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琴友们的学琴日记,勾起了对早年学琴的一些有趣的回忆,忍不住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现在十几岁的孩子除每天得完成繁重的作业,业余时间还得学钢琴,学小提琴满足家长们无休止的期望和要求。和他们相比,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幸福"得多了, 沒功课,没作业,整天过着无忧无虑,无所事事的日子。不过虽然时代不同,但对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和向往却是一样的,想当年谁要是会拉小提琴,有点文艺细胞,还是能引来同龄人无数羡慕的目光。在只能吃饱饭的年代,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弹钢琴那是小说里的故事; 但买一把几十块钱的小提琴,普通家庭咬咬牙省一省也还可以。 那时无论你走到哪一条亍巷总能听到从某一扇窗户里漂出的断续的吱吱溜溜的琴声。我很幸运有一个做中学音乐老师的父亲,父亲酷爱古典音乐,收藏了不少古典音乐唱片,仅贝多芬的单数交响乐他就有不同的版本; 后来文革中唱片全给砸碎,一地的黑胶木碎片2分钱一斤卖给了破烂收购站。近水楼台,不拉提琴的父亲开始教我拉琴,"霍曼"成了我每天练习的教材。 学校里有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父亲耐心的经营下还调教出了一个有10来把小提琴的乐队。有点基础,能拉个成调调的歌曲的同学都能叁加乐队; 乐队中10来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加入乐队前,全是清一色的"自学成材"。这个初中学校解放前曾是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法国人离开时留下了一架三角钢琴,琴就放在一间有木地板的小礼堂里。礼堂后来成了学校的音乐教室和宣传队活动的地儿。每当市教育局组织学校汇演,宣传队每周就要活动三次,乐队的任务就是在台上为一个简单的集体舞蹈伴奏。每次活动大家先跟着父亲的钢琴练习C大调音阶,然后才集体练习伴奏谱,练习过程中每个人得把节奏较难的乐句当众独自照拉一遍,以免有人"滥竽充数",影响了演出时的整齐划一。半年下来十来个人不但能齐齐的拉个曲子,为在台上看着顺眼,乐队还统一了弓法。 当年没有任何小提琴教材出版物,更没有专职小提琴老师,大家学琴的过程就象瞎子领瞎子,一步步慢慢往前走。没人指导没关系,知道有本叫"开塞"的练习曲就行了,那可是初学者"圣经"。想法弄到一本晒图版的开塞,互想传抄一下,照着开练!能把开塞24课拉完那可就是牛人中的牛人了。令人遗憾的是,三年初中下来,这个让大家羡慕嫉妒能练完24课的"牛人"一直没出现,绝大多数人都还是在"开塞"第一课"米索米多"的头几个乐句中苦苦挣扎。 学校有一台老旧的吱吱做响的录音机,能放大尺寸转盘的磁带。父亲不知从哪录制到由前苏联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图拉赫演奏的贝多芬的D大调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二部协奏曲我们百听不厌。晚上,一小撮十几岁的中学生围坐在录音机旁"欣赏"这"天籁"之音,听到精彩之处,不知如何表达,众人忍不住抓耳绕腮,只会不住口叹息,活脱脱一幅西游记中"孙猴"听菩提提祖师讲经时的神态。如今回忆起来,仍然感叹这两部永恒的古典作品的震撼力。一个同学十分崇拜大卫,经常骄傲的宣称,"自己釆用的是标准的俄罗斯派的持弓法"(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什么是俄罗斯派),但因他老是把音拉"左",后来众人私下给取了个绰号叫"俄罗斯左派,,,,,。 对我而言, 时光就这样在永远完成不了的"开塞"24课中慢慢流走了。77年国家统于恢复了大学招考制度,父亲当即立断让我放下提琴,重新拿起书本。后来的结果我不说大家想必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吧: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上,多了一个会拉点小提琴的平庸的化学工程师,少了一个很可能会坐在某一个乐队角落里拉琴的更为平庸的提琴匠! |
zgzjhzzc 发表于 2019-1-15 08:16
很有意思,且等下回分解!
xuxianzhou 发表于 2019-1-15 08:42
祝福你有个好爸爸,开塞学了没干专业,门捷列夫周期表用上了,祝贺你成为了一位化学工程师。 ...
sunshunoo8 发表于 2019-1-15 10:12
很羡慕你少年有那么好的学琴条件。很怀念那个年代。
fanpu 发表于 2019-1-15 12:14
真诚的感谢你的祝福 ! 我确实有个非常好的父亲.
HX4740 发表于 2019-1-15 12:19
楼主:您是幸运的是,我和你非常相似的经历,只是恢复高考我没有考上大学,成为了一名工人。退休了重新开 ...
fanpu 发表于 2019-1-16 04:43
原来仁兄是 PhD 啊!小弟这厢有礼啦。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11:2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