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宫城道雄—— 一位彩色的音乐家


2019-9-19 08:03 | 作者: 鱼儿 | 来自: chinaviolin.net(原文)

摘要:   宫城道雄 みやぎ みちお、(1894年(明治27年)4月7日- 1956年(昭和31年)6月25日) 具有世界声誉的日本民族音乐家、邦乐作曲家、筝演奏家和散文家。七岁失明。毕生致力于发展邦乐及改革民族乐器。曾发明十七弦 ...
1.jpg

  宫城道雄 みやぎ みちお、(1894年(明治27年)4月7日- 1956年(昭和31年)6月25日) 具有世界声誉的日本民族音乐家、邦乐作曲家、筝演奏家和散文家。七岁失明。毕生致力于发展邦乐及改革民族乐器。曾发明十七弦短筝、八十弦筝及大胡弓琴,并对筝的传统演奏手法进行革新。主要作品有《戏水》、《春之海》、《越天乐变奏曲》及《盘涉调协奏曲》等。


  1894年4月7日生于神户,幼年患眼疾,7岁时双目失明1902年拜生田派筝曲家中岛检校为师,次年开始公开演出,11岁满师。1907年到朝鲜仁川教授筝与笛子以维持生活。并通过自学掌握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巧,将它们运用到他一系列的邦乐作品中。他的处女作筝曲水的形态变化作于1909年。写出筝曲《水的形态变化》。1917年移居东京后,一直从事演奏、作曲、教学活动,致力于发展邦乐及改革民族乐器。

  他创制的17弦筝现在被广泛使用。1948年任艺术院会员。他创作的几百首作品中,筝和尺八二重奏《春之海》(1929)最为著名,1932年由法国小提琴家R.谢梅改编为筝与小提琴演奏,并和作曲家一起录制成唱片。宫城道雄的主要作品尚有室内乐性质的《樱花变奏曲》、《落叶舞》,邦乐合奏曲《薤露调》,筝和管弦乐队的《越天乐变奏曲》等。他在日本的历史地位与刘天华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相似。他的创作是日本民族传统音乐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宫城曾在回忆录《音的世界》中写道:“失去了光之后,在我面前却展现出无限复杂的音的世界,充分补偿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这位天才还能听出声音的颜色,他说音和色密不可分,有白色的音、黑色的音、红色的音、黄色的音等等,也许有一个天才,就能听出声音的味道。他便是这样一位天才,听着雨声作出的乐曲,能把人带入一个自在无忧的世界,那种恬然出世的旋律也许就来源于这闭起眼睛的独特感受。

  宫城创作的几百首作品极有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有《春之海》。该曲为筝与尺八的二重奏,是室内乐性质的标题音乐。全曲由3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先由尺八奏出优美的主旋律,筝为之伴奏,接着由筝弹奏模仿波涛拍打船邦的音乐,尺八则吹奏模拟海鸥啼叫的音响,它像一幅音画向人们展示出春天恬静海洋的生动气韵。第二部分速度明显加快,筝奏出船歌风的旋律,节奏像摇橹那样富有规律,尺八则吹出象征朝霞的生气勃勃的主题。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以筝和尺八一问一答平静地结束。在这首乐曲中筝的左手演奏技巧有较多创新。它曾在国际音乐节上赢得很高的赞誉,是新邦乐的代表作之一。1932年,法国小提琴家鲁涅·谢梅曾将它改编为筝与小提琴演奏﹐并和作者一起录制成唱片。

  宫城的另一部作品《落叶之舞》,则是筝、三味线和17弦筝的三重奏。它也是由带再现的三部分构成。乐曲形象地描绘了落叶被秋风刮起,在萧瑟的原野上飞舞的情景。由筝奏主旋律,三味线和17弦筝伴奏。曲中筝首次采用了断音演奏技术,17弦筝不仅简单地奏低音作为衬托,而且通过扫弦等奏法造成一种恐怖荒凉的气氛,这些处理方法在本世纪初的邦乐中都是相当富有创新精神的。

  此外,宫城还对筝进行了较大改革,1921年创制了17弦筝,丰富了筝合奏中的低音声部,大大地扩展了它的表现力,现已被广泛采用。他的这些革新邦乐的活动在日本音乐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可以说,自他开始,即兴起了一场“新日本音乐”运动。1948年任日本艺术院会员。其他作品有康塔塔风格的作品《日莲》、邦乐合奏曲《薤露调》、室内乐性质的《筝的协奏曲》、《樱花变奏曲》和筝和管弦乐队的《越天乐变奏曲》等。1956年6月25日,他在爱知县刈谷市去世。


《花》(鱼儿喜欢的一首曲子,旋律浑然天成。)





支持

反对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harves 2019-9-19 09:51
真好,这种文章多多益善,谢谢楼主
引用 ic494 2019-9-19 10:39
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没有出多少音乐家?世界级的。
引用 愁死萧邦 2019-9-19 14:58
ic494: 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没有出多少音乐家?世界级的。

还是因为不重视吧。这方面中国人其实挺拧巴的。一方面,艺术能带给人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这点中国人是知道的,也挺喜欢享受吹拉弹唱带来的愉悦,但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给艺术和艺术家对应的位置,总把艺术家视为戏子乐工,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对艺术也是既喜欢又贬为靡靡之音玩物丧志的负面玩意儿。我想这可能跟长期独尊儒术有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引用 abnoe 2019-9-20 09:32
ic494 发表于 2019-9-19 10:39
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没有出多少音乐家?世界级的。

不是有很多吗?你得去了解。
引用 心比天高2008 2019-9-20 22:01
因为CN音乐人玩着玩着就会被ZZ捆绑起来,作为宣传的工具

其他国家极少
引用 太极神人 2019-9-21 15:36
心比天高2008 发表于 2019-9-20 22:01
因为CN音乐人玩着玩着就会被ZZ捆绑起来,作为宣传的工具

其他国家极少


完全同意。现在的意识形态跟文革差不多了。以后国内只有8个样板戏看了。
引用 净化灵魂 2019-9-22 13:31
心比天高2008 发表于 2019-9-20 22:01
因为CN音乐人玩着玩着就会被ZZ捆绑起来,作为宣传的工具

其他国家极少

玩着玩着就会被ZZ捆绑起来
引用 ic494 2019-9-22 18:15
中国音乐家
冼星海
(1905—19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国音乐家,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王洛宾
(1913—1996)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贺绿汀
(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新闻)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5部电影音乐及140余篇论文、译作等,还出版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他的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至海内外,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的传唱不衰的曲目。他的器乐作品以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最为著名。他的创作,构思严谨周密,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洁洗练,感情真挚自然,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歌曲创作,其亲切上口的旋律与鲜明的时代感使他成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张曙
(1909—1938)1926年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科,后入国立印专主修声乐。是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作有歌曲200余首。《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打豺狼》、《洪波曲》等广为传唱。1938年在桂林死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
黄自
(1904—1938)192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是近代有重大影响的音乐家。其合唱作品以《抗敌歌》、《旗正飘飘》流传最广,他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及多首艺术歌曲学生歌曲、儿童歌曲、电影歌曲。器乐作品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两部交响乐。
刘天华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陈钢
(1935-) 上海市人。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华彦钧
(1893-1950)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付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李焕之
(1919-2000)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产音专从师于萧友梅。抗战爆发后,在厦门、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歌曲创作。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并主编《民族音乐》。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建国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论》一书。
马可
(1918-1976) 江苏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
萧友梅
(1884—1940)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以《中国古代乐器孝》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家。《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是他的代表作,主要论著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
黎锦晖
(1891—1961)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韵研究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从“训练儿童”做起。他的歌后边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
马思聪
(1912—1987)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也是近代最有影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青年马思聪主要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他的音乐创作以小提琴音乐流传最广。他的《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符》、《牧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是中国近代小提琴音乐的重要财富。
李劫夫
(1913—1976)中国作曲家。原名李云龙,曾用名李捷夫。“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建国后历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一生创作歌曲205首,代表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胜利花开遍地红》、《沁园春雪》等。
赵元任
(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1010年去美国留学,并旁音乐。作有歌曲近百首,钢琴小品若干首。他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独唱曲和与合唱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海韵》等代表着中国20年代音乐创作的高水平。
沈心工
(1870—1947)原名广鸿、号长逵、笔名心工。1902年留学日本,在此期间,组织了“音乐讲习会”并开始了乐歌的编创,学堂乐歌。沈心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编不歌教材的作者之一。代表作《体操——兵操》、《竹马》、《铁匠》、《革命军》、《黄河》等。
李叔同
(1880—1942)学名文涛、字叔同。1905年东渡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钢琴与作曲理论。1906年在日本独立出版了中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同年和曾孝谷在东京发起组织了话剧团体“春柳社”。1910年回国后,任教于几所高校为艺术教育付出了巨大的精力。1918年在西湖虎跑定慧寺削发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歌曲代表作,《祖国歌》、《大中华》、《春游》、《送别》等。
王光祈
(1891—1936)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杨荫浏
(1899—1984)12岁入“天韵社”从美畹卿学音韵、昆曲等。1932年赴燕京大学选修音乐课,1936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并开始了乐律学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国乐前途及其研究》和《中国音乐史纲》的出版,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史学进步的标志。
郑律成
(1918—1976)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籍,曾入鲁艺学习。代表作有《八路军大合唱》、《延水谣》、《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选曲,等广为传唱。其音乐旋律洒脱、豪放、富有时代特点和鲜明的个性。
引用 鱼儿 2019-9-27 09:29
https://www.chinaviolin.net/foru ... hread&tid=83317

查看全部评论(9)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2:35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