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回复了m91079关于小提琴穿透力的问题,我想自己专门开这一贴,这是由于本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虚荣心,以求得到版主的专门表扬,但是本人绝对是热心的小提琴爱好者,不会蓄意攻击和伤害各位朋友,俺口无遮掩、爱憎分明、有一说一,有不妥之处还希望取得大家的谅解和宽容!哈哈…… 首先,我们要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衰减特性。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低音比高音传的远,典型的案例就是雷雨季节我们听到远方的雷声通常是低沉的隆隆作响。而近处的炸雷就非常的尖利刺耳。也就是说,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有这样的规律:频率越高或者乐理中常说的音调越高就越容易衰减。动物学家已经探明,大象甚至用更低的频率、更不易衰减的次声波吼声进行联络,可以传播几十公里。 其次,我们要了解小提琴独特音色的本质,其实就是基于基本频率产生丰富的谐波。有效强度可以延伸到8千赫兹左右。但是实际上小提琴产生的音调基本频率大多数集中在196到800多赫兹之间,除了高把位,更高的其他频率声波都是基本频率的整数倍俗称“谐音”。而各个倍数的谐音强度分布是不均衡的,每一把琴都不一样的,这些不同谐音的不同强度组合就构成了“音色”。 好了,理解了上面俩问题,穿透力的奥妙就水落石出了。 用两把音色不同的假想琴举例:一把是高次谐音成份更多的A琴,另一把是高次谐音成份较少的B琴。演奏者用同样的力量运弓激励四根琴弦演奏同一首音符高低分布均匀的曲子。假设我们是好动的听众,不断与演奏者疏远了距离,请想象一下,到了远处哪一把琴的声音更强?是A琴还是B琴? …… 如果认真思考和理解过关于雷声的生活经验,我想您肯定会选择B琴! 上面说过演奏者用了相同的激情和力量也就是相同的能量去激发琴弦,A琴有更多的能量分配给高次谐音,由于能量守恒的缘故,基频和低次谐音所能分配的能量就少了,高音被迅速衰减,到了远一点的地方,琴声听起来就弱了。同理,B琴的声音强度在远处衰减较少,当然就具有更强的穿透力。 但是音色真的是属于审美心理学范畴的东西。真正穿透力超强的琴也许在近处听起来像扣在锅里的声音,这是非常微妙的感觉,过一点就是马头琴或二胡而失去小提琴的特征,少了点锅底声就失去穿透力。 低音频段的穿透力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本来低音的主频能量就较强,而且这个音段主要借助琴箱的共振,只要几何尺寸误差不大,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除非制琴师过于另类或勇于探索而把共振频率调到过于离谱的地方。但是E弦上的穿透力就很考验制琴师的感悟和买琴者的聪慧了!我个人倾向于E弦不能调得太亮丽刺耳,要有一定的收敛,但不失刚劲。艺术家的神经是很难控制的,有的音乐家就要有激昂的表现需要尖锐刺耳的音符,那是另当别论的事情,这个已经超出了关于穿透力的讨论,就此打住。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 01:2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