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寻琴记前传:1927-2019


2020-1-3 09:12 | 作者: kingpin | 来自: chinaviolin.net(原文)

摘要: 1927: 谭抒真先生成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专业演奏员 1930: 研究乐器声学的印度物理学家拉曼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波散射后频率发生变化。 1937:谭先生制作了中国第一把小提琴; 1938-1940: 谭抒真先生上海沪江大学建筑 ...
  1927: 谭抒真先生成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专业演奏员

  1930: 研究乐器声学的印度物理学家拉曼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波散射后频率发生变化。

  1937:谭先生制作了中国第一把小提琴

  0102_2.jpg

  1938-1940: 谭抒真先生上海沪江大学建筑系毕业;

  1943: 周泽华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

  1949: 陈毅市长任命谭抒真先生为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

  1950: 上海乐器研究所建立。

  0102_4.jpg

  1959: 周泽华先生担任华南理工机械工程教授。

  1963: Carleen M Hutchins博士创建美国弦乐器声学协会。发表关于以提琴振动模态为基础的提琴制作调试理论;

  nodepatt.jpg

  1978: 谭抒真先生于上海创办国内音乐学院第一个提琴制作系,并亲自授课。

  1979: 谭抒真先生恢复原职务后参与拍摄了Isaac Stern访问中国的纪录片。

  1980: 《关于小提琴力学研究的初步探讨》发表,由谭抒真与周泽华先生合作完成;

  0102_1.jpg

  1983: 哈金斯博士带领考察团访问中国;由周泽华先生担任翻译,期间走访了中国小提琴制作从原材料到制作工艺的各部分。并在高校内做相关讲座。同年: 师从戴洪祥的郑荃先生继续到上海音乐学院与广州乐器研究所遍访名师。以公派身份赴意大利学习小提琴制作工艺;

  1987: 郑荃先生学成归国,筹建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系;将意大利的制琴技术引进中国。

  1989: 华南理工大学叶邦彦先生,在导师周泽天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工学博士学位;

  1990: 谭抒真先生的学生华天礽先生制作的小提琴在美国提琴协会获奖;

  ------------------------------------------------------------------------------------------------------------------------
  至此中国小提琴的制作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以提琴制造系的作品开始在国际提琴比赛中崭露头角;工厂琴领域中国成为世界小提琴原材料与粗加工主要输出国。
  ------------------------------------------------------------------------------------------------------------------------

  2002: 音乐家,制琴师,教育家谭先生逝世。临终前一天仍希望可以拉一次琴。自我评价是“教龄最长的小提琴教员”

  2007: 毕业于剑桥机械工程系的Jonathan Rowe先生将小提琴声学理论与科学制琴测量资料进行汇总。建立了platetuning一个科学制琴百科全书类网站,并提供试验演示教学。

  [attach]155766[/attach]

  2009: Joseph Curtin先生建立了面板调整与六个提琴主要频率区域之间的关系。

  [attach]155767[/attach]

  2011: 全国学术香山会议中,郑荃教授提出需要工程机械高校为提琴制作已经科研学术支持。主持会议的七位院士最终没有将此项目列入重点。在场的博导教授中仅有华南理工的叶邦彦先生响应。

  2014: 叶邦彦先生的学生张承忠女士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小提琴的振动原理与声学品质研究》成为国内首次使用有限元仿真研究小提琴的论文。叶邦彦先生在完成论文最终修改后丧失了大部分视力。同年参加了论文答辩的岭南制琴师朱明江先生逝世。

  2015: 华南理工发表物理实验中中出现的Helmholtz位移曲线没有描述过的琴弦振动现象。

2018: 毕业于美国藤校的机械工程师David Perry研制出第七个版本的经过有限元仿真技术调试的3d打印小提琴。由于身体原因开始长期治疗,版本升级暂时中断。

  2019: 赵世全先生的学生哈尔滨徐云海先生在北京举行的提琴制作比赛中获金奖。

  2019: 郑荃先生的学生北京张安先生对Joseph Curtin的小提琴声学检测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将测试范围延伸至大提琴

  2019: 华天礽先生的学生上海刘兆军先生在定制琴中广泛使用哈金斯振动模态进行面板与背板的调试。

  2019: 中断科研的广州叶邦彦先生退休多年,仍不断尝试组织申报新的学术资源继续研究。丧失视力后仅凭听力与触觉调试传统小提琴。指导青年演奏家研制3d打印新材料小提琴。

  2BF7F2FD@7D8DD016.ABC40C5E_recompress.jpg

  ------------------------------------------------------------------------------------------------------------------------

  感谢在2019年提供各类宝贵信息的徐云海先生、刘兆军先生、张安先生。感谢Joseph curtin先生的引荐。感谢David Perry带病工作完成原型。感谢张承忠博士的引荐。感谢演奏家Leon的坚持和悉心安排从此全天候的现场试奏。特别感谢论坛内的Liudaiyi先生的宝贵意见。

  最后感谢文中所有前辈们的学术积累和经验分享。向古稀之年仍在为科学制琴铺路的叶邦彦先生致敬。

  2019年12月30日于叶教授家中拍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27FAF6FB@93F5EC6C.ABC40C5E_recompress.jpg

  0102_3.jpg
1

支持
1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iudaiyi 2020-1-2 15:30
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看了你的这篇2019的come across,明白了好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华南理工大学那么多有关提琴的论文,比如中国提琴业的代表人物背后的渊源,明白了他们背后其实有一条线串联,那就是为了提升我国提琴制造业水平而默默奉献的精神。
寄望2020,希望你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作为年轻的计算机专家,希望你能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将提琴制造水平更上层楼。
引用 太极神人 2020-1-2 17:49
谢谢分享!
不妨把这些宝贵的资料整理成书出版,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小提琴制作史料。
引用 kingpin 2020-1-3 00:44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0-1-2 17:49
谢谢分享!
不妨把这些宝贵的资料整理成书出版,为后人提供可靠的小提琴制作史料。 ...

不敢不敢。在下只是一个提琴民科,看到很多前辈积累的东西放在那。就帮大家列一个时间表整理的清楚点。
引用 kingpin 2020-1-3 00:47
liudaiyi 发表于 2020-1-2 15:30
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看了你的这篇2019的come across,明白了好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华南理工大学那么多有关 ...

前辈太谦虚了。我只是列举下Know What的讯息,真正做出来还是需要您这样的人。
现在觉得,用什么工艺技术,什么材料都不重要了。想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下机理和低成本的预处理软件,争取能搞一个大众免费的用测试声学性能app。
引用 北京郭格 2020-1-3 01:23
珍贵啊,太有价值了,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问一句,叶教授拉的琴是碳纤维的?声音好吗?您给评论一下。谢谢!
引用 kingpin 2020-1-3 01:33
北京郭格 发表于 2020-1-3 01:23
珍贵啊,太有价值了,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问一句,叶教授拉的琴是碳纤维的?声音好吗?您给评论一下。谢谢 ...

您好,如果说好听的标准是300年前的意大利古董琴的话。目前新型材料小提琴的音色与其差异都很大。

叶教授之前的研究中并没有局限于用传统木材还是新型复合材料。而是从琴弦的物理振动现象,静力学结构分析,声学频响应分析等各方面去研究小提琴的原理与建立数字化有限元仿真模型。让我个人印象深刻的音色反而是叶教授家中经过调试的十几把传统提琴中的几把。其中一把廉价工厂琴的音色经过调试已经出现古琴的质感。

引用 太极神人 2020-1-3 16:10
kingpin 发表于 2020-1-3 00:44
不敢不敢。在下只是一个提琴民科,看到很多前辈积累的东西放在那。就帮大家列一个时间表整理的清楚点。
...

您这也太客气了。其实这些史料之类的整理,意义十分深远。一旦失去记录整理的机会,今后就会出现不可弥补的空白。至于你说的“民科”,不必去在意。史上留下名字的前辈,比如:司马迁,都是出于良心在做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值得后人敬仰。
引用 北京郭格 2020-1-15 23:12
kingpin 发表于 2020-1-3 01:33
您好,如果说好听的标准是300年前的意大利古董琴的话。目前新型材料小提琴的音色与其差异都很大。

叶教 ...

谢谢!
不论从哪个角度讲,真的是觉得传统的木制提琴的声音好听,长时间反复听都不厌的,或许是先入为主吧,反正自己觉得好听就行了。
您所了解的教授都采用哪些方法调整那些琴,包括廉价琴,要大拆大卸的吗?

引用 kingpin 2020-1-16 23:04
北京郭格 发表于 2020-1-15 23:12
谢谢!
不论从哪个角度讲,真的是觉得传统的木制提琴的声音好听,长时间反复听都不厌的,或许是先入为主 ...

关于什么声音好听,确实是个主观的事情。绝大部分人觉得木头的声音好听,其实是一种有规律有原因的现象。无论什么乐器,或人的声音,当决定音色的共振峰组合符合声学和数学上的原理和排列时,某种声音会让人觉得和谐舒服。振幅,谐波分布,人敏感频谱段等因素决定了一个声音好听还是难听,决定了这个声音会给人带来哪种情绪上的波动。属心理声学范畴。
在古代,作曲家使用五线谱作为一种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其实很像现在的计算机语言。而现代科学,可以将古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符号通过科学的方式变得更准确和容易理解。音乐情绪术语可以不再使用谱子上的意大利单词,而是更准确的数字。

关于您问的工厂琴调试,是个很实际很有用的话题。据我了解并不需要伤筋动骨式的大修,原因是因为性价比。如果一把工厂琴的批发价格只有300元,化胶开面板,削切内部类的调整得不偿失。而仅需要调整音柱位置,音孔(一块胶布就搞定)面积,琴码就足以让一把百元工厂琴的音色发生极大变化。并不是所有廉价琴都适合进行这类调整,理想情况下是一类出口工厂琴,板子够厚,胶粘的够牢,琴型整体不会偏小。

以上。
引用 kingpin 2020-7-7 02:29
感谢@zhao668811 前辈的指正,前段时间较忙资料整理起来又花了不少时间。还请看下此次的修订版,有什么问题多指正。
引用 zhao668811 2020-7-7 10:34
作为史料是有意义的,有参考价值。你说因为那三位老前辈都有相互交往,谁第一就不重要了 。我不同意此看法。我也不想和你辩论。我只说一点,我是资深的科研人员,一个研究集体有许多人,彼此和谐共处,对课题都作出贡献。但是,贡献大小一定要分出1、2、3。三位老前辈有相互交流,如果你真的很了解,可以做出公允的评价。我相信他们之中一定有先后。不多说了,你如果想做真学问,可以深入的研究三位老前辈,分出1、2、3。如果不求甚解,也就罢了。


引用 sunshunoo8 2020-7-7 16:56
   还真有重量级调琴达人!前几年,北方有一位[称以破译制琴密码],常观顾本站,可惜,近来无影踪。
引用 kingpin 2020-7-7 17:10
zhao668811 发表于 2020-7-7 10:34
作为史料是有意义的,有参考价值。你说因为那三位老前辈都有相互交往,谁第一就不重要了 。我不同意此看法 ...

这么说确实不妥,已改正。史料上的考察我基本按照实物与手稿为最有效的信息,媒体与互联网信息权重较低。如有司徒梦岩和王玫先生的实物或图片等线索去哪里找比较好还请给予指导。
引用 zhao668811 2020-7-8 08:29
kingpin 发表于 2020-7-7 17:10
这么说确实不妥,已改正。史料上的考察我基本按照实物与手稿为最有效的信息,媒体与互联网信息权重较低。 ...

出于你的要求,谈了我的意见。你认为不妥,就算了。学术上,有一种提法。经过对两个以上的同行,对比研究。可以得出难分伯仲的看法。不过你没有对他们作专题研究,就得出含糊其辞的看法,未免有些草率。
引用 anta707 2024-2-17 10:23
3D打印的小提琴声音质量如何?有没有可能一定程度代替手工琴?

查看全部评论(15)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8 22:4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