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沉思》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2019-6-16 08:33 | 作者: 太极神人 | 来自: chinaviolin.net(原文)

摘要: 记得有一天,家父回家,从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张外面套着牛皮纸的黑胶唱片,兴冲冲地说,“今天真开心,在西藏路音乐书店买到几张好唱片。都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我们几个孩子围了上去,仔细端详唱片上的曲名 ...
  我听《沉思》最早是在55年之前。

  记得有一天,家父回家,从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张外面套着牛皮纸的黑胶唱片,兴冲冲地说,“今天真开心,在西藏路音乐书店买到几张好唱片。都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我们几个孩子围了上去,仔细端详唱片上的曲名,有马思聪的《思乡曲》、舒曼的《梦幻曲》、马思南的《冥想曲》(今译马斯涅的《沉思》)、邦士(Manuel María Ponce?的《情歌》以及特里谷 (Riccardo Drigo)的《小夜曲》。

  接着,他打开新买不久的美国RCA牌的二手货落地收扩机,拉开抽屉,把唱片依次放到78转电唱机上播放。那美妙的小提琴声余音绕梁,经久不息。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张《冥想曲》(即:《沉思》)。在我的冥想之中,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对着主耶稣的雕像,正在虔诚地祈祷 ......

  五十年后我才有幸了解到《沉思》的创作背景,把它揉合在我前年发表的网络中篇小说《流浪者之歌》里:

  一星期后的一个下午,我再次来到了欧阳琪的家中。这次是要和欧阳琪合奏小提琴曲目中的不朽名作《沉思》。乐曲源自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的歌剧《泰伊思》中的一段间奏曲。歌剧主要表现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在一位修道士的规劝下,脱离尘世纸醉金迷的生活,皈依宗教,到修道院当修女,最后离开人世的故事。这段小提琴独奏曲,描绘的是泰伊思来到修道院,在听取修道士的劝说后心潮澎湃,幡然悔悟,决心献身上帝的心路历程。

  我家以前就有马思聪演奏这段名曲的黑胶唱片,不过名字翻译成了《冥想曲》。记得文化大革命前,父亲常在夏天乘凉时,躺在天井内的藤椅上,闭目聆听家中落地式收音机中电唱机播放的这张唱片。我和妹妹则坐在客堂里的红木圆凳上,屏息聆听这首感人的乐曲。如今,要在钢琴的伴奏下亲自演奏这首乐曲,我觉得不可思议之际,心中又充满了莫大的期待。

  我按了下电铃,铁门很快就打开了。欧阳琪像一支展翅的蝴蝶一样,张开双臂,紧紧搂住了我的肩膀。我俩迅疾地接了一个吻,欧阳琪竖起食指,做了个“嘘”的动作。

  她轻声说道:

  “当心被阿姨看到。我们去客厅吧。”

  跟保姆打过招呼后,我俩来到了钢琴旁。

  欧阳琪模仿《沉思》开头的竖琴声,轻轻弹出了前奏。我若有所思地望了望落地窗外花园里盛开的月季花,在A弦上深情地拉起了开头的主题。我用激情的揉弦拉出的音符,在钢琴轻轻弹出的分解和弦的映衬下,如鱼得水,相得益彰,交织成一段天籁之音,把泰伊思期盼心底安宁祥和的思绪充分表达了出来。接着,在半音过渡之后,旋律略加变化地重复了前面的主题,紧接着攀升到了高把位,然后一路跌宕到低音区,在G弦上拉出了深沉的低音,犹如泰伊思跌宕起伏的思绪。在中间乐段里,旋律经过几次转调,张力进一步得到了扩展,就象是海滨的波涛碎浪,拍打着岸边的沙砾。随即,琴声减弱了,似乎是泰伊思在回顾反思昔日的作为。但是,她不甘于就此沉落,在一番内心挣扎之后,她下定决心,重新做人。旋律此时达到了高潮。经过减弱的简短过渡之后,乐曲开始的主旋律重复出现了,再次表达出泰伊思虔诚祈祷的内心思想。在接近尾声时,乐曲回到了小提琴低音区的G弦。从斯特拉迪瓦里仿制琴的古老音箱里,传出了深沉的共鸣回音,之后是音阶的爬升,最后消失在两个缥缈减弱的泛音上,仿佛泰伊思在获得了心底的安宁后,升华到了仙境般的天堂。

  不知各位网友的理解如何?大家不妨在下面的评论区谈谈自己欣赏和演奏这首乐曲的体会。

  我对《沉思》极为喜爱,在四十多年前参加工作之后,几乎每天都拉这首曲子。那时单身生活在内地的一个三线城市,举目无亲,十分孤寂。每天拉完练习曲之后,都要在宿舍空旷的楼道上,对着漫漫的长夜,拉出心中的沉思。如今,我也常在每天拉练习曲之前,先拉空弦,然后各拉一遍《新疆之春》、《梁祝》主题和《沉思》,作为每天的热身练习。

  言归正传。我把《沉思》称为“皇冠”,是出自于自己的极度喜爱;那么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又是指的什么呢?

  本文中的璀璨明珠指的是从我收藏的二十多名小提琴家的演奏视频中,选出的五位女小提琴家所演奏的《沉思》。有人会问:为什么都是女小提琴家呢,难道男小提琴家拉得不好吗?不是不好,而是我觉得男小提琴家们拉的《沉思》,在感情表达上不如这五位女小提琴家那么细腻。比方说,大名鼎鼎的帕尔曼,他拉的《沉思》就不够到位,也许是他轻敌了,总之远不如他拉《辛德勒的名单》插曲那么投入,那么感人。男小提琴家中,这首曲子拉得比较有味道的是贝尔(Joshua Bell),但是那个视频不是他的现场演出录像,而是他为电影《薰衣草女士》(Ladies in Lavender ) 作的配音插曲,所以就不在此作介绍了。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五首《沉思》作品的小提琴家的背景,顺序按照她们中文名字的发音排列,不代表任何的排名高低。

  1. 班内黛蒂 (Nicola Benedetti 1987- ),苏格兰小提琴家。父亲是意大利后裔,母亲是意大利-苏格兰混血。四岁开始学琴,十岁进入梅纽因学校学习小提琴。2003年成为伦敦交响乐团独奏小提琴家。2004年荣获英国广播公司年轻音乐家称号。在英国,她多次获得女王嘉奖和授予的荣誉称号和爵位。她是我心目中仅次于文格洛夫的小提琴大师班的最佳主持人。


  2. 穆特 (Anne-Sophie Mutter 1963- ),德国小提琴家。5岁开始学琴。13岁即应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邀请,登台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曾荣获2000年格莱美奖,灌制过几十张小提琴独奏唱片,大家对她应该很熟悉了。前不久的6月14日,瑞典皇家音乐科学院和Stig Anderson Music Foundation (斯迪格·安德森音乐基金会) 把2019 Polar Music Prize (北极音乐奖) 颁给了穆特,她将获得高达11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76万元) 的奖金。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她的演奏风格,但是这首《沉思》她拉得十分有味道,在此向各位推荐。


  3. 施丹巴赫 (Arabella Steinbacher 1981- ),德国小提琴家。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日本人。3岁开始学琴,采用铃木教材。9岁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在她求学期间,曾先后接受过 Ivry Gitlis (基特利斯) 和 Dorothy DeLay (迪蕾) 等名家的指点。2001年她加入穆特的“朋友圈”(Freundeskreis),成为她的一名学生。施丹巴赫获得多个国家小提琴大赛奖项,与国际著名交响乐团多次合作演出,并灌制过二十多张唱片。


  4. 扬森 (Janine Jansen 1978- ),荷兰小提琴家、中提琴家。出生于一个音乐之家。6岁开始学琴。2001年担任苏格兰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小提琴独奏。2005年为英国广播公司夏季音乐节 (BBC Proms) 开幕式作首演。她分别在2003年和2009年获得荷兰和英国的音乐奖。在德国和美国的多场演出中,扬森曾经获得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在她的演奏生涯中,迄今已经灌制了十多张唱片。前不久的6月7日,瑞士音乐学院 (Haute école de musique) 宣布,今年九月起聘请扬森担任该校小提琴教师。


  5. 伊莱妮 (Katica Illényi 1968- ) 是匈牙利小提琴家、歌手、舞蹈家和特雷门琴 (Theremin,一种利用手与感应环之间的距离,改变其振荡频率的电子乐器)的演奏家。她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的小提琴家,她的兄弟姊妹也都是乐器演奏家。她从小接受古典音乐的培训,但长大后却更多专注于东欧民间音乐、吉普赛音乐、犹太音乐和爵士音乐。伊莱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我非常喜欢她拉的吉普赛小提琴曲。


  《沉思》是一首百年难寻的小提琴世界名曲,即便在“中国小提琴网”中,都有不少《沉思》迷。记得曾经看到过坛内有不少网友加入过《沉思》的专有论坛,不少网友的演奏水平相当高,令人敬佩。那么以上介绍的几位专业小提琴家,你又最喜欢哪一位呢?请在以下选择问答中选择你心中最喜欢的小提琴家吧。如果您愿意,也可在评论区发表您的高见。


  资料来源:

crown.jpg

支持

反对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0 03:2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