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
小提琴是欧洲的艺术结晶,它是世界的宝贵文化资产。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既有排他性,也有包容性。从二胡的发展历程来看,小提琴也会逐渐成为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乐器。 小提琴传到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如果说在中国普及的话,更是近几年的事。文革期间的洋为中用,对普及小提琴产生一个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界渐渐强调素质教育以来,对中小学生,也包括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已逐步成为国人的共识。 以学习乐器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已经席卷城乡。现在在大城市,可能因为学习的机会多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学习乐器的比例似乎还不算太高,当然绝对数肯定是稳步增长。在一些中小城市,学习乐器的热情更高,如果是一个经过专业学习过的老师,专门进行小提琴教学还是忙不过来。在教资缺乏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还是通过大班教学来学习。
从心里讲,虽然出现有人会误把素质教育等同学琴、或者把学琴等同于素质教育这样的误区,但是这呢多人学起来,他所产生的正面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有些作用是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嘛。 中国出现世界级的小提琴大师也是必然的事,更多的吕思清、薛伟式的人物将会成群结队地向我们走来。中国人在技巧的掌握上历来不比其他民族的差。中国是个世界性大国,可谓人才济济,各式人等,应有尽有。借用一句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十年只是转眼即逝的一瞬间。按照目前的“增长率”,几十年后,街头乞讨人员改换小提琴演奏来乞讨可能一点也不奇怪。 当然,乐观的后面存在着很大的隐忧。小提琴在中国的成长不可能永远依靠西方的乐曲。这里首先要打破一个思维定势,西方的乐器当然只能表现西方的乐曲。这种思维的最大漏洞是把小提琴的发展高潮当成了发展顶峰。 小提琴表现中国的乐曲《梁祝》就是成功的一例。第一,从梁祝的创作过程来看,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和保守的思维和观念作斗争的结果。“《梁祝》诞生细细道来”一文就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令人感慨、深思。第二,真正美的东西总会放出光彩,不要担心别人会不会认可。《梁祝》在国外的认可度也在迅速提高。第三,小提琴在西方的发展也是一个被不断被认可的过程,这个过程随着地球的村落化,发展的区域包括了中国而已。二胡从北方传入中原,现在在江南鼎盛,就是一个例证。 有人在论坛上哀叹西方小提琴大师不拉《梁祝》,这要冷静地、历史地看。 其一,《梁祝》在展现小提琴的表现力方面,还远不能和那些经典的乐曲相比。我们不能象“刺猬的儿子叫光光、黄鼠狼的儿子叫香香”那样,是自己的就什么都好。客观地说,《梁祝》在中国的小提琴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这是家有小儿初成长,还不到一米二那么高,为什么偏要挤到大人的餐桌上去吃饭呢?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0 04:2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