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4411P7pX 作曲經過 本曲原為鋼琴曲的「匈牙利的羅馬尼亞民族舞曲」,為一九一五年,巴托克三十四歲時的作品,其素材與同年的作品「奏鳴曲」相同,原為位於特藍西瓦尼山地的羅馬尼亞人的民族音樂,這地方在巴托克採集民謠譜而出版鋼琴曲當年還是匈牙利的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失去三分之二的領土,這地方也成為羅馬尼亞的版圖。 這首曲子的小提琴曲比鋼琴曲更為大眾化,由匈牙利弦樂四重奏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也是巴托克多年的好友索利丹‧謝凱,把它改編成效果如此優異而出版,同時刪掉原提名的「匈牙利」字樣。 在此之前的一九一七年,巴托克曾經將它改編成小型的管絃樂曲,另外還有亞圖‧維魯納改編的弦樂合奏用譜,以及大眾化的管絃樂用曲。在巴托克的作品中,以如此多樣性的被改編為形形色色演奏用譜的曲子,除此之外另無第二曲,由此可見本曲之大眾化及優異的效果。全曲有適度的演奏時間,每一個曲子都有濃厚的曲趣,配列有多樣性的變化,但不激烈的旋律線,還有調性的和聲,這些都是使本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初演 小提琴曲 一九五一年九月 日本 梅紐英獨奏 弦樂合奏 一九六二年十月 維也納室內合奏團 小型管絃曲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 卡羅 塞基指揮 樂曲解說與感想 羅馬尼亞民族舞曲共包含了六首曲趣各異的舞曲,以下分述討論: 第一曲 拐杖舞 曲譜採自特藍西瓦尼山地的馬羅修‧特達縣。各節的終尾,都可以聽到類似用拐杖敲擊的節奏。曲中便是利用切分音的節奏感來詮釋用拐杖舞蹈的曲境。 第二曲 飾帶舞 特隆達縣的農民舞蹈曲。曲韻中可感受到農家辛勤豐收後的滿足與快樂,農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小孩子們盡情奔跑於田野之間,充實與愉悅的農家生活,都一一浮現於旋律之中。 第三曲 踏步舞 特隆達縣的民謠,起源於脫穀的勞動歌。全曲始終採用泛音奏法,以增二度為特徵的寂寞旋律。雖然樂曲本身為踏步舞,但其旋律演奏起來,卻有一種辛苦、勞累、微醺的感受。 第四曲 普久姆舞曲 特達‧阿拉牛修縣的民謠。雖然史蒂文斯把它當作是「號角之舞」,但是它確有細膩的抒情旋律。曲中似乎可感到一名美麗女子正揮舞著薄紗,略帶嫵媚、神祕的嬌柔,似慵懶、似輕挑的提琴聲,帶人進入綺麗夢想的世界。 第五曲 羅馬尼亞風格波卡舞曲 這是匈牙利鄰接的地哈爾縣民謠,屬於波卡舞曲,本為二拍子四小節為原型,巴托克卻以二小節三拍子加一小節二拍子的方式寫成。此首曲子與最後一首相連接。 第六首 快速的舞蹈 小跳步的舞蹈,以二首曲子相連。第一曲為地哈爾縣民謠,第二曲為特達‧阿拉牛修縣採集的民謠。一、二首相連所營造出熱鬧、沸騰的旋律,感覺有點雷同於原住民豐年慶的景象;族人共同圍著營火,徹夜狂歡,飲酒作樂,歌唱跳舞,瘋狂的慶祝。整首羅馬尼亞民族舞曲,就在這緊湊狂亂的高潮樂聲中結束。 最後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記之地名與曲名都是匈牙利語音的直譯,與羅馬尼亞的語音略有不同。 結論 瞭解巴托克的音樂誠非易事;它們既不以輕鬆柔美吸引聽者,亦乏磅礡氣勢震撼人心。但是,在其樸實無華的外表下卻蘊含了極其豐富的情感、精神與智慧經驗,唯有鍥而不捨的聆賞者才能深得個中三味。他的音樂不似史特拉汶斯基與德布西的作品那樣熠熠發光。而在風格創新上,又較荀白克或魏本之作遜色。但是,在是未來的歲月裡,巴托克的作品很可能會獲得更高的評價,維繫人們更持久的興趣。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8 23:06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