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斯式 与 瓜式——想到哪 说到哪


2016-3-15 11:35 | 作者: evariccobono | 来自: 中国小提琴论坛(原文)

摘要: “这个课题 真有点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感觉,改天找到长段时间慢慢道来吧,楼主请到精品区 有老帖子谈到过,于版好像也开帖子说过。 区别先不说,就“斯式”和“瓜式”就够说一阵的,“斯式和瓜式的区别”这个说法估 ...

1737.jpg

1709.jpg

“这个课题

真有点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感觉,改天找到长段时间慢慢道来吧,楼主请到精品区 有老帖子谈到过,
于版好像也开帖子说过。

区别先不说,就“斯式”和“瓜式”就够说一阵的,

“斯式和瓜式的区别”这个说法估计只有国内有,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按照现在已有的网文的
解释,其实大家说道的 是 strad 黄金时代的模型 和 耶稣 晚期的 代表作品 的 各自鲜明特征的
对比。”

....................................................................................................................................


上面是在LP123 的帖子里面的留言,现在接着说。

(非专业发帖,如有疏漏错误各位大神速速指正 谢谢了)

网文有很多讲 “斯式与瓜式的区别”的文章,

其中影响最大的,也是使广大琴友收益最多的 应当是 资深人士 不以物喜大哥的 一篇帖子(很多人转载,可惜都没有注明出处,现在引用 顺便表示感谢), 这段评论简单易懂,但是... 原文大概是这样的:

斯式琴的特点是:


    琴身上部较为窄而小,下部较为宽大,中部弯度稍深,不仅轮廓相称,线条也美观。琴板宽大平坦,弧度极微,中间厚,渐而向四周扩张地薄下去,边部近侧板处最薄,由于面板厚薄适度,所以极易振动。斯式琴发音强而有力,音响宏亮,音色优美,传远效果极好。人们常用圆润、含蓄、丰厚和纯净等词句来形容它的音色。

瓜式琴的特点是:


    琴板弧度不大,较为平坦,面板中间与四周的厚薄相差微小,琴身的上部和中部比斯式琴宽阔,中腰弯度较圆而不深。琴角也不象斯式琴那样凸出,琴身下部较窄,音孔开得较长而式样别致,琴头较大而式样雄壮,因为瓜式琴只重视琴的发音效果,所以琴的外表美观上略逊于斯式,但琴板振动强烈有力,发音深厚宏亮,传远效果特好。


    在独奏中,两种琴都是可以用来独奏的。只是看你想要什么效果。 两种琴都不适合于乐队使用,因为,音量太大,演奏时在几十把小提琴中很突出,所以都是独奏的好琴,无分先后。 演奏瓜氏需要你去把它当武器,攻击你的听众,就会有完美的效果。而斯氏就需要你把它当作一束玫瑰,用优雅的方式献给你的听众,才会得到完美。 深沉的乐曲,特别是多用G弦的乐曲就用瓜氏。华丽的乐曲就用斯氏。斯氏的琴,音色柔和,细腻,但低音还不够深沉。 瓜氏琴,低音无比深沉,粗旷,奔放,但是高音就有一点毛糙,细腻不足。



很久以前 初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找到了许多的评述,

到现在 我还比较满意的一段关于 “斯 瓜 区别”的总结:

Del Gesu:

short corners,   rounder apparent shape, 
C shaped center bouts,   longer appearing,  pointier f-holes


Strad:


longer corners,   slightly blockier outline, 
D shaped (relatively) center bouts,  rounder topped f-holes.

这条总结 很简洁, 但是如果要使之“正确”,即需要一些默认的前提条件

这篇帖子,主要内容就是 1讲清楚 默认条件 2 再用图篇再解释下 上面的两段。



   {5楼是题外话 写给菜鸟的。 由于英文谈到这个问题 直接就说"Strad 和 del Gesu" 了,不会产生指代不清的问题,而 一般文中说 “斯式 瓜式”,让很多新朋友搞不太清楚,这里的 “斯式” 就是Antonio Stradivari,“瓜式”就是“耶稣”—Bartolomeo Giuseppe Guarneri。

    如 说Amati 一般指Nicolo Amati ,除非特别指出是 the brother amati 即指父辈的兄弟俩 一样, 说“瓜式”一就是Guarneri家族的最后一位 ——“耶稣”,

    除非特别指出是“耶稣”的爷爷 Andrea Guarneri,“耶稣”的叔叔 Pietro Giovanni Guarneri(Pietro of Mantua),“耶稣”的爹Giuseppe Giovanni Battista Guarneri(有的人引用标签 即是 Joseph Guarneri),“耶稣”的大哥Andrea(夭折 略去),“耶稣”的二哥 Pietro Guarneri( Pietro of Venice) ,而用“瓜氏”指代上面几位都不为错。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些?因为一般 我们讲 名彪青史的 “斯式 和 瓜式”中的“瓜式”是不属于上面几位的。而沉淀许久风骚至今的 瓜式风格设计和瓜式精神气质 也只属于“耶稣”一人。

师承关系是,Nicolo Amati 是Strad 和 Andrea Guarneri (耶稣的爷爷)的老师。}

书归正传,先回忆脑中del Gesu 的那种夸张 神气 豪放粗狂的 感觉,再看下面这部1734

del gesu 1734.jpg

音孔怎么 这么精准 秀气呢 甚至有strad 的感觉...

      问题就来了,4楼总结的斯式 和瓜式 的经典特征,是否都适用斯瓜名琴呢?如果不是,那这些特征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斯式 瓜式作为典范的意义又仅仅是 外形设计和精神风骨吗?

     Strad 和 del Gesu 作为典范意义的存在,是“斯式”和“瓜式”的实质,而这种在提琴设计 提琴风格上的 无人能出其右的神奇,历被史证明着。

     说白了“斯式” “瓜式” 应当是抽象出来的 Strad 和 del Gesu 开创的极有代表性的提琴设计(乃至是应用Archimedes spiral  螺旋原理 和几何作图法 这样的 方法论上的东西)和其二者体现的 截然不同风格迥异的气质风格。这种抽象的综合意义和具象的某把琴的特征并不是一回事,所以 如果 具体拿某把 斯 瓜名琴 去对照 这种抽象的设计和风格,一定是有出入的,比如早期的strad做的amati风格的琴 和后来1690年左右独创的364mm的长型设计 都没有办法完全与“斯式典范”相对应。同理1726 年首部IHS 标签的琴问世时,del Gesu 也理所应当地受到 当时如日中天的 strad 风格的影响,那时的del Gesu 还没有到达 可以塑造风格的 境界。

     综合概括的典范意义上的“斯式”“瓜式” 一定有 具体作品的支持,人不可能凭空捏来一种设计,也不可能一下子形成所谓的风格。所以 要体会“斯式”“瓜式”,需要看strad ,del Gesu,特定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这么讲:“斯式”典范来自于1700 后黄金时代 的作品,“瓜式”典范来自于1730到1735的成熟时期,特别指出的是1737—1744(耶稣 去世)del Gesu 创造了许多匪夷所思怪诞惊悚的 但是又那么伟大天才的 作品,塑造并发展了“瓜式”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风骨气韵。 (有时对做琴的新手开玩笑,“您有瓜爷死前神韵!”哈哈哈)



    

3楼 4楼 用文字大概说明白了“斯式” “瓜式”的设计特征 ,如7楼所讲 要追溯 原作的话,下面是些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图看看,图太多不一一贴了。

Strad: The Betts 1704,The Cremoneser 1715,The Messiah 1716.
del Gesu: The Kreisler 1733, The Joachim 1737,The Canon 1742(1743考证后)



斯式”和“瓜式”的设计在整体感觉上有着很明显的不同,把内模特点夸张了画出来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1.jpg

左边是“斯式” 右边是“瓜式”,

加上些内容再看看,左边是strad 1709 La Pucelle,右边是 del Gesu 1737 King Joseph(1楼)

2.jpg


引起这种感觉的原因是 琴箱上下半圆的直径 弧形走向 琴角的长短 和C段 就是腰部的设计

斯式” 的琴角较之 “瓜式”长 ,这个显而易见,原因是“瓜式” 开放的腰部设计 不得不把上下琴角吃掉了,而且“瓜式”的上下琴角的距离比“斯式”的长,“斯式”的腰部比较方,延伸到琴角来看,有相互收拢的感觉,会抓住东西一样。

The Betts的琴角
2.jpg


下面两把琴是 strad 1704 Betts,和del Gesu 1741
11122222.jpg

1.jpg

2.jpg


     接下来的一个不同是,“斯式”与“瓜式”的面板背板的弧度不同 等高线差别很大,而且面板背板的厚度分布差异也十分巨大, (有张图是比较 丝瓜厚度的,找不到了,那位大神给贴一下!谢谢了),这些东西 语言表达很无力,需要图。

     在细节上,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 F孔 的设计了,所谓的longer appearing,  pointier f-holes, rounder topped f-holes.(图A) 如同上面讲到的,这些特征属于“斯式”“瓜式”的范畴,不要和strad ,del Gesu对应,不然就会找到许多的反证,“斯式”的音孔很和谐,上下小翅有几组平行关系,(图B)(于版 有帖子详细讲过,请出门进精品区),而这些平行关系实际上是反映出了音孔上下的雨点的关系,(图C)在“瓜式”中寻找这些平行关系 就会很迷惑,而实际上是上下小雨点收的更紧,给人力量的感觉。

这两把琴是strad 1721 Lady Blunt 和 Vuillaume,JB 1871  Canon Copy

z.jpg
a.jpg
b.jpg
c.jpg


      在细节上 还要提一下的就是 琴头设计,对于这个部分来说,“斯式”典范影响极为深远,估计后人在 倒棱风格 倒棱涂黑,匀速的阿基米德螺旋设计,旋首的三层关系(加了重心后的黄金比例)等等方面,都能从strad的众多作品中得到灵感,而且strad 一贯的精确娴熟 使之 沉淀下的“斯式” 琴头 也无不彰显 严谨 典雅的 风格神韵。 与之相对应,从琴头设计的角度来看 讲“瓜式” 就毫无意义了,琴头设计上面 只有 del Gesu 而没有“瓜式”可言,正所谓独一无二,尤其在1737—1744 del Gesu 最后的生命里,他硬是让 有形的“瓜式”设计千变万化,无形的“瓜式”风韵独领风骚至今。(于版有详细讲解 请出门 进精品区)

12.jpg
fgjn.jpg


[F]


不谢不谢 哈哈...

以下是引用danniez在2011-7-10 22:22:00的发言:
好赞的帖子 不过想请教一下 模具的差别怎么看呢。。。


    这是琴设计的差别,S是方的 上小下大 G是上下一样粗,还有就是C 段 的不同,上面有图,后期的S 因为这个 我老觉得傻傻的 像1715 就傻死了 哈哈,而像G的琴 就给人耐看的感觉。

感觉这个得多看琴,慢慢就好了哈...

3

支持

反对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16:36
<font face="Verdana">“这个课题 <br/><br/>真有点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感觉,改天找到长段时间慢慢道来吧,楼主请到精品区 有老帖子谈到过,<br/>于版好像也开帖子说过。 <br/><br/>区别先不说,就“<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0">斯式</a></a>”和“瓜式”就够说一阵的,<br/><br/>“斯式和瓜式的区别”这个说法估计只有国内有,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按照现在已有的网文的<br/>解释,其实大家说道的 是 strad 黄金时代的模型 和 <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782">耶稣</a></a> 晚期的 代表作品 的 各自鲜明特征的<br/>对比。”<br/><br/>....................................................................................................................................<br/><br/><br/>上面是在LP123 的帖子里面的留言,现在接着说。<br/><br/></font><font face="微软雅黑" color="#ff0000">(非专业发帖,如有疏漏错误各位大神速速指正 谢谢了)</font>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16:42
<p>网文有很多讲 “<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0">斯式</a>与瓜式的区别”的文章,<br/><br/>其中影响最大的,也是使广大<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59">琴友</a>收益最多的 应当是 资深人士 <font color="#800080">不以物喜</font>大哥的 一篇帖子(很多人转载,可惜都没有注明出处,现在引用 顺便表示感谢), 这段评论简单易懂,<font color="#ff0000">但是... </font>原文大概是这样的:<br/><br/></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ff">斯式琴的特点是:<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ff"><br/>&nbsp;&nbsp;&nbsp; <a title="注释" href="s.asp?t=9490">琴身</a>上部较为窄而小,下部较为宽大,中部弯度稍深,不仅轮廓相称,线条也美观。琴板宽大平坦,弧度极微,中间厚,渐而向四周扩张地薄下去,边部近侧板处最薄,由于面板厚薄适度,所以极易振动。斯式琴发音强而有力,音响宏亮,<a title="注释" href="s.asp?t=49">音色</a>优美,传远效果极好。人们常用圆润、含蓄、丰厚和纯净等词句来形容它的音色。<br/><br/>瓜式琴的特点是:<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ff"><br/>&nbsp;&nbsp;&nbsp; 琴板弧度不大,较为平坦,面板中间与四周的厚薄相差微小,琴身的上部和中部比斯式琴宽阔,中腰弯度较圆而不深。琴角也不象斯式琴那样凸出,琴身下部较窄,<a title="注释" href="s.asp?t=10138">音孔</a>开得较长而式样别致,<a title="注释" href="s.asp?t=9492">琴头</a>较大而式样雄壮,因为瓜式琴只重视琴的发音效果,所以琴的外表美观上略逊于斯式,但琴板振动强烈有力,发音深厚宏亮,传远效果特好。</font></p>
<p><font face="Verdana"><br/><font color="#0000ff">&nbsp;&nbsp;&nbsp; 在<a title="注释" href="s.asp?t=8496">独奏</a>中,两种琴都是可以用来独奏的。只是看你想要什么效果。 两种琴都不适合于乐队使用,因为,<a title="注释" href="s.asp?t=10140">音量</a>太大,演奏时在几十把<a title="注释" href="s.asp?t=8040">小提琴</a>中很突出,所以都是独奏的好琴,无分先后。 演奏瓜氏需要你去把它当武器,攻击你的听众,就会有完美的效果。而<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597">斯氏</a>就需要你把它当作一束玫瑰,用优雅的方式献给你的听众,才会得到完美。 深沉的乐曲,特别是多用G弦的乐曲就用瓜氏。华丽的乐曲就用斯氏。斯氏的琴,音色柔和,细腻,但低音还不够深沉。 瓜氏琴,低音无比深沉,粗旷,奔放,但是高音就有一点毛糙,细腻不足。<br/><br/></font></font></p>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16:54
<p>很久以前 初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找到了许多的评述,<br/><br/>到现在 我还比较满意的一段关于 “斯 瓜 区别”的总结:<br/></p>
<p><font face="Verdana"><font color="#0000ff">Del Gesu: <br/></font><br/>short corners,&nbsp;&nbsp; rounder apparent shape,&nbsp; <br/>C shaped center bouts,&nbsp;&nbsp; longer appearing, &nbsp;pointier f-holes<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color="#0000ff"><br/>Strad:</font> <br/><br/>longer corners,&nbsp;&nbsp; slightly blockier outline,&nbsp; <br/>D shaped (relatively) center bouts,&nbsp; rounder topped f-holes. <br/><br/>这条总结 很简洁, 但是如果要使之“正确”,即需要一些默认的<font color="#0000ff">前提条件</font>了<br/><br/></font><font face="幼圆" color="#993366" size="3">这篇帖子,主要内容就是 1讲清楚 默认条件 2 再用图篇再解释下 上面的两段。</font></p>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18:20
&nbsp;&nbsp; {5楼是题外话 写给菜鸟的。 由于英文谈到这个问题 直接就说"Strad&nbsp;和 del Gesu" 了,不会产生指代不清的问题,而 一般文中说 “<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0">斯式</a> 瓜式”,让很多新<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60">朋友</a>搞不太清楚,这里的 “斯式” 就是Antonio Stradivari,“瓜式”就是“<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782">耶稣</a>”—Bartolomeo Giuseppe Guarneri。<br/><br/>&nbsp;&nbsp;&nbsp; 如 说Amati 一般指Nicolo Amati ,除非特别指出是 the brother amati 即指父辈的兄弟俩 一样, 说“瓜式”一就是Guarneri家族的最后一位 ——“耶稣”,<br/><br/>&nbsp;&nbsp;&nbsp; 除非特别指出是“耶稣”的爷爷 Andrea Guarneri,“耶稣”的叔叔 Pietro Giovanni Guarneri(Pietro of Mantua),“耶稣”的爹Giuseppe Giovanni Battista Guarneri(有的人引用标签 即是 Joseph Guarneri),“耶稣”的大哥Andrea(夭折 略去),“耶稣”的二哥 Pietro Guarneri( Pietro&nbsp;of Venice)&nbsp;,而用“瓜氏”指代上面几位都不为错。<font color="#ff0000">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些?因为一般 我们讲 名彪青史的 “斯式 和 瓜式”中的“瓜式”是不属于上面几位的。而沉淀许久风骚至今的 瓜式风格设计和瓜式精神气质 也只属于“耶稣”一人。<br/></font><br/>师承关系是,Nicolo Amati 是Strad 和 Andrea Guarneri (耶稣的爷爷)的<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2">老师</a>。}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19:01
书归正传,先<a href=s.asp?t=8882 title=注释>回忆</a>脑中del Gesu 的那种夸张 神气 豪放粗狂的 感觉,再看下面这部1734<br/><br/> <br/><br/>这<a href=s.asp?t=10138 title=注释>音孔</a>怎么 这么精准 秀气呢 甚至有strad 的感觉...<br/><br/>&nbsp;&nbsp;&nbsp;&nbsp;&nbsp; 问题就来了,4楼总结的<a href=s.asp?t=18600 title=注释>斯式</a> 和瓜式 的经典特征,是否都适用斯瓜名琴呢?如果不是,那这些特征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斯式 瓜式作为典范的意义又仅仅是 外形设计和精神风骨吗?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19:51
&nbsp;&nbsp;&nbsp;&nbsp; Strad 和 del Gesu 作为典范意义的存在,是“<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0">斯式</a>”和“瓜式”的实质,而这种在提琴设计 提琴风格上的 无人能出其右的神奇,历被史证明着。<br/><br/>&nbsp;&nbsp;&nbsp;&nbsp;&nbsp;说白了“斯式” “瓜式” 应当是抽象出来的&nbsp;Strad&nbsp;和 del Gesu 开创的极有代表性的提琴设计(乃至是应用Archimedes spiral&nbsp;&nbsp;螺旋原理 和几何作图法 这样的 方法论上的东西)和其二者体现的 截然不同风格迥异的气质风格。这种抽象的综合意义和具象的某把琴的特征并不是一回事,所以 如果 具体拿某把 斯 瓜名琴 去对照 这种抽象的设计和风格,一定是有出入的,比如早期的strad做的amati风格的琴 和后来1690年左右独创的364mm的长型设计 都没有办法完全与“斯式典范”相对应。同理1726 年首部IHS 标签的琴问世时,del Gesu&nbsp;也理所应当地受到 当时如日中天的 strad&nbsp;风格的影响,那时的del Gesu&nbsp;还没有到达 可以塑造风格的 境界。<br/><br/>&nbsp;&nbsp;&nbsp;&nbsp;&nbsp;综合概括的典范意义上的“斯式”“瓜式” 一定有 具体作品的支持,人不可能凭空捏来一种设计,也不可能一下子形成所谓的风格。所以 要体会“斯式”“瓜式”,需要看strad ,del Gesu,特定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这么讲:“斯式”典范来自于1700 后黄金时代 的作品,“瓜式”典范来自于1730到1735的成熟时期,特别指出的是1737—1744(<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782">耶稣</a> 去世)del Gesu 创造了许多匪夷所思怪诞惊悚的 但是又那么伟大天才的 作品,塑造并发展了“瓜式”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风骨气韵。 <font color="#0000ff">(有时对做琴的新手开玩笑,“您有瓜爷死前神韵!”哈哈哈)</font><br/><br/><br/><br/>&nbsp;&nbsp;&nbsp;&nbsp;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20:05
<p>3楼 4楼 用文字大概说明白了“<a href=s.asp?t=18600 title=注释>斯式</a>” “瓜式”的设计特征 ,如7楼所讲 要追溯 原作的话,下面是些建议,有兴趣的<a href=s.asp?t=18660 title=注释>朋友</a>可以自己搜图看看,图太多不一一贴了。<br/><br/>Strad: The Betts 1704,The Cremoneser 1715,The Messiah 1716.<br/>del Gesu: The Kreisler 1733, The Joachim 1737,The Canon 1742(1743考证后)</p>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20:39
<p>“<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0">斯式</a>”和“瓜式”的设计在整体感觉上有着很明显的不同,把内模特点夸张了画出来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br/><br/></p> <br/><br/>左边是“斯式” 右边是“瓜式”, <br/><br/>加上些内容再看看,左边是strad 1709 La Pucelle,右边是 del Gesu 1737 <font face="Verdana">King Joseph<font color="#0000ff">(1楼)</font></font><br/><br/> <br/>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20:55
引起这种感觉的原因是 琴箱上下半圆的直径 弧形走向 琴角的长短 和C段 就是腰部的设计<br/><br/>“<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0">斯式</a>”&nbsp;的琴角较之 “瓜式”长 ,这个显而易见,原因是“瓜式” 开放的腰部设计 不得不把上下琴角吃掉了,而且“瓜式”的上下琴角的距离比“斯式”的长,“斯式”的腰部比较方,延伸到琴角来看,有相互收拢的感觉,会抓住东西一样。<br/><br/>The Betts的琴角<br/> <br/><br/><br/>下面两把琴是 strad 1704 Betts,和del Gesu 1741<br/> <br/><br/> <br/><br/> <br/>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21:24
<p>&nbsp;&nbsp;&nbsp;&nbsp; 接下来的一个不同是,“<a href=s.asp?t=18600 title=注释>斯式</a>”与“瓜式”的面板背板的弧度不同 等高线差别很大,而且面板背板的厚度分布差异也十分巨大, <font color="#ff0000">(有张图是比较 丝瓜厚度的,找不到了,那位大神给贴一下!谢谢了),<font color="#000000">这些东西 语言表达很无力,需要图。<br/><br/>&nbsp;&nbsp;&nbsp;&nbsp; 在细节上,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 F孔 的设计了,所谓的longer appearing, &nbsp;pointier f-holes,&nbsp;rounder topped f-holes<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000000">.</font>(图A)</font> 如同上面讲到的,这些特征属于“斯式”“瓜式”的范畴,不要和strad ,del Gesu对应,不然就会找到许多的反证,“斯式”的<a href=s.asp?t=10138 title=注释>音孔</a>很和谐,上下小翅有几组平行关系,<font color="#0000ff">(图B)</font>(于版 有帖子详细讲过,请出门进<font color="#ff0000">精品区</font>),而这些平行关系实际上是反映出了音孔上下的雨点的关系,<font color="#0000ff">(图C)</font>在“瓜式”中寻找这些平行关系 就会很迷惑,而实际上是上下小雨点收的更紧,给人力量的感觉。<br/><br/>这两把琴是strad 1721 <font face="Verdana">Lady Blunt 和 <font face="Verdana">Vuillaume,JB&nbsp;1871&nbsp; Canon Copy</font></font><br/></font><br/></font></p> <br/> <br/> <br/> <br/>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21:54
&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细节上 还要提一下的就是 <a title="注释" href="s.asp?t=9492">琴头</a>设计,对于这个部分来说,“<a title="注释" href="s.asp?t=18600">斯式</a>”典范影响极为深远,估计后人在 倒棱风格 倒棱涂黑,匀速的阿基米德螺旋设计,旋首的三层关系(加了重心后的黄金比例)等等方面,都能从strad的众多作品中得到灵感,而且strad 一贯的精确娴熟 使之 沉淀下的“斯式” 琴头 也无不彰显 严谨 典雅的 风格神韵。 与之相对应,从琴头设计的角度来看 讲“瓜式” 就毫无意义了,琴头设计上面 只有 del Gesu 而没有“瓜式”可言,正所谓独一无二,尤其在1737—1744 del Gesu 最后的生命里,他硬是让 有形的“瓜式”设计千变万化,无形的“瓜式”风韵独领风骚至今。(于版有详细讲解 请出门 进<font color="#ff0000">精品区)<br/><br/></font> <br/> <br/><br/><br/><font face="Georgia" color="#ff0000" size="4"><strong>[F]</strong></font><br/>

引用 琴瘾 2011-7-10 22:07
安逸,过了把瘾。谢谢!<br/>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22:09
不谢不谢 哈哈...
引用 danniez 2011-7-10 22:22
好赞的帖子 不过想请教一下 模具的差别怎么看呢。。。
引用 evariccobono 2011-7-10 22:3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anniez</i>在2011-7-10 22:22:00的发言:</b><br/>好赞的帖子 不过想请教一下 模具的差别怎么看呢。。。 </div>
<p><br/>&nbsp;&nbsp;&nbsp; 这是琴设计的差别,S是方的&nbsp;上小下大 G是上下一样粗,还有就是C 段 的不同,上面有图,后期的S 因为这个 我老觉得傻傻的 像1715 就傻死了 哈哈,而像G的琴 就给人耐看的感觉。<br/><br/>感觉这个得多看琴,慢慢就好了哈...</p>
引用 太阳鸟 2011-7-10 22:35
介绍的真详细,谢谢楼主
引用 lp123 2011-7-12 09:08
<p>好! 谢谢啦!</p>
引用 springlory 2011-12-18 17:19
好文啊,学习了!
引用 明月山人 2012-4-11 04:43
多谢好文,增长见识了。偶尔会看到有些另类的提琴,有说是“巴洛克”式的,也有怪模怪样的,不知是否声音也不同或是不佳?

查看全部评论(33)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6 12:3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