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课题 真有点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感觉,改天找到长段时间慢慢道来吧,楼主请到精品区 有老帖子谈到过, 于版好像也开帖子说过。 区别先不说,就“斯式”和“瓜式”就够说一阵的, “斯式和瓜式的区别”这个说法估计只有国内有,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按照现在已有的网文的 解释,其实大家说道的 是 strad 黄金时代的模型 和 耶稣 晚期的 代表作品 的 各自鲜明特征的 对比。” .................................................................................................................................... 上面是在LP123 的帖子里面的留言,现在接着说。 (非专业发帖,如有疏漏错误各位大神速速指正 谢谢了) 网文有很多讲 “斯式与瓜式的区别”的文章, 斯式琴的特点是:
很久以前 初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找到了许多的评述, Del Gesu:
{5楼是题外话 写给菜鸟的。 由于英文谈到这个问题 直接就说"Strad 和 del Gesu" 了,不会产生指代不清的问题,而 一般文中说 “斯式 瓜式”,让很多新朋友搞不太清楚,这里的 “斯式” 就是Antonio Stradivari,“瓜式”就是“耶稣”—Bartolomeo Giuseppe Guarneri。 如 说Amati 一般指Nicolo Amati ,除非特别指出是 the brother amati 即指父辈的兄弟俩 一样, 说“瓜式”一就是Guarneri家族的最后一位 ——“耶稣”, 除非特别指出是“耶稣”的爷爷 Andrea Guarneri,“耶稣”的叔叔 Pietro Giovanni Guarneri(Pietro of Mantua),“耶稣”的爹Giuseppe Giovanni Battista Guarneri(有的人引用标签 即是 Joseph Guarneri),“耶稣”的大哥Andrea(夭折 略去),“耶稣”的二哥 Pietro Guarneri( Pietro of Venice) ,而用“瓜氏”指代上面几位都不为错。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些?因为一般 我们讲 名彪青史的 “斯式 和 瓜式”中的“瓜式”是不属于上面几位的。而沉淀许久风骚至今的 瓜式风格设计和瓜式精神气质 也只属于“耶稣”一人。 师承关系是,Nicolo Amati 是Strad 和 Andrea Guarneri (耶稣的爷爷)的老师。} 书归正传,先回忆脑中del Gesu 的那种夸张 神气 豪放粗狂的 感觉,再看下面这部1734 这音孔怎么 这么精准 秀气呢 甚至有strad 的感觉... 问题就来了,4楼总结的斯式 和瓜式 的经典特征,是否都适用斯瓜名琴呢?如果不是,那这些特征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斯式 瓜式作为典范的意义又仅仅是 外形设计和精神风骨吗? Strad 和 del Gesu 作为典范意义的存在,是“斯式”和“瓜式”的实质,而这种在提琴设计 提琴风格上的 无人能出其右的神奇,历被史证明着。 说白了“斯式” “瓜式” 应当是抽象出来的 Strad 和 del Gesu 开创的极有代表性的提琴设计(乃至是应用Archimedes spiral 螺旋原理 和几何作图法 这样的 方法论上的东西)和其二者体现的 截然不同风格迥异的气质风格。这种抽象的综合意义和具象的某把琴的特征并不是一回事,所以 如果 具体拿某把 斯 瓜名琴 去对照 这种抽象的设计和风格,一定是有出入的,比如早期的strad做的amati风格的琴 和后来1690年左右独创的364mm的长型设计 都没有办法完全与“斯式典范”相对应。同理1726 年首部IHS 标签的琴问世时,del Gesu 也理所应当地受到 当时如日中天的 strad 风格的影响,那时的del Gesu 还没有到达 可以塑造风格的 境界。 综合概括的典范意义上的“斯式”“瓜式” 一定有 具体作品的支持,人不可能凭空捏来一种设计,也不可能一下子形成所谓的风格。所以 要体会“斯式”“瓜式”,需要看strad ,del Gesu,特定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这么讲:“斯式”典范来自于1700 后黄金时代 的作品,“瓜式”典范来自于1730到1735的成熟时期,特别指出的是1737—1744(耶稣 去世)del Gesu 创造了许多匪夷所思怪诞惊悚的 但是又那么伟大天才的 作品,塑造并发展了“瓜式”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风骨气韵。 (有时对做琴的新手开玩笑,“您有瓜爷死前神韵!”哈哈哈) 3楼 4楼 用文字大概说明白了“斯式” “瓜式”的设计特征 ,如7楼所讲 要追溯 原作的话,下面是些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图看看,图太多不一一贴了。 “斯式”和“瓜式”的设计在整体感觉上有着很明显的不同,把内模特点夸张了画出来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左边是“斯式” 右边是“瓜式”, 加上些内容再看看,左边是strad 1709 La Pucelle,右边是 del Gesu 1737 King Joseph(1楼) 引起这种感觉的原因是 琴箱上下半圆的直径 弧形走向 琴角的长短 和C段 就是腰部的设计 “斯式” 的琴角较之 “瓜式”长 ,这个显而易见,原因是“瓜式” 开放的腰部设计 不得不把上下琴角吃掉了,而且“瓜式”的上下琴角的距离比“斯式”的长,“斯式”的腰部比较方,延伸到琴角来看,有相互收拢的感觉,会抓住东西一样。 The Betts的琴角 下面两把琴是 strad 1704 Betts,和del Gesu 1741 接下来的一个不同是,“斯式”与“瓜式”的面板背板的弧度不同 等高线差别很大,而且面板背板的厚度分布差异也十分巨大, (有张图是比较 丝瓜厚度的,找不到了,那位大神给贴一下!谢谢了),这些东西 语言表达很无力,需要图。 在细节上 还要提一下的就是 琴头设计,对于这个部分来说,“斯式”典范影响极为深远,估计后人在 倒棱风格 倒棱涂黑,匀速的阿基米德螺旋设计,旋首的三层关系(加了重心后的黄金比例)等等方面,都能从strad的众多作品中得到灵感,而且strad 一贯的精确娴熟 使之 沉淀下的“斯式” 琴头 也无不彰显 严谨 典雅的 风格神韵。 与之相对应,从琴头设计的角度来看 讲“瓜式” 就毫无意义了,琴头设计上面 只有 del Gesu 而没有“瓜式”可言,正所谓独一无二,尤其在1737—1744 del Gesu 最后的生命里,他硬是让 有形的“瓜式”设计千变万化,无形的“瓜式”风韵独领风骚至今。(于版有详细讲解 请出门 进精品区) [F] 不谢不谢 哈哈... 以下是引用danniez在2011-7-10 22:22:00的发言:
好赞的帖子 不过想请教一下 模具的差别怎么看呢。。。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6 12:3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