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标题: 揉弦时左臂紧张怎么办? [打印本页]

作者: watera    时间: 2008-2-20 17:41
标题: 揉弦时左臂紧张怎么办?
练大段慢速乐曲时不一会儿左臂就累。要不要几乎”每音必揉“
作者: pjx    时间: 2008-2-21 09:15
要根据乐曲要求忙揉弦,首先做的放松,
作者: pjx    时间: 2008-2-21 09:16

作者: zhangmengpaga    时间: 2008-2-21 09:28

能够每个音都揉弦当然是最后。这是海菲茨和克莱斯勒所强调的。

揉弦关键还是要手腕和手指放松。你找老师一起分析一下,究竟问题在哪里,然后注意改正。从慢到快。


作者: yysfpl    时间: 2008-2-21 11:29

  好象这个问题好回答,即用"紧张"这个词的反义词来回答,那就是"放松"即可.

  但是又会觉得没回答,因为"放松"经常会被作为一个方法来使用,然而,放松又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结果.这好象就是个死结.打不开,理还乱.所以胡言乱语以下几点,不只有否帮助.

  1\关于累的问题.拉琴讲究肌能,肌能有先天性的,有后天需要训练的.机能训练的结果就是到达无意识状态.比如心脏的跳动,我们一般听不到一个健康的人说,他天天心要跳动,肺要呼吸,所以感到很累.心肺的工作就是先天性的,是无意识状态.揉音的训练,就是要达到像心肺那样无意识状态的工作.到那时就不会觉得累了.但后天的训练,煞是熬人,是要有耐心的.

  2\关于紧张的问题.首先搞明白什么是紧张?"紧张"是个矛盾体.一个是向里的紧缩,一个是向外的扩张,紧和张达到平衡,就是和谐.一个物质的世界就是紧张构成的.所以紧张不是坏东西,要不怎么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如果没有紧张,世界就没有了.天体也不复存在.如果没有紧张,懈懈怠怠拉琴,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说这么一大堆关于紧张的问题,我是想引出两个概念,一是"张力"的概念,后面要用,暂不讨论.二是"放松".

  放松很好理解,就是休息.于身体,就是怎么懒,怎么好;于大脑,就是安静.但问题是这样以来,我们什么也干不了了.所以还是需要紧张.

  大自然的奥秘在于它自身已经建立了这个紧于张之间的平衡;而人的一般活动则是善于在紧张与放松之间寻找交替.就像列宁所说,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但是小提琴的演奏,是不能用紧张与放松的交替来完成的.她要求必须是在作出各种动作的同时,获得紧张与放松的平衡.事实上一切有生命的运动,生命体本身都是在本能地做着这样一个平衡紧张和放松的工作.只不过是人类的运动,当伴随着更加高级的思维活动时,这个平衡变得难以把握.要想掌握这样一个平衡,除了探索生命体的本能以外,就要尝试一些方法,就要进行科学的甚至是意念和感觉的训练,来协调紧张与放松的关系.

  3\尝试性办法.在感觉上或意念上,假想一个动力点.小臂揉弦,如果只想用力运动,这种往复性的动作肯定会带来疲劳,这个疲劳不仅是体力上的,还有大脑上的.上面说过,放松不仅是身体的,另外还有大脑.放松对于高级的运动,更主要的是大脑.我一般建议:小臂揉弦时,在大脑安静的情况下,假想一个动力点(意念的或感觉的),这个动力点处在手腕关节以下约5公分的地方(随每个人个人的感觉),感觉肘关节加入了机油,毫无阻力,此时以那个假想动力点带动小臂做往复运动.完成此动作的同时,一直要关注大脑的安静,并以大脑来感觉包括肩在内的整个手臂的状态,是不是除了这个动力点以外,其他肌肉有不在参与的感觉.

  手腕揉音同理.

  4\一般全部音都要揉,没有绝对的不揉音.特别是在练习时.关键的问题不在此.而是选择什么样的揉音幅度、什么样的揉音频率、什么样的揉音方式.这个取决与音乐的张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2 7:03:15编辑过]

作者: 石脑壳    时间: 2008-2-21 23:39

yysfpl老师的阐述让我又开了眼界,真是奥妙无穷. 我所看的教科书没有一本对颤指讲的清楚.


作者: 271300312    时间: 2008-3-7 19:04

回答第二个,揉弦是要根据曲子来.主要是用来对比强弱关系

每音都揉有个好处,就是养成个习惯 呵呵.


作者: resthk    时间: 2015-6-3 15:12
 揉弦是以按弦的点为支点,手臂相对放松顺着指板方向做轻微的晃动,手臂有挂在琴上的感觉。
练习揉弦要从时值长的音符入手如同对呼吸,同时也要顾及弓法的应用。
学习要循序渐进,开始学不可每个音都揉。

作者: jjkkk110    时间: 2016-6-25 11:49
非常同意5楼的意见,小提琴的放松是什么?其实是通顺。




欢迎光临 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https://www.chinavioli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