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标题: [讨论]小提琴音柱与音色之摸索 [打印本页]
作者: skbao 时间: 2008-7-31 11:09
标题: [讨论]小提琴音柱与音色之摸索
- 出于业余爱好,我用多把不同档次的小提琴,在音柱与音色的微妙关系上作了些摸索,在论坛上零星地发表了四篇贴子,为便于琴友们阅读参考,在此删除了试验过程,只求结果,简化整理成一篇。因为决定提琴音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方位的,试验只能偏重于某一个方面,难免要受其它因素牵制而得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另外,这些试验也纯粹是我个人业余消磨时间的娱乐性摸索,得出的全是很片面的纯感性结果,不一定正确,还请各位老师和琴友参与讨论和纠正:
一、音柱材料与提琴音色:
1、云杉音色轻柔、浑厚,用于音色偏硬和过于刚亮的琴很合适,但因木质太松软,损失音量,且音色很不稳定;
2、东北松从音色上讲较合适,但不及香樟木稳定,安装后需经一段时间适应后才趋向稳定,且受气候影响;
3、香樟木音色不错,较洪亮,很稳定,不受气候影响,且气味清香,能防提琴虫蛀,但有轻微毒性;
4、檫树木音色不错,较洪亮,很稳定,不受气候影响,能防提琴虫蛀,但有轻微放射性;
5、美国红松音色不错,较稳定,受气候影响很小,但偏刚,用于音色偏柔和过于低沉的琴较合适;
6、铁木音色可以,较稳定,不受气候影响,但偏刚,用于音色偏柔和过于低沉的琴较合适;
7、水曲柳音色刚亮,但明显偏生硬;
8、栲栊音色不错,清脆刚亮,但略微有点过于生硬。
二、音柱直径与提琴音色:
1、音柱直径为3毫米时,琴板振动很自然,音色清晰、明亮,但有点缺乏均匀、宽阔的感觉。
2、音柱直径为6毫米时,琴板振动也很自然,高音清晰、明亮、均匀,低音柔美、宽阔、洪亮、浑厚。最为理想。
3、音柱直径为9毫米时,琴板振动开始受阻尼,不自然,音色中明显有笨重、麻木、狭窄的感觉。不可取。
三、音柱长度与提琴音色:
1、初触点(安装音柱时,在不用力的情况下,音柱下端斜着刚好触及背板的那一点)与终触点(将音柱下端用力顶使与背板垂直时,音柱下端触及背板的那一点)的距离几乎等于零,琴板振动很自由,音色最自然、柔美,唯第二弦略带嘶嘶的糙声。但重拉时,音柱自由跑动;碰触琴体时,音柱很容易倒掉。不现实。
2、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3毫米时,琴板振动也很自由,音色也很自然、柔美,第二弦嘶嘶的糙声略好些。但用手拍打琴体或放松琴弦时,音柱还是比较容易倒掉。也不现实。
3、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5毫米时,琴板振动比较自由,音色依然自然、柔美。但用手拍打琴体或放松琴弦时,音柱已不容易倒掉,只有一把琴在天气潮湿时音柱发生轻微松动走位。最为理想。
4、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10毫米时,琴板振动开始受限制,音色开始变得刚亮,略缺少柔美。即便用雕刻刀稍用力顶,音柱也不倒掉。还是比较理想。
5、初触点与终触点的距离为15毫米以上时,琴板振动严重受限制,音色变得很生硬。也不现实。
四、音柱端面处理与提琴音色:
1、音柱端面绝对垂直磨平,根据提琴面板与背板的弧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弧度小的,还可以,只是重拉时,第二弦有时会出现轻微的嘶嘶糙音;弧度大的,则会产生吱吱的声响。
2、音柱端面稍平,略微斜一点,并把端面中央挖凹一点,圆周留下毛边,不打光,对于面板与背板的弧度小的提琴,十分好,音色优美,第二弦无任何嘶嘶糙音;弧度略大的,也没有吱吱的声响。最理想。
3、音柱端面斜度适当,接触紧密无间隙,音色较理想。
4、音柱端面斜度偏小,接触有间隙,低侧顶住琴板,会出现轻微的嘶嘶糙音。
5、音柱端面斜度偏大,接触有间隙,高侧顶住琴板,会出现吱吱的声响,重拉时在某些音位会有啸叫声。
五、音柱的位置与提琴音色:
1、两条试验轨迹线:用硬纸片测量左音孔内沿到低音梁的距离,再用硬纸片测量右音孔内沿到音柱的距离,使两个距离数值相等时,与音柱向右音孔一侧相切、与琴弦平行的纵向轨迹。在纵向轨迹上试验,调节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获得最佳音色时,与音柱琴头一侧相切、与琴弦垂直的横向轨迹。
2、在纵向轨迹上,面板下方音柱和面板上方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时,E弦发音变细;A弦发硬;D弦和G弦变化不明显。该距离为3毫米时,E弦、A弦、D弦、G弦均发音正常,音色最好。该距离为5毫米时,E弦、A弦、D弦、G弦均发音正常,音色也很好。该距离为8毫米时,四根琴弦发音不均匀,E弦好,特别高把位很优美;A弦发空;D弦和G弦变得有点浑浊。该距离为12毫米时,E弦变成象箫管声,高把位几处产生啸叫声;A弦发音不均匀,产生轰鸣声;D弦空空如木;G弦产生咕噜咕噜声。
3、以音柱和琴马脚之间的垂直距离选3毫米为基准,在横向轨迹上,音柱外侧(右音孔一侧)与纵向轨迹相切时,四根弦音量均匀,音色最佳。音柱向右音孔移动3毫米时,E弦发音变细;A弦发硬;D弦和G弦较好。音柱向低音梁移动3毫米时,E弦发音变粗;A弦发木;D弦一般;G弦变洪亮。音柱向低音梁移动7毫米时,E弦发音如出自木琴琴片下的共鸣钢管;A弦发音如长笛中音部;D弦发音困难;G弦严重发木。
六、音柱的其它因素与提琴音色:
1、音柱端面与琴板接触的密切程度对音色的影响,远远大于音柱是否垂直。音柱端面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吱吱杂音。音柱稍微倾斜一点,对音色没有什么影响。当音柱端面难于处理得天衣无缝而不得不考虑对密切程度和垂直程度作出选择时,应该选择前者。
2、在所有试验的音柱上端面与面板的接触点基本固定(琴马右脚正中后5毫米),同时保证音柱下端面与琴板接触密切,并顶压的松紧度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用不同端面处理方式(同一侧方向斜磨或不同侧方向斜磨)和不同长度的多个音柱换试。当音柱稍微倾斜约在5度以内时,音色没有丝毫影响。当音柱继续倾斜到5—10度时,音色反而趋向柔和,比硬性垂直时显得振动自然、发音轻松。当音柱再继续倾斜超出15度时,音量明显趋向微弱,发音略感困难。当然这个试验结果里面含有音柱着脚点对音色的影响。
3、把提琴音柱端面与琴板的接触点(着脚点)设置在背板虎皮纹的木质坚密部位与木质疏松部位,好象稍微有点区别,前者刚硬些,后者柔软些,但并不明显。可是,把着脚点设置在背板虎皮纹的木质坚密部位,音色很稳定;把着脚点设置在背板虎皮纹的木质疏松部位,音色有点不是很稳定,试验第二天的音色和试验当天明显不一样。这种区别,好象背板虎皮纹宽阔的提琴有点,背板虎皮纹细密的提琴没有。
4、音柱安装时,音柱端面的年轮与琴板的年轮垂直与否,区别不明显。好象是垂直装,刚亮些,顺丝装,轻柔些。
作者: 杉山润子 时间: 2008-7-31 13:11
总觉得音柱是看得见摸不到的东西,一旦摸到的话搞不好就倒了,再不明白如何装着东西前还是少碰这个东西
作者: wdw1945 时间: 2008-8-2 07:12
很有研究,確实是爱好者!摩琴确实很有兴趣,能把手头现有的琴调整到最佳性能确实使人开心。
作者: candycatmom 时间: 2008-8-2 09:31
顶!...顶!...顶!....
SkBAO,真牛!您摸索出的丰富经验无尝的与大家分享.我特别喜欢您的贴子.读完后总是获益匪浅.我要去买一个音柱专工具,在偶的琴上也试试,小提琴真是太奥妙.希望继续能看到您的分享.
作者: robinhand 时间: 2008-8-6 20:05
谢谢LZ的研究报告,很有参考和使用价值,特别是LZ的钻研精神尤为可嘉!


作者: qsh 时间: 2009-4-11 15:26
好像是一篇论文
作者: uranus 时间: 2009-4-11 17:49
如能配上图例说明就更好了。
作者: chenrsh 时间: 2009-4-13 15:42
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拜读收藏。
作者: 方块K 时间: 2009-4-18 17:20
SKBAO老师;读了你的文章可以看出你对琴及琴的音色都有研究,我想请教,琴码对音色有影响吗?谢谢!
作者: skbao 时间: 2009-4-19 15:04
谢谢方块K先生。不过先生可能忘了看我的开场白了吧?这里再重复一遍:“因为决定提琴音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多方位的,试验只能偏重于某一个方面,难免要受其它因素牵制而得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果。”
其实,决定和影响提琴音色的因素何至音柱、琴马。完全可以说,提琴上的任何一个元部件、辅附件,对提琴的音色都有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此也想顺便请先生浪费一点时间审阅和斧正一下我的另外几篇文章,如《提琴非本身因素杂音的诊断和排除》、《改善提琴音色的几点摸索和尝试》。先谢谢啦。
作者: 方块K 时间: 2009-4-19 21:22
去年我在一位制琴师(兼老板)那里买了一把欧料独板手工琴,琴在我手中已10 个月,前些日子又到他那里去调了下音拄,买这把琴时和三位琴友一起去的,这三人与他都有交情,所以,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来,5000元(不包括弓),这次,他想加1000元买回去,我和琴有了感情,被婉拒.和他交谈中听出,这琴换一换琴弦,再换换琴码,音色还能上一挡,换弦我知道,但换琴码我就不知了,偶见您的文章,看到您对音色有研究,所以,向您请教,别无它意.您的其他文章,我一定抽时间看!
作者: 回来火车 时间: 2009-4-19 21:42
请问老师同时在几把琴上测试过?
作者: skbao 时间: 2009-4-20 09:39
先在次点的琴上实验,然后在好点的琴上实验。由于琴的自身种型品牌不一样,各把琴的实验结果记录并不完全一致,所写的是大体的情况,即多数琴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数据和思路启迪。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9-4-20 11:19
skbao朋友,名副其实的高手!自己亲自动手实验摸索出来的经验,包括历经失败取得的教训,比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更可贵。每一把提琴的材质不同,制作水平不同,每一个人期望达到的目标不同,在调试时尽量做到因琴而异对症下药,比什么都重要。认真学习了,谢谢!
作者: skbao 时间: 2009-4-20 12:32
东府先生对提琴的研究和造诣很深,我拜读过好多先生的文章,很是钦佩,对我的启迪指导很大,尤其是《新琴不妨也听音》,可谓难得的佳作,这几天我一直在细细研读,收益可观,帮助我慢慢地从盲目的感性实验向成熟的理性探讨转变。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9-4-20 16:05
以下是引用skbao在2009-4-20 12:32:00的发言:
东府先生对提琴的研究和造诣很深,我拜读过好多先生的文章,很是钦佩,对我的启迪指导很大,尤其是《新琴不妨也听音》,可谓难得的佳作,这几天我一直在细细研读,收益可观,帮助我慢慢地从盲目的感性实验向成熟的理性探讨转变。
谢谢你skbao好朋友!你在小提琴音色调试与改善方面的钻研精神更是值得我敬佩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写出这么多真真切切的体验来,需要多长的时间、多大的毅力啊!有位朋友攻击我的知识都是抄来的,不错,“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谁的知识也不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问题是,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然后才能化为营养,作为价值拿出来贡献给社会。这里面,自身是否具有“悟性”以及创造思维相当重要。我们都不是制琴专业科班出身(只有小于才是真正的制琴修琴专家),所以,在论坛上切磋琢磨一些问题,是在不停地收获着利人利己的精神财富,比某个人专搞百无聊赖的人身攻击更有意义。特别赞赏您的那句话:“慢慢地从盲目的感性实验向成熟的理性探讨转变。”让我们共勉!!!
作者: skbao 时间: 2009-4-20 17:26
不论专业或业余,不论知多或知少,不论经典或拙陋,不论精辟或瑕疵,不论深奥或肤浅,只要大家乐于摸索并充分利用本论坛这个难得的平台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人人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就象我。这自然是论坛创建人的初衷。
作者: zyw8000 时间: 2009-4-21 20:34
偶也来凑个热闹把拜读好贴的体会发表。
“skbao”老师心灵手巧爱钻研爱动脑,
多年拉琴玩琴对琴研究深入细致有一套。
教师出身使您写出文章引人入胜有味道,
偶等细细读来学到不少既长知识又开窍。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作者: szffzb88 时间: 2009-5-19 12:53
技术贴,谢谢!
作者: sunshunoo8 时间: 2009-5-19 20:24
分享了,音柱位置对音色变化的规律。感谢!有否油漆对音色的影响方面的?恕我贪独无厌。你的研究和实验,很佩服,向你学习!
作者: 回来火车 时间: 2009-6-2 23:24
我今天发现音柱靠琴马越进 弦的震动和灵敏度更好!
符合情理吗?
作者: chenrsh 时间: 2009-6-3 14:35
音柱距琴码越近,音量增大,e弦尖锐刺耳,g弦空洞无力,这我试过,我调音柱的工具是用10#铁丝一端用砂轮磨成锥状,另一端用榔头锤扁,再用什锦锉锉出三面圆弧,砂布磨光后弯成s状即成,装音柱几分钟搞定。
作者: candycatmom 时间: 2009-6-3 19:27
顶!skbao 老师的好文!我要赶紧把我旧琴上的音柱扶正。
作者: 领带上霜 时间: 2009-7-12 20:55
skbao很爱研究呢哈
作者: tszyy 时间: 2015-1-12 12:18
音柱,好琴的前后可调范围,码后柱前间距在2-3.5mm,左右调整以纵向轨迹线为中心往里向外各2mm。音柱长短可以这样确定:支撑位置已经偏向低音梁了4根弦仍然全紧音色偏硬,就是音柱长了。支撑位置已经偏向f孔了,除e弦偏紧其他3弦皆偏软音色发空,就是音柱短了。音柱最佳位置是个点,而不是一个范围!长短差不会超过0.1mm!各位琴友可以实践一下。有个网名绿草莓的小伙子发录音给我,听了录音我知道其音柱长短合适,只是位置不对。我根据录音告诉他音柱位置往什么方向调,调了几次,小伙子感到提琴音色有了空前....变化,高兴之情都有些无法言表。嘿嘿,我也为我耳朵鉴别音色能力而骄傲了一回,只是年龄越来越大了,耳朵鉴别音色能力会下降的啊!
作者: xuxianzhou 时间: 2015-1-13 10:27
相见恨晚,感谢楼上。
作者: sunlon026 时间: 2017-6-7 23:33
真是技术贴啊,受教了~
欢迎光临 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https://www.chinavioli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