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标题: [原创]短指小宝学琴记 [打印本页]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2 10:14
标题: [原创]短指小宝学琴记

在论坛上潜水几个月,换个名字,开始上传孩子的学琴记录。不敢说永远记录,先以5年为限。先谢谢这个论坛,理由不必多讲。

姓名:小宝;绰号:短指小宝;年龄:五岁;学琴开始时间:2006年3月26日11点30分;地点:上海

今天(3月26日),小宝的第一堂课。 好天气,提前1小时出发,只半小时就到了。还早,在办公室与小宝下了盘棋。进了琴房,小宝安静了,还有一点怯怯。 第一堂课,讲了三个内容:1)唱音阶;2)持琴;3)持弓。 小宝的音乐之生,从零开始。跟着老师唱了二个最基本的音阶,上行与下行。回家要练得“滚瓜烂熟”。 持琴,而不是夹琴,比艺校的老师“仁道”多了。L式持琴动作要点:1)自然站立;2)左手持琴的角度,以与正前方呈45度为基准而调整,老师强调以自己感觉最自然、最放松的侧面曲臂上举姿势为准;3)琴置于锁骨与左下颌之间,锁骨好找,老师指出琴被夹住的部位,应该是琴尾侧面弦尾绳与腮托钩之间并偏向弦尾绳方向的部分;4)琴面纵向与地面平行,横向与右臂、弓构成一个基本上是正方形(静止时)的平面。 开始,老师没让小宝握琴颈,握住琴身就可以了。头的方向好象没有强调,朝前为主吧。老师说有肩垫可以省力点。不过课后到楼下琴行,买不到这么小的。不用也罢。 然后是持弓:1)大拇指放在弓根拐角内;2)大拇指与中指“相遇”,构成一个自然的圆环;3)所有手指自然弯曲且分开;4)食指、无名指自然侧靠;5)小指自然弯曲顶在弓杆上面。 小宝持弓的主要问题,一不够放松,尤其大拇指容易发力。二是五指易并拢,没有自然分开,要微微分开,还是紧张所致。摆姿势的时候,小宝还是有些紧。只有在用琴弦拉出声音的时候,才有笑容。他就盼着早点出声音呢。 下课了。在楼下,买了老师推荐的张世祥的《新编小提琴学习100天》。 (写于2006/3/27)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2 10:20
4月9日,有雨。小宝的第二堂课。上周老师有演出,没有上课。 提前15分钟左右到,经过同意,悄悄进入507琴房看课。上课了。小宝持琴、持弓,没用肩托,老师也没提什么意见。看来基本功架没出大毛病。 新的内容: 1)乐理知识-四根空弦的唱名、基本音符和休止符、4/4拍的含义、节拍、上下弓符号、高音谱号。 2)动作训练-运弓,拉空弦(主要是A弦)的基本动作,区分拉四跟弦的四个平面;摆弓段,包括全弓,从正方形到三角形;要求拉书本上的第一条,有节奏的运弓;注意,以小臂运动为主。 基本知识有的在家里已经教过了,有的没有。老师让小宝一边持琴,一边唱A弦名。小宝一次比一次唱得响。最响的一声“LA”,把老师都吓了一跳,这也成了最后一唱。由于在基本功架和初级乐理上没有浪费什么时间,老师这堂课教了不少内容,尤其在运弓上,小宝上手就是全弓,也没要求摆弓段。老师连四个平面的位置都说了,要求拉第一条,或者加上第二条。小宝的“拉LA”动作也是一上手就通过,看来“白纸真好”!主要问题,琴头总是要落下来,是力量不够还是......?下课了,小宝捧着琴,很高兴呀!(写于2006年4月10日)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2 10:23
早晨,小宝刷牙时问:“什么是90度?”解释给他听,双手示范给他看。很好,知道了什么是角度、怎样是90度直角和45度,很多要求可以更加细致与规范。 昨晚给他听了节拍器的声音,一早就要求打开节拍器再练琴。 节奏还是有些乱。书上要求是用中弓拉LA,小宝总是迫不及待地拉全弓,结果问题多多。不过学习态度挺好的,还是表扬多多。让他开心地去幼儿园。 重新对照资料(感谢网络),分析小宝的问题。 运弓的三个要点:直、平、稳。 自己的理解是,直,弓与弦始终保持相对的直角。平,拉A弦时的琴面、弓、手及手臂成一个平面,拉其他三根弦时弓、手及手臂成平面,严防肘部高于手腕。稳,一是匀速,声音保持均匀,二是保持弓弦接触点。 按要求审视小宝:直,在拉到弓尖与弓根部分不能保持垂直,考虑还是先多练中弓,然后分段练习。平,基本过关。稳,两点都没有做到,尤其没有要求“保持弓弦接触点”,造成弓弦接触点的左右滑动,这是很大的疏忽,必须增加右手食指对弓的控制。 中弓时,大臂基本不动。拉上半弓时,小臂为主,大臂基本不动。到弓尖时,食指稍用力“固定住”弓弦接触点,右手渐往外推,右臂“正好伸直”。拉下半弓时,大臂带动小臂,上弓大臂推手腕提,下弓大臂落。到弓根时,手腕稍稍自然凸起一点,食指不用力,小指轻按。 注意点,一不要耸肩,二保持右手与弓杆的角度,三动作自然放松最重要。 (写于2006/4/11)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2 10:24
枯燥与兴趣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前者需要理性的力量来克服,后者是感性的冲动。小孩子的理性力量又有多少呢? 比如今天早晨,小宝就不愿意“拉LA”。喊了半天,才闷闷地操琴。拉了十几下,就显出不耐烦。 与前二天的练习不同了,从现在开始要求他运弓必须“直、平、稳”。因为只要动作正确,即便重复十次、二十次,总会有进步。而一旦动作不对,哪怕多作一次,也可能退后一步。所以,小宝的“自由式”运弓被取消(虽然动作大体上是对的),代之以分段式的慢工细活。 从昨晚开始,只让小宝拉中弓。在弓杆上贴两个小粘纸,表示中弓的位置。分三组,每组拉了22次上下弓。也不知道这个量合不合适,算是个起点吧。 可今天早晨,小宝不干了。拉了几下,就嚷着要“夹琴”。其实小宝没练过“夹”,虽然跟他讲过怎么夹,但老师没要求夹琴,因此一直是“持琴”。而且,我也赞成这个“仁义的标准”。既然小宝自己要来,就说:“想要夹,就得夹160下(160秒)”。本想吓唬一下的,不曾想小宝很高兴,夹的很高兴,也不喊累。惊讶后乘机称赞一番,告诉他:“为什么你夹琴一点都不感觉累呢?因为你的动作很正确,所以做得又好又不累。如果你的运弓动作也非常正确,一定也不会感到累的。”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运弓最难在“直”,运弓稍长一点,就不够直,左偏右斜。其次才是不“稳”,稳定的接触点不容易控制,加上琴头一低,就总滑向指板。一组都没拉下来,小宝信心大减。索性叫他做徒手练习。大臂不动,小臂伸展运动,空心拳头必须碰到左前胸的固定位置(--突然想起这个动作老师第一堂课上就讲过了)。不久,忽然发现小宝的手肘抬起来了。我的天,连“平”都做不到了!马上拿出直尺,在手臂的运弓平面上方作着扇形运动。这下可不能抬肘啦。否则,拿起尺,作起示范。看,要“切”到手肘。正自鸣得意中,小宝呆呆看着尺,突然哭了。呜呜......,呜呼!无奈! 意外的烦恼之后,来一点意外的惊喜,来两点意外的泪水。小宝就在这连绵不断的意外中成长! (写于2006/4/12)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12 11:46

你上当啦。没有这种练法。音乐是心的率动。外面的不是心灵的。练琴还要请出三角板?啊?

再五岁小宝别来那么多理论,“这样,那样”明白就行。来套空间解析几何,不明白,不管用。

强烈建议换老师。东平路有个学校。

谁用谁嗦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2 11:49:27编辑过]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6-4-12 13:33

音乐是心的率动。

小孩子的心率比大人快很多,难怪偶家小囡练着练着忍不住要快起来,并且在遇上欢快的曲子时立刻神清气爽,既使发出的音象小猫打呼噜,还是乐此不疲,欲一气呵成!!!


作者: namecatdoudou    时间: 2006-4-12 22:01
每个大师的姿势都不完全一样,但一样拉出好听的曲子,别那么死板,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比啥都重要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13 11:53
以下是引用namecatdoudou在2006-4-12 22:01:00的发言: 每个大师的姿势都不完全一样,但一样拉出好听的曲子,别那么死板,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比啥都重要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13 13:35
以下是引用天高任鸟飞在2006-4-12 13:33:00的发言:

音乐是心的率动。

小孩子的心率比大人快很多,难怪偶家小囡练着练着忍不住要快起来,并且在遇上欢快的曲子时立刻神清气爽,既使发出的音象小猫打呼噜,还是乐此不疲,欲一气呵成!!!

谢谢,给偶一个大大的启示,原来只知道小孩喜欢快,现在知道为什么了.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3 14:07
想起来了。第二堂课后,管教务的z老师进来聊天。L老师他问:“这(指小宝)是上次说的那个手指短的小孩吗?”“是的,就是的。”听得我们也笑了。是的,就是短指小宝。没想成名成家,多一样爱好,多一项技能,顺便激发一下右脑的发展,能这样也就够了。 Z老师还在一边打气,说万一是个天才什么的。如果有万一,万一小宝真正喜欢上小提琴或者由此喜欢上音乐,足矣。 对所谓的短指,小宝“无知者无畏”。我们有知者,尽力而为。现在,每天早晚进行二次“手指的伸展运动”,拉拉小手指,手指间尽量撑开。老师说指间的宽度(跨度)重于长度。每次用不了二、三分钟。有时, 让小宝自己撑开,也挺开心的。或许,再大些,来点“意念操”,睡觉前默念100遍“手指手指快张长”,早晨起床发现“真的长了”! (写于2006/4/13)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3 14:10
以下是引用jacob19730224在2006-4-12 11:46:00的发言:

你上当啦。没有这种练法。音乐是心的率动。外面的不是心灵的。练琴还要请出三角板?啊?

再五岁小宝别来那么多理论,“这样,那样”明白就行。来套空间解析几何,不明白,不管用。

强烈建议换老师。东平路有个学校。

谁用谁嗦好。

呵呵,这是他老爸的练法。换老师可以,换老爸可没的办法!!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3 14:20
以下是引用namecatdoudou在2006-4-12 22:01:00的发言: 每个大师的姿势都不完全一样,但一样拉出好听的曲子,别那么死板,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比啥都重要

这话我信

但来点实际的吧。有什么提高小孩兴趣的招?不知道有没有天生喜欢“杀鸡声”的小孩呀!

“不一样”不代表无章法。不过,还是谢谢各位的提醒,我是教条了的点。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3 14:25
以下是引用天高任鸟飞在2006-4-12 13:33:00的发言:

音乐是心的率动。

小孩子的心率比大人快很多,难怪偶家小囡练着练着忍不住要快起来,并且在遇上欢快的曲子时立刻神清气爽,既使发出的音象小猫打呼噜,还是乐此不疲,欲一气呵成!!!

羡慕啊!什么时候跨越“死鸡”进入“小猫”阶段,我想,他也一定乐此不疲!!

回去再摸摸小宝的心率


作者: 音叉    时间: 2006-4-13 18:42

呵呵呵领将不如激将,小孩自尊心一般很强用激将的方法可以激励小孩子学习。


作者: 音叉    时间: 2006-4-13 18:56
而且还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然后再引领就事半功倍了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8 11:05
以下是引用音叉在2006-4-13 18:42:00的发言:

呵呵呵领将不如激将,小孩自尊心一般很强用激将的方法可以激励小孩子学习。

这一叉,挺适合我家小宝的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8 11:07
4月16日,星期天,第三课。 老师又是先调音。小宝认真地看着。现在,小宝每次自行操练之前,都要模仿一下这套动作。两腿夹好琴身,手指拨动琴弦,然后装模作样地扭动弦轴,嘴里振振有辞却听不懂念叨什么。看来,如果做不成提琴家,有希望做个调音师吧! 拉琴,全弓。一边拉,一边检查基本乐理,还是音阶以及空弦唱名。乐理方面,小宝的回答快而正确。时间都花在拉琴方面了,老师仔细地看小宝的拉琴,揪出了一串问题。 一保持握弓手型稳定。拉到弓尖时,手型不稳,有并指现象。 二弓要拉直,尤其在拉到弓尖、弓根的时候。 三注意弓杆方向。弓杆略微向外倾斜,或者保持垂直,但决不可以向身体方向倾斜。上周操练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经常只是用弓毛的一侧(靠近身体的一侧)拉琴弦,这样弓容易向指板方向逃走。本来就想向老师求教的,老师看出来了。 四不要压弓。主要是拉到弓根时。 五打开手臂。主要是拉下弓的时候,大臂不要向后摆太多,要靠打开手臂,让小臂自然伸直了。 六保持指根、手肘、手腕成为一个平面。主要是拉到弓根时,防止手肘抬起。 或许是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或许还考虑了病的程度,老师反复强调了前面三点。练了再讲,讲了再练。 有那么多毛病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上周主要练了中弓部分,拉到全弓一定会出毛病。 与老师聊了几句。老师说起自己,说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没要求的,自由的拉,结果他就“用力”地拉了二周。 谈起练琴的方法,老师建议不要硬性规定拉多少次(当你急着完成任务的时候最容易出错),当孩子动作完全正确的时候,延续几次正确的动作,然后喊停,让孩子回忆刚才正确的动作感觉。多体会几次这样的正确的感觉。记住正确的感觉,固定正确的动作。 本周功课,一弓两拍的节奏练习。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9 10:24
今天早晨的一个发现:总是觉得小宝的弓杆倾斜方向有问题,忽然发现,是因为随着拉琴时间的延长,他的琴头一点一点地往下落,这样开始时正确的弓杆方向看起来变得不对了;我再强调保持弓杆方向,小宝的右手就使劲向外,导致握弓手型变形;纠正了他的手,一会儿弓杆方向又看的不对。陷入错误的循环中,断断续续,随之心情也受影响。 其实,不是他的握弓、运弓有多大问题,在运弓中他的动作并没有变,变的是琴头,是琴弦与地面的角度在变。我在舍本逐末,当然越解越糟。 问为什么琴头总要下落?小宝说累的。看来,这个“本”一时还解决不了。在考虑,是不是给小宝找点支撑?--先固定住握弓与运弓动作,再练“俯卧撑”! (写于2006/4/19)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9 10:31

紧急求助--问:在拉琴的时候,可不可以借助外力(除左手外)托一下琴头?

如果不允许的话,可不可以不管弓杆的倾斜方向?


作者: sccdxtq    时间: 2006-4-19 11:50
我经常让孩子用持琴的姿势,左手举字典,一次举3-5分钟,手酸了,坚持30秒,再停,休息,再举,练习久了,琴头就不会越拉越低.-----偏方哦,也不知道科学否.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9 12:52
以下是引用sccdxtq在2006-4-19 11:50:00的发言: 我经常让孩子用持琴的姿势,左手举字典,一次举3-5分钟,手酸了,坚持30秒,再停,休息,再举,练习久了,琴头就不会越拉越低.-----偏方哦,也不知道科学否.
谢谢!有启发!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19 15:24

人挺胸琴头就高一点。双肩打开,可能好一点。

放松是最大的问题,琴头不是。Stern好像琴头就比较低(我在电视里看的,没把握)。

不过练琴不是练举重,姿势在以后音色的调理过程中会好一点吧?会不会是夹琴的位置不对?

琴头低不是力量的问题,用手(左)轻轻托一下就可以了。有的喜欢开始就练夹琴,会造成这现象。换把再快也要半年以后,琴会自动夹好。(这时才需要夹琴稳定)。再肩托换厚一点试试?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19 17:03

挺胸 双肩打开 肩托 三招并用!

谢谢指点!小宝左手托一会儿就喊累。用肩托的时候好些,我发现。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20 08:33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6-4-19 17:03:00的发言:

挺胸 双肩打开 肩托 三招并用!

谢谢指点!小宝左手托一会儿就喊累。用肩托的时候好些,我发现。

是自然的。偶的老师就是提醒偶,要挺拔,头向上顶住天花板(想象)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24 12:30
4月19日,小宝病了。下午,幼儿园的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发热了。小宝一回家,就大声宣布:“吉老师说的,我今天病了,不用拉琴,不用写字,不用下棋了。”哈,好大一柄尚方宝剑! 小宝躺在床上,热有些退了。看完了动画片,感觉有点无聊。小宝爸说:“你不能拉,让我来拉琴,你来挑毛病吧。”一听给老爸挑刺,小宝来了精神。有意识地重复甚至夸张一下小宝的错误动作,对大人来说并不是难事。“弓不直、头太低、并指了”,小宝批评别人的声音可真响亮。 (写于2006/4/20)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24 16:31
4月23日,晴,第四课,还是拉空弦。 交作业了,有点担心,因为上周病了几天。但拉上手看,毛病还不是太多。对照上次的六条,剩下的主要还是弓杆倾斜度的问题。当拉到弓尖时,弓杆方向明显向身体倾斜了。反复纠正,反复出现。 老师左看右看。先是抓到小宝的隐藏的拇指错误,用力了不行,要放松,自然微微弯曲状。然后发现,拉到弓尖时小宝的指根略抬、肘部略沉,导致弓杆倾斜方向的错误,必须保持腕、肘、指根三点构成的平面。最后,老师终于发现,诸多毛病的根源在于--双肩没有打开。 由于双肩没有打开,导致琴头逐渐下垂,进一步影响运弓。由于双肩没有打开,当拉到弓尖时,手腕带动手肘先行下落,导致握弓手型的变化,进而影响弓杆倾斜方向。这个“打开”该怎么向孩子解释呢?老师一时也没辙,只能讲给家长听,并演示给小宝看。小宝看到略显夸张的“自己的样子”,忍不住笑起来。 老师的看法:孩子是在按照自己感觉最省力的方式拉琴。要纠正,需要家长平时的监督。 在拉琴的间隙,小宝唱了音阶,回答了一些问题。整堂课几乎都在操练,因此突然出现一个小插曲也不足为怪。 当上了大半节课,老师说休息一下,小宝放下琴,飞快地说;“L老师再见。”接着就去拉门想出去。一楞,接着我们都笑了。小宝也不好意思地退回来了。“我以为结束了呢”小宝低声说。 看来,拉琴还真是个“力气活”。小宝的力气还真得加强。 本周作业,拉到第7条,包括一弓四拍和换弦练习。 (写于2006/4/24)
作者: 音乐之声    时间: 2006-4-24 17:52
非常负责任的家长!向你致敬!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25 08:33
神气点儿,挺胸。就搞定。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26 16:17

谢谢楼上的。

昨晚,在白板上写上二个字“时值”,然后跟小宝说“来识字了!” “这个我认识。”小宝不屑地说。然后读出来“she zhi”。 “呦,都认识啊。你知道这‘时值’是什么意思吗?” 小宝伸出一个指头对我说:“看!这就是‘食指’!” (写于2006/4/25)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26 16:41
概念孩子要用他们的方式理解准确的内容,不必介意名称。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28 11:42
以下是引用jacob19730224在2006-4-26 16:41:00的发言: 概念孩子要用他们的方式理解准确的内容,不必介意名称。

“时值,就是音符的长度”,我这样讲,应该可以吧!

还用了这个讲法 ----

给他一根巧克力棒,“这就是全音符的长度”;然后让他咬掉一半,“这就是2分音符的长度”;再咬掉一半,“这就是4分音符的长度”。依次类推。小宝吃的很开心!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28 11:47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6-4-28 11:42:00的发言:

“时值,就是音符的长度”,我这样讲,应该可以吧!

还用了这个讲法 ----

给他一根巧克力棒,“这就是全音符的长度”;然后让他咬掉一半,“这就是2分音符的长度”;再咬掉一半,“这就是4分音符的长度”。依次类推。小宝吃的很开心!

这个方法是好。但我们是要弄清楚一拍几个音,时值没什么实际用处。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30 11:15

谢谢你的热情!

“这个方法是好。但我们是要弄清楚一拍几个音,时值没什么实际用处。”

时值是个“相对数、比较数”的概念。比方我说小宝,你的小指只有食指的一半长,那么,你的食指是全音符,小指就是2分音符。你也可以把它看作2分音符,那么小指就是4分音符。当然,音符的长度是可以变化的,其实它是人为规定的,甚至可以是“自己”定。

我的想法,如果家长对概念的理解准确,顺便教一下也无害。其实,我更把它看作是在教小宝数学。借此,他第一次知道了“一半”(分数)的概念。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4-30 12:46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6-4-30 11:15:00的发言:

谢谢你的热情!

“这个方法是好。但我们是要弄清楚一拍几个音,时值没什么实际用处。”

时值是个“相对数、比较数”的概念。比方我说小宝,你的小指只有食指的一半长,那么,你的食指是全音符,小指就是2分音符。你也可以把它看作2分音符,那么小指就是4分音符。当然,音符的长度是可以变化的,其实它是人为规定的,甚至可以是“自己”定。

我的想法,如果家长对概念的理解准确,顺便教一下也无害。其实,我更把它看作是在教小宝数学。借此,他第一次知道了“一半”(分数)的概念。

那倒是,我要顺便教宝宝数学。单我把它们放在概念掌握以后的深化过程中。
作者: skystarby    时间: 2006-4-30 15:01

有这样的母亲,小宝前途无限阿


作者: 音乐之声    时间: 2006-4-30 15:11
以下是引用skystarby在2006-4-30 15:01:00的发言:

有这样的母亲,小宝前途无限阿

分明标的N的吗?真晕!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4-30 15:26
晨练,慢慢成为习惯。拉一条,小宝休息,小宝爸拉,父子轮流上阵。拉完了,还有奖励--一块钱。小宝已经攒了不少钱了,而挑毛病也成了他一大乐趣。 今早,小宝爬上桌子给老爸挑毛病。说是“居高临下看得清楚”,估计暗合了“人往高处爬,气往低处流”的道理,顺便培养了“盛气凌人”的领导素质。 拉到第四条,小宝发话了:“不对,不对!你‘抽豆腐’!” “什么‘臭豆腐’?你说什么呀?” “说好的,我拉一条,你拉一条。现在我拉好了,你怎么不拉了?这不就是‘抽(我)豆腐’!” 楞了半天,忽然琢磨过来了。什么臭豆腐香豆腐的,明明就是“吃豆腐”嘛! 小宝还坚决地加了一句:“应该是你‘抽’我豆腐,我‘抽’你豆腐,这样才公平嘛!” 厥倒!绝倒! (写于2006/4/27)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5-3 23:49
以下是引用音乐之声在2006-4-30 15:11:00的发言: >

分明标的N的吗?真晕!

分明标的M的吗?真晕!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9 12:27
5月7日,晴,第五课。 交作业了。由于五一长假,上周日停课,因此小宝有充裕的时间操练,即便期间外出疯玩了四天。 拉了七条。“总体不错”,“没有大问题”,老师这么一说,让家长的心放下了大半。 记下了老师指出的问题:1、姿势问题--要反复体会充分打开的意思。比如背不够挺、琴头先高后低、琴身打开的角度还不够,这些瑕疵都是没有充分打开的结果。充分打开了,放松了,才不会很快觉得累。正确的姿势,使人拉得轻松。 2、弓根问题--拉到弓根,大臂稍提向前送一点,不要抬高手肘。这个问题操练时就发觉了,当时确定不了正确的动作(即便查过了资料,但没有视频,不敢确定),所以就让小宝少拉弓根部分。老师一讲,大家都明白了,如果拉到弓根时,大臂没有跟上,只能靠错误的抬高手肘来维持拉“直”的要求。小宝纠正得很快。 3、并手问题--有时还有并手的现象发生。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并手出现在拉弓根与弓尖的时候。拉弓根,抬肘,出现并手;拉弓尖,因为要求不要靠近弓根,在一弓四拍的时候,常常拉得过分靠近弓尖部,“不得不”出现并手。出现了并手,就回不来了。老师强调了拉到弓尖的位置,右手自然伸直的位置,不要超过。老师又演示了几遍“提弓”与“握弓”的区别,拉琴时弓子从上往下“放落”到琴弦上。 还好,基本上没有重复出现的问题,除了“打开不够”(还是理解力达不够)。老师说他的学习进度属于正常。正常就好,短指不短脑就好。 教唱了二行“左手音阶”--LA到MI,RE到LA。这是为下一课的左手动作准备的。 本周作业11条,空弦音阶训练。 (写于2006/5/9)
作者: wcying    时间: 2006-5-11 15:49
以下是引用sccdxtq在2006-4-19 11:50:00的发言: 我经常让孩子用持琴的姿势,左手举字典,一次举3-5分钟,手酸了,坚持30秒,再停,休息,再举,练习久了,琴头就不会越拉越低.-----偏方哦,也不知道科学否.

怎麼听起來好像軍隊的士兵在托槍練射擊啊!

要小心喔,這可是與 "放松" 背道而馳的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1 16:12:46编辑过]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11 16:26

楼上的朋友,我是这么理解的

-- “放松”与拉琴有关,“托举”只是练习臂力,是拉琴之前的事。不是要我们“托举”琴啊!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11 16:27
小宝不开口,闷声大拉琴。这样不行啊! “先唱再拉”,“心中有歌唱”,这些应该都是练琴的基本原则。刚开始都是家长在一旁打拍子。现在拉了一个多月了,开始要求小宝跟着家长唱谱打拍,可小宝不愿开口。据说这样的孩子都不愿意唱。不愿意就逼着唱,一定要他唱。 小宝说:“唱着,我就不会拉了!”先不在意,逼着他唱。可一开口唱,手上的琴声就乱了。主要是步点不准,弓速不匀。 前天买了个谱架(37元/linke),小宝很感兴趣,提出看谱练琴。可是,小眼睛看着琴谱,小手就动弹不了。再让他开口唱呀,...唉,直叹气! 情况的反复出现,引起思考。早晨,突然想通一点,这是--手、眼、口、心的协调问题。成人做到或许不难,对小孩子,肯定需要一个耐心培养的过程! 非不愿矣,实不能也! 现在他能跟着家长一起边唱边拉,已经不错了。回家一定多奖励小宝一块钱! (写于2006/5/11)
作者: 音乐之声    时间: 2006-5-11 16:50
楼主应让小宝唱熟啦唱准啦再拉,而不是边唱边拉!最好买个节拍器,另外琴定音不准,唱也白唱,拉也白拉的!但拉空弦还是练右手的。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11 16:59
以下是引用音乐之声在2006-5-11 16:50:00的发言: 楼主应让小宝唱熟啦唱准啦再拉,而不是边唱边拉!最好买个节拍器,另外琴定音不准,唱也白唱,拉也白拉的!但拉空弦还是练右手的。

等“唱熟啦唱准啦再拉”,可能“没时间”拉了。因为要上新课了

节拍器有,老师说先别用。

定音,现在每周一次(老师上课时)够了。每天练习只有1个小时,又不是狠命地用力拉,应该可以熬到上课吧?加上左手之后怎么办?还不知道。


作者: 音乐之声    时间: 2006-5-11 17:19
楼主啊你想的太简单了,你首要的任务是把琴定音做明白(你先学定音)不要着急赶进度,这才是最经济最效率的。我也是学过几年音乐专业的。(电话免提声就是a音),另外多备几套弦,定好a音后调D弦,拉ad双音听象一个音比较协和(纯五度)以此类推或买个定音哨也行。最好买一个电子定音器(保准你能定好音的)琴拉一周,四根弦的标准音早早就跑没影啦,一般情况拉十几分钟就跑音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含糊不得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1 20:34:47编辑过]

作者: wcying    时间: 2006-5-12 12:48

同意樓上,45樓,音樂之聲的觀點.

我本來也在納悶怎么有這么好的琴可以一周定一次音,(我還在思考這"定音"會不會同我理解的是不一樣的)我每天拉琴都要對一下音,很少有不需要調整的.氣溫高高低低,氣候干干濕濕都會使琴跑調.不是定了音后不去拉它就不會跑調的.那怕跑了不多,對練琴都是不利的.不同於拉首曲子玩玩,拉曲子時可以借一借位,只要把曲子里的音拉准就行.但練琴是靠正确的音位來得到正确的指位,錯誤的音位會導出錯誤的指位,那就白練了.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12 13:34

多谢,楼上的提醒。

看来得抓紧“定音”!原先怕耳朵听的不准,不敢“误导”孩子。请教--选电子定音器,还是定音哨?


作者: 音乐之声    时间: 2006-5-12 16:47
首选电子定音器,楼主刚接触,再买几套弦备用,祝你成功!
作者: wcying    时间: 2006-5-12 16:47

我是用網上下載的 "tuner_cn\Syaku8.exe" 免安裝電子調音器(功能同市面買的差不多).把听音的轉化成看圖的.因為我已是老人了,耳朵又不靈,也很難再能有所提高.

小朋友不同,應該多點听音調弦,鍛鍊耳朵,這樣耳朵才會靈敏起來.所以應該用定音哨.但調好以后到底准不准呢,沒有把握的話就最好有一個電子定音器來校對一下了.

小朋友的手可能還不夠力去校動弦軸.所以先由大人用弦軸看著電子定音器調音(這是第一次,又或者是跑調太多,超出了微調可以調整的範圍),把音調到差不多后才讓小孩用微調听定音哨校音,鍛鍊耳朵.調完了再由電子校音器核准.這樣即調准了音,又鍛鍊耳朵,還不怕斷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2 16:51:40编辑过]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15 11:55

十分感谢两位的指教!记下了!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15 11:56
5月14日,母亲节,第六课。 老师临时有演出,上课时间改到下午4点20。来早了,看看前面一个大JJ的课。听到拉乐曲,小宝挺兴奋的。说是比“M小姐”拉得好听。人家已经学了四年多的,当然不能比。老师说大概有七级的水平了。 检查作业了,小宝逐条拉下来。没毛病! 老师开始贴胶布。唱音阶,已经很熟练了。问题出在“数小蝌蚪”。小宝对五线谱上的音符位置不熟,A弦上的五个音位搞了半天还是不行。 然后,进入左手持琴的基本姿势--左手在琴颈的位置,两个支撑点的位置,拇指的位置,四个手指的平行位等等。小宝负责做动作,家长负责记录要求。 老师说:没想到学的这么快!的确,上周的作业量蛮大的,没料到小宝能全部拉完。关键是基本动作正确,不用费时间反复纠正,剩下的就是节奏上的训练和运弓的熟练度。老师说早知如此上一堂课就把左手持“颈”教了,那么这次就可以直接“按弦”了。不过,小宝的五线谱得加强,希望尽快达到一看能“唱”的水平(当然指基本音符啦,如四个空弦以及A弦上的音符)。 老师的肯定,让家长很受用。小宝妈妈说:这是小宝在母亲节给出的最好礼物! (写于2006/5/15)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15 11:58
小宝开始“自编自唱”喽! 不是小宝自编,是小宝爸自编的。 上周,小宝把计划二周的作业提前完成了。老师说可以自己编几条,借此熟悉音符的位置。因此,晚上,小宝爸编了四条作业,一是把原来休止符的地方改成音符,二是保证每一条都有四个空弦音。 早晨,小宝开始拉小宝爸自编的四条作业了。热炒热炒,拒绝冷饭。小宝唱得很高兴! (写于2006/5/15)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22 12:00
5月21日,热,第七课。 进入第二课《左手的单独练习》。与老师的问答如下 -- 琴颈的支撑点是两点吗?不是。与琴颈的接触点是两点,在虎口以上,拇指与食指指根之间,实际的支撑(由下而上的支撑)主要在食指的指根处,拇指的作用主要是扶一把(由左而右的侧扶)。当左手手型正确,指尖按实,由上而下的作用力,与由下而上的支撑力,应该平衡。 线的平行是什么意思?左手四个手指的指根线与琴身指板平行,或高于指板(根据手的大小、手指的长短确定)。至少平行,否则无法作到由上而下的指尖按弦。 先定1指的位置,然后手指依次定位吗?不是。按张版《初学》的教法,是先确定1指的位置,然后2、3、4指依次定位,这样他的重心在1指,从书本上的照片可以看到2、3、4指都有向下延伸的感觉。根据小宝的短指特点,并不适合这样的手型。因此采用比较现代的教法,先确定2、3指的位置,1、4指分开落下,1指向琴头退,4指向琴尾延伸。注意一退一伸的感觉,这样手指的分离问题也容易解决。 如何才能按住弦?小孩按弦很容易虚,看起来按住了,实则没有按到指板,这样音当然不准。一定要养成指尖(指尖部位的小肉垫)按弦的习惯。要作到指尖按弦,必然要自上而下的用力,左手手腕就自然不会向内凹碰到琴身,而是往外略向琴头方向凸起。当然不能凸过分,导致手腕扭曲。 手心要面对自己的脸?不一定。手腕与手掌要保持一定的弧度,一般,手心的大部分是面对自己,但最终要靠指尖按实的标准确定。一般,只有手指够长的人,才会手心全部面对自己。 当场想到提出的问题就这些。小宝初次按弦,觉得容易累。万事开头难。 老师还提了二点不足:一是音符不熟。老师的要求是对A弦上LA到MI五个音必须滚瓜烂熟。小宝看着五线谱,停顿,然后才反映出来。显然不合要求。要强化! 二是拉得轻。家长觉得这是平时练习要求放松、放松、再温柔,然后就松“过度”了。小孩理解,放松就是不用力了,导致声音轻了。老师说先得声音“结实有力”。是手指用力还是手腕用力?都不是,目前的用力方法,应该是整个手臂用力,就是整个右手自然放松握好弓,然后放到琴弦上的时候重一点,是整个手臂加一点力,这样手肘、手腕还应该是松弛的。 作业,左手练习1-4条。 (写于2006/5/22)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31 11:54
公历5月27日晚,拉琴中。 小宝突然喊叫:“哎呦!我手痛死了,不能拉琴了!” 小宝伸出手指头,又叫:“看呀!这里怎么会有皱纹?” 一看,一惊!眼看着,食指小尖尖上,清晰地印着一道“皱纹”;眼看着,“皱纹”慢慢消失,泛起一个大大的泡! 轻轻一碰,小宝大声喊痛。大人心更痛啊! 赶忙用白白的胶布,把食指指尖包起来。说2指也有些疼,一样包起来。 告诉他,用力过猛也是错误。不过出这个错,不是小宝的责任,主要责任在家长。指位指位,先找对位置,再加力量。就象想要快拉就得慢练一样,欲速不达,必须放慢速度,慢练!慢慢练! “要想快,就得慢。”小宝在书法老师那里也听到多次。这次有了痛的教训,不知又悟到几层了。 孩子的感觉,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分钟就不喊疼了。小宝说,还要做勇敢的奥特曼,不怕疼了。还要继续练。可爱、勇敢的小宝! 拟儿歌一首,作纪念: 小宝一根琴指头,长出一只疼疼泡。轻轻按来慢慢碰,白指拉响第一炮。 (写于2006/5/29)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31 11:57

小宝的“一指禅”----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5-31 12:12

图片上不来呀!


作者: 香草树    时间: 2006-6-2 09:57
给你拍拍手

我儿子也学小提琴 可我连你的一半也不如!

惭愧!!

我是一点不懂音乐的

对儿子的帮助 也只是在旁边看着 陪着

让他自己练

看来我也得好好学习

谢谢这里的每一个人 我收获良多…….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5 12:34

把 陪看的时间 变成 陪练的时间, 实在是事倍功半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5 12:35
6月4日,阴有雨,第八课。 交功课了。拉了D弦的第一指位和A弦的第一指位,过了。老师说再注意点节奏就可以了。问了手指按弦的方向(见到有说斜着按的),老师的意思还是尽量从上往下按弦,尤其小宝手指不长,2、3弦尽量习惯从上按下来,到G弦就容易够着了。 进入《第三课》的学习。讲解了一些基本乐理,如小节线、终止线、反复记号等。 这一课很轻松。小宝的动作没有大毛病,老师说再熟练、巩固下去就行了。还说他练的挺快的。表扬的结果就是,这次布置的作业,足足有16条之多,还附加对E现第一指位的熟悉。 真把小宝当快牛啦! (写于2006/6/5)
作者: 小歪    时间: 2006-6-6 12:37

看你发的贴,真的好感动哦.我的女儿也开始学小提琴了,看到你那么细心耐心,你家小宝又那么懂事真的好羡慕啊!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8 10:12
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 当天下午就试了一下。先来D弦上的练习,10条拉一遍,近一个小时。恐怖呀! 晚上,A弦上的练习,有6条,结果半个小时只拉了5条,还有1条来不及拉。该睡觉了。 作业太多。决定减量。 第二天,暂时取消4条带休止符的练习,剩下D弦7条、A弦5条。早晨练了D弦,用时40分钟。晚上再来D弦,用时半小时。睡觉前练A弦,用时25分钟。第三天(今天)早晨,再练D弦,用时20分钟。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训练量和节奏了。 恐怖来自陌生。由生到熟,还有什么怕怕! (写于2006/6/6)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6-8 11:25

作业还是少而精比较好,让孩子有时间思考,反复练习。我给孩子作业不是很多,最多四条,手指练习,有目的,有时有,有时没有,音阶,有时有,有时没有,练习曲,乐曲。里面的内容讲解要透,让孩子有目的的练习。

象您这样仅仅勉强的拉一遍,进步很慢的。还有,就是每条练习要练精,孩子就会掌握很多东西。就说圆圆吧,练了不到一年,开赛就拉了六首,现在拉八级一下的中国作品绝对没有问题。还是因为年龄小,耐力差,思维能力也不行,否则就更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8 11:31:11编辑过]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12 12:25

"少而精",我赞成。小宝光是看谱背谱还来不及。只是,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或许他有自己的教法吧,比如看谱背谱的水平是不是可以先一步提升?(教的越多,他赚的可越少啊!--我总得往好里想)。我会考虑与老师沟通的。

谢谢!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12 12:28
6月11日,晴热,第九课。 第三课的16条作业,拉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包括E弦。工作量蛮大的。 老师提出的注意点:1)左手臂的位置,在拉2、3弦时应该在琴身的正下方。小宝左臂的舵式运动幅度偏大了。 2)在按不同弦时,左手掌应该有自然的“张合”。尤其在按E弦时,3、4指的指根部分向外退一点,手指可以斜着按E弦。 节奏,主要还是节奏问题。拉的快了,显得不太合拍。老师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教小宝打拍子。看着小宝手忙口乱的,我们都忍不住窃笑。 最后是关于“小二度”的知识。老师说:这是说给家长听的,(家长)要用小孩能听得懂的话,慢慢让小孩掌握。 老师连比划加弹(钢)琴,也花了刻把钟,我总算了解了大概。用外行的话归纳了几层意思:1)哪两个音之间是小二度 -- MI、FA,和CI、DO,其他都是大二度;2)区分小二度在指法上的意义 -- 小二度手指并拢,大二度手指分开;3)区分小二度在音阶上的意义 -- 大二度之间有半音,小二度之间没有半音;4)掌握小二度对未来的学习意义重大,比如调性、转调...@#$%&*,一连串的专业术语,云山雾罩的晕了,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最后终于又明白了二点:A-小宝现在拉的是升MI;B-先掌握了前面3点,以后的什么调什么调,就用“八卦推演法”。 作业,练习曲4条,E、G弦练习3条。 (写于2006/6/12)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6-12 18:24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6-6-12 12:25:00的发言:

"少而精",我赞成。小宝光是看谱背谱还来不及。只是,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想的,或许他有自己的教法吧,比如看谱背谱的水平是不是可以先一步提升?(教的越多,他赚的可越少啊!--我总得往好里想)。我会考虑与老师沟通的。

谢谢!

教得多不是表面多,而是实质的多,左手是练习各种运指,换个谱子每个人都会的。而且要孩子能掌握才行。

其实几个音深刻的挖掘能发现很多东西。

比方说吧:一个老师教学生认石头,花了很多时间认大石头,小石头,不大不小石头,圆石头,扁石头。而另一个老师就是一块石头,形状,成分,晶格,纹理,成因,一直深入到几个硅原子几个氧原子。

夸张一点了哈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13 11:12

早晨刚看到J老师一篇谈初级练习曲训练的文章,特精彩!

J老师执着的~~可爱呀!看到你打的那个比方,就想说了:这不就是二种不同的教学法嘛!未必有好坏,至于效果,取决于特定的情况。如果你来教小宝,小宝现在的老师来教圆圆,作为双方的家长,可能都不会有意见的~~~~~~~

见微知著也好,广种薄收也好,都不失为好办法,最好能因材施教、兼收并蓄,但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选择老师,也是选择一种教学法,或者一种教学体系。

小宝的帅哥老师还是很认真的!小宝的一个师姐,早学了一年,进步就很慢的,说明帅哥老师也并非只会快哦!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13 11:14
重新学习有关小二度的知识。 果然,课上的理解有错误:首先半音,不是一个音,而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查到了准确的说法:相邻的两个音之间最小的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距离构成一个全音。或者说,半音是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单位。半音与半音之和,叫做全音。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键盘上紧密相连的两个键盘构成半音,而隔一个键盘的两个键盘就是全音。这下清楚了,小二度之间没有什么半音,而是相邻的两个音之间的距离为半音。准确的说法:在C大调中,DO、RE、MI、FA、SOL、LA、SI、DO*的排列,除MI、FA与SI、DO*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音程指二个音符间的距离。 至于其他的调性等等,还是要推八卦喽。 这下可以讲给小宝听了。 (写于2006/6/13)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6-13 11:26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6-6-13 11:12:00的发言:

早晨刚看到J老师一篇谈初级练习曲训练的文章,特精彩!

J老师执着的~~可爱呀!看到你打的那个比方,就想说了:这不就是二种不同的教学法嘛!未必有好坏,至于效果,取决于特定的情况。如果你来教小宝,小宝现在的老师来教圆圆,作为双方的家长,可能都不会有意见的~~~~~~~

见微知著也好,广种薄收也好,都不失为好办法,最好能因材施教、兼收并蓄,但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选择老师,也是选择一种教学法,或者一种教学体系。

小宝的帅哥老师还是很认真的!小宝的一个师姐,早学了一年,进步就很慢的,说明帅哥老师也并非只会快哦!

支持,有时要见微知著,有时要广种薄收,象旅游一样走马观花。两种方法结合比较好。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6-13 11:33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6-6-13 11:14:00的发言: 重新学习有关小二度的知识。 果然,课上的理解有错误:首先半音,不是一个音,而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查到了准确的说法:相邻的两个音之间最小的距离叫半音,两个半音距离构成一个全音。或者说,半音是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单位。半音与半音之和,叫做全音。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键盘上紧密相连的两个键盘构成半音,而隔一个键盘的两个键盘就是全音。这下清楚了,小二度之间没有什么半音,而是相邻的两个音之间的距离为半音。准确的说法:在C大调中,DO、RE、MI、FA、SOL、LA、SI、DO*的排列,除MI、FA与SI、DO*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音程指二个音符间的距离。 至于其他的调性等等,还是要推八卦喽。 这下可以讲给小宝听了。 (写于2006/6/13)
半音(现在接触的一般是自然半音)就是并指,一个全音是一个自然半音加一个人工半音,人工半音大于自然半音(mi到fa是自然半音,mi到#mi是人工半音)。有时,自然半音略等于人工半音。这样数学上就清楚了。看看我的博客《心的畅想-音准》和《指板上的数学》吧?求你啦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27 11:34
6月25日,第十课。 拉琴,检查动作。上周没上课,这次老师看得分外仔细。 三个问题:1、右手食指压弓。一次老师说“声音拉得轻了,要加一点力”,小宝就开始加力。按老师的加力法,弓放上琴弦,右手运弓的平面位置整体向下移一点就可以了。可是,尽管我重复了多次老师的要求,小宝还是无法领会这个“整体加力”,他自行用上食指来压弓。先不要使用“食指压弓”的技巧,老师强调技巧学习与使用的先后顺序。这是富有深意的。用一句时尚的讲法,要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小宝暂时没有领悟,但不可放弃要求听之任之。这个经必须不停地念。 2、左手手型的纠正。老师的看法,手型不稳定。是累了变形还是...?老师在这里花了大部分时间,用于观察与纠正。终于揪出了症结所在,左手四个手指的指根没有分开。 老师让小宝做指根分开的单独练习。2、3指并拢,1、4指分别上下伸展开,再并拢起来。几次尝试之后,小宝作出了正确的反应。看到小宝的手指根可以得到正确的控制,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了。看来这里的肌肉神经发育正常,值得高兴。 针对小指指根靠拢无名指的趋向,老师说在小指上套一个易拉罐环试一试。套拉环,这个方法似乎蛮有趣的。剩下的问题更简单,手腕不要内凹,让手掌再竖起一些。大拇指只须靠住琴颈,不要试图按压。这些一说就通了。 3、关于练习曲的表现,拉的偏紧。这个“紧”,又是小孩无法理解的。翻成“幼小班”的话,要拉得慢一点,让每个音符连起来。“你四分音符就拉这么快、这么短,以后遇到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怎么办?”老师这样的问法,小宝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要短促,要充分而连贯。 最后,向老师请教了弓段分配的事。因为书本上有“用上半弓或下半弓演奏”的要求,老师认为先要多拉二分音符,用全弓拉二分音符,拉好中弓才是正道,中弓是运弓的基础。还有,长短音符的表现,不仅仅是弓段分配多少的问题,还涉及到弓速。 作业,5-9号旋律练习曲,4条换弦练习。其中前面的5-8号练习曲,上周已经自拉过了。作业量不大,主要练习如何平稳地换弦,不要抢、不要急促、不要停顿。 (写于2006/6/26)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6-30 09:47

J大夫来啦

“左手四个手指的指根没有分开”1.拇指松不松?可以是不是把拇指放下来,如:拉一节,停,拇指晃一晃在放回去。2.手腕松不松?石不时把手腕推一推,尤其是几个手指都按弦的时候。3.快乐放松的心情是肌肉放松的基础,不信穆特旁边站一个不是她养的狼狗,她也会很紧张哦对于小宝宝,最好是用音色来带,什么贴弦啊,弓本身的重量啊,那是帕格尼尼蒙李斯特滴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6-30 09:48
关键就着几招,重复发贴不许扔砖头哈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30 16:03

1、拇指不放松,拇指还拼命地爬上指板,压,压,压,压住指板

2、手腕松不松?看不出来

3、心情松不松?报告:我家小宝拉琴时,我家小辉(9岁的老狗)总要躲的远远的,嫌吵吧!

先试试--拇指摇晃法和手腕推拿法,再来报告疗效。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6-30 16:10

还发现二个问题:1、手腕过分托起内凹,有时还碰到琴身。原因-主观上图省力,客观上手臂还不够长,没有到达手掌心包住卷首的标准;

2、舵式运动方向做反了(够糗的),导致按弦的困难。原因-家长指导的错误。

J大夫--以上是不是也有影响?


作者: 甜甜的e弦    时间: 2006-7-1 20:07
是不是琴大啦?琴不能大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7-3 08:44

2006年3月26日开始学琴,到现在是3个月。

这几天和朋友聊天,讲到理论创新,一百多年前,除非顶尖的演奏家才能拉大难度的作品,就是理论的不行,很强调什么拇指、把位等外在的东西,拿一句话来说:“律法是叫人死”。而今天很多杰出教师都是:自然为师。“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让自然这一真正的力量去为。

仔细看了小宝的记录,小宝很紧张的。这时候外科手术式的一个关节一个肌肉 的放松,难度很大的。但如果很快回到起初的混沌的状态,那是最好的。在很紧张的歧路上走不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3 8:55:48编辑过]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7-3 09:00
卖不到小肩托就拿块毛巾迭起来,垫在底下,用弹性绳子一绑就行了。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3 15:47
7月2日,第十一课。 小宝上课总是显得很轻松,可能一个和气的老师让他没有压力,即便他拉错了音。 就像这次上课,明明拉错了,还死不悔改。L老师几次喊“停,重来”,可他还是拉错。老师没搞明白,以为小宝识谱有问题,让他不要拉了,只是唱谱。不料,小宝固执己见,坚持错误。 坚持犯同样的错误。我在一旁忽然明白了。向老师解释,可能是他练习的时候没看仔细,拉错了音,自以为没错,然后按错音背谱,别看现在交功课的时候似乎看着谱,其实还是背谱演奏。错误虽小,也成习惯。不打断,恐怕醒不过来。 老师明白了,笑了。小宝也跳将起来,说:“就是你,(在边上)看的不认真,才让我犯错的。”真令人忍俊不已! 说正题。老师看了拉琴,还是老问题--指根的并拢。紧张了。老师伸出自己的手来解释:小宝现在是呈五指并拢的状态,握琴的时候,拇指也隔着琴颈紧靠食指;如果下命令,拇指与食指必须分开(不许靠拢食指根),可以发现,其他四指也会自然分开。通过拇指,来控制或影响其他四指。拇指尽量对准中指。老师这样要求。 其次老师又强调了指根与指板的平行。低了,手指斜着按弦更容易紧张。平行,或高一点,从上往下按弦,更容易控制控制指位与音准。要做到这一点,手腕当然不能内凹,手掌要竖起,还有转腕等等配合动作。 老师以为,小宝目前的动作,未必完全不对,因为他现在拉的音准挺好的,但“没有为将来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换言之这个动作很可能影响将来的技术发展。所以,纠正是必须的。 与并拢相比,下一个毛病只是看起来严重。老师发现小宝在换弦时不是通过肩关节,而是通过提起腕关节来换弦,这是严重的错误动作。不过,老师当场纠正之后,小宝能很快改了。 上周,没有仔细监督小宝的换弦练习,音有错、动作有错。家长失职了! 作业,八度音阶的练习4条,旋律与练习曲第10-12条,E弦上的练习3条,D弦上的练习2条(有余力再练)。 (写于2006/7/3)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3 15:51

小提琴的基本动作是违反自然的,尤其是左手----我的认识,不知对否?如果是的,所谓“无为”,岂非无所作为?!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7-3 17:51
以下是引用柳思成音在2006-7-3 15:51:00的发言:

小提琴的基本动作是违反自然的,尤其是左手----我的认识,不知对否?如果是的,所谓“无为”,岂非无所作为?!

无为就是教师把孩子建立在轻松自然的根基上,孩子自己成长,教师尽量少教(人为的去教,忽略孩子本能会的东西)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4 13:18
以下是引用jacob19730224在2006-7-3 17:51:00的发言: > 无为就是教师把孩子建立在轻松自然的根基上,孩子自己成长,教师尽量少教(人为的去教,忽略孩子本能会的东西)

理解消化中!

不过,孩子的本能的确不可忽视!

绝大多数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绝对强于绝大多数成年人,包括所谓的家长和老师!!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4 13:20
用大拇指指挥四指,目前看来,这个办法效果最好。放松必不可少,但是识新谱、拉新曲,又是一个略带紧张的循环过程。虽然本周的作业量又很大,不过紧张程度有显著改善。 大拇指对住中指,隔着琴颈与中指相对,一引导四指分开,二让手掌竖一些起来,这样按弦变得更容易,而不是象上周拉G弦时显得那么累。用一个词来描绘,就是“够不着”的“够”字。真难为了这小手啊。 以上的变化,直观、直接、有效。而且,也不需要那个拉环了。 4条八度音阶的练习,让小宝手忙嘴乱了一阵。练了二天,有所熟悉,没了畏难情绪。 新的练习曲中有莫扎特的“小行板”,“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旋律,一下子把小宝的情绪调动起来。在所有的练习当中,这一条是上手最快、最顺利的。 E弦上的练习还相当生疏。看得出来,小宝是在看着乐谱上的指法进行练习。老师也说过他的音准或者指位没有问题,所以这些练习的第一要务是尽快地“认识音符”。早晨,在小宝的左手五个指尖上,分别画上E弦的五个音位。多看多唱,多多看呀! (写于2006/7/4) 有可能指根并拢问题就此解决?还在观察中。谢谢前面的老师!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4 13:23
以下是引用jacob19730224在2006-7-3 9:00:00的发言: 卖不到小肩托就拿块毛巾迭起来,垫在底下,用弹性绳子一绑就行了。

有肩托,但小宝不常用,也不喜欢用。他说“小提琴家都是不用肩托的。”

小宝的头颈比较短,不用也可以吧!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7-4 17:59

小宝的头颈比较短,不用也可以。

要知道肩托是干吗的。肩和下颚之间如果把琴放进去,就距离就要垫一下。主要是维持肩和颈椎在自然的状态。不自然就紧张,(总有一个地方要很大调整)

y


作者: 小歪    时间: 2006-7-10 16:53

MM好,小宝的进度挺快啊!偶女儿上了三次课了, 有些问题象大家请教哈.

那肩托总是不知放哪好,放哪我都觉得不合适.所以干脆就不让女儿用了,不过现在女儿持琴时总是有点问题,脖子和肩膀没有用力,都是手臂在托着琴.这孩子臂力"惊人",琴头不低,还总有点高,我晕.现在可能用那个琴有些不合适,不大够长.手腕会受一定的力.如果不拉琴光摆POSE我看着还不错,呵.一拉琴就差点了.持弓要放松,我和女儿的感觉一样,一松就没劲了.我觉得那根红木的弓子好沉啊.小指不用力就压不住似的,母指现在还不能弯着,就是常说的鸭嘴.不象握鸡蛋,所以这些毛病,我能声色俱厉的要求她改过来吗?还是刚开始手小力气小,都会有这个过程?


作者: wjplw9698    时间: 2006-7-11 16:57

我家宝宝也是从3月28开始学小提琴的,已经上了15节课了.我跟在后面也学了不少.理论有,但操作就赶不上儿子了,尤其是加上左手.我们宝宝同时学琴,以后可以互相多交流.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12 10:53
以下是引用jacob19730224在2006-7-4 17:59:00的发言:

小宝的头颈比较短,不用也可以。

要知道肩托是干吗的。肩和下颚之间如果把琴放进去,就距离就要垫一下。主要是维持肩和颈椎在自然的状态。不自然就紧张,(总有一个地方要很大调整)

y

请教-关于肩垫的作用?--有它更自然?

关于肩垫,小宝的老师没有特别的要求。

我是按如下理论办的--“是否应该使用肩垫?肩垫、提琴和腮托高度的总和应当与你锁骨和下巴之间的距离一致。保持小提琴水平的方法应当是靠头放松的自然重量,不需要有左手的支持。”取自“萨斯曼思豪斯独门小提琴演奏法”

如果提琴+腮托高度=锁骨和下巴之间的距离(相当于颈长),当然就不需要肩垫了。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12 11:03

“我能声色俱厉的要求她改过来吗?”

我的看法,动作不正确,一定要改。我的经验,不要强调是“我”要求改,而是“老师的要求”。孩子最听老师的。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12 11:06
7月9日,第十二课。 自从老师强调了拇指的位置以后,“指根并拢症”得到了根本改善。上周的练习中已经很少再出现指根并拢的现象。偶尔出现,一定伴随拇指的“错位”,只要及时提醒,拇指回归正确的位置,效果立杆见影。对症下药,痼疾得除,众人皆喜。果然,课上不再出现这个问题了。 关于换弦,需要关注。老师发现小宝的换弦动作不够正确。其实,上一节课已经指出过了,要靠整个手臂整体位置的移动-更换平面,而不要靠手腕的调整。上周的练习中已经重点注意了。但是,还不够。 运弓时小指离开了弓杆,这是以前没发生过的一个新现象。老师分析,这是因为右手手腕往外翻或上翘引起的,虽然这个动作轻微,不仔细看很难发现。由于现在的练习都是需要换弦的,正确的“平面”换弦动作还没有完全固定,小宝曾经错误的“手腕”换弦动作,很容易诱发右手手腕的外翻或上翘,进而引发小指翘起来了。 翘右小指,将影响运弓技巧的发展。虽然现在看起来对拉琴没什么作用。老师这么说。所以,出现问题,需要立刻纠正。停下来,重新开始,从正确的动作开始。 课时的最后,小宝拉了E弦的练习。又被老师捉到了毛病。拉琴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识谱”。老师让他唱一下这几条谱,结果唱不出来。原来小宝在看指法拉琴,而不是看谱拉琴。老师又让小宝唱前面的几条练习曲,小宝能唱。确认了之前不是在“滥竽充数”。这时,我才上前向老师承认错误,的确没有让小宝认E弦上的5个音符,没有专门花时间去认,甚至没有刻意去强调。老师想了想,就布置作业了。基本上都标示了指法的练习就不用拉了。先识音符再拉琴,最好花点时间专攻识谱,边唱边拉。老师的要求一一记下。 作业,13-14号练习曲,E+A弦的八度练习4条,G+D弦的八度练习4条。 (写于2006/7/12)
作者: 音乐之声    时间: 2006-7-12 11:10
用肩垫对琴的声音影响颇大!不用肩托,琴的音量比用肩托的音量大很多!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17 13:51
月16日,第十三课。 没新内容。还是看基本动作。没有大问题,老师说。但一些细节需要加工。 1、注意左手的重心。拇指对准中指之后,手腕有点外凸。主要是左手的重心太低。抬高重心,其实就是确保小指指根不低于指板,这样手的重心自然抬起来了。其次,注意指甲尽量对着面孔。这个要求以前没有强调。说到底还是涉及左手的重心。如果指甲不对着面孔,手就扭曲得厉害了。当然,考虑到小宝手指的长度以及手的大小,手心的伸展以按弦准确为限。请摊开手心。小宝一边在拉,老师一边摸他的手心。 2、右手尽量不要压弓,保持右手自上而下地握弓,这样右小指也就不容易脱离弓杆,甚至翘在半空了。老师的分析,与家长的看法吻合。由于食指用力,右手的重心(往弓尖方向)前移,最远处的小指不着力,跟着往前移,自然容易离杆。 看来,都是手的重心问题。这些话,若与小宝讲,如听“天书”。所以老师的手一直在指挥小宝,嘴却一直对着家长讲“道理”。 小宝拉琴一直挺快的。一是学得快,二是拉得快。长音符与短音符,具体的说是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长度区别,是拉出来了,但是二分休止符却拉成了四分。连老师给他打拍子,他也要抢,抢着“不肯休息”,给他休息二拍,偏偏只肯休息一拍,其心可嘉,其行必改! 最后检查“识谱”。小宝还不够熟,但不再“滥竽充数”。老师尝试了一下亲自教“识谱”。以前都是留给家长(或者说是家长主动要求)回家去做的事,老师第一次亲历而为。小宝坐在椅子上,气氛很轻松。时不时犯点固执的小错,惹得老师无奈地窃笑。 下周不上课,因为小宝要出去旅行。不光是出去游玩,还得背着琴,游而学。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体现一下比之学习钢琴的优势嘛! 作业,G弦上的音阶练习5条;连弓练习5条。关于连弓的要求,老师没说一个字。 (写于2006/7/17)
作者: 琴游    时间: 2006-7-17 16:39
呵呵,老师夸我的手指长,适合学小提琴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7-18 12:19
休止,心里数“空”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19 15:42

心里数,就是空的。让小宝边拉边数节拍,凡是他自己不开口的,是所谓心里数,至今没有一次数对的。让他开口,每次都八九不离十。

哎!就是这样的。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7-19 15:43
以下是引用琴游在2006-7-17 16:39:00的发言: 呵呵,老师夸我的手指长,适合学小提琴
呵,羡慕!表扬你老爸老妈吧!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8-4 11:50
7月30日,第十四课。 早晨6:40才回来,歇息一会,去上课。 虽然长时间的旅行中拉琴时间不足,但总体表现老师还是满意的。“巩固正确的动作”,老师强调这是当前练习的主要目的。 关于G弦上的练习,左手还是有些紧张僵硬,导致手型无法彻底舒展开来。这更多是一个心理问题。在技术上,要求控制左手大拇指的高度,拇指线不得高于琴颈,配合舵式运动(老师从来不这样称呼,而是做动作)左肘往右转,拇指往下落。 关于连弓,要求分配的更加均匀,节奏上更加准确。 与老师讨论起左手的紧张与松弛问题。老师说,有的松弛是天生的,手指搭上琴弦一点也不会变得紧张。有的要经过紧张而后慢慢变得松弛,这是可以练出来的。我想,这就是天才与人才的区别吧。 作业,15-16号练习曲,连弓练习2+2条。 (写于2006/7/31)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8-8 12:38
8月5日,周六,第十五课。 连弓以及连弓换弦,还行。问题还在节奏。老师花了大半堂课练习3拍子的节奏。第三个音拉太长,第二个音拉太短。小宝长时间改不过来,自己都发急了。 拉惯了4拍子,对3拍子不适应。等拉惯了3拍子,又会对4拍子产生不适应。老师说这是孩子拉琴在节奏上通常都会出现的通病。 想想是第一次拉3拍子,急不得。下课前小宝总算3拍子拉的有点象样了。 从今天开始练习1、2指之间为半音关系的指位。 作业,指位练习4条,3拍子节奏练习5条,8分音符的练习4条。 (写于2006/8/7)
作者: jacob19730224    时间: 2006-8-9 17:12

节奏的问题,光练节奏,目标集中.

不要用琴,就把节奏唱好,然后内心歌唱一带就出来了。硬拼,唱乱了就麻烦了。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8-21 16:51

J老师,金玉良言多多!

泣谢!


作者: 柳思成音    时间: 2006-8-21 16:52
8月20日,第十六课,郁闷的一课,纠正动作的一课。 琴离身体远了些,导致琴头变得有些低。原因:琴身没有完全放在锁骨上。措施:琴身贴近颈部。 右手肘略微下沉,直接导致弓杆倾斜方向不明显,间接导致右手小指易上翘。原因:右手肘没有随着上弓的动作慢慢略提。措施:慢练上弓,尤其是拉到弓根的时候。 左手基本手型问题多多,大拇指过高(超过琴颈太多)、弯曲(证明用力了),四指指根不是自然分开(用力分开),手掌弯而收缩(没有舒展),按弦过平(不是自上而下的敲),小指指根线太低。原因:紧张。措施:不详。 糟糕的是难以找到消除紧张的具体措施。老师整个一节课,就忙在了小宝的左手上。捏呀、揉啊,比划、讲解,最后靠在椅子上,有点无奈,还有点力竭的感觉。最后的措施,如果谈得上是措施的话,套两个指环试试吧。 作业:学习如何放松。 (写于2006/8/21)




欢迎光临 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https://www.chinavioli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