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把 "左手解放出來" 及 肩墊 的功勳 很多琴友會說,我都不用肩墊,何來功勳? 不錯,但這里是對整個小提琴界來說的. 以前小提琴是擱在胸口上,完全用左手托著的,不拉高把位,不揉弦.比起現在肯定'省力,舒適,自然'得多. 但 '前人們' 明顯捨棄了'省力,舒適,自然',而走了不'省力,舒適,自然'的路線.把琴放到肩上,持琴的工作完全交給下巴(或腮)及肩膀.把左手解放出來.左手按指可以按到指板上幾乎所有的地方.可以揉弦,按高把位.可以任意地在指板上飛來飛去.可以做許多高難的動作. 可以說,現在這么多人愛上小提琴,捧為樂器之后."左手解放出來"是功不可沒.也是前人犧牲了'省力,舒適,自然'的結果. 而現在有人說拉琴要'省力,舒適,自然'.是不是可以叫做"忘本"呢? 所以說把"左手解放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說它是最高原則也不為過. 網上有一個叫 "no5no6" 的人對我說, [是不是改成"有利於表現音樂"的原則更好點.你的那個有"偷換概念"之嫌.] 我當然贊成."把左手解放出來"就是"有利於表現音樂"吧. 但此人后來要我認錯.還威脅我說"難道你不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偷換概念"嗎? 這才使我警覺起來.原來此人是有意圖的,他才是在偷換概念.因為他提出很多東西都是一看就知道違反"左手解放出來"的原則的.改成了"有利於表現音樂的原則"就不那么明顯了.要二看,三看,仔細看才能辯別出來. 他打著"省力"的幌子,就叫人用手托琴.打著"自然"的幌子,就叫人用手握琴頸.最離譜,由他的"自說自話"的邏輯可以推出用手臂托琴. 雖然他已認了錯並謝謝我的指正.但橫看豎看都是"棄車保帥"的成份多點. 關於肩墊. 肩墊,就是邦助一些人去更好地實現"左手解放出來"原則. 把持琴的工作全部交給肩膀及下巴(或腮)去做,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的. 大家都知道,有的人肩膀頭是下沉的,俗稱削肩夾.有的人是水平的,俗稱扛肩夾. 有的人把左手舵式轉到琴右邊后,肩頭同鎖骨差不多成水平了.這樣它把琴放在肩膀及鎖骨上就已經是水平.很容易的持琴了. 但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肩頭是低於鎖骨的.就很難做持琴的工作了. 每一個人從側面看,都是下巴(或腮)在鎖骨的外面的.下巴(或腮),在外面,向下用力,而鎖骨在里面,向上用力,結果怎樣可想而知了吧? 所以單靠這二個部位夾琴,琴頭一定向下.感覺就是要掉下去了,就越用力.結果是越用力夾,琴頭就越向下沉. 關於這些力學,摃杆原理方面的問題,我在本論壇發表的貼子,名叫"應該把用力"夾琴"正名為勾琴(不用力). 地址如下: https://www.chinavioli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740 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如有興趣或疑問,可以去看一下. 所以持琴主要不是靠鎖骨,而是靠肩膀.肩膀遠在下巴(或腮)外面的.當肩頭低於鎖骨時,就不能把琴放到水平.所以就要用肩墊了. 所以沒有肩墊,或者說不能用肩墊,少說也有一半人要被逼放棄拉小提琴了.所以我說這是肩墊的功勳. 在網上,有的人問到底要不要用肩墊.有的人總覺得用肩墊就是"低級"一點的.甚至有的以不用肩墊為奋斗目標. 我覺得用不用肩墊是取決於個人的身体結构.需要用的,就理直氣壯的用.不用肩墊可能方便一點,蕭灑一點,把琴從盒拿出來就可以拉.但拉琴主要是听拉得好不好吧.再"蕭灑",拉得吃力,不好听,也是枉然. 或者這樣說,在大師級人馬里,祇要有幾個是用肩墊的,那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小琴民就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用了. 以前也看到有某個大師說不用肩墊,有二個好處. 一.是琴身合一,可以直接由肩膀感受到琴在震動. 二.是可以減少一點背板的震動. 對於第一點,有點玄,把小提琴說活了.可能要到大師級別才能体會吧.拉琴主要是听聲.在什么時候希望感受到它的震動呢?感受了以后,對拉琴水平的提高有多大的作用呢? 第二點是附合物理學的常識的.但這位大師似乎把缺點當成優點來說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小提琴,能有幾把小提琴是 "好" 到要把背板的震動要減少一點呢? 肩膊與背板接觸,實際上是妨碍背板的震動.而用了肩墊就不會. 肩墊還有一個好處.小提琴是要放得左高右低的.用可調節的肩墊就可以調節到一個合理的位置.而不用肩墊者就無得揀. 以上所述,純是個人意見.如有不當,歡迎指正. |
<B>以下是引用<I>—27°邪笑</I>在2007-5-27 11:27:00的发言:</B>
<P>汗~~~~~~~~~``</P>
<P>看得我眼花缭乱,认不到繁体</P>
<B>以下是引用<I>ChARsoN</I>在2007-6-18 1:08:00的发言:</B>
<P>今天嘗試過不用肩托拉琴了</P>
<P>(以前也這樣練了大半年 後來用回肩托)</P>
<P>鎖骨被琴壓的痛痛的...</P>
<P>拉些高把位時要把腰向後彎....</P>
<P>但這樣可以培養到挺直的姿勢吧</P>
<B>以下是引用<I>cciemo</I>在2007-6-17 2:29:00的发言:</B>
<P>我的肩托已经送人了。很久不用了用上感觉还不习惯。</P>
<P>这玩意用不用见仁见智。自己感觉舒服就行了。</P>
<P>肩托有助于保持琴身水平这点我持保留意见。对于脖子长斜肩的人,象我,要保持琴头水平,除非把肩托架在肩关节上,成一个三角形。但是不可能这样做,因为肩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以后左手更僵硬。一般来说卡肩托的位置都会比较远离肩关节而接近锁骨,在这个位置要保持琴头水平,因为力臂短的缘故,腮帮子就要更用力往下压琴来保持平衡。所以我用起肩托来感觉很不舒服。我宁愿采用调高腮托的办法来解决问题。</P>
<P>实际上琴也没有必要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不用肩托时,琴头比琴身低一些是比较自然的,不过也有办法让他保持水平——就是像海飞茨大师那样始终挺胸站直腰板,“玉树临风”地拉琴。比起教条地让琴身固定保持水平,在下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小提琴琴能够自由活动,像斯特恩大师说的,“like another arm”(好像第三只手一样),随着不同的把位,不同的音乐表情,可高可低。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用肩托比用肩托更自由。如果实在要垫高肩膀,宁可在衣服里面用垫肩,而不是在琴上装肩托,琴上加了这么一块东西显然是不方便活动的。</P>
肩托架在肩关节上是没有什么自由度的。你用右手抓住你的左肩关节,试一下在左肩关节不动的情况下大臂还有多少活动余量。如果琴的支点都在肩关节上了肩关节还能随意活动吗?我想帖主自己也不会把肩托架在肩关节上拉琴的吧。我们虽然习惯上叫肩托,它实际上还是架在锁骨上的,只是叫锁骨托未免有些拗口。
<B>以下是引用<I>wcying</I>在2007-6-21 12:57:00的发言:</B>
<P>第9樓 cciemo 很認真地參與討論,發表了很好的,詳細的意見.使大家能夠越來越明白怎樣來決定用不用肩墊.對廣大普羅大眾小琴民是有好處的.</P>
<P>其中有幾段我看明白了,覺得有些分歧,提出來看看能不能統一.為避免過於冗長.我引用一段,討論一段.</P>
<P>。</P>
<P>第一是,肩關節上架一個肩墊,同用手抓著肩關節,是完全不同的.肩墊並沒對手臂有多大的限制(除了不能向上).把右手掌放平,放在左肩關節上,再運動左手試試.</P>
<P>第二,我理解的鎖骨,是喉嚨下那二塊看得到的,小尖圓頭的骨頭.如果不單指這一部位,那末鎖骨要一直沿伸到肩膊頭的地方了.照這樣來說,肩墊是架在這塊打橫的鎖骨上的其中一個部位,是對的.</P>
<P>但那樣不是更理想.既把支持點向外延伸了,又把肩關節也解放出來了.(老實說,不用肩墊時,琴背面才會架到肩關節上.除非肩關節的具体位置我們的理解又有不同).</P>
<P>所以你在第4樓說的"力臂短",我是完全不明白的.在琴上裝上肩墊后,把琴放平,就可以看到肩墊是到了腮托的外面了.這樣力臂當然比肩膊頭要短一些,但比鎖骨頭要長許多.而這一段力臂足以使頭的重力輕而易舉的對付琴的重力了.</P>
<P>但你在第4樓提出的加高腮托的辦法,能使力臂,或力距增加多少呢?</P>
<P>穆特也是著名的演奏家,像她那样的标准德国美女身材,颈脖也是很修长的,她却不用任何肩托支撑物,甚至连有肩带的演出服也不穿,一定要让小提琴和身体亲密接触。她的秘密无非是一个特别的腮托,充分利用整个锁骨和肩膀架琴,以及左手持琴的方式(拇指放在琴颈下面特别低)。梅纽因大师有一本书《梅纽因论小提琴》就持琴这一部分也花了一个章节来特别论述其中各种人体工学和要领,本论坛ftp也有下载,或可以作为参考。</P>
<P>
我理解的力臂短是这样的,因为刚才讨论了肩托要离开肩关节架在锁骨上,为求获得比较大的肩膀活动自由度,我一般会架得离肩关节远一些。于是支点近了,力臂就短了。而不用肩托时是以肩膀上一个面为支撑,支点比较多,不止一个。加高腮托是为了让头不用偏得太厉害去压住琴,脖子舒服一些。对力臂的长度没有什么改变。
<B>以下是引用<I>wuguolian</I>在2007-8-4 10:56:00的发言:</B>
<P>我一直用呢`</P>
<P>好多年了`</P>
<P>一下取了不习惯`</P>
<P>决定用下去`</P>
<B>以下是引用<I>wohke</I>在2007-8-6 21:11:00的发言:</B>
<P>我坚持用肩托~~~~~不管达到什么级别,,,。各有所爱~~关其他斯人何事</P>
<B>以下是引用<I>jht</I>在2007-8-10 0:07:00的发言:</B>
<P>1.装了肩垫确实影响琴声的.</P>
<P>2.头要活动的,琴也不是老夹紧的,甚至向上换把也不用夹紧的,向下换把和揉弦要紧的.</P>
<P>3,肩膀放松,手就紧张了,反而肩膀紧张一些向前上托住琴,手就轻松一点,不会被扯住.</P>
<P>所以说不用肩垫比较好,是解放了,琴手都解放了</P>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3 11:5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