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失聪促进了节拍器的推广,这是一个残酷而又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位音乐家再也听不见自己创作的音乐,这种残酷的命运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传奇。 节拍器在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手里发挥了惊人的作用。由于后天失聪,这位作曲家从未真正听到过这个工具发出的嘀答声,不过,他为此专门谱写了一首乐曲献给节拍器的发明者约翰·内波穆克·梅尔策尔,这就是贝多芬《第八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诙谐的快板。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研究、演奏或者是创作音乐,都离不开一个小小的工具:节拍器。音乐家可以根据节拍器的嘀答声获得准确的节拍,尽管这种嘀答声很单调,但这却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声音。 节拍器是约翰·内波穆克·梅尔策尔发明的,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却充满智慧,只有一个发条装置和一个种摆,钟摆可以设定为每分钟40次至208次。节拍器在音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200年来,它的结构几乎没有改变,却被人们广泛接受,这首先应当归功于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就是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在今天,贝多芬的名字就是优美的古典音乐的象征。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的失聪促进了节拍器的推广,这是一个残酷而又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位音乐家再也听不见自己创作的音乐,这种残酷的命运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传奇。 然而,贝多芬最初并不想成为一名苦难深重的艺术家。1792年,刚满20岁的贝多芬初到维也纳时,曾经踌躇满志地想做一名成功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这个性情古怪的年轻人很快赢得了当时维也纳上流社会时尚人士的青睐。 贝多芬30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耳聋的病症,他患有中耳动脉硬化,后来发展成慢性中耳炎,这种疾病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听觉器官,并使他的耳聋程度逐渐加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多芬竭力隐瞒自己听力下降的事实。对于他来说,失去听力则意味着失去了最珍贵的财产,这几乎把他带到了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边缘。 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耳聋使他不得不完全靠自己的想像来创作音乐,就像是雕刻师在凭借自己的想像 塑造悲剧的形象。 贝多芬的音乐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同时又常常流露出一种惊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情绪。比如他的《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在1809年至1812年期间完成的,当时他已经听不清节拍器发出的嘀答声,然而,这部交响曲中响亮清晰的节拍都是通过节拍器获得的。贝多芬把这部交响曲献给了节拍器的发明者梅尔策尔,这是一份饱含友情而又充满幽默感的礼物,这也是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运用机械的一种见证。 在此之前,管弦乐队的乐手们一直是根据演奏时的节拍去寻找节奏的,也可以说是依照心脏跳动的节奏来确定音乐的节拍的。节拍器发明之后,就成了作曲家制造节奏的主要工具,作曲家可以根据节拍器上的刻度来选择他想要的节奏,利用这个工具可以得到精确的节拍。 其实,时间本身是没有刻度的,人们只是希望用时钟或节拍器来划分时间。时光在流逝,时间是一种触摸不到的东西。 贝多芬在他的《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营造了一种诙谐有趣的戏剧气氛,在这里,他机智地模仿节拍器的滴答声,这种像机械一样的节奏使音乐变得轻松、自由。这个乐章就是在这种机械的节奏中开始的,但这种声音本身并不是具有活力的音乐。于是,贝多芬在这种声音中加入了节奏和曲调,从而真正进入了他自己的音乐世界。 这段音乐中仍然贯穿着单调的滴答声,但是由于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节拍,所以音乐也变得自由轻松起来。贝多芬在这里表明了他的作曲理念,那就是要在自由和规范中求得平衡,在人与机器之间寻找和谐,并将这种和谐转化成音乐。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一首诙谐的快板,这音乐充满了智慧和魅力。当我们聆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谱写这部作品的人居然听不见这轻松愉快的声音。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1:2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