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提琴艺术及其在中国的最初传播 第一节 小提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一 小提琴的“远祖”与“近亲” 小提琴艺术的产生.发展与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当渔猎时代的先民们第一次使用弓箭捕射飞禽走兽时,弓弦震动并发出声音,也许就可以算作人类创造并演奏弦乐器的开始。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弦乐器,是在西亚两河流域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一带)的乌尔王朝(公元前3500年)的陵墓里的竖琴,它的形状就像一把射箭的弓。传说中第一位竖琴演奏家,是《圣经》上记载的古犹太人领袖大卫王,它为竖琴与声乐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其文字至今仍然传诵于世,可是乐谱已经很难考证了。竖琴在从一弦向多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增加弓的张力,以承受更多的拉力,在最外面第一根弦处改用一根木质小圆柱来支撑着弓的两端。汉朝的时候,竖琴传入中国,称为竖箜篌。竖琴音乐在发展的同时,人们还发现,弦也可以和小圆柱垂直,一端系在圆柱上,一端系在弓的中部,而当弓的中部与乌龟壳连接起来的时候,拨动琴弦所产生的声音音量更大.音质更美。于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出现了里拉琴(Lyre)。接着,出现了可以分别调节每一条弦的音高的乌特(Ut)或琉特(Lute)。公元5世纪的时候,希腊流行一种重要的乐器叫基萨拉(Kithara),它也是里拉的变种。基萨拉向西流传,演变为今天的吉他(Guitare);基萨拉向东流传,演变为印度乐器之王(Sitare)。到了公元7至9世纪的时候作为当时世界上两个音乐文化中心的两河流域阿巴斯王朝的巴格达与黄河流域唐朝的长安,正处于它们的黄金时期,而且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阿拉伯和波斯的乌特或琉特通过新疆传入中原,与中原早期的各种直径琵琶融合,演变为具有高度表达技巧的琵琶。尽管弹拨的弦乐演奏艺术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但人们并不满足于这种“断断续续”的声音,一直在想方设法,希望能创造出一种连续发声的.接近歌唱的弦乐器,而拉弦乐器的发明,则使人们的理想得以实现。 最早出现的拉弦乐器,据说是公元前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一位叫拉万那(Ravana)的皇帝发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拉万那斯特朗(Ravanastron)。这个乐器的形制与我们现在的二胡相像。拉万那斯特朗在公元7世纪前传入阿拉伯,称为巴伯(Rabab);传入波斯和土耳其称为卡曼加(Kamanja)。后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后伍麦叶王朝(756---1492)时期征服了地中海沿岸,一直打到西班牙。这些乐器也随之传入西班牙,被称为列贝克(Rebec)。列贝壳的构造和现代小提琴并不相同,但它的五度定弦和搁在胸前与锁骨处的演奏姿势,对早期的小提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中欧,日耳曼民族和斯拉夫民族流行的弓弦乐器改格(Gigue,Giga)发展到15世纪的时候,其构造已经与现代小提琴相似,有拱形背板.平面板.琴颈和作为出音孔的长形弯孔。在小提琴诞生之前的两三百年间,欧洲还流行着一种叫做维奥(Viol)的弓弦乐器。它的外形已经非常接近小提琴,但构造与演奏方式又与小提琴很不相同。后来维奥演变为两大类:低音的由腿夹着拉,接近后来的大提琴;高音的用手提着,垂直放在腿上拉,类似中国的二胡。 以上介绍的这些拨弦乐器与拉弦乐器,可以说是小提琴的“远祖”与“近亲”。 二 小提琴的诞生 小提琴的诞生,既是拉弦乐器长期发展.不断演变的自然结果,也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状况密切关联,更是高度发展的科技与日趋成熟的艺术的完美结晶。 15世纪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人灭亡前后,许多希腊学者跑到意大利避难,他们以宣讲古希腊文明为职业,同时鼓吹自由.民主,提倡科学.人权。这种“人本主义”思潮,与当时受益于海上发达的贸易而形成的意大利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一拍即合”,掀起了一场被恩格斯称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的刺激了对新文化的探索。于是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他们以古希腊的自由艺术为榜样,强调对人而不是对神的兴趣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表现人的意志和感情。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造型艺术大师的人体雕塑和油画,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珍品。音乐也从禁欲主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主要表现为主调音乐的兴起.音乐表情的丰富.器乐的独立发展.表现个体意识的独奏音乐的发展等等。这样,维奥琴的音响和性能(供宗教仪式合奏或贵族们娱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广大市民阶层的需要。人们期待着一种新的.更接近于“人”的声音的.能表达人类自己的强烈的具有个性的自由奔放的感情的拉弦乐器。(猫猫打出这句话后晕倒了,好多“的”啊……)现在很难考证是谁第一个制造出小提琴来,但是根据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和威尼斯地区发现的壁画来看,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早一批还未完全定型的小提琴已经诞生了。 使小提琴定型的是克里莫纳(Cremona)的阿马提家族。16世纪初期的克里莫纳是米兰附近波河河畔的一个小镇,那里有被当时人们称为“最高的钟楼”的高达400英尺的哥特式建筑。克里莫纳人多以制造各种乐器为职业。人们生活在美丽的风景和迷人的音乐环境之中,人与自然非常协调的融为一体。克里莫纳的乐器制造大师们为了制造出能发出“人”的声音的乐器,曾经走遍欧洲,研究各种教堂.宫殿.桥梁.城堡,观察各种雕塑.油画.壁画,思索它们美的形象与震撼人心的音响的源泉。他们追求将科学与艺术完美地结合,用木片制造出能发出人世间最美妙.最动听的声音。被称为提琴制作祖师爷的安德烈.阿马提(Andrea Amati),最初是制造弓弦里拉和维奥琴的学徒,但是不久以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构想。他在维奥琴形制的基础上,吸取了列贝克等其他弓弦乐器的隆起背板和五度定弦等特点,设计出流传至今.发音透明而柔和.造型美观而有诗意.只有四根弦.指板上没有“品”的提琴。与此同时,在离克里莫纳几十里的布里西亚(Brescia)小镇,有一位名叫葛斯帕罗.达.萨洛(Casparo da salo,1540----1609)的制琴大师,也开始制作提琴类乐器,他和他的学生马基尼(Maggini,1580---1632)制造的提琴,形体较大,而且都经过精心设计,工艺细致,具有音量宏大.音色低沉.穿透力强等特点。 三 小提琴制作鼎盛时期的三大家族 小提琴是小提琴艺术的“物质基础”,通俗一点讲,仍然属于“工具”范畴,但很少甚至没有其他“工具”能够像小提琴那样,因为其制作本身所包含复杂的工艺流程.完美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小提琴制作也成为小提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小提琴制作的历史长河中,曾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是小提琴制作鼎盛时期的三大家族:阿马提家族.斯特拉底瓦里家族与瓜内里家族。 阿马提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成员是安德烈的孙子尼可拉.阿马提。他的琴比先辈的琴长,琴板拱度较大,f孔更为美观,背板有云彩似的花纹,声音更甜润.更宽厚。尼可拉在世时,已经是最出色的提琴制作大师,他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被人们认为18世纪末以来最伟大的提琴制作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猫猫提示:好好练琴吧,争取咱们比这老头子更长寿) 斯特拉底瓦里从他的老师那里继承了克里莫纳的优良传统------不单是手艺.技术,更主要是美的信念.追求完美的不懈努力.因此他制作的小提琴不论在音质.设计.外观和工艺方面,别人都难以企及。他在长达70年的提琴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提高,使自己的制琴艺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状态。斯特拉底瓦里一生造琴1200把以上,现在留下的有小提琴550把.大提琴50把.中提琴12把。 除了阿马提和斯特拉底瓦里两个家族外,瓜内里家族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造琴家。其中最著名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称“耶稣”(Gesu)的瓜内里(1698---1744),他的琴在工艺上显得大刀阔斧,在某种意义上近乎草率。他出色的天赋.横溢的才华和生活上不修边幅.工作上随随便便,形成了他极富个性的性格的两个侧面。他将克里莫纳阿马提家族和斯特拉底瓦里家族那种轻快悦耳的音色和布里西亚大师们的低沉宏大的共鸣结合到一把小提琴上,从而制造出一种每根弦都很有表现力的小提琴。就像葡萄酒酿造后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有美味与醇香一样,小提琴要得到充分的共鸣和纯美的音色,更需要漫长的岁月。“耶稣”瓜内里在世期间,他的小提琴从来没有被大演奏家们拉过。而他逝世近60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了他的小提琴的独特魅力。20世纪以来,瓜内里家族制作的小提琴的行情,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剧烈上涨,大大超过了其他有名的制作者。几乎没有一个著名的大演奏家不曾用过他的琴开过演奏会。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0:1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