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学生通过拉琴得到快乐,哪怕是最简单的曲子,而不是去参赛获奖。 在我看来,能够把赛茨的学生协奏曲拉的充满感情和歌唱性,都比把莫扎特协奏曲拉的平淡无奇要好得多。如果发展一个孩子的技巧希望不大,那我宁愿发展他的音乐感觉。 我见过不少拉琴的孩子,其中也有自己教过的学生,即使他们能把音准节奏拉的准确无误,可是音乐本身的韵味、起伏和歌唱性也表达的很差,学生的家长往往对学生说,“你要能拉出像老师的琴声就好了!”,或者疑惑的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琴的声音那么平淡?”其实,即使在高中生参加的音乐比赛中,不少拉到门德尔松、莫扎特等协奏曲的选手也没有把歌唱性发挥到同他们技术相配的水平。这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提琴不会唱歌? 右手的技术是很重要的方面,很多文章已经把这个问题解释的很到位了。我想谈的是学生心态和认识上的因素。 第一,学生对于音乐聆听太少,缺乏感性的认识。 不少学生家长带着攀比、怕吃亏或者玩一玩的心理让学生学小提琴,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究竟是要学会做拉小提琴的动作,还是通过学习拉琴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和欣赏美。 家长对孩子的动作和认谱往往要求非常严格,可是忽视了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音乐环境。学生最好每天能在起床、入睡、吃饭、休息时听听小提琴录音,尤其是自己正在练习的曲子。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学琴,家里只有一个很古老很庞大的单卡录音机,因为当地买不到,邮购来40元4盘的铃木磁带,是赵惟俭老师的亲自示范,那个黑白电视机的时代,这些磁带是我最好的音乐享受。每天放学以后,把磁带塞进录音机是最大的乐事。 今天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可是听音乐呢,听小提琴呢? 他们的物质享受条件每一天都在进步,可是提供给孩子欣赏的音乐资料,为孩子举办的音乐会,为孩子写的少儿歌曲又有多少呢? 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他们“情感不充分”“音乐表现力缺乏”? 第二, 小提琴的学习确实比较困难,很多身边的人,无论是否懂音乐,都会问我,"孩子学习小提琴很难吧"这样的问题。 说句不好听的话,某种程度上,小提琴这种乐器已经被妖魔化,成为了艰难晦涩的代名词。不少新闻媒体还在大肆宣传什么几岁小孩不想学乐器拿刀剁手的新闻,什么呼吁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这种妖魔化,一小部分是某些教师和家长过严要求的结果,但更大部分是国人对乐器本身特点认识不足决定的。 中国在民间传统上一向将乐器视为娱乐乃至下流用具,古典小说描写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往往说他“踢得好球,吹得好箫,下得好棋”等等诸如之类的描写,看得我羡慕不已。远的不说,刘天华之前,拉二胡的不是讨饭就是二流子,如果一个殷实之家的子弟想和父母商量学学二胡,多半换来一顿痛打。这个年代到现在也顶多一百多年! 今天这样的事情当然没有了,但是,我们依然缺乏那种西方为宗教学乐器的献身精神的传统,伟大的巴哈家族世世代代为教堂演奏管风琴,学习乐器对他们来说既是谋生手段,也是思想上升华的途径。用中国人的话说,他们把“道”放进了音乐。巴哈小时候抄谱子把眼睛都抄快瞎了,只能说是他们认识到学习音乐是对意志的磨练。 在中国,磨炼意志的传统项目是武术和书法,没音乐什么事。 音乐在外国是“music",是缪斯女神,在中国则是“乐者,乐也”,反映到民间,大家潜意识里面都觉得学习音乐应该是找个乐子,怎么是自找苦吃呢? 小提琴偏偏是个难学的“乐器之后”,初学阶段,乐趣甚少,家长往往准备不足,看见孩子吃力,如临大敌,如参大赛,于是忙于纠正姿势,纠正音准,生怕落下个什么毛病,指责学生,相互比较,把学生搞得焦头烂额,根本不想再享受音乐。 退一步说,如果认识到很多姿势音准的问题都是可以沿着孩子成长的轨迹,顺着正确的路途克服的,如果了解到学习音乐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那么家长和孩子心态的偏差就能摆正,也就自然而然能考虑到除了音准节奏姿势其余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孩子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对歌唱性的喜爱,等等。 |
<B>以下是引用<I>wjpcz</I>在2006-11-9 15:27:00的发言:</B>
<P> 我希望学生通过拉琴得到快乐,哪怕是最简单的曲子,而不是去参赛获奖。
在我看来,能够把赛茨的学生协奏曲拉的充满感情和歌唱性,都比把莫扎特协奏曲拉的平淡无奇要好得多。如果发展一个孩子的技巧希望不大,那我宁愿发展他的音乐感觉。 我见过不少拉琴的孩子,其中也有自己教过的学生,即使他们能把音准节奏拉的准确无误,可是音乐本身的韵味、起伏和歌唱性也表达的很差,学生的家长往往对学生说,“你要能拉出像老师的琴声就好了!”,或者疑惑的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琴的声音那么平淡?”其实,即使在高中生参加的音乐比赛中,不少拉到门德尔松、莫扎特等协奏曲的选手也没有把歌唱性发挥到同他们技术相配的水平。这确实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提琴不会唱歌? 右手的技术是很重要的方面,很多文章已经把这个问题解释的很到位了。我想谈的是学生心态和认识上的因素。 第一,学生对于音乐聆听太少,缺乏感性的认识。 不少学生家长带着攀比、怕吃亏或者玩一玩的心理让学生学小提琴,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究竟是要学会做拉小提琴的动作,还是通过学习拉琴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和欣赏美。 家长对孩子的动作和认谱往往要求非常严格,可是忽视了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音乐环境。学生最好每天能在起床、入睡、吃饭、休息时听听小提琴录音,尤其是自己正在练习的曲子。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学琴,家里只有一个很古老很庞大的单卡录音机,因为当地买不到,邮购来40元4盘的铃木磁带,是赵惟俭老师的亲自示范,那个黑白电视机的时代,这些磁带是我最好的音乐享受。每天放学以后,把磁带塞进录音机是最大的乐事。 今天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可是听音乐呢,听小提琴呢? 他们的物质享受条件每一天都在进步,可是提供给孩子欣赏的音乐资料,为孩子举办的音乐会,为孩子写的少儿歌曲又有多少呢? 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他们“情感不充分”“音乐表现力缺乏”? 第二, 小提琴的学习确实比较困难,很多身边的人,无论是否懂音乐,都会问我,"孩子学习小提琴很难吧"这样的问题。 说句不好听的话,某种程度上,小提琴这种乐器已经被妖魔化,成为了艰难晦涩的代名词。不少新闻媒体还在大肆宣传什么几岁小孩不想学乐器拿刀剁手的新闻,什么呼吁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这种妖魔化,一小部分是某些教师和家长过严要求的结果,但更大部分是国人对乐器本身特点认识不足决定的。 中国在民间传统上一向将乐器视为娱乐乃至下流用具,古典小说描写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往往说他“踢得好球,吹得好箫,下得好棋”等等诸如之类的描写,看得我羡慕不已。远的不说,刘天华之前,拉二胡的不是讨饭就是二流子,如果一个殷实之家的子弟想和父母商量学学二胡,多半换来一顿痛打。这个年代到现在也顶多一百多年! 今天这样的事情当然没有了,但是,我们依然缺乏那种西方为宗教学乐器的献身精神的传统,伟大的巴哈家族世世代代为教堂演奏管风琴,学习乐器对他们来说既是谋生手段,也是思想上升华的途径。用中国人的话说,他们把“道”放进了音乐。巴哈小时候抄谱子把眼睛都抄快瞎了,只能说是他们认识到学习音乐是对意志的磨练。 在中国,磨炼意志的传统项目是武术和书法,没音乐什么事。 音乐在外国是“music",是缪斯女神,在中国则是“乐者,乐也”,反映到民间,大家潜意识里面都觉得学习音乐应该是找个乐子,怎么是自找苦吃呢? 小提琴偏偏是个难学的“乐器之后”,初学阶段,乐趣甚少,家长往往准备不足,看见孩子吃力,如临大敌,如参大赛,于是忙于纠正姿势,纠正音准,生怕落下个什么毛病,指责学生,相互比较,把学生搞得焦头烂额,根本不想再享受音乐。 退一步说,如果认识到很多姿势音准的问题都是可以沿着孩子成长的轨迹,顺着正确的路途克服的,如果了解到学习音乐遇到困难解决困难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那么家长和孩子心态的偏差就能摆正,也就自然而然能考虑到除了音准节奏姿势其余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孩子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对歌唱性的喜爱,等等。</P>
<B>以下是引用<I>gq10307</I>在2006-11-10 12:54:00的发言:</B>
如果孩子的音准节奏姿势等问题都未解决,提琴会歌唱吗?
<B>以下是引用<I>宝珠</I>在2008-2-14 10:12:00的发言:</B>
<P>好东西要顶!说得在理啊,如果能多说一些关于乐感培养方面的知识就好了!</P>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01:3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