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龙龙学琴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9-29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儿子龙龙开始学琴时,是在差2-3个月4周岁开始的,光阴荏苒,现在已经17了。当时选小提,主要是便宜,琴才100元。开始他很新鲜,一说拉琴很兴奋。在龙儿头3年半学琴期间的第一老师是个老艺人,他早年毕业于鲁艺,琴拉的非常动听,可是缺乏教学经验,教材是铃木,进度极慢,一次只是几小节。还记得第一次学琴情景,望着他妈领着龙儿走向老师的公寓,路上有熟人问道:这么小能行?爱学吗?爱学,孩子还不知什么是拉琴便兴奋地答道。回到家里,也只是练习手指:1抬起来,2抬起来,……。

可是没几次就耍脾气了,旁边还有老人阻拦,当时我很着急,就打了他一顿,很管用,管好多年,现在,我也打不过他了,可是现在也阻挡不了他拉琴了。

有一次偶遇这个教琴的老师,他说起话来不乏艺术家的气质,他说我不同意小提琴能开发智力,但我认为它是可以衡量智力的,龙龙就很聪明,有时我一说,还没完,他就用小手推开我的手,那眼神中流出,我懂,你别说了。

尽管进度很慢,儿子逐渐能拉一些小曲了,如告诉罗蒂阿姨、猎人和唱、加沃特舞曲……。当时跟所有的家长一样,心中充满期盼,我主张每日都要练、无论节假日,还好这一规矩一直延续下来。由于新学的内容很少,我就让孩子每天把所学会的曲子从头到尾全练,每个曲子拉5遍。龙儿天生对数字不敏感,有时拉了许多遍了,我说还差两遍,他也全然不知,决不会偷懒。他自己还固执地认为,在整个拉琴过程中不能有错,只要在一个曲子中出错,那么从第一个曲子,从头再来。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乐句上卡壳,反复了许多次,自己累得大哭,但仍在坚持。当然,这并不说明他多喜欢练,只是因为不识数、年纪小好,认真听话。

根据切身的经验,在学小提琴的初期,能打好基础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在儿子7岁时,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年近7旬的老人,名字叫邓宗熙,邓老师自幼师从白俄教师特拉赫金伯格和伊佳。特拉赫金伯格是奥尔的学生,是赫尔穆特.斯特恩的老师。这个赫尔穆特.斯特恩是犹太人,早年随家蔽难,流落哈尔滨师从特拉赫金伯格,后来成了卡拉扬时的柏林爱乐的首席。当年许多白俄艺术家在哈市聚集,成立的哈响遐迩闻名。在教琴行业里,特拉赫金伯格学费最贵,当然他水平也高、严厉霸气。而伊佳温文尔雅、绅士,在他的学生里有个叫卢万华的,当时学的非常好,当时伊佳让自己的儿子就跟卢学琴,而卢万华成了名师,在长春教琴,不知现在是否还教,算起来卢也应年过70了。一次伊佳和他的学生合影,邓老师作为他的学生也在其中,伊佳说大家都微笑,不笑的人拉不准音。

邓老师的教学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学派,循序渐进、一丝不苟,十分严格。第一次去邓老师那儿,他是一位瘦潇、孤傲的老人,模样挺严厉,他坐在钢琴前吸着烟。话语不多,但字字见真。

给老师拉了一段塞茨的协奏曲,邓老师当时挺满意,就收了他。记得当时老师看了他的手,他妈还问老师,是不是孩子的小指太短(的确很短,直到五名指第二节的中部),老师说没关系,可以,俄罗斯人都短,可是确人才辈出。他妈还问,据说指短的还有做手术的,把韧带割开,老师说:切不可这样。

第二次正式去上课,邓老师大发雷霆,骂了娘,发现儿子那时还不识谱(学了3年半!),我教琴40年,还头一次遇到,能拉协奏曲还不识谱。就好像房子盖好了,地基还没打。那我们就只好回头补把。说来也怪,每日对着谱子拉琴,可他的确不识谱。原来他自己也不知道,从小就站在谱台前拉琴,他认为就是这样的,他根本也不看,问他如何拉出曲子的,他说:每次老师示范,他就记住了老师手指的位置。由于严厉,许多学生都被邓老师骂跑了。有的不行的,他会跟家长说,这个学生我教不了,另请高明吧。当时邓老师不想要他了,由于刚去,还不了解,老师嘴里叨咕着,你听有本事,把我骗了,不过以后你别想再骗我,想在我这蒙过去,没门。

跟邓老师开始,音阶选的是赫里美利,练习曲从沃尔法特开始。过了一段,渐入佳境,拉得好时,老师同他一起拉,一老一小很有趣,儿子也很受鼓舞,沃尔法特练了一半,好像是其中的30课。之后开始了开赛,邓老师讲,省歌曾有个琴手,想得到指点,邓老师给他忠告,练开赛,开始他很不解,怎么能同小孩一样练开赛呢?可后来他兴奋地告诉邓老师,我现在练过开赛,拉大的曲子不打怵了。现在回想,一些曲子的结尾的和音,开始接触也是很不好拉,拉好它们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增强耳力。开赛有首曲子33?很快速的,像蜜蜂飞舞,儿子拉得很快,邓老师让他慢练,仔细些。总之仔细地练好了每一课,就开始向马扎斯进军,那时儿子8岁左右。老师讲老版的分三册,共75课,包括基础的练习、专业练习和华丽的练习。儿子练的是新版的,好像共51课,全部都练了。我曾问过老师,这些练习曲教材,是不是又难易之分?老师讲是有点像学生的学习的教材,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进行,但是前一本中的某些练习曲可能会比后续的某些难,如开赛中难的比有些马扎斯还难。邓老师基本上一直是按一本一本地进行,但在进行当中不一定完全按照练习曲顺序,针对性地还辅以一些曲目进行。感觉邓老师很有研究、方法,那些曲子针对什么问题,再配以相应的乐曲,可以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很有感受,老师说话很有准,好像一切都在老师掌控之中,很有预见性。老师上课还作笔记,一般上完课,在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写上问题、要点。练完正本练习曲后,还要复习,反复,特别重要的如克莱采尔,正本都反复,儿子在正本练完2遍后,老师又挑了一些重点课,又再次反复,并一再叮嘱不要赶进度,一定要高质量完成。当时有一次,遇到老师的女儿,她也拉琴,她说,你这么小就拉马扎斯,真聪明呀!接着马扎斯是小顿特、克莱采尔、菲奥里洛、罗德、大顿特、Pagnini 这些练习曲的每一课都练完了,并且每本练完还要复习反复。每一本练习曲都有一些特点,如罗德加强旋律性,大顿特提高难度,记得41课较难,练不和谐音的和音,邓老师提到他的一个小提琴家朋友认为大顿特的28最难。跟邓老师练Pagnini时,那时老师身体不好,住院做手术。儿子随老师把Pagnini的所有课都练过两遍,邓老师说,人们认为,Pagnini是练左手技巧,而忽视了右手,其实它的价值在于右手水平的提高。Pagnini前半本难度较大,后半本比较好听。

邓老师曾说过,小提琴正常成才的速度10年,好一点的学生,我需要8年教,他大量了我儿子一番,说,你跟我6年吧,邓老师说话很有准,儿子跟他真的学了6年,直至邓老师去世。

他不提倡考级,虽然曾编过很好的考级教程。他是2002年去世,03年,儿子顺道很轻松的考过中央学院9级,也是他唯一的一次。

现在之所以能自由地感受小提琴给他带来的愉快,是跟坚实的基本功分不开的,在他小学毕业前,单从技术方面,好像只有双泛音没练过,其他都掌握了,Paganini练习曲都拉过3遍了。现在他拉琴,技术方面没有困难,指法、把位得来应手,根本不去想,一切都为了音响效果。至今儿子对邓老师还念念不忘,他是最好的老师了。他现在每日练琴时间并不多,这些年看来也不多,平均每日一小时,我时常感觉他似乎效率很低,有时为了一个音,在那反复无数次,令我发疯。但又一次他随手拉了Pagnini练习曲17,是个技巧很难的,我问他,你已经很久不拉了,如何拉动如此精彩?他说,我在头脑中拉,像这种技巧性的,我现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出来,关键是能在头脑中想出来。

在进行开始进行克莱采尔时老师说以前如果谁拉了克莱采尔,别人都会惊呼真了不起、会肃然起敬。许多老师体会不到克莱采尔的真谛,你跟我,算是你幸运了。在开始拉双音音阶之前,邓老师已经开始对儿子进行双音的练习了,开始时很慢,逐渐加大难度,那些谱子是很陈旧的晒图纸,一定是他的白俄老师传下的。后来我发现许多是舍夫契克。老师很有方法,每次都用钢琴视听练耳,每每对儿子耳朵大加赞赏。很多深奥的道理,经邓老师之口变得那么直白。比如听差音,儿子对音很感兴趣,其实很长时间他都是在对琴,为此我也同他发生过冲突,后来他解释,耳朵受不了不好听的音,有时老师让他听一种和音,他自己会把很多调中的所有和音都在琴上找出来,当时觉得很有趣,他也是最近才同我谈起这事。这可能对拉琴有帮助吧。等到开始拉双音音阶时,毫不费力。乐曲中的双音,以致三音甚至四音,那些多音和弦不用刻意去练。

老师曾说:音阶里面有黄金,不要觉得干枯,慢,基本功打好了,你就可以跳跃前进了。开始时老师也说可以借助媒介音,但后来就不用了。儿子尽管已经不再专门练音阶,现在拉出的音阶,即便是快速的也像嘣豆似的,字字清晰准确。他说听许多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拉,也能听到找音滑音。我问他,你现在基本不练音阶,水平会不会倒退,他回答,不会,已经根深蒂固,更何况自己也受不了不准的音,想到的音手随便一搭就准。并且随着调性随意变化。我说林耀基曾讲指板图,你是否有,他说没有刻意去记,但想出什么音响效果,手自动就跟上了,不怎么想,有时为了达到一种效果,会临时即兴改变指法,有时在台上为了掩盖失误,做出很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在那刹那间完成,的确需要一些功力。儿子还回忆起最初邓老师经常在曲子中标出指法,他说邓老师的指法最科学、合理,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遇到新曲子,很自然就按邓老师的方法,很快把曲子拉好。邓老师曾说过,我的学生在乐队里,无论多难新曲,接收得最快。

在儿子学琴所走过的时光,有时同其他家长聊,有过一些趣事,儿子在十岁左右时,有一次在街上偶遇一老先生付全庆,谈论起来,他早年也同伊佳学过琴,跟卢万华是学友,后来参加过长影乐团,我就把他领回家,当他看过儿子拉琴,建议化半年时间准备,等到暑假,他领我们去长春跟卢万华学。可是后来也没联系。儿子在14岁时一次表演,散场时,一位老先生提琴爱好者,找到我说,儿子跟吕思清的音色很像,一定要搞专业呀。邓老师强调一定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模仿任何人,琴声就像本人,反映自己的个性,拉一个曲子首先要有自己的理解。

我生在哈尔滨,对这座城市有很多的记忆很感觉,美丽的松花江畔、俄式建筑、拜占庭式索非亚教堂,徜徉在中心街区,你能感到具有洋气的氛围。受到早年外国艺术家的影响,哈尔滨人的音乐素养也是不错的。一次来自美国的小提琴家科比亚卡在北方剧场举行音乐会,我们全家购票观看、演出实在令人失望,观众不买账,掌声稀少。而他曾在北京上海演出,还很轰动,哈尔滨观众是有鉴赏力的。

在儿子8,9岁时,一次电视台采访邓老师做一个小提琴的节目,给儿子在录了像,当时他拉的是安大露萨浪漫曲,应该效果不错,只是很遗憾,通知播出的时间,后来改了,我们错过了节目播出,后来播出了几次,等到儿子上初中时还播过,他的一些小学和初中同学看过,可我们一直也没看过。

练琴的过程是逐渐学习,不断改进错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过程。要有长期、近期的计划,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经验、责任心、水平,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决定。要确定现在主要解决的问题。孩子小,不能以大人的想法和心理去要求。其实童真、童趣也非常的重要,孩子那种真是的自身的感觉最重要,千万别抹杀了。

现在之所以能自由地感受小提琴给他带来的愉快,是跟邓老师打下的坚实基本功分不开的,在他小学毕业前,单从技术方面,好像只有双泛音没练过,其他都掌握了,Paganini练习曲总共拉过3遍了。现在他拉琴,技术方面没有困难,指法、把位得来应手,根本不去想,一切都为了音响效果。至今儿子对邓老师还念念不忘,他是最好的老师了。

他现在每日练琴时间并不多,这些年看来也不多,平均每日一小时,我时常感觉他似乎效率很低,有时为了一个音,在那反复无数次,令我发疯。但又一次他随手拉了Pagnini练习曲17,是个技巧很难的,我问他,你已经很久不拉了,如何拉动如此精彩?他说,我在头脑中拉,像这种技巧性的,我现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出来,关键是能在头脑中想出来。

回顾孩子成长历程,虽然有些记忆变得模糊,但一些点点滴滴的回忆也变得很有趣。最初也只想培养一种兴趣,现在看来,他是真的很喜欢音乐,好像音乐又给予他一种奇妙的享受,为他打开了另一种世界。可什么是音乐?

记得有一次带他去贾老师(国家一级指挥)那学习,正赶上贾老师给一个小孩上钢琴课,小孩只是弹近似音阶的练习,儿子感叹道,尽管很简单,但这是音乐。有时儿子听到一些程度较高的孩子拉音阶,虽然音也准,可是一听就是音阶,其实音阶也有歌唱性。当年邓老师教儿子克莱采尔时强调很重要,每课都要求很高。最近当他看到35课时,当时如何拉的,已经没了记忆。但马上感到这是一首音乐性很强的曲子,在它表面上是进行曲,更深层,很像是一个旋律很强的曲子,一拉果然感觉很好。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
2
zzr-r 发表于 2007-9-29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这样记录经历的帖子很有价值。人生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经历。前文提到的邓老师很不错,好老师。
3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9-29 11:24: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评论,他的确是很好的老师,等有时间,慢慢回忆。

4
小提琴爱好者 发表于 2007-9-29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川音小提琴教学的泰斗毕受明教授就是东北人,据他的学生胡惟明教授讲,他当年就是在东北跟一位白俄罗斯人学的琴。俄罗斯小提琴学派对我国早期的小提琴教学影响极大,我见过毕老拉琴做示范,与海菲茨的左右手姿势很象,毕老为川音培养了不少人才,如胡惟民教授、刘德镛教授、陈文媛教授等都是他的高徒,至尽仍在教学岗位。
5
Yalun 发表于 2007-9-29 15:31:00 | 只看该作者
龙龙是个幸运儿。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6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9-29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是的非常幸运,儿子每当感到拉琴基本功、技术上的优越感时,就十分缅怀邓老师。其实许多儿童先天条件也不错、关键是否有正确的导引、是否产生了兴趣。平常我们说培养孩子的对音的敏感性,这种抽象的道理,是需要实实在在感受的。当时老师说,孩子的进步取决于多方面:老师、家长和孩子自身。走过来之后,更能体会到。

邓老师十分专研,听他的老伴将,四十多年如一日,每早5点必起研读音乐、书籍,即便是头痛发烧也不间断。他十分倔强、刚直、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在他的葬礼上,他早年的一个学生讲起: 他说我是邓老师最差的学生,从来不敢提说是邓的学生,一次比赛、当时哈市日籍教师祖横的最好的学生名落自己,可见邓老师更高明、教学科学。 还讲道:文革时,造反派当了乐团团长,将其子送来学琴,被邓坚决拒绝。邓老师去世前10几天还给我儿子上课、并坚持不躺下,当时也不知他已并入膏肓,他十分爱才,感到时间紧迫,本来说先练格拉祖诺夫,可先练老柴了。抓紧给儿子赶进度(他最反对的)。他的一个老朋友,说逝世前一天看他,可能是回光返照,非常兴奋地谈到我的学生还在小学就拉老柴了。一次邓老师谈起,与吕思清的父亲吕超清是朋友,一次出差青岛,还给吕思清上过一次指导课,当时他也就8岁左右,边说边打量我的儿子:他比你高。我猜应该是琴艺。

很可能,当时哈尔滨是白俄等外国人的汇集地,哈尔滨音乐史(大提琴家刘兴华儿女著)中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音乐活动演出。那时哈尔滨交响乐团全部是外国人,水平很高。他们大多教琴,而哈尔滨许多人都跟他们学,那时从二、三十年代直至60年代,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音乐骨干。特拉赫金伯格是奥尔的学生,在赫尔穆特的书中(弦裂,现在就能买到)讲道早年在哈避难同他学琴的经历,80年代,他重返哈市,发现虽然楼房多了,但文化的气息少了。

胡惟民是胡坤的父亲,看来有一些师承关系。 人们常说俄罗斯学派很有影响,邓老师曾说,他的老师谈琴艺,有的人是豆腐是的、有木头似的,还有钢铁般的,我们就是要做钢铁般的。一次有位捷克小提琴家来哈演出,夏天极热,下了台,大声对邓老师说,琴音全跑了,有的差半音,可是演出一样精彩全然没被发现,他就是钢铁般的。

7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9-29 18:09: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感到,所谓学派主要是指学琴过程的训练方法,当达到一定水平,无论什么学派都应该是相容的,并非对立。当然音乐的魅力更在于个性、特点。这些老派的小提琴家最明显,我们常常一听就能判断出。一次同儿子看碟亨德尔拉巴哈恰空,年逾八十(2005年录制),老态龙钟,她的手也不大,两只手指聚在一起,根本没有漂亮的手型,可是那音响、力度、完全投入、如闭上眼你绝感不到一丝吃力,实在精彩,无与伦比,随心所欲。她自幼就不源练音节,而海菲兹最注重音节,可是海菲兹这个傲视一切的霸主,确定亨德尔非常佩服。现在一看果然厉害。不得不赞叹这是音乐和生命的奇迹。

8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0-9 17:15:00 | 只看该作者

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琴技的练琴过程是自己觉醒的过程。米尔斯坦曾说:Technique should not be taught, can not be practised, but be invented. 大意是小提琴的技术不是被教出来的,也不是机械地练的,而是自己发现的。这样的技术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永远不会忘记或卡壳,才能被自己随心所欲发挥。

9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1-11 12:32:0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儿子谈练揉音,小时候跟邓老师时,老师从没提过何时开始用揉音,也没告诉过如何练,只是有一次儿子问该不该用揉音,邓老师回到随便,想用就用,从此儿子就开始揉了。几年过去,儿子有一次跟老师提到揉音发死,手臂紧张,邓老师很生气说,那是为什么,就让儿子把琴头搭在老师的钢琴上,左手释放出来练习,就照此回去练吧。后来老师讲过,揉音常有小臂揉和腕揉,也有它们结合一起的,甚至指揉。许多年过去,儿子对自己的揉音依然不太满意,经常看碟研究各小提琴家的,也仿照练一练。比如穆特的揉音非常快,使得发音赋予激情,只是她的大臂在揉时较紧张。儿子说揉音对小提琴来说太重要了,真因为如此才是的它的音色丰富,可以和钢琴媲美,钢琴音域宽。最近他现在的老师也给他讲到如何揉,找揉音的感觉,并告诉他一种练习的方法。儿子说开始我按照老师的方法练,后来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练习方法、一试果然效果很好。我说听说有的小提琴家会一百多种揉音。儿子说从揉音方法上,不会那么多,但揉音效果庆祝快慢是可以控制的,梅纽因曾说,自己同许多小提琴家一样只会一种,而埃奈斯库会几种,真令人羡慕。儿子又说道揉音的确不好教、要凭自己的感觉,这又应验了米尔斯坦所说:小提琴技术不是教出来了,不是练出来的,而是被自己发明出来的。

10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1-29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儿子第一次和钢伴,当时老师说,第一次,老柴这样的大曲子可能要费时,当老师启奏,儿子一下便合上了,老师停下了说,这其实挺难和的,有时学校的学生都和不上,你是看我弹的还是听的,儿子回答是靠听的,之后,整个曲子很顺利一下就成了,以下的曲子也同样。 之后儿子谈感受,感觉经常听,尤其是乐队伴奏部分,对拉琴很有帮助。
11
七色彩虹 发表于 2007-11-29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LZ的孩子学的是哪个版本的大顿特?

12
huixin_lz 发表于 2007-11-29 14:41:0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谢谢鱼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更应该感谢楼主这样热心的家长,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能从您这样的家长这儿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能把一些看似不值得一问的问题解决。谢谢!
13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1-29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七色彩虹在2007-11-29 13:07:00的发言:

LZ的孩子学的是哪个版本的大顿特?

就是很普通的那种,应该是出版年比较早的,不是最近新版的,我的印象中,许多版(那种音乐出版社黄皮的)都是一样的。记得有一年在旧货摊上花30元买了一摞乐谱(一定是拉过琴的),其中包括巴哈无伴奏、帕格尼尼也包括这本大顿特。当时邓老师听了很高兴,当看过巴哈无伴奏(根据纽约版),还拿出自己的与其比较,虽然是一样的,可邓老师的出版更早。

14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1-29 19:3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uixin_lz在2007-11-29 14:41:00的发言: 真的谢谢鱼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更应该感谢楼主这样热心的家长,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能从您这样的家长这儿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能把一些看似不值得一问的问题解决。谢谢!
如果真能如此,我也很高兴,只是时间过去挺长,有些忘记了,一些回忆显得支离破碎,上我们共勉共享吧
15
雪儿1976 发表于 2007-11-29 23:32:00 | 只看该作者

好崇拜这位邓老师啊。好有个性,可惜已经不在了。

楼主的孩子现在多大了。

16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2-2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在孩子学琴过程中,家长最关注进度问题了。同所有家长一样,我们当时也非常盼望孩子能尽快过课,孩子在跟邓老师学琴时,总体上进度不慢,在那6年中,完成了上述所有练习曲,但比进度更重要的是质量。邓老师说过:谁想在我这里蒙混过关,没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心里一定十分清楚每首练习曲的价值,为什么练,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标准。邓老师十分专研,听他的老伴讲,他四十多年如一日,每早5点必起研读音乐、书籍,即便是头痛发烧也不间断。邓老师他那大手,按弦时在指板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具有深厚的功底。给小孩打基本功,好似练少林武功,非常扎实。音乐的素养之高,这不是装出来的,好似无所不知,任你随便提及任何音乐、拉琴、音乐家、乐曲,都能马上给你解答。此时令我想起《苦儿流浪记》中主人公雷米和他的小伙伴马西亚的故事情节,这两个流浪儿苦于缺乏良好的教育,马西亚是一个音乐天才,头脑中充满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人们不用相同的谱号写曲子?为什么在曲调上升时用升音符号,下降时用下降符号?为什么一首乐曲的开头小节和结尾总没有固定的拍数?当问到:为什么小提琴的弦定音时只用这几个音符而不用其他的?雷米也不知所措。后来他们找到了芒德中著名的音乐家,艾思比纳苏,他为了生活,还兼做理发师。在为他们理发时,马西亚接二连三地问起了问题。艾思比纳苏都不加思索的一一解答。关于提琴定音,他答到:乐器的左边第二弦,根据标准音叉的发音,应定为拉,其它弦应依次定为五度音程的音符;也即第四弦为索,第三弦为唻,第一弦为咪。因此他俩免费上了一堂音乐课。当马西亚拉了一段小提琴,艾思比纳苏认定他是天生的音乐家,非常欢喜,收他做学生,还有送他上巴黎音乐学院。可这样两个流浪儿就要分离了,马西亚依然拒绝,我决不抛弃我的朋友雷米。他们离开时,艾思比纳苏送给他一本《音乐原理》,并题字送给未来的音乐家。

与其说艾思比纳苏像邓老师,倒不如说,维泰利斯就是邓老师,他是雷米的师傅,威严、孤傲、坚强、充满智慧、富有才华,对雷米像严父般的慈爱。
17
angelwings 发表于 2007-12-2 19:56:0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羡慕你的龙龙~能找到一位这样的老师~~~谢谢有你这样热心的家长~让我们分享你孩子的学习经验
18
Zingkiang 发表于 2007-12-2 21:11: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让我们知道钢铁是怎么练成的
19
野渡无人 发表于 2007-12-3 10:10:00 | 只看该作者
真羡慕楼主阿,龙龙自小得遇明师,是我所见的未进入专业学院学琴而能成功的唯一典范。论坛上所见,专业与非专业如此泾渭分明,让我们这些业余学琴的高山仰止,zh_e_mail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尝试的途径,令我们也不至于就此放弃。
20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2-3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野渡无人在2007-12-3 10:10:00的发言: 真羡慕楼主阿,龙龙自小得遇明师,是我所见的未进入专业学院学琴而能成功的唯一典范。论坛上所见,专业与非专业如此泾渭分明,让我们这些业余学琴的高山仰止,zh_e_mail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尝试的途径,令我们也不至于就此放弃。

是的,尽管至此,儿子还没有进过专业音乐学院,可自幼邓老师所打的基础非常坚实,现在完全没有任何技术上的困难,当然音乐上的进步发展是无止境的。现在儿子踌躇满志,即便最高的音乐学府也并非他的最终目标。

回想走过的路,我们也曾如此热盼、如此敬仰,只要坚持、心怀热情、发展兴趣,一定会成功的。

世上没有绝对的,尽管小提琴很难,可走入正道,只要孩子喜欢,一切皆可改变。

有时候我们总想与他人比较,其实人各有长,现在已经成名的,也曾走过我们正在进行的路。

他们也并非完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4 10:5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