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品分析] 尖锐话题:《梁祝》作者陈钢、何占豪,谁的贡献大一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人到中年 发表于 2008-9-3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梁祝》是中国高雅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

《梁祝》的署名作者是陈钢、何占豪,这部作品主要由他们二位合作完成,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异议。

既然是合作,当然会有个主次问题,《梁祝》作者陈钢、何占豪,谁的贡献大一些呢?从来没有人去探讨这个问题,也许是大家都比较谦让吧,本人一向好寻根问底,个人觉得,作为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其产生过程的一些细节,还是值得去深究的。本贴纯属理性分析探讨,没有别的意思,如有得罪二位作者之处请见谅!

先看一下作者背景,《梁祝》作者陈钢当时是作曲系学生,而何占豪是小提琴系学生,根据这我个外行的判断,陈钢应该不太精通小提琴,而何占豪应该不太精通作曲,这也是他们合作的主要原因。

再看一下主旋律的形成,一部协奏曲,主旋律是关键,有了这个主旋律,其它的按照和声技巧、启转承合的方式去演绎,相信对于一个专业作曲家来说已经不难。《梁祝》的主旋律,最早源自民间越剧,但真正从民间越剧挖掘到小提琴曲的却是何占豪,何占豪在与陈刚合作之前就已经成功写成“梁祝四重奏”等小品,这里面就包括脍炙人口的主旋律化蝶。

从主旋律再发展成协奏曲,这里面需要大量乐队配器的技巧,这一点,相信是何占豪的弱项,没有陈钢,估计何占豪要把整个曲子搭起来都有困难,更别说把曲子发展成这么完美了。

反过头来,这部曲子真正出彩的却是他的旋律部分,没有何占豪,陈钢也许只能写出一部很正确但很平庸的曲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何占豪对这个曲子的贡献更大。至于为什么陈钢署名在前,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这部曲子也离不了俞丽拿等创作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和上音领导的支持!

有意思的是,陈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是有意无意把贡献往自己身上揽,甚至把自己的爱情故事也往上面套,而何占豪曝光机会虽然相对较少,但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乐曲两人共同构思,旋律主要由我写作,乐队由他执笔配器”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陈钢和何占豪在《梁祝》之后再也没有合作过,同时再也没有出过能超越《梁祝》的作品。陈钢根据王立平的主旋律所作的《红楼梦》协奏曲简直惨不忍听,何占豪创作过包括民族、通俗在内的音乐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徐小风演唱的《别亦难》,旋律同样很美。这些事实,更进一步说明何占豪是《梁祝》动人旋律的源泉。

当然,无论如何,都要感谢他们二位为中国、为世界留下这么完美的一部作品!

我每天苦练14个小时,现在却有人叫我天才?!——萨拉萨蒂
2
 楼主| 人到中年 发表于 2008-9-3 12:56:00 | 只看该作者

何占豪

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1933年8月出生于诸暨何佳山村。幼时热爱音乐,后考入浙江省文工团当演员。 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从此成为中国乐坛上的著名人物之一。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在这一时期里,他的作品除了富有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八十年代,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二胡、琵琶和古筝协奏曲外,他还创作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难》、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界新秀辈出,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筝、乐、诗《陆游与唐婉》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进行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杨琴协奏曲《罗兰情》等作品,就包括香港歌星徐小凤唱红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也是何占豪的作品。

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3
四分一仙 发表于 2008-9-3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我记得署名好象是何占豪在先。(见附图)

G:\Arts\Music\Violin\Scores\Chinese\何占豪、陈钢《梁山伯与祝英台_小提琴协奏曲》独奏谱_P01.jpg
4
zyw8000 发表于 2008-9-3 16:20:00 | 只看该作者

偶也一直记得是何在先,陈在后。

从小对《梁祝》作者的印象就是“何占豪,陈钢”。

[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
5
四分一仙 发表于 2008-9-3 16:47: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一直认为是先陈后何,后来跟一朋友争论,我不服气,找出谱子来,发现我错了。所以印象很深刻。
6
freeartist 发表于 2008-9-3 18:25: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陈钢作品,曾亲自采访陈钢先生,何占豪先生我也接触过,听过他的讲座。大家可以发现,陈钢的小提琴作品除了《梁祝》,还有很多,诸如《阳光照耀着塔斯库尔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我爱祖国的台湾》《清水江恋歌》《刀舞》等等,何呢?他的作品民乐居多,而且也有很多民乐名作。

何是小提琴专业,以前有在越剧团工作经历,所以他的旋律感很好,《梁祝》小提琴旋律部分大多由他完成,而陈是作曲专业,配器功底较深,因此《梁祝》协奏部分大多由陈完成,结构框架是大家研究决定,最后的化蝶部分是后加的,因为有神话色彩不符合当时无产阶级无神论,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孟波书记特批,才加上的。所以说是共同完成的作品。

楼主有句话我不赞同“一部协奏曲,主旋律是关键,有了这个主旋律,其它的按照和声技巧、启转承合的方式去演绎,相信对于一个专业作曲家来说已经不难。”

我也搞作曲,相信学作曲的人就会知道,配器比旋律难上千倍,旋律好固然重要,但你要知道,一个声部的旋律,配器要考虑到很多声部的演奏,孰难孰易还不明白吗?老柴很多作品来源于俄罗斯民歌曲调,要是没有老柴的精彩配器,这些俄罗斯民歌是不可能传遍世界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中国的王骆宾。

7
freeartist 发表于 2008-9-3 18:32:00 | 只看该作者

“《梁祝》作者陈钢当时是作曲系学生,而何占豪是小提琴系学生,根据这我个外行的判断,陈钢应该不太精通小提琴,而何占豪应该不太精通作曲,这也是他们合作的主要原因。”

如上所述,梁祝合作后,陈钢就狂写小提琴作品,何占豪倒不搞小提琴演奏开始作曲了,也不怎么作小提琴曲,都是作民乐曲。呵呵,很好玩。

8
uranus 发表于 2008-9-3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离了谁都不行,这就叫优劣互补,取长补短;至于署名谁先谁后并不重要。倒是这些年来,陈刚的名气要大于何占豪;而何好像不怎么抛头露面,消声匿迹了。

9
鱼儿 发表于 2008-9-3 20:12:00 | 只看该作者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男一女配合制造出来的曲子。
10
uranus 发表于 2008-9-3 21:24:00 | 只看该作者
鱼儿版主可真幽默
11
skbao 发表于 2008-9-3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首创小提琴曲《梁祝》的是何占豪先生,他是浙江诸暨人(绍兴地区);首次试奏小提琴曲《梁祝》的是俞丽拿老师,她是鄞州人(宁波地区)。越剧(上海人称之绍兴戏)发源地是浙江绍兴地区的嵊州。诸暨在其西,鄞州在其东,两地的男女老小都爱听爱唱越剧,何占豪先生和俞丽拿老师想必也是。很明显,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小提琴曲《梁祝》的基本曲调是袁雪芬和范瑞娟两位越剧表演艺术家老师主演的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最著名的也是大多数浙江人,特别是宁(波)绍(兴)人,都会唱的《十八里相送》和《楼台会》两段。创作需要根基和素养才有灵感,同样,演奏需要根基和素养才能理解。我认为,只有他们,只有浙江宁绍人,才能真正创作出和试奏好《梁祝》,否则便有点象广东人唱二人转-----总不大入调。这一点也不难从西崎崇子演奏的《梁祝》中感受到,尽管她是我十分崇拜的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当然你必须是浙江宁绍人(我的祖籍是鄞州)。当然,当时的条件不同。现在有了光碟,可以反复反复地听得熟透熟透,模仿得很象很象,情况自然有所改变。另外,记得《重庆晚报》曾有报道,陈刚老师自己在重庆说过他不会拉小提琴。至于谁的贡献大些,我的观点也就不言而喻地偏向了何占豪先生,但我还是十分赞同freeartisturanus两位先生的优势互补观点,这样更客观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3 23:25:27编辑过]
12
小提琴爱好者 发表于 2008-9-4 11:0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freeartist在2008-9-3 18:25:00的发言:

......老柴很多作品来源于俄罗斯民歌曲调,要是没有老柴的精彩配器,这些俄罗斯民歌是不可能传遍世界的......

严重同意! 老柴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是典范,偶是百听不厌 就连陕北老土名歌《东方红》文革期间经作曲家的大气配器,交响乐伴奏下多声部大合唱确实气势磅礴,完全变成了一首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4 11:13:28编辑过]
13
dou0328 发表于 2008-9-4 20:16:00 | 只看该作者
劝各位不要在这议论这件事了,几年前两人就闹了矛盾,你们不知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4 20:16:58编辑过]
14
zyw8000 发表于 2008-9-5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之言甚是!

“文人相轻”、“同行相争”,

“名”、“利”作梗害煞人!

看淡“名”、“利”,放宽心胸,

做人“知足”必轻松!

[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em05]
15
zh_e_mail 发表于 2008-9-6 15:19:00 | 只看该作者
前面所述陈刚、何占豪及与梁祝的故事基本都是属实,大家也比较熟悉。感觉陈刚有才华,以前似乎比较倾向于他,近年有一种呼声何占豪更重要,也在电视上出现过。当时他们合作的时候,肯定没想过这么多,一定是凭着一股热情、感觉这样一部天合之作他们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只是我们后人的评判(也有他们当事人)跟当时的创作激情显得太不合谐了。
16
琴不离手 发表于 2008-9-6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讨论这个没必要。就算讨论出结果又能怎么样呢,明明两个都很伟大吗!

要我说,就按数学上说法,叫相互依存!

17
jason_123 发表于 2008-9-8 20:15:00 | 只看该作者

两位大师

18
 楼主| 人到中年 发表于 2008-9-10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freeartist在2008-9-3 18:25:00的发言: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研究陈钢作品,曾亲自采访陈钢先生,何占豪先生我也接触过,听过他的讲座。大家可以发现,陈钢的小提琴作品除了《梁祝》,还有很多,诸如《阳光照耀着塔斯库尔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我爱祖国的台湾》《清水江恋歌》《刀舞》等等,何呢?他的作品民乐居多,而且也有很多民乐名作。

何是小提琴专业,以前有在越剧团工作经历,所以他的旋律感很好,《梁祝》小提琴旋律部分大多由他完成,而陈是作曲专业,配器功底较深,因此《梁祝》协奏部分大多由陈完成,结构框架是大家研究决定,最后的化蝶部分是后加的,因为有神话色彩不符合当时无产阶级无神论,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孟波书记特批,才加上的。所以说是共同完成的作品。

楼主有句话我不赞同“一部协奏曲,主旋律是关键,有了这个主旋律,其它的按照和声技巧、启转承合的方式去演绎,相信对于一个专业作曲家来说已经不难。”

我也搞作曲,相信学作曲的人就会知道,配器比旋律难上千倍,旋律好固然重要,但你要知道,一个声部的旋律,配器要考虑到很多声部的演奏,孰难孰易还不明白吗?老柴很多作品来源于俄罗斯民歌曲调,要是没有老柴的精彩配器,这些俄罗斯民歌是不可能传遍世界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中国的王骆宾。

我也搞作曲,相信学作曲的人就会知道,配器比旋律难上千倍,旋律好固然重要,但你要知道,一个声部的旋律,配器要考虑到很多声部的演奏,孰难孰易还不明白吗?

==============================================================

这个俺是外行,相信您说的是对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单单就《梁祝》这部作品来说,她就成功主要靠的还是其优美的旋律,相信绝大多数人听后的感受首先都是醉倒在旋律面前。

中国近百年创作的高雅音乐至少也有成千上万部吧,其中肯定不泛精彩配器的作品,但在国际上响不起来,我想,正是旋律和《梁祝》的差距所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0 16:45:29编辑过]
19
 楼主| 人到中年 发表于 2008-9-10 16:4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dou0328在2008-9-4 20:16:00的发言: 劝各位不要在这议论这件事了,几年前两人就闹了矛盾,你们不知道?

听说过这事,其实起因就在于陈。陈比何更乐于参加一些专访之类抛头露面的事情,某次访谈中把《梁祝》的创作产生和自己在大学的初恋联系了起来,当然,这种说法确实有些过了,因为,实际上,在陈参与之前,何和他的同学们就已经创作了小《梁祝》了。

我觉得有些事情,探讨一下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这是历史。

20
 楼主| 人到中年 发表于 2008-9-10 16: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琴不离手在2008-9-6 21:49:00的发言:

我觉得讨论这个没必要。就算讨论出结果又能怎么样呢,明明两个都很伟大吗!

要我说,就按数学上说法,叫相互依存!

完全同意,两位都是大师,是天造之合

但是,探讨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伟大作品产生的过程

记得以前那个申奥的标志(太极推手)的创作过程,韩美林老师还和陈绍华有过争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8 21:0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