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上海《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署名“陈友义”的文章,题目是《“神弓”海菲茨和他的“大卫王”小提琴》。觉得文章对海菲茨和他的小提琴的介绍颇为清晰,故转来这里让想看的朋友们看一看,或许能从中更多地了解“大卫王”小提琴。 小提琴巨匠雅沙·海菲茨自1911年9岁登台演出到1972年告别音乐会,整整60年的舞台生涯不知征服了全球多少乐迷。海菲茨用的是意大利大师耶稣·瓜涅利在1740年制作的小提琴,名为“大卫1740”。 耶稣·瓜涅利原名朱塞佩·瓜涅利(giuseppe guarneri),生于1687年,是历史上唯一能和斯特拉迪瓦利并驾齐驱的提琴制作大师。后人根据他的琴内标签上有拉丁文“耶稣(IHS)”的缩写和十字架,便尊称他为“瓜涅利家中的耶稣”,也就是“耶稣·瓜涅利”(giuseppe guarneri)。由于他强烈不羁的个性,酗酒和无规律的生活,还犯有命案被抓去坐牢,使得他创作生涯过于短暂。耶稣·瓜涅利在1744年去世前,制作的小提琴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把“大卫1740”使海菲茨的演奏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感染力。如果这还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那么它至少演奏过无数最动听的音乐。 海菲茨1922年从纽约琴商赫尔曼(Herrmann)手中买下这把名琴后,所有的音乐会和录音都是用它来演奏的。这把琴外形并不漂亮,磨损了的琴头显得特别小,F孔开得大而不美观,但音色却很有特点:既有男低音的宽厚,又有女高音的甜美,强壮有力而细腻动听。因此它的前几位主人都是著名提琴家。最早为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首演者费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所有,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1884年,大卫的儿子把琴卖给了维尔海米(august wilhelmi),而此君就是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和舒伯特《圣母颂》两首小提琴名曲的改编者。后来此琴一度又为捷克小提琴家查季克(Florian Zajic)拥有。 1987年海菲茨逝世时,提请旧金山艺术博物馆保存这把琴。他还在遗嘱中提出“在适当的时候,可以交给合适的艺术家使用”。自那时后,海菲茨的琴仅被4位小提琴名家演奏过,他们是:斯特恩、帕尔曼、麦格杜飞和沙汉姆。还有极少数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学生也用它演奏过几次。2002年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宣布,海菲茨的这把名琴将出借给旧金山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家巴兰奇克(Alexander Barantschik),出借合约为期3年。 以上这篇文章是为一张CD作的介绍,偶选取了该文章的大部分。为了与本版的内容相符,最后一段为CD作介绍的话删去了。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6 09:1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