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琴ea弦谐波丰富,但是还有点过了,导致发音不集中,gd弦音色单调音无力缺乏牙杯味道,总体和一把几百元的工厂练习琴无异,但的确是一把手工琴,制作者应该也尽力了,我想改造好点,大师们可有修整建议?为此买了一把测厚仪,晚上上面板厚度分布图。背板要另外想办法测厚。 刚才重新测量作图,并与网络和陈元光资料比较,面板一律为里朝上,低音梁在右边,蓝色数字是我的白胚琴面板数据,红色是陈元光,黑色是网络资料: 显然中间做厚了,怪不得发音不良,边缘做薄了,希望因为其密度较高还能忽略缺陷。 依据我的实验经验,边缘非常薄,中间稍厚的面板低音浑厚有颗粒感,但是高音软弱无力无穿透感。面板均匀做薄的琴,高音像单簧管之类的,而中间薄,边缘厚的还不知道,有说古意大利的制琴家一般将面板理解为一片鼓膜,所以早期意大利琴的面板厚薄较为均匀和统一。而法国、德国的制琴师多把面板做成中间厚,旁边薄。而这把白胚琴则可能是查阅了胡佳来的一个帖子公开的斯式1715仿制的厚度分布,依葫芦画瓢,没有精细掌控和调整,最基本的音梁也没有通过测试,所以发音就像工厂大批量的低端练习琴。不知道我的实践和分析对不对?请大家指教! 当然,低音梁的作用理解和调整无疑是关键技术,音板调音反而有点玄乎,因为自由振动和受限受迫振动是两码事。 最后一张是胡佳来大师某个帖子中的资料,厚度布局与我现在这把白胚极为相似。 为方便自己和大家日后集中查阅,顺便再上一张国外资料中的小提琴厚度分布图,上一排是新琴,底下5把是意大利古琴。基本上也是边缘厚,中部平均变薄,琴码和f孔四周厚。我把经典的面板厚度分布归类为哑铃状和骨头状……我自己当初把小提琴面板理解成边缘富有弹性的舌簧喇叭的纸盆,而且也实践了一把提琴,结果是使用多米南特尼龙弦低音很有颗粒感,音色比较开放,但是A弦音量明显不足,EA弦演奏缺乏集中的音色,有发散的感觉,不过音量绝对震撼,室内演奏实在不好听。 瓜奈利维奥当1741 我分析了手头这把白胚琴,低音无法起振的原因基本上可以确定有两个地方:一是低音梁尾端尺寸生硬的照搬制作工艺的尺寸,而且是往保守的方向留有一个毫米以上的偏差;二是音板的厚度分布在关键的区域不够大胆,因为原先的尺寸应该是针对欧料什么的,现在估计用的是东北料,干燥年限没什么问题,但是材料明显的偏硬,厚度分布应该要有所调整,以便兼顾低音区的振动和高音区。 不怕笑话,这把琴后来被评价为垃圾琴! ![]() 低音浑厚但缺乏颗粒感,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开头很震撼,但是到了抒情段落就很遗憾! |
明月山人 发表于 2016-11-28 03:45
楼主自己设计的测厚仪,怎么没有动手制作?
小于 发表于 2016-11-28 20:27
支持折腾!
小于 发表于 2016-11-29 20:55
我自己做过很多记录,也尝试过很多想法。但是我只能很抱歉的告诉你,我一不熟悉它使用的木材,二不熟悉它的 ...
dzhzzh 发表于 2016-11-30 04:42
动手之前的录音来两段。
leilei0611 发表于 2016-12-2 00:20
不得不回复,因为您的精神值得我学习!顶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8 21:1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