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在科大BBS上回复一位网友的帖子,引发了我的思考,整理成两篇文字:
我很喜欢古典音乐,但是看看现在的社会,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古典音乐都很少有人听,是不是现在的人,现在的艺术都沉浸在 视觉艺术之中。我以前还是很痴迷流行音乐的,可是自从听了古 典音乐后,在会头去听以前的流行音乐,竞发现怎么也无法适应 那种旋律,是不是自己的兴趣已变,还是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 音乐,我不知道。只是觉得在那些古典音乐中,有许多的感情, 这些远远不能在任何流行音乐中表现出来,或是我体会不出来。 我说这些,并不认为听流行音乐的人就要比听古典音乐的人要 低一等,或是怎么样,我只是想从古典音乐的没落中能看到什么。 看到我们的文明,看到我们的精神,看到我们社会的一部分。 我还是喜欢古典音乐,不管它是不是没落,我喜欢它,因为它能 给我以快乐,给我以力量,当我成沉浸在那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时, 我不禁要由衷的惊叹以前世纪的古典音乐大师们,他们的物质文明 远不入我们,但他们居然拥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太美妙了!
楼主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值得肯定,因此也应该更客观的看待音乐界的历史与现状。就西方古典音乐而言,国内自从有了西方古典音乐以来,听众的数量始终虽着经济发展呈直线上升态势(文革不算),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推广更是有目共睹;至于在西方,其实也是相似的情况,随着西方人平均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很多曾经的贵族音乐变成了属于大众的古典音乐,所以应该说无论国外国内,听古典音乐的人占人群的比例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值都要高,音乐在西方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流行音乐发展的土壤,流行音乐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的历史比所谓的古典音乐久远的多,老百姓在劳动闲暇之于玩的最多的音乐就是各时期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到了贵族那里得到发展和规范,集中的财富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和传播音乐更广的舞台,这样一代代的沉淀与结晶,就诞生了古典音乐,或者说经典音乐,古典音乐体系在理论上推动的流行音乐的改良与发展,而古典音乐所带来的音乐普及又从另一方面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全世界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和音乐氛围的改善为流行音乐赢得了庞大的听众数量,因此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辅相成,才有了今天的音乐格局。
然而,就像以前的贵族音乐一样,由古代流行音乐经过多年提纯造就的古典音乐不可能像流行音乐那样普及,纵观历史,经典音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流行音乐发展到一定极致时的一种升华,但它毕竟是升华,不是直接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不可能满足大多数劳动人民的需求,因此只有当你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时,才可能有闲暇之于去品味大师创作的高于生活的唯美。
很显然,人类艺术需经典去见证,同时经典也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无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去奠基和充实。以上看来,并不是古典音乐没落了,而是流行音乐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又一黄金时代,它将成为经典音乐下一次跳跃的踏板。
[em10][em10]
斯特恩的那句妙语:“我不知道是否有人认为莫扎特的天才与社会发展或者当时的经济生活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个人觉得这句话可能在国内被很多反感政治的人片面的理解,认为这是斯特恩看不惯中国人老把什么事物都与政治挂钩,其实这句略显调侃的言语更像是种提醒而不像是批判。莫扎特的天才的确很难和什么政治联系起来,但你能保证他生在什么地方都不会被埋没吗?如果莫扎特是中国人,他的音乐还是小星星、魔笛、或者更多那些和他自身悲惨命运无关的唯美音乐供贵族们享受吗?说不定他的最大成就是一个人包揽了八大样板戏以及无数让人们传唱胜广的革命歌曲的创作吧。
当然,说到文革时期的艺术,我在这里又欲多言几句了,不止一个人说文革时期的音乐是垃圾,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这里首先得感谢说这些话的人,若没有如此有震撼力的语句也不会激发我对其捉摸再三,我的观点还是如上面所说,音乐就是来源于生活和表现生活,生活的多样性造就了音乐的丰富多彩,任何时代的音乐都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和情感,诚然,文革的音乐大多是形式和垃圾,但试问,哪个年代的音乐没有垃圾呢?即使是音乐发展盛行的古典时期,就没有垃圾?现在的很多所谓的音乐就不是垃圾? 哪个时代的经典数量又多过了垃圾数量?会不会有人因为坚信唯物主义而去批判巴赫的神学主题音乐呢?我到觉得单纯迎合贵族所制造的古典垃圾比浮夸领袖的作品更没意义!还是那个道理,音乐的发展深受政治的影响,但音乐也不等于政治,用批判政治的眼光去批判音乐就如东施效颦一般可笑和荒唐。
以上纯属个人的业余观点,不当指出还请包含~
欢迎光临 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https://www.chinavioli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