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手工琴是独板琴,花纹我很喜欢,自己做的虫胶漆。不过,音质实在不敢恭维,低音振动肩膀,嗡嗡蜂鸣,发不出低音。 春节响应号召躲在家里,闲的发慌,斗胆拆琴,结果发现: 面板、低音梁和背板都存在明显的工艺缺陷,看过去显然是一把粗制滥造的琴。也可能是我当时要求师傅面板和背板尽量不要弄薄,要留有余量,说要自己定音修板后二次合琴,师傅不高兴就随便做了!也只能原谅师傅。 图上可以看出: 1、面板 面板凹陷和边缘存在明显的机加工后没有修削的过渡带,该处无法测量,手指摸过去就存在极厚的起伏的脊梁地带,估计厚度在5毫米以上,因为测厚仪很难测量这样起伏的地带,就没有记录数据。 2、低音梁 和以前修改过的几把琴一样,这一类白胚琴基本上低音梁都没有精修,也可能师傅认为修了也是白修,对于没有识别音色基础的师傅实在也听不出好与坏,能免的工序或效果不明显的工序就免掉,而且我认为这样的师傅也许只按照装配程序去做,并无精力和兴趣去修整低音梁的工艺,或者是接到万元一把的琴才有兴趣去调整。 3、背板 有点离谱,上下木或叫首尾木背板三角地带是隆起来的,也许是刨刀不好走?还是这样琴比较牢固?实在想不出理由。但是可以看到很深的厚度定位孔还在,显然是酒后合琴,也不管细节了? 然后,我没有拇指刨刀,也不会木工,相处一个简便的办法,那就是用雕刻刀代替刨刀,先把需要刨掉的部分用圆弧形的刻刀挖出槽,再用平铲雕刻刀铲平,最后用砂纸打磨测厚。以下图片顺序:挖槽、铲平、打磨好。 厚度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只能根据材料的软硬度和对低音音色的倾向估计厚度。这把琴希望低音硬朗一些,低音梁与上下木之间的面板厚度控制在3毫米左右,原先是3.9毫米,显然太厚。然后低音梁末端一段削掉一半,拉出弧形,尾部高度控制在2.5毫米左右,原先是5毫米高,有点过分了。这样处理后面板明显的具有弹性,原先更像乌龟壳,完全没有弹性坚硬无比。低音梁两侧也打磨一遍,中间部分原先高度15毫米降到13毫米,原先质量太大出现强烈振动现象。 下图为修好的面板。 连夜熬胶合琴粘指板,今天早上就试音,感觉不错,先前不着调的音质基本上没有了,至少是一把正常音色的小提琴。经过一番冒险,终于又有了一把自己喜欢的琴了,根据经验,这把琴要经过半个月的稳定,但是我相信不会有太差的表现。现在低音谈不上浑厚有力,但是至少是一把拿的出手的音质,高音部分正常,四弦均衡也达到要求,音色特点是尾声有一点点的罐头音,但是正是我渴望得到的,这样的音色在一定的环境中,比如大厅拉天空之城之类的乐曲有其优势。 有人说不好的琴怎么样都不可能变好,我觉得太绝对了。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只需要按照工艺的基本尺寸修正就能把一把粗制滥造的手工琴变成正常的演奏琴。 今天完成的改造琴如题头沙发上的照片。 春节闷中作乐,相信疫情和我的这把琴一样在人们的努力下一定会找到问题所在,得到成功的控制和消除! 向春节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好人们致敬! |
Paulford 发表于 2020-1-29 18:01
太厉害啦!像你学习致敬!老师有没有抬高指板的修理经验?望指点! ...
liudaiyi 发表于 2020-1-29 19:13
非常佩服你的动手能力。
这些面板两端隆起部分可能为仿形机铣面板时用于夹具固定的位置,铣不到,需要手工 ...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20-1-29 18:15
动手能力真强。佩服!
有没有视频或音频供大家分享?
jyx52 发表于 2020-1-29 20:00
没有丰富的制琴经验和极强的动手能力,是不敢如此做的。佩服你的魄力和能力。 ...
ba5rw 发表于 2020-1-29 21:28
其实音视频意义真的不大。我同样一把琴在家里录音和在单位的大厅里录音天壤之别。然后在家里加上混响模仿 ...
kenneth55 发表于 2020-1-30 21:11
大赞一个,连看你两贴,佩服!你那个抬高指板的帖子的第一种方法和我修的一把老琴方法相同,过几日我也发帖 ...
xqm 发表于 2020-1-31 22:40
还有动手术前后各重多少?想知道刮去多少及现在重量多少合不合标准。
ba5rw 发表于 2020-2-1 00:39
重量倒没有注意,开琴是用开琴刀弄的。我刮板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重量或把面、背板弄薄,而是调整厚度分布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31 02:3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