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中的斯琴作坊 Discover Magazine网站2012年1月文章,翻译如下: 小提琴手分辨不出斯琴与新琴的不同 意大利古琴,如Antonio Stradivari或Giuseppe Guarneri的“del Gesu”,售价以百万美元计。很多小提琴家坚信不疑这些古琴比新琴好,还有几位科学家试图探索其原因。有人怀疑是木质——阿尔巴阡所产经历了冰河时期(指1645-1750年间的 “蒙德极小期”,即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减少导致的“小冰河期”,译者注)的云杉——的密度不同所致(见某网站2011年12月5日文章:Anatomy of a Stradivarius[剖析斯氏]),或斯氏使用的处理木材的化学材料(见newscientist.com网站文章)。 但是Claudia Fritz(研究乐器声学的科学家)和Joseph Curtin(小提琴制作商)可能找到了斯琴声音的真正秘密:并没有那么出色。 他俩请专业提琴手拉新琴和斯氏、瓜氏制作的古琴,琴手们并不能指出新旧琴的不同。一把新琴甚至被选作最喜爱的乐器。 早在19世纪初叶,就有一些测试质疑人们所称道的意大利古琴的优越(见维基百科:Stradivavius条目中Controversy Over Sound Quality [关于音质的辩论])。一次又一次,人们无法分辨古琴与新琴的声音,但是批评家总能迅速找出这些研究的漏洞。在多数情况下,听者不是专业人员,而且演奏者和研究人员都知道用的是什么琴,这使得结论带有偏见。 而且,从未有人测试过参试的提琴手们本人能否分辨出斯氏琴所谓的优越声音。通常会认为他们能够分辨,但是Fritz和Curtin证实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人相信只要你拉一把古琴,你就能感到其古老,曾被使用多年,而且具有特殊的音质”,Fritz说,“当被告知结果时,参试的人们说这是人生难得的经历。他们本来完全相信自己能够分辨新琴古琴,但实际上却不能。” 在印第安那坡里斯第八届国际小提琴大赛——世界上最重要的赛事之一——期间,Fritz和Curtin说服了6位琴主借出琴来参加试验。三把小提琴是新的,其中一把是几天前才完成的;另外三把拥有辉煌的、几个世纪的身世,其中两把斯氏,一把瓜氏。斯琴中的一把标明“O1”,现属于某基金会(协会),只出借给有天赋的乐手。三把琴都曾借给著名琴师用于音乐会、录音,总价值超过一千万美元,百倍于那三把新琴。 Curtin的影响力使得他能够说服古琴拥有者能够答应让蒙着眼睛的陌生人来演奏这些珍稀而娇贵的古琴。“他是一位圈内知名人,所以人们信任他”,Fritz说,“这就是为何是我俩合作,我作为科学家加上他,提琴制作商。” 回到实验室,Fritz和Curtin要求21位职业琴手志愿者演奏这6把琴。这些志愿者来自各地,从15到61岁,其中有本次大赛的参赛者、评委。他们被要求在一间特意挑选的昏暗的旅馆房间拉琴,以确保相对朴实的声学效果。 测试是真正“双盲”的方式,即演奏者和递给他们琴的人都不知道是哪一把琴。房间灯光很暗,演奏者都带着护目墨镜所以看不太清。每把琴的腮托上点有少许香水以免有人可以通过嗅觉来分辨。即使这样,Fritz和Curtin还是能够分辨这些琴,所以要由其他研究人员把琴递交给志愿者,这些研究人员藏在屏风(帘)后面,也佩戴墨镜,处于昏暗之中。 首先,演奏者会拿到随机组合的两把琴,各拉一分钟,说出其选择。他们并不知道每组里有一把古琴和一把新琴。在多数情况下,新、古琴没有差别,选择新琴与选择古琴的各半。只有一个例外:O1,(参试琴中)具有最辉煌历史的斯琴,被选中的次数远远少于那三把新琴。 然后,Fritz和Curtin给志愿者们一个更自然的任务。6把琴随便摆在面前,有20分钟的机会来任意对比试拉,然后选出“最希望带回家”的一把。他们也被要求选出最好和最差的琴,按照四个标准:音色,表现,适用,反应(Range of tong colours, projection, playability, response,不知所译是否妥当)。 这次,明显最受欢迎的显现了。演奏者们选择一把新琴“N2”作为“最想带回家”的人最多,在所有四项标准中都居首。如同上次,O1最受排斥,只有38%的人(21人中的8位)选择带她回家,并且多数人不能确定选定的琴是新琴或古琴。如同Fritz和Curtin写道,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有力反证。” 实验还是有缺陷的。Curtin,作为新琴制造者,显然会有其定见,但双盲的实验设计应该能够避免其对结果的影响。取样数量——6把琴和21名演奏者——相当小,但对于如此稀少并珍贵的物品而言已经很大了。也可能有其它因素影响演奏者的感知,或许,例如,在不同的房间里可能会感受到不同的声学效果。 Fritz希望有人质疑。她说,“这或许会改变人们的心态,但是会很慢,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群体。或许我们侯受到批评说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些或那些等等,但是很明显,对新提琴也是同样。”她继续说,“现代制琴者应该感到高兴,我们希望这能够帮助他们提升他们的提琴质量。这展示了他们干得不错,他们的小提琴与古琴不相上下。” 或许我们对斯琴的尊崇。。。会以为这是一个可以迷惑我们自己的明证。这种能力也显现在其它领域,比如另一种类似的产品,红酒,一些品种因为质量得到喝彩并卖出高昂的价格,实际上,多次双盲试验研究证实昂贵的红酒的味道几乎等同于劣质便宜酒(见2011年4月14日英国卫报文章“Expensive Wine Plonk Taste[贵酒劣味]”),人们所认为的高价与美酒的联系只是一个幻象,但Jonah Lehrer雄辩地证明,这可以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幻象(见2011年4月某网站文章“Should We Buy Expensive Wine[我们应该买昂贵的酒吗]?”)。 这些话也可以用于小提琴。拥有和演奏一把斯琴事实上并不在于她的美丽声音,而只在于知道她是一把斯琴。不要在意声音如何——她的制作优雅而美丽,名字就证实了她的地位,价格标签表明了她的庄严,木头里包含了若干世纪的份量。 为此,此类的试验有助于打破一些神话,可能会助长对新琴的信任,但不会降低人们对古琴的欲望,Fritz和Curtin承认这些。他们写道,参加试验的一位志愿者,“被问道他最想带回家的那把新琴是什么制作流派时,他笑了,只说‘我希望那是把意大利老琴。’” 补充:John Soloninka,21名参试者中的一位,是这样描述他的经历的:“这很有趣。我也希望能够说出不同,但做不到。Claudia寄给我我在拉琴后的评价,当时我的感觉有多荒谬真是太好笑了!” 参考书目:Player preferences among new and old violins (琴手对新旧小提琴的偏好),2011年,作者:Fritz, Curtin, Poitevineau, Morrel-Samuels & Tao。 明月山人译,如有翻译不当之处敬请指教。望掷砖师注意:并非本人见解,也不能说明本人支持此论点。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2:5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