地近似相同的状态下,确实可以通过琴码两边弦长的比例判断,两段弦各自的振动频率是否和谐。 但是小提琴的琴弦,在琴码与拉弦板之间的这段弦,与琴弦的主体完全不同,琴弦尾端是琴弦弯折回来扭成麻花状,再用线缠绕固定而成,那么琴码与拉弦板之间的琴弦,一部分是两股扭成并缠线,一部分是单股缠线,还有一部分是单股,这样的结构,其线密度完全不均一,加上缠线部分无法很好地振动,因为所缠的线不是振动性能好的金属线。所以简单地认为两段弦长度成比例,就能有和谐的共振,是没有合理依据的。 如果下图所示,尤其是E弦,差异尤其明显。如果要考虑琴码两边的弦共振,至少应该把弦在拉弦板上再绕一圈,以避开这段弦的末端。 |
小于 发表于 2017-2-27 21:19
我觉得楼主一定是个理工男。
回来火车 发表于 2017-2-27 17:53
常规提琴须具备这项基础的架构。最简单的测试方式就是在琴上任意调整从而听其音色的变化和震动的区别。
或 ...
悠悠爸爸 发表于 2017-2-27 22:16
祖师们设计的时候,可能是基于几何上的美学方面考虑。实际作用估计比较复杂。 ...
ba5rw 发表于 2017-2-27 23:53
其实可以把六分之一的琴弦看作一个谐振腔,而谐振腔的品质因素决定共振峰的坡度,当品质因素很高的时候,这 ...
ba5rw 发表于 2017-2-27 23:53
其实可以把六分之一的琴弦看作一个谐振腔,而谐振腔的品质因素决定共振峰的坡度,当品质因素很高的时候,这 ...
freewill 发表于 2017-4-24 01:41
我很赞同。我也在儿童琴上做过类似的尝试,小琴的音色变化起来更明显。的确更轻的拉弦板会提升震动的敏锐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29 13:2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