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二次首调唱名法


2016-3-9 18:47 | 作者: 老杨树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因为习惯了首调唱名法,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即某些作品中的一个章节或一段不再是本调的调式音阶,而是另一个调的调式音阶。如沙汉昆先生的【牧歌】。其中小行板部分用C大调唱起来更顺口一些。【梁祝】独奏小提 ...

     因为习惯了首调唱名法,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即某些作品中的一个章节或一段不再是本调的调式音阶,而是另一个调的调式音阶。如沙汉昆先生的【牧歌】。其中小行板部分用C大调唱起来更顺口一些。【梁祝】独奏小提琴谱第31小节至39小节,怎么听都像是D大调的调式音阶。原本是G调,出现了四个变化音,升的都是C。在谱表中既升F又升C,肯定是D大调。所以我在练习时将她当D调处理。当成D调后就没有变化音了,指法还是原来的指法。调变了,唱名也跟着变了,但听起来什么也没有变。于是,我把这种变化戏称为“二次首调唱名法”。一指在这个位置上对应D、A、G弦成了4、1、5。如此又引发了一个论点:既指法与唱名法无关

    令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曲作者不一开始就按本调的调式音阶写呢。我如果改成固定唱名法就没有这个困惑了。六十多岁了,想改很难,比戒烟都难。

    不知习惯了首调唱名法的琴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


支持

反对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月与海 2014-1-26 18:22
<p><font size="5"></font>&nbsp;</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 同龄。同感!</font></p>
引用 月与海 2014-1-27 13:23
<p>(令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曲作者不一开始就按本调的调式音阶写呢。我如果改成固定唱名法就没有这个困惑了。)</p>
<p>&nbsp;</p>
<p>&nbsp;&nbsp;<font size="4"> 我想大概是为了专业演奏者视谱演奏方便吧? 我等业余者按自己的习惯爱好玩就是了。</font></p>
引用 lbs168 2014-2-6 18:37
难就难在用首调读线谱,好像只能读C调
引用 snowfox 2014-2-11 15:25
深有同感。我在拉《爱的致意》(D调)的时候,中间有一段,是按照F调式谱写的,所以我按照F调来处理。非常顺畅,临时的升降号都不用考虑,如果作者在写谱的时候就这样,那就太方便了!!
引用 Spomu 2014-2-24 17:14
我到现在拉陕北作品,比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不管是无升降号版的还是一个升号版的,心里都是按小调唱的(或者可以叫羽调),就是很难想象成商调。

理论上能想明白,因为理解成商调的话(包含清角,变宫),按西方7音阶体系就没有升降,而理解成羽调(包含变徵和变宫),就会多一个升号。
引用 鱼儿 2014-2-28 10:28
中国乐曲的调性都很随意。
引用 云水琴心 2014-2-28 11:53
首调(又叫守调)唱名法实际上就是唱名守着调走,也就是调变了唱名随着也变。在五线谱中乐曲变调,有些用调号表示,也有的调号不变而只是用临时升降音过渡一下,但实质是一样的。至于作曲者创作乐曲时,本人认为:绝大多数原本就应该是使用首调唱名写出来的,因为只有这样乐曲的旋律感才容易在作曲者心中感觉出来。至于固定唱名法实际上是一种高效的识谱方法,学会它可以快速识谱,不会它识谱慢很多但也照样可以识谱。
引用 老杨树 2014-3-7 18:44
&nbsp;
<h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6">一言难尽【洗衣歌】</font></h2>
<p><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www.cnscore.com/Xiaotiqinpu/t5tt60uhvk3y.html">http://www.cnscore.com/Xiaotiqinpu/t5tt60uhvk3y.html</a></font></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喜爱中国音乐的朋友肯定喜欢听【中国18把小提琴】。其中一首【洗衣歌】热情洋溢,听得心花怒放。于是到网上搜谱。搜寻的结果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个版本是本调的调式音阶,用D调的首调唱名法演奏极为自然流畅。在大量的简谱网上还发现有C、D和G调的版本,除G调的外,怎么看怎么别扭,因为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第4级音而没有第7级音。众所周知,中国民乐,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大量采用五声音阶。为了使音乐更加丰富,一般会增加第7级音。例如国歌,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中国的作曲家们对于第4级音的使用可谓慎之又慎,已经到了吝啬的程度。地方特色明显的秦腔虽然使用了4和7,但不是真正4而是升4,升还不升到位,降7也不降到位,都跑到钢琴缝里才行。更干脆的是葫芦丝,连这个音孔都不给你开,看你怎么吹这个4.</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先说C调的版本。无论是固定还是首调唱名,对于C调是一致的。就像两条并行的高速公路合到了一起。无疑这是一个由固定唱名法译成的简谱。<b><u>无论什么调,用固定唱名法译成的简谱都成了</u></b><b><u>C</u></b><b><u>调。只是变化音的有与无及多与少。</u></b>曲中用来六个音没有7即B,而且也没有变化音。4对应的是F,如果用F调的首调唱法,音阶里没有了4而变成了1。F调只有一个降号,降的是B。可我们发现,在这个曲子里压根就没有B这个音。也就是说,用线谱记谱,用不用这个降号,用固定唱名法都一样。可对于首调唱名来说就惨了,总是在<u>2461</u>&nbsp; <u>5642</u> ,<u>2</u> <u>24 </u>&nbsp;&nbsp;<u>6</u> <u>61 </u>&nbsp;<u>5</u> <u>56</u>&nbsp; <u>42</u>转来转去。而F调是<u>6135</u>&nbsp; <u>2316</u>(6下有低音符号),听着舒服多了。看来这个简谱真是不靠谱。</p>
<p>更不靠谱的还在后边呢。</p>
<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不靠谱是D调。记谱与C调一样,只是把1=C改成了1=D。但也是4来4去的。D调在线谱上应该有两个升号,<sup>#</sup>F,<sup>#</sup>C。于是把简谱译成了线谱。转成后可以用异曲同工来形容:<b>C</b><b>调里面没有</b><b>B</b><b>音,</b><b>D</b><b>调里面没有</b><b>C</b><b>音</b>。这就奇了怪了,既然没有你升他干什么。干脆去掉一个升号,成了G调,4也没了,升F成了G调的7。是什么人非要这么干,非要把一个G调的自然音阶使用D调的唱名?绝对音高没有变,也就是说没有变调,又不用固定唱名,谁能说得清楚。难道说这是简谱惹的祸。</p>
<p>曲作者原来用什么调,线谱还是简谱已无从考证。但民乐大师刘明源先生还是做出了正确的解释。由他改编的二胡曲,就是G调。</p>
<p><u>&nbsp;&nbsp;&nbsp;&nbsp;&nbsp; 最上面</u>这个D调的音阶是个真正意义上的D调,是将G调降了一个纯四度。因为这是小提琴曲,比二胡多了G弦和E弦,可以用转换八度音的技法,使音乐富于更多的变化。这是二胡所不能比拟的。</p><br/><br/>

引用 老杨树 2014-3-9 14:31
<p>再回到C调上来。见: http://images.qupu123.com/2010/1218/20101218020343638.jpg 这是网上传的最多的一个版本。但始终不见C调和F调的线谱版,主要想证明到底有没有那个降号。我个人认为,曲作者创作时采用了G调。一个专业的作曲家在创作时,不仅考虑歌曲的旋律,地方特色,音的高低等,还要考虑配器。民乐弦乐的主伴奏乐器是二胡。二胡定弦的规则是D、A(里弦、外弦),对于G调的曲子称5、2弦。这首曲子最低音就是D,正好满足伴奏的需要。如果降为F调(6、3)弦,最低音为C。改成C调(固定唱名法)是2、6弦,最低还是C。如果用二胡伴奏,要不把二胡调低,要不这个C高八度。说句土话,这也忒不专业了。再说这个曲子一共十度的音程,最高的音才到E。作为专业剧团,还不至于堕落到如此境地。让我说,为什么会有F调(不带4的本调音阶),是因为这个曲子太火了,或者说是太红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洗衣歌】诞生与1964年,作者罗念一,当年31岁,风华正茂。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在那个 年代,除了几个样板戏还有几个文艺节目能出现在舞台上。应该说【洗衣歌】生的正是时候,很快唱红大江南北。几年后,又出了个【北京金山上】(该曲没有作者,据说是以前歌颂封建统治者的一首歌,被一个叫马倬的拿来,旧瓶装了新酒)。这些都是当时舞台上最活跃的文艺节目。那几年,满世界都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是文革干的唯一的一件好事,抛开政治内容不说,文艺活动普及程度可以说空前绝后)。这两个歌舞剧可以说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必演的节目。专业的不必说,但业余的水平参差不齐,把一个歌降几度是很正常的。所以出现了F调。是谁把F调整成了线谱,又用固定唱名法译会了简谱,实乃是多此一举,于是就有了这个C调的版本。人们到现在还喜欢这首歌的原因很简单:【北京金山上】是歌颂领袖的,【洗衣歌】歌颂的是普通老百姓及民族团结。1964年,正是学习雷锋的火红年代,我那时上小学六年级,至今留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虽然那时生活并不富裕,包括物质和精神。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干净充实,并充满了希望。最可气的是在百度上真搜到一个F调的简谱的版本(第一个就是他),可唱名还是C调的唱名,就是说把1=C改成1=F,升高了纯四度。这就是简谱的最大功能,谱表一样,唱名不变,1=什么,随便(随变)(应该说简谱无罪)。太随便了,就有问题。问题就是把1=G楞要改成1=D。就是宁肯要4不要7。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外国人干的,因为外国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其实中国人比外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出一个外国人来,叫陈蓉晖:(陈蓉晖小姐,是一位来自美国、艺术上有很高造诣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她对中国民族音乐有特殊的感情。她的演绎讲究音色、乐感和内涵,演奏风格细腻、柔美而又不失大家风范。一些非常熟悉的旋律经她演奏,别具一格,耐人寻味,情到深处,感人肺腑。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是用一颗海外游子的中国心在倾情演奏的。”   陈蓉晖演奏风格独特,与大多数国人熟悉的几位演奏家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她感情饱满,指法细腻,时间(速度)、力度控制精准,音色纯净、明亮,旋律柔和,抒情性强)。小提琴齐奏【洗衣歌】,D调(是不是乐队演奏使用的乐谱,待查),纯正的D大调的调式音阶。用首调唱,没4什么事。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还是干了中国人该干的事。 </p>
<p>&nbsp;</p>

引用 老杨树 2014-3-12 11:28
       不是说简谱不靠谱,是说这个C调的简谱不靠谱。
     刘明源老先生改编的二胡曲,没有将1=C 改成1=D(二胡里弦定音是D)。而是采用了G调的调式音阶,音阶里便没有了4。
     再绕一回:
     把这个C调的简谱回到线谱,加一个降号(虽然没有这个音)。
     再用首调唱名法译成简谱,1=F。
     两个谱子,奏出来,一个音都没有变。变的是唱名。
     指法也没变。
     对于C调,一指到四指在D、A(2、6)弦的音为:4567.1234。
     对于F调,一指到四指在D、A(6、3)弦的音为:1234,5671。
     显然后者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引用 老杨树 2014-3-12 16:31
<font size="6">感谢13楼点评</font>
引用 老杨树 2014-3-17 13:00
<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看到了</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一个2起2收的曲调。</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没有第二个升号就对了,自始至终这里压根就没有音符,</font></p>
<p><font size="5">加了这个升号,难道就为了改变音乐的调性?</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 去掉第二个升号,回到G调的调式音阶才是正理。</font></p>
<p><font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该曲用小提琴演奏,还是降到D调好一些,可以充分发挥G弦的厚重感。</font></p>
<p><font size="5"></font>&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size="5">这个谱看上去还有一个疑点,就是没有标注指法。如果指法有唯一性,可以不标。<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少儿小提琴集体课教程</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配套曲集</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span>不标指法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给老师看的不成?老师的理解难道都一样?</font></p>

引用 hook026 2014-3-20 13:08
如果乐曲是:高把位+3个升或降号+以前并不熟悉的曲调,无论固定或首调唱法,都很难,就要一点一点练了,我的感受。
引用 老杨树 2014-11-19 23:30
退休了,一个人在家练琴,怕吵人,参加了社区艺术团。
民乐团排练【大寨红花遍地开】。我拉中胡,最后的快弓,拉得一塌糊涂。
管弦乐团排练【北京喜讯到边疆】,我拉小提琴2部。
发现管弦乐与民乐在调上区别很大。民乐更多的使用G,F调,而且所有乐器都一个调。
管弦乐要复杂的多,不同的乐器不同的调。而且升降号还特别多。
升降号越多,就不能使用空弦。
控制音准,一是耳朵,二是肢体的记忆。这都是要命的活。
引用 心越琴行 2014-11-20 15:14
这原因太简单了,作曲者当时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有些时候甚至是一闪而过的灵感,至于难度不难度,别扭不别扭,那可不是他考虑的范围!就像贝多芬当年,有乐团的小提琴手找到他,跟他说写的曲子实在太难拉了,他怒吼道:“上帝在叫醒你的时候,可不会管你难不难!你给我滚一边去!”作曲家可能当时是用钢琴谱曲,也有可能是用提琴在演奏,甚至有可能是上厕所的时候突然灵感来了。同一首歌,可能小提琴演奏起来很困难,钢琴会很顺,或者其他乐器很容易,自古以来,只有演奏者去适应作曲家,这是通律。一个作曲家如果为了顺应演奏者而对自己的曲子做出改动,那作曲家只能说是二流的作曲家,一个演奏家抱怨作品太难或者太过别扭,那是他无能的体现。语言说得直接了点,欢迎大家表态和吐槽!!
引用 心越琴行 2014-11-20 15:22
最明显的就是《爱的致意》,原曲五重奏是D调的,拉起来非常顺,也简单,但是近代有些版本改成E调了,比如说薛伟演奏的,就是E调的,拉起来就特别的别扭,特别的奇怪,但无法否认的是,E调在独奏的情况下听起来,确实更有深度,更动情!
引用 ljhyjx 2014-11-20 17:5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心越琴行</i>在2014-11-20 15:22:00的发言:</b><br/>
       
         最明显的就是《爱的致意》,原曲五重奏是D调的,拉起来非常顺,也简单,但是近代有些版本改成E调了,比如说薛伟演奏的,就是E调的,拉起来就特别的别扭,特别的奇怪,但无法否认的是,E调在独奏的情况下听起来,确实更有深度,更动情!
       
</div><p></p>
有D大调版本,也有E大调版本。大部分小提琴演奏家拉的都是E大调版本

引用 心越琴行 2014-11-21 01:2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jhyjx</i>在2014-11-20 17:55:00的发言:</b><br/><p></p>有D大调版本,也有E大调版本。大部分小提琴演奏家拉的都是E大调版本 </div><p></p>
握爪!!赞同 !!!
引用 老杨树 2014-11-21 18:07
两个版本,都没能找到带指法的。不过我想应该是指法发生了变化。
E调比D调提高了一个大二度,但原来只能在较高把位上进行的旋律,在不使用空弦的
条件下,可以在低把位上进行。
同样的音高,如D弦上的音与A弦上的音,A弦把位低,弦的震动部分较长,一是便于控制,再有就是
音色更加丰富。
以上是个人见解,不见得对,愿意接受批评。

查看全部评论(26)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09:1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