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标题: 《我是怎样挑选小提琴的》 [打印本页]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1-21 11:37
标题: 《我是怎样挑选小提琴的》
看到一篇关于挑琴经验的好文章,转载过来给朋友们参考。
      
    挑选小提琴这件事,不是说你拉几年琴就行的,关键还是多接触琴,多了解琴。挑选琴本身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也乐在其中。现在想把自己挑琴的过程介绍一下,你可能就知道了。我声明一点,这不是介绍经验,你千万不要以为看完帖子就可以自己去买琴了。


    我所在的城市做琴的很多,有专业工厂,有小作坊,也有个人制作的。几年来通过各种角度和他们混得都很熟,经常吃饭喝酒。虽然我是个外行,但他们还都能和我平等相处。我的交友原则第一条是平等,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你是长辈还是晚辈,都应该互相尊重。没有这种平等,任何友谊都值得怀疑。我比较青睐小作坊的琴。工厂的琴虽然也是手工,但因为成本费用大,价格也很高,而且流水线作业,品质很容易流于一般。另外买一把琴自己用,价格还好说,甚至因为是朋友白给你一把都成,但是再用很低的价格买,厂家就很为难,自己也张不开嘴。个人制作的琴,应该算是精雕细刻,他们自己一年也作不几把,因而价格也很高;如果是音乐学院专业毕业的,价格上万。这应该能理解,人家从小到大学拉琴、作琴的费用也是很惊人的,另外质量也确实好。但这些人都很固执,如果你的选琴理念和他不一样,他不愿意听你的,相反他会找出很多理由证明他那么做是对的。小作坊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有几十年经验的师傅,自己也在专业学院进修过,关键是他自己会拉琴。一般带有几个徒弟,在家里做琴,因为没有什么费用,价格也不高。还有的纯粹是木匠,在琴厂做过琴,后来下岗自己在家里做。我这个城市的乡镇有几个作琴的,常常背着自己的琴到城里来推销。老实说材料非常好(黑龙江就有这个条件),价格低廉,但工艺、油漆、声音太差了,我就一个感觉,就是暴殄天物!这样的琴,材料再好,我也不会要的。


    买琴,一般我会选一个没事的下午时间,抛开一切世俗杂念,到作琴的朋友那里去挑选。挑选的价格一般在1500到5000之间。朋友会把一种价位的琴拿出几把让我看。我先根据木料质量(包括纹理)、工艺、油漆、外观(包括颜色),选出3把让调音师调音,其中包括削琴码、安装。调音师每调一把大概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时间。每调一把之后,我会先拉一下换把音阶,感觉一下指板是否舒适,然后开始试音。先听各条弦各把位的声音状况,包括声音的灵敏性,特别注意G弦高把位的声音状况,然后是各弦的声音平衡情况。还要试一下和弦、泛音、跳音等情况。有不理想的地方要告诉调音师,继续调、个别的还要调、换音柱。最后会考略一下音色。几个程序下来,就会剩下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一把了。其实这还没完,琴拿到家里,我还会连续拉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内琴声会有极大的变化。一天好听,一天难听,渐渐地平稳下来。钢弦相对稳定,尼龙弦变化大。有问题的我还会回去换,但更多的是更好听了。


    关于花纹。有的网友常常问“有没有虎皮纹呀”。其实虎皮纹只有美学价值,对声音没有什么影响,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我的想法是不要太看重这一点。往往有花里胡哨的虎皮纹的琴,只是一把普及琴的品质。我也喜欢有虎皮纹的,但更喜欢含蓄一点的。还有面板的纹路,不管粗细,都要有一定的规则。还有拉弦板、腮托、琴弦等配件和琴盒,我一般也不太看重。有的破琴就靠这点东西增值的。他会说:“我的弦就150,琴盒就200”。我一般会说,我只要普通的,这样价格就会比较和琴本身的价值更接近一些。另外,当你确定要买一把琴之后,你可以委婉地提出这把琴的缺点(我相信每把琴都有缺点),并指给老板看,老板会感到不好意思,也许又会说:“给你个好琴盒,给你一套好弦”。


    鉴别琴的声音品质,需要多接触琴,我有幸拉过200年前的意大利古琴,还有10万8万的,1万左右的,5千的,2千的,甚至几百块的普及琴。这样能对小提琴的声音好坏有个全面大致的感性认识。其实这一点我们都容易做到,我的经验就是到琴行假装买琴,各个价位的都拉拉试试,这我是跟女人买服装学的。关键是你要显出有钱人而且是真心想买琴的样子来,否则人家就可能不耐烦。另外多和拉琴的、作琴的朋友交往,大家都是玩琴,他们有好琴也愿意在人前显示。对于好琴的声音品质,我的总结是:响亮而浑厚,强烈而灵敏,光彩而柔和,明朗而自然,干净而圆润。但是可以说,每把琴都不是完美的,这要果断地进行选择。虽然这种选择很痛苦,呵呵。如果在声音的洪亮和柔和中间取舍,我会取洪亮而舍柔和;如果在洪亮和穿透力间取舍,我会取穿透力而舍洪亮(方法是让调音师在另一个屋子里拉,我在另一个屋子里听);在强度和灵敏之间取舍,我会取强度而舍灵敏;在干净和共鸣间取舍,我会取共鸣而舍干净(当然共鸣和杂音是两回事)。最狠心的选择是在材料和声音间的选择,如果不能兼顾,我会取材料而舍弃声音。当然上述的取舍前提是都差不多,甚至只是细微的差别,否则这样取舍的结果必然是选了一把破琴而已。


    但是对于“新琴不听音”的说法,我觉得应辩证地看待。有经验的做琴师傅的确应考虑使用的时间长一些,50年、100年、300年,可是一味地的为了将来,而把琴板作得很厚,声音很紧,那么我们拉琴的人将得不到现实的乐趣。就像你找对象,总得找一个和你年龄相近的,你不会为了自己岁数大的时候老婆年轻漂亮,就找一个小学生慢慢培养吧?选择琴也应该是这样,应该是声音现在就比较好,但可以留有一些发展的余地。小提琴也应该有个发生发展死亡的过程,说小提琴越旧声音越好,不是绝对的。因为古董只有历史价值,而未必有使用价值。因而在这一点上,我采取实用主义。要正视一把琴的寿命,不要期待一把琴会子孙万代传下去。几千块的小提琴也只是消费品而已,应该爱惜,但也不必敬若神明,甚至幻想自己手中的琴是“秦始皇”。


还有弓子问题。应该把弓子看作单独的乐器。每把琴都有一把弓子适合它,他们需要根据每把琴的声音特点,重新配合,才能发挥琴的特质。另外就是弓子可以多买几把,你会感到换弓如换琴的说法的道理。有时候琴的声音太亮了,我就找一把柔和的弓子,甚至把弓毛薅去一些。而声音太柔的琴,就换弹性强、重一些的弓子。不同的弓法练习,用不同的弓子,感觉效果也大不一样。当然要有一把各方面都比较好的适合琴的弓子,作为完整演奏一首曲子时用。


    挑选小提琴,关键还看感觉。有的琴做工没的说,材料也好,可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死呆呆的,只是一件物品,而没有个性、没有美感。就像一个漂亮女人,五官端正,长的没缺点,可就是不招你喜欢。气质!没气质。当然爱她的人还是很多。因为这种眼光涉及审美心理问题,每个人都不同。不是说你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但也决不是说没有一种公众共同的评价标准。小提琴的声音,可以说也有这个问题。央视播音员声音都是一流的,但也可能有你不喜欢的。


    对于不同的审美观,怎么办?我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每个人都不要太主观、太固守己见。往往你不喜欢一样东西,是因为你对这样东西缺乏修养。就像京戏,年轻人一般都不喜欢,但你要钻研进去,可能你也会成为发烧友。小提琴的声音也是这样,只要声音是小提琴的声音,那么每把琴的声音都是合理的,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价值。人和琴是相互影响的,要和小提琴处感情。时间一长,你会感到你喜欢的就是这种声音,而不是你不会拉琴时对小提琴声音的错觉。你要相信通过你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拉奏,小提琴的声音会向你心中的声音接近,而小提琴本身那种木质的声音,也会改变你的心声。人琴交互影响,最后你的琴会发出你自己独特的声音。当然这应是在声音基本没问题的基础上的感情,否则你的耳朵就听坏了。


    最后说一下小提琴的调试。应该每年都找调琴师调一下琴。把自己琴不满意的地方告诉调琴师。俗话说:“好琴都是调出来的”。我的感觉每拉一年琴之后,再调一次琴,好像琴的质量都有所增长。没有条件的,自己也要渐渐地学会调换音柱,削琴马。
作者: 播音777    时间: 2008-11-21 12:03

顶一下……

(未完 待续?)


作者: 5255dance    时间: 2008-11-21 12:29

经验之谈啊!不错!学习了!


作者: 回来火车    时间: 2008-11-22 20:57
谢谢楼主转载! 受益了
作者: 永yue418776437    时间: 2008-11-23 17:39

作者: 蝴蝶飞……    时间: 2008-12-5 00:01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5 20:24

如果朋友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索性把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些文章发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怎样鉴别提琴》

第一章 提琴制作艺术的历史

小提琴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 既精炼完美又极富内涵. 著名小提琴家伊萨耶曾说:"小提琴这种乐器简直既有灵魂又有智慧." 人们通过科学的角度, 艺术的角度以及历史的角度对它进行考察.迄今为止,非但没有结束,反而热情越来越大.没有文献记载提琴这种乐器是由哪个具体的人发明的.它是弦乐器文化发展的产物.这一历史甚至可以从阿拉伯通过丝绸之路上溯到古老的东方.有观点认为分别来自阿拉伯和欧洲的三至四种古代弦乐器是提琴的前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文化的发展为提琴族乐器的演进建立了舞台提琴制作师从当时的建筑和绘画领域吸取了很多养分,早期的制作师们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遗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宫廷和教会为这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当时的意大利北部曾是木雕艺术和乐器制作的中心,木材开发和储运业也很完备。小提琴在十六世纪早期开始出现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当时的行会制度保证了知识能够系统地从师傅传到徒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提琴制作艺术的进步。在斯特拉第瓦利的时代,制作大师们已经拥有了二百多年的经验积累。进而在十八世纪早期,简练完美的设计把提琴制作带入了典范时期。 提琴制作和提琴音乐也在互相影响之中演进. 随着音乐走进大厅, 弦乐器被要求具有更大的声音穿透力和频响范围. 琴弓也从巴罗克时代的形式加长加强. 提琴的装配使用更长更有力的弦和更高的琴码. 意大利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很快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结束.随着行会制度的瓦解, 意大利独特的制琴技艺失传了,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被赋予一层神秘色彩. 法国渐渐成为一个新的中心, 提琴制作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大产业. 修理和销售弦乐器的公司应运而生. 流水作业开始实行, 酒精溶的树脂漆和精确的外琴模是他们的特征. 法国制弓业得益于染料工业对帕南布柯木的大量进口,为今天留下了最杰出的琴弓. 法国在此后的一百年间担当了提琴制造业的主角. 与此同时,德国也生产一些很好的乐器, 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生产方式在这里被广泛应用. 加之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琴在工厂里象工业产品一样地出产,意大利的传统被远远地拋开了. 随着美洲大陆的开发, 欧洲国家的制作者们以各自的面貌出现在美国. 维修古琴是主要的经营项目, 修理店占大多数, 其中的佼佼者成为音乐家和制作师的聚会地点,年轻人也在这里接受教育.一套区别于欧洲的修理标准逐渐形成,新一代的制作师开始出现.现在年轻人要先在提琴制作学校里学习几年,再跟随制作作坊做一段时间的修理工作,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进一步的提高依靠继续学习, 关键是同一流的演奏家交流, 获得有益的建议. 经过几十年从无到有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普及提琴出口国,同时也培养出一些制琴师,虽然数量相对于国民要求还远远不够. 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下, 一些提琴制作家族和作坊的技术秘密和大量的相关资料一样成为公开读物。各类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不断出版关于提琴历史,油漆和音响方面的研究成果,试图揭开古典意大利提琴制作的神秘面纱。 几十年来,演奏水平和职业演奏家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 然而出自于国内外制琴工厂的新琴在质量上却满足不了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就促使数量有限的古提琴的价格上涨到让使用者难以接受的程度,高昂的价格更多地反映了其作为古董的价值。有幸的是,历史证明了时代的需要恰好是进步的开始。今天我们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把古典意大利提琴制作的遗产呈现给你,使你在满足个性要求的同时,领略古典乐器的遗韵。 第二章 鉴定提琴的品质 对于提琴使用者来说, 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鉴别一只琴的品质。 重量 重量反映出提琴音板的厚度,过重的琴声音暗哑,过轻的琴声音发空,而且容易产生变形。 音孔 两个音孔的形状和位置不仅体现了制作者的风格,而且影响到声音。与声音关系较大的因素是两个上小珠间的距离,音孔长度和斜度。 弧度 这是提琴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较低的弧度使声音深而大,这样的琴受湿度影响相对较小,弧度过度的低会造成音色缺乏品味。高弧度的琴音色甜美,但缺乏穿透力,过度高耸的弧度会使面板抵抗不住来自琴弦的压力,造成指板下方的弧度继续隆起。另外还要注意观察琴板边沿弧度隆起的缓急程度,隆起较缓的弧度造成发音敏感,但音色单调。 样式 多数优秀制作家在样式设计上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例如斯坦纳,阿玛提,斯特拉第瓦利,瓜乃利等人。他们的样式都相对完整,自成体系,给后人带来深远影响。从演奏者的角度看,琴肩部的曲线形状还关系到拉奏起来是否方便,尤其是中提琴。 木材 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面板用料是鱼鳞云杉, 要求年轮顺直而均匀, 早材和晚材的比率要适度,这关系到木材的软硬度。垂直于年轮的木射线越多越好。背板用料是枫木,比重要高,木射线要发达, 而美丽的花纹与声学品质无关。 油漆 除了美观以外, 理想的油漆应当具备持久的柔韧性和较薄的漆层,其声学作用使琴声柔和丰润,而且经过长期使用越发漂亮。硬而脆的漆在使用中会成小块破碎,其声学作用使琴声刺耳。古琴油漆因外来磨损及其自身性质,呈现出特有的外观。仿古油漆如果做得真实而艺术,同样能达到赏心悦目的境地。 工艺 琴头旋首,音孔,鑲线和琴边都是有关工艺的重要部件,在同一只琴上应当风格统一。意大利风格的工艺往往线条自由,造型生动,让人很喜欢观赏。 外部装配 良好的装配能让演奏者感觉舒适糟糕的装配能毁掉一只好琴的声音。以下是关于装配技术的简要说明。 弦长 弦长等于琴颈长度加上码桥线长度,码桥线长度是指琴板上边缘到码桥处的距离。这两个长度的比率在小提琴和中提琴上是 2:3, 在大提琴上是不是7:10。小提琴有效弦长是328毫米,琴码到拉弦板之间的距离是有效弦长的六分只一。 中轴线 从弦枕, 指板, 琴码,拉弦板到尾钮构成一条中轴线,这条线的正直保证了琴的自由振动。 音柱 音柱的尺寸,木材,位置和修验工艺都影响琴的振动。从右音孔能看到音柱在琴码的后面,间隙相当于琴码的厚度。音柱与两块音板的接触应当严密,可以用牙医的小镜子查看,音柱顶住两块音板的松紧程度会相应改变琴声,修理工艺粗糙会损伤面板内側,可能造成裂纹甚至穿孔。

琴码

琴码要立在桥线上,微微向后仰。琴码高度受弦夹角,弦与指板距离以及弧高的影响。琴码各方向的尺寸都对振动产生影响,修削琴码需要的耐心和精确度远超过制作琴箱和琴头。 弦枕 弦枕要做到光滑圆润,不刺激左手,弦在上面匀顺地过度,弦直径的三分之一落入弦枕槽里。 指板 指板的弧度自上而下是统一的, 即弧度半径是一样的,手工操作做到这点并不容易,纵向下凹要变化多端均匀,尺寸适当,才能保证振动弦不碰指板,左手按弦有舒适的深度感。 弦槽匣 过窄的弦槽匣会使两根外弦受到磨擦。弦轴孔位置不正确会造成弦轴磨弦现象。精细绞验的弦轴和轴孔配合严密,弦轴可以随意转动和停止。 以上几点都处于正确状态,琴才能发出正常的声音。长期使用,气候变化和外来损害都可能造成某一方面失衡,琴应该经常让制作师检查。 以下是为鉴定一只提琴而来自于经销商的几项服务。 提琴证书 证书中要注明这只琴的制作人和制作日期等信息,並详细描述此琴特征,甚至附带照片。可能还会记录此琴的尺寸和现状,但不会注明市场价格和当前拥有人。落款是出具证书人的签名。 附带证书 这上面记载此琴的历史,以往的拥有者,历次转手时的价格。签发人同时此琴会很有关系,一般都是经销商,演奏家或收藏家。

估价书

这上面评估此琴的当前市场价格,还包括对此琴的描述或附带其他与此琴相关的证书。 保险估价书 这是赔偿一只琴时在价格方面的依据,此价格一般会高于此琴的当前市场价格。此证书中还包括对这只琴的描述,现状评估和当前拥有人。不同于一般证书的是,这份估价书需要象市场汇率一样随时更新。 费用 这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既有固定的也有按照被评乐器价值百分比收取的。口头评估就不贵了。另外收费标准也与评估人的职业水准和名望成正比。 第三章 声音调试 听出一只琴的声音缺陷后,育经验的制作师就可能根据其装配现状制定正确的调整方案,使演奏者满意。 琴码,音柱和低音梁 调音主要靠调整琴码,音柱和低音梁之间的关系,琴码一只脚落在音梁的位置上,另一只脚落在音柱位置上,装配时首先要满足这种对称性。 安放音柱 相对于左码脚的外边缘,低音梁的位置要靠里一点,音柱的位置也是相对于右码脚的外边缘向里同样的距离,这是提琴高低音均衡的基础。 音柱向低音梁方向移动可以补救低音虚弱,反方向移动可以加强高音。 音柱与琴码间的距离决定了声音的弹性,调整这个距离可以改变声音的自由度和凝聚感。 音柱立在正确位置上的理想长度应该比此处面板至背板的距离略长一点,安装者会感觉音柱对两块音板产生柔和的压力,音柱对音板压力过大会抑制振动。 调节音柱位置时要先放松琴弦,尤其是高音弦,否则可能发生面板内部损伤或音柱劈裂。这个工作最好由制琴师来做,演奏者自己判断琴声还需要怎样改变,这样反复几次,音柱就立在公认的最佳位置上了。 用作音柱的木材要求有很高的密度,这样发音明亮。 粗音柱抑制振动,细音柱使振动自由,音柱的粗细也是一项调节手段。 其他因素 琴弦的张力通过琴码对琴箱产生压力。一只声音发空的琴可以通过抬高尾枕使压力减小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声音。反之一只振动不充分的琴也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来加强振动。另一种简单的调整声音的方法是搀杂使用不同种类的琴弦,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在大提琴上更多见。 制作家对乐器的认识能力同演奏家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一样,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把一只琴调到最佳发音状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靠直觉。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5 20:31

(转载) 《浅谈高级小提琴的挑选和调整》

怎样的小提琴才是大家所期望的呢?近几年来通过对许多小提琴的观察与实验,在对小提琴(泛指高级琴而言)的挑选和调试方面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供爱好者们共同探讨。 众所周知,小提琴的良好发音涉及选料及工艺问题,除了漂亮的波浪纹背、侧板外,面板材质的优劣,其振动特性也就是声学指标在相当程度上趋向了琴的发音特点。(在琴腔容积及低音梁等基本达标之下)较好的面板它在低、中、高频率段的振动特性都较好,良好的琴应该明亮有力、发音集中且音色纯净含蓄,凡发音良好的琴演奏时琴声历时悠长,夸张一点说似有余音绕梁的感觉,G弦深厚结实有力、D弦优雅、A弦柔美、正弦明亮纯净,四根弦发声均匀,整个琴声的感觉足通透有力(通透即琴声不显得闷),这样的琴声能使人感到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息。 挑选小提琴除了看它制作是否精良、用料美观外,还要看其面板年轮线是否清晰、匀称,以年轮线深一点的为佳,(年轮线既深又较宽一般发声较大)琴马下(中部)年轮线距不宜过宽,大致在1毫米左右,(指东北鱼鳞云杉)中部过宽发音可能不够集中,年轮线并逐渐向二边渐宽,边部不宜超过3毫米,同时注意面板中部厚度不宜过薄,在f孔处观察(见图一)大致应在3—3.2毫米左右,过薄的面板一、二年后可能会出现发声”空洞”现象。(生产者将较硬的面板略做薄一些,或面板较软的做厚一点则另当别论。) 人称音柱是小提琴的灵魂,此话不为夸张,故不可忽,视,它的材质与放置部位以及调整十分重要,趟若原本一把不错的琴身,由于音柱的马虎安置,也许在相当的程度上将琴的振动大打折扣,十分可惜! 笔者认为制成后的小提琴有三个因素应予重视即音柱、琴马及琴弦。 有的琴一放松弦,音柱即倒下,此类音柱装得太松的琴发音虽灵敏但缺少力度、E弦会暗淡无力,而有的琴音柱装得过紧,影响了面板的正常振动,琴声则趋向发音生硬短促,音色也随之变差,而音柱的二个端面,须与面、底板的弧度吻合,否则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其传递振动的质量,音柱的作用除了支撑面板外更重要的是将面板的振动情况(含各种声频)尽可能全部地传到背板并带动背板振动,加强琴声的音量,它的传递量是侧板的好几倍,偏软的音柱会使琴声趋软,G弦缺乏力度、正弦明亮度下降,反之某些过硬的音柱发声也不理想,虽有力度,但容易出现“毛沙”等噪音情况。笔者通过反复试验,不足任何木质的音柱都能发挥良好效果的,须用心寻觅。 音柱二个位置也同样重要,一般右马脚的中间振动最强,应首选在这个位置(见图二)。另一位置许多书上建议将音柱装在距马右脚下3—4毫米(见图三),事实不完全如此,笔者曾发现几把琴照此间距安置音柱,发音干闷,音色变劣,有些发声大的琴甚至要将间距调至7—9毫米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项调整工作须有耐心,并细心聆听试奏的效果,以求调到最佳点,测量音柱在琴马右脚的中间位置情况可用薄卡片(见图五)安装和调正音柱应充分放松四根琴弦后进行。 琴马的选择也同样重要,可将被选的琴马轻摔地砖上的方法,以音高且脆、声音衰减较慢的为佳,笔者发现有的琴马要么G弦显软、要么正弦高把位发声不佳,个别马竟还能出现杂音。 琴弦品种太多,比较复杂,有的琴弦尤其是G弦振动欠力度,甚至比较毛噪,一般讲来细的琴弦相对比粗弦发音细腻一点(高级进口弦另当别论)爱好者可通过试用或通过琴友们推荐来配用琴弦。 琴友购回来的琴相当一部分也许缺少精心调试,(极高档琴除外)因此总有些不尽人意,使手中心爱的琴打了些折扣是比较惋惜的。 小提琴犹如一个人,既要外表美又要内在美。关于发音集中,笔者通过试验以鉴听A弦比较明显(低把位)凡发声集中的琴声像一根细实芯线,而欠集中的琴声像一根扁带线。 琴声含蓄也就是音色的意思,它是由传出的琴声中含有多少泛音以及相对强度及频率和振幅来取决的,当然也与琴弦的优劣,琴的制作及油漆有一定关联。含蓄的发声,也就是常说的提琴味的意思。 挑购琴也应注意各把位五度音必需匀谐,个别琴的琴头装得不够正直,会出现不匀谐,给使用者带来困难。 另外有部分琴当你刚上紧弦时其音量力度相对较好,过几小时后会有所下降,但变化足甚微的,原因是腔内的低音梁在刚受力和受力之后不久它的弯曲应力有所变化所致。 琴马左脚在低音梁的位置十分微妙,哪怕左右移1毫米,也会有区别,应调整到G弦最有力度的位置。 物质分子均受气温的变化而改变,木材更为明显,许多琴友会发现有的琴冬季G.D弦发音较结实,而到了夏季则显得软一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冬季购琴不宜选G.D弦发音过分松软的,相反夏季则不宜选发音紧硬的,适当兼顾,当然通过调换不同材质的音柱可以弥补。 总之调琴试琴足一个十分细致的工作,须反复试验,增加感性认知,从中得出一些经验。 怎样才能使音柱的两端与面、背板吻合呢?将挫好的上端倒竖在琴马边音柱的位置看是否直立,假使有些倾斜应予修正,音柱下端的斜度与上端不同的(见图四),因为背板的弧度与面板不一样,用同样方法将此挫至正确角度,音柱长度的确定也必须细心测量,方法是先观察琴内原来的音柱是否在右马脚中间,然后根据原音柱位置的状况适当加长或缩短新配的音柱,新音柱装入后应去掉尾柱从孔内观察音柱上下两端是否与面、背板充分吻合(观察吻合状况在右侧f孔上加以较亮的灯光)。否则应取出修正,直至完全吻合,以确保传递的质量,至于其松紧度一般以适中偏紧为好,一般对发声太松的琴应略紧一些。千万不能用力过度硬塞音柱,容易损坏琴体。 笔者曾对不少琴进行调整,使原来发音不理想的琴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不少爱好者感叹好琴难觅,其实不少厂家生产小提琴的品质都在意欲提高,无论选料制作、油漆都较讲究,唯在调试方面客观上也难以一一精心调整,如在工艺价值中再充分挖掘提高它的使用价值可谓完美的结合,相信以后我们的提琴业能不断生产出声形并茂的产品,同时也能更加提高生产者的知名度。让广大小提琴爱好者们能拥有更多的理想乐器,让美妙的琴声吸引更多的音乐爱好者。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5 20:33

(转载)

《怎样鉴别提琴》 第一章 提琴制作艺术的历史

小提琴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 既精炼完美又极富内涵. 著名小提琴家伊萨耶曾说:"小提琴这种乐器简直既有灵魂又有智慧." 人们通过科学的角度, 艺术的角度以及历史的角度对它进行考察.迄今为止,非但没有结束,反而热情越来越大.没有文献记载提琴这种乐器是由哪个具体的人发明的.它是弦乐器文化发展的产物.这一历史甚至可以从阿拉伯通过丝绸之路上溯到古老的东方.有观点认为分别来自阿拉伯和欧洲的三至四种古代弦乐器是提琴的前身.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文化的发展为提琴族乐器的演进建立了舞台提琴制作师从当时的建筑和绘画领域吸取了很多养分,早期的制作师们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遗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宫廷和教会为这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当时的意大利北部曾是木雕艺术和乐器制作的中心,木材开发和储运业也很完备。小提琴在十六世纪早期开始出现并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当时的行会制度保证了知识能够系统地从师傅传到徒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提琴制作艺术的进步。在斯特拉第瓦利的时代,制作大师们已经拥有了二百多年的经验积累。进而在十八世纪早期,简练完美的设计把提琴制作带入了典范时期。 提琴制作和提琴音乐也在互相影响之中演进. 随着音乐走进大厅, 弦乐器被要求具有更大的声音穿透力和频响范围. 琴弓也从巴罗克时代的形式加长加强. 提琴的装配使用更长更有力的弦和更高的琴码. 意大利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很快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结束.随着行会制度的瓦解, 意大利独特的制琴技艺失传了,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被赋予一层神秘色彩. 法国渐渐成为一个新的中心, 提琴制作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大产业. 修理和销售弦乐器的公司应运而生. 流水作业开始实行, 酒精溶的树脂漆和精确的外琴模是他们的特征. 法国制弓业得益于染料工业对帕南布柯木的大量进口,为今天留下了最杰出的琴弓. 法国在此后的一百年间担当了提琴制造业的主角. 与此同时,德国也生产一些很好的乐器, 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生产方式在这里被广泛应用. 加之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琴在工厂里象工业产品一样地出产,意大利的传统被远远地拋开了. 随着美洲大陆的开发, 欧洲国家的制作者们以各自的面貌出现在美国. 维修古琴是主要的经营项目, 修理店占大多数, 其中的佼佼者成为音乐家和制作师的聚会地点,年轻人也在这里接受教育.一套区别于欧洲的修理标准逐渐形成,新一代的制作师开始出现.现在年轻人要先在提琴制作学校里学习几年,再跟随制作作坊做一段时间的修理工作,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进一步的提高依靠继续学习, 关键是同一流的演奏家交流, 获得有益的建议. 经过几十年从无到有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普及提琴出口国,同时也培养出一些制琴师,虽然数量相对于国民要求还远远不够. 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下, 一些提琴制作家族和作坊的技术秘密和大量的相关资料一样成为公开读物。各类专业机构和研究人员不断出版关于提琴历史,油漆和音响方面的研究成果,试图揭开古典意大利提琴制作的神秘面纱。 几十年来,演奏水平和职业演奏家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 然而出自于国内外制琴工厂的新琴在质量上却满足不了专业人才的要求,这就促使数量有限的古提琴的价格上涨到让使用者难以接受的程度,高昂的价格更多地反映了其作为古董的价值。有幸的是,历史证明了时代的需要恰好是进步的开始。今天我们用经济有效的方法把古典意大利提琴制作的遗产呈现给你,使你在满足个性要求的同时,领略古典乐器的遗韵。 第二章 鉴定提琴的品质 对于提琴使用者来说, 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鉴别一只琴的品质。 重量 重量反映出提琴音板的厚度,过重的琴声音暗哑,过轻的琴声音发空,而且容易产生变形。 音孔 两个音孔的形状和位置不仅体现了制作者的风格,而且影响到声音。与声音关系较大的因素是两个上小珠间的距离,音孔长度和斜度。 弧度 这是提琴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较低的弧度使声音深而大,这样的琴受湿度影响相对较小,弧度过度的低会造成音色缺乏品味。高弧度的琴音色甜美,但缺乏穿透力,过度高耸的弧度会使面板抵抗不住来自琴弦的压力,造成指板下方的弧度继续隆起。另外还要注意观察琴板边沿弧度隆起的缓急程度,隆起较缓的弧度造成发音敏感,但音色单调。 样式 多数优秀制作家在样式设计上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例如斯坦纳,阿玛提,斯特拉第瓦利,瓜乃利等人。他们的样式都相对完整,自成体系,给后人带来深远影响。从演奏者的角度看,琴肩部的曲线形状还关系到拉奏起来是否方便,尤其是中提琴。 木材 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面板用料是鱼鳞云杉, 要求年轮顺直而均匀, 早材和晚材的比率要适度,这关系到木材的软硬度。垂直于年轮的木射线越多越好。背板用料是枫木,比重要高,木射线要发达, 而美丽的花纹与声学品质无关。 油漆 除了美观以外, 理想的油漆应当具备持久的柔韧性和较薄的漆层,其声学作用使琴声柔和丰润,而且经过长期使用越发漂亮。硬而脆的漆在使用中会成小块破碎,其声学作用使琴声刺耳。古琴油漆因外来磨损及其自身性质,呈现出特有的外观。仿古油漆如果做得真实而艺术,同样能达到赏心悦目的境地。 工艺 琴头旋首,音孔,鑲线和琴边都是有关工艺的重要部件,在同一只琴上应当风格统一。意大利风格的工艺往往线条自由,造型生动,让人很喜欢观赏。 外部装配 良好的装配能让演奏者感觉舒适糟糕的装配能毁掉一只好琴的声音。以下是关于装配技术的简要说明。 弦长 弦长等于琴颈长度加上码桥线长度,码桥线长度是指琴板上边缘到码桥处的距离。这两个长度的比率在小提琴和中提琴上是 2:3, 在大提琴上是不是7:10。小提琴有效弦长是328毫米,琴码到拉弦板之间的距离是有效弦长的六分只一。 中轴线 从弦枕, 指板, 琴码,拉弦板到尾钮构成一条中轴线,这条线的正直保证了琴的自由振动。 音柱 音柱的尺寸,木材,位置和修验工艺都影响琴的振动。从右音孔能看到音柱在琴码的后面,间隙相当于琴码的厚度。音柱与两块音板的接触应当严密,可以用牙医的小镜子查看,音柱顶住两块音板的松紧程度会相应改变琴声,修理工艺粗糙会损伤面板内側,可能造成裂纹甚至穿孔。

琴码

琴码要立在桥线上,微微向后仰。琴码高度受弦夹角,弦与指板距离以及弧高的影响。琴码各方向的尺寸都对振动产生影响,修削琴码需要的耐心和精确度远超过制作琴箱和琴头。 弦枕 弦枕要做到光滑圆润,不刺激左手,弦在上面匀顺地过度,弦直径的三分之一落入弦枕槽里。 指板 指板的弧度自上而下是统一的, 即弧度半径是一样的,手工操作做到这点并不容易,纵向下凹要变化多端均匀,尺寸适当,才能保证振动弦不碰指板,左手按弦有舒适的深度感。 弦槽匣 过窄的弦槽匣会使两根外弦受到磨擦。弦轴孔位置不正确会造成弦轴磨弦现象。精细绞验的弦轴和轴孔配合严密,弦轴可以随意转动和停止。 以上几点都处于正确状态,琴才能发出正常的声音。长期使用,气候变化和外来损害都可能造成某一方面失衡,琴应该经常让制作师检查。 以下是为鉴定一只提琴而来自于经销商的几项服务。 提琴证书 证书中要注明这只琴的制作人和制作日期等信息,並详细描述此琴特征,甚至附带照片。可能还会记录此琴的尺寸和现状,但不会注明市场价格和当前拥有人。落款是出具证书人的签名。 附带证书 这上面记载此琴的历史,以往的拥有者,历次转手时的价格。签发人同时此琴会很有关系,一般都是经销商,演奏家或收藏家。

估价书

这上面评估此琴的当前市场价格,还包括对此琴的描述或附带其他与此琴相关的证书。 保险估价书 这是赔偿一只琴时在价格方面的依据,此价格一般会高于此琴的当前市场价格。此证书中还包括对这只琴的描述,现状评估和当前拥有人。不同于一般证书的是,这份估价书需要象市场汇率一样随时更新。 费用 这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既有固定的也有按照被评乐器价值百分比收取的。口头评估就不贵了。另外收费标准也与评估人的职业水准和名望成正比。 第三章 声音调试 听出一只琴的声音缺陷后,育经验的制作师就可能根据其装配现状制定正确的调整方案,使演奏者满意。 琴码,音柱和低音梁 调音主要靠调整琴码,音柱和低音梁之间的关系,琴码一只脚落在音梁的位置上,另一只脚落在音柱位置上,装配时首先要满足这种对称性。 安放音柱 相对于左码脚的外边缘,低音梁的位置要靠里一点,音柱的位置也是相对于右码脚的外边缘向里同样的距离,这是提琴高低音均衡的基础。 音柱向低音梁方向移动可以补救低音虚弱,反方向移动可以加强高音。 音柱与琴码间的距离决定了声音的弹性,调整这个距离可以改变声音的自由度和凝聚感。 音柱立在正确位置上的理想长度应该比此处面板至背板的距离略长一点,安装者会感觉音柱对两块音板产生柔和的压力,音柱对音板压力过大会抑制振动。 调节音柱位置时要先放松琴弦,尤其是高音弦,否则可能发生面板内部损伤或音柱劈裂。这个工作最好由制琴师来做,演奏者自己判断琴声还需要怎样改变,这样反复几次,音柱就立在公认的最佳位置上了。 用作音柱的木材要求有很高的密度,这样发音明亮。 粗音柱抑制振动,细音柱使振动自由,音柱的粗细也是一项调节手段。 其他因素 琴弦的张力通过琴码对琴箱产生压力。一只声音发空的琴可以通过抬高尾枕使压力减小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声音。反之一只振动不充分的琴也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来加强振动。另一种简单的调整声音的方法是搀杂使用不同种类的琴弦,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在大提琴上更多见。 制作家对乐器的认识能力同演奏家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一样,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把一只琴调到最佳发音状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靠直觉。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5 20:36
乐器的鉴选最好请有经验的演奏人员帮助,尤其对正在学小提琴的儿童和少年来讲,一 把高质量的小提琴将对他们未来走向乐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选购了一把不合乎质量 要求的小提琴来学习音乐,其所起的负作用对今后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一般鉴选小 提琴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确定规格: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规格,小提琴的规格和适用对象 对应下表。 规格    4/4  7/8   3/4   1/2  1/4  1/8  1/10 1/16 适用对象 男成人 女成人 12-15岁 9-12岁 6-9岁 5-6岁 4-5岁 3-4岁   (2)外表检查:中、高级小提琴外观要求完美。琴身是提琴的共鸣箱,任何可见的微 瑕都可能使它的音色受到影响。因此要求琴身面板条纹要正直细密,无变色、腐朽、镶 补、黑线、涡纹和虫蛀等;背板横纹明显,两边花纹对称,本质优良。   (3)胶合检查:小提琴要求制造精细,各处咬合严密,胶接坚实。用手抓住琴柄,用 食指轻敲各处,以发出清脆的“咚咚”声为好,如有其它音响则说明胶合不良,不宜选 购。   (4)琴弓检查:先将调节螺丝上紧,看弓杆是否扭曲,如扭曲明显则严重损害音质。 弓毛选马尾为佳,若用尼龙所制,拉音平顺也可采用。   (5)试拉检查:用校音器校准各弦音高,经反复多次后,若发现弦轴缠弦与槽底磨接 则说明该琴不合格。各弦音校准之后,即可从高音区最高把位至低间空弦进行试拉。在 每一音高上仔细鉴听各弦发声的强度、音质,如无明显噪音,四弦发音无明显差别就可 以认为该琴达到合格要求。试拉这一项很重要,而每人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不同,对噪音 的分辨能力也不同,因此最好能请多人共评。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5 20:39
买新琴好还是买旧琴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纯以声音来讲,声音最好的旧琴当然要比声音最好的新琴优胜。但这个世界任何是都离不开一个"钱"字。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付出同样的价钱,你更容易买到一把从声音与工艺、材料各方面都更为优胜的新琴。因为在买旧琴时,你付出的价格不仅仅是乐器的实用价值,还会包括很大一部分的古董价值。是否真正必要,值得仔细考虑。其实,新旧琴的声音各有所长。而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是各有所好。 假如你的职业需要一把古旧的名琴,假如你的听觉经验是以旧琴为主而拒绝接受新琴的声音,假如你在买琴时还考虑把琴当作一种古董艺术品来保值与投资,那么当然要买一把古旧名琴。 现在真正好的旧琴的价格都已经高不可攀,而且还有更多的旧琴出于种种原因而存在各种缺点。要明白一把真正好的旧琴是由好的制琴师、好的材料、好的工艺、好的保养维修等多项因素加起来的总和。仅仅一个"旧"字并不等同于"好"。一把品质不好的旧琴放上几百年也不会变成好琴。 虽然旧琴的声音已经比较稳定,但旧琴一般都已经有多少伤残,其整体状况如不随时加以注意保养,日后的修理费用会吓你一大跳。有些复杂的修理,其索价可能远比提琴本身还贵。对于那些价格昂贵的古旧名琴,鉴定其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正式是必要的,但有时证书也会有这种或那种的问题。买错了琴就想买错了股票一样,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投资古董艺术品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时间、金钱、机缘、学识修养的积累。 但是,假如你对新琴的声音没有偏见,假如你不愿意付出太高的价钱去买一个"名字",假如你还乐意与现今的制琴师一起分享其新琴作品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一些无论在声音或工艺方面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了),则我们很鼓励你去挑选一把新琴。 选购一把新琴,特别是向成名的制琴师订购一把新琴,你可以对不同的琴型、不同的尺寸、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声音特色向制琴师提出要求。当然,购买新琴的一大隐忧就是琴的声音会在最初的几年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我买的新琴,最初声音很不错,但是后来便越来越差。是的,新琴的确是比旧琴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无论是竟产拉奏或放着不用,无论是不同的气候环境或同一室内,新琴自身都会有所变化。但要注意,一开始声音好的新琴,应该是越拉越好。假如声音变坏了,最常见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琴板、音柱、琴马等每一个由木材制成的部件,受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的流通、琴体的压力,扭力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形,其变形的程度远大于那些木材在未被加工之前,处于整块毛坯原料时的状态。所以一把新琴在经过一两年之后,请一位有经验的制琴师(最好是这琴原本的制作者)再作一两次装配调整,这是十分有意有建设性的。绝大多数的琴在经过这样的程序之后,声音会比当初更好。其二是提琴本身的油漆不好,有些油漆是会随着时间而越来越硬的。特别是为了求快,未经过封底工序,直接把油漆涂在琴上更会发生这种情况。其三是琴板(面板、背板)的某些地方偏薄了,经过拉力、扭力、空气湿度等变化而不堪重荷,音质变差。就是因为新琴有变化、调整、保养等问题,所以如买新琴,我们建议你向一位你认识的,容易联络和找到的已有相当名望的制琴师购买,日够再要调整就较为稳妥。因为如找别的修琴师,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非常乐意尽其全力来把琴调好的。因此与你的制琴师做朋友,保持一定程度的经常联系,这不仅便于使你的乐器永远处于最佳状态,还能有机会进一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5 20:43
目前中国的小提琴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却是很便宜的。很多国外的琴行找到国内琴厂作代加工,然后再打上自己的标签来卖,所以从国外买回来的小提琴有可能就是国产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小提琴生产第一大国。产量是世界第一。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小提琴和大提琴有60%至70%是由中国制造的,其余则来自罗马尼亚、德国、意大利和捷克。中国小提琴在国际市场如此有竞争力的原因是中国的小提琴太便宜了,以至于国外人根本无法招架这种价格的冲击。不光是小提琴,钢琴、巴松管、吉他和大提琴,中国产乐器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音乐器材市场,同时铜管、木管乐器和电子乐器的产量也在猛增。可以说中国的小提琴已经牢牢的占据了国外小提琴的低端市场,但是高端市场仍然被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所占据。中国的小提琴给外国人的印象就是廉价的和低质量的,实际中国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已经可以制作出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小提琴,目前在国际所有提琴制作比赛中中国人都能屡屡拿奖,这就说明的中国的制作水平,但是由于中国小提琴一直以来的超低价格和批量生产的粗略工艺已经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嘛,所以要让外国人进一步认同中国小提琴在高端市场的制作水平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我们再来谈谈老琴。目前国内的老琴多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多数为东欧和意大利、法国、德国的,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老琴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价值,所以是价格十分混乱。同样的琴可以从万八千一直到十几万,有的甚至是漫天要价。至于老琴的挑选确实是一门学问,我会再以后的文章中向大家介绍。提琴不像家用电器工业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成本十分透明,质量保障也比较成熟。提琴既存在他的使用价值又有它的收藏和艺术价值,可以说是一个价值的综合体。制作成本也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而这些很难单凭肉眼识别,需要多年的经验才能辨别。而小提琴从十八世纪起就有各种仿制名家作品。所以真假也很难辨别,目前国内极少有真品收藏,您在市场上所能见到的多数无法鉴别具体的制作年代和作者的老琴,这类提琴中标签许多是后贴的,不能作为衡量价格的参考。因此我个人认为买一把老琴还是主要听声音,看保存的完好程度来衡量价格。意大利的琴一直是大家向往的,所以价格也比其他国家的老琴贵一些。总的来说要想挑选好的老琴,还是要找到懂琴的人帮你做参谋。 目前还有许多人把小提琴用来做收藏和投资,因为小提琴的收藏价值很高,时间越久的小提琴声音越好这是大家所供知的,而且一些老琴还有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它极大升值能力使收藏家们都把它当作了宝贝。一把斯特拉迪瓦利制作的小提琴目前可以卖到几百万美元,而在40年前只有不到10 万美元。仅用40年就涨了几十倍的价钱,这样高额和丰厚的利润是其他收藏品所无法比拟的。其实我个人觉得目前最佳的小提琴收藏应该是在国内找,随着中国小提琴被世界所认同,中国提琴制作家的提琴应该存在着很大的升值空间。以上仅为我个人观点,希望和喜好提琴的朋友来共同探讨。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6 07:35

第一,价格和音色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好听的琴不一定贵,很贵的琴不一定好听。有些小提琴,做工精细,音色优美。低音浑厚,高音亮丽,舒适易拉,价格也很合适。相反,有些小提琴又破又旧,声音质量也是平淡无奇,却要价高得出奇。小提琴是乐器,主要是让人听的,可是价格与音色脱节有时到了令人费解的地步。 第二,小提琴将来在转手的时候,价格跟钢琴明显不同。小提琴的保值功能远远超过钢琴。小提琴只要保存得好,晚年常常是辉煌无比。不少几百年的小提琴卖到几十万美金,而二十多年的钢琴差不多就已经成了无人问津的旧家俱。可见钢琴的晚年非常凄凉。难怪有人买小提琴作为投资的途径。买钢琴投资此路不通。 第三,在世界上,也许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商品像小提琴这样,其价格高低的跨度和变化的幅度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根据《世界商业评论》今年5月报导,一把拥有3百多年历史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在纽约佳士得甩卖会上,以203万美元的天价卖出,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小提琴。 那把叫做“谭娜夫人”的小提琴,于1699年由意大利名琴师史特拉底瓦里55岁时所打造,名琴市场上相当罕见。原本预估这把小提琴可以卖到80万到120万美元,没想到最后竟然以203万结标。在此之前,史上最贵的小提琴,也是出自史特拉底瓦里之手,当时曾经卖到180万美元。 史特拉底瓦里一生共制作了1千1百把小提琴,每把都身价不凡,其中有6百把到当前仍在使用中。由于史特拉底瓦里名气甚大,数百年来也曾经有无数人模仿他的手法制琴、冒用名号,不过行家一试便原形毕露。史特拉底瓦里的手艺世上无可替换。 相反,有些小提琴便宜到了可怕的程度。二三十美金买一把。我们就是到山上砍柴回来自己亲手做,也不止这个价格。可是居然有人可以拿它大量生产,养活琴厂的好几百口子。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6 07:38

这是一个和演奏者最为密切的问题,演奏者和弓的关系甚至超过和琴的关系,弓是手臂 的延伸,每一个音符都必须由弓的诠释而流露出来,演奏技术的好坏与否与弓的性能是 息息相关的,一把性能卓越的弓对您的琴艺有绝对的影响。 琴弓的构造比起小提琴简单多了,但在这简单的构造中有许多条件被严格的要求着,这 些条件里有些是相互冲突的,符合某项条件时不得不牺牲另一项功能,例如一把稳定的 弓在弦上跳跃的能力必定较弱,一把跳跃能力强的弓其稳定性一定较不好,选择的基准 在诠释什么样的曲风,轻快的曲子,使用一把较轻且跳跃能力强的弓可以帮助演奏者发 挥更高层次的技巧,较重的弓会使琴声听起来凝重浑圆。 目前制弓的材料有木制,碳纤维,两大类,在价格上木制的比碳纤的高,木制弓又可分 为手工及量产两类,手工木制琴弓的售价大约从美金1800元起到6000元不等,量产木制 琴弓从130元加币起到1300元加币左右,价格幅度那么大是有它的原由的,最重要是弓身 的使用材料,在则是使用配件的材质。碳纤的琴弓是使用模具大量生产,特点是高张力 ,低价格。 琴弓最重要的是它的张力,两只不同的弓在相同弯曲幅度下能取得较高张力的便是好的 ,张力高的弓能将弓毛绷的较紧,较紧的弓毛能发出较大的声音,这对专业的演奏家来 说至为重要,因为他们必须在演奏听里诠释曲子,偌大的演奏场地如果没有一只好弓, 听众无法听清每个音符,紧绷的弓毛也使得大小声的幅度更宽,演奏者能轻易的取得细 微的声响到弘大的共鸣。以木弓来说,为了取得更大的张力,弓身的制作在选材上非常 严格,可以说材料的质地就决定了弓的性能,量产弓在降低成本的要求下使用的是低张 力的木材,这适合入门者使用,但这样的弓在需要一些技巧的演奏时,会另演奏者有挫 折感,这样的情形并非练习不足,而是弓的机能不敷要求。 如果简单的为了得到更大的张力,那么只要将弓身的直径加大,就简单的能取得张力, 问题是它的重量变重了,一只笨重的弓是没法被灵巧操作的,小提琴的弓在重量的要求 也非常严格,因为它是由上往下压在弦上,不是像大提琴的弓是由侧面与弦接触。 弓的长度也是重要的要素,长的弓虽只长四分之一寸,它诠释曲子时就多了四分之一寸 的宽容度,但在制作较长的弓时很难取得应有的张力,较长的弓又具有足够的张力是非 常难得的。 弓的平衡,将手指当成翘翘板的支点,让弓像翘翘板一样横放在手指上,移动弓身,当 琴弓取得平衡的那点就是这支弓的支点,琴弓的支点设定应随使用者手臂长短而移动, 移动的方法是增加或减少握把前方缠绕的金属线。除了上述弓的前后平衡外,还有左右 的平衡,左右的平衡度大部分取决于弓身与弓毛的距离(这里面还有更复杂的因素,此 文里不再累述),当弓身与弓毛的间格变大时,移动这把弓就像是骑一辆很高的脚踏车 ,随时有摔倒的危险,反之则安定,好像是弓被弦吸住一样。 弯曲木弓是使用加热的方法,当一块长形木料被切削成弓的形状时,它是直的,木材被 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絁以外力它就会弯曲,就像竹子一般,待冷却后它将保持一定的弯曲 度,这弯曲的形状就是张力的来源,严格说来每支弓的弯曲形状都是不同的,这就造成 每支弓拥有不同的性格,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的原因(发声的要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 复杂的因素,此文不再累述)。原本笔直的弓身被弯曲后,在使用一定年限之后将会回 复原状,当然不是完全恢复笔直的状态,而是角度变小了,也许目视无法判断,但可从 弓不再像以往一样能取得固有张力感觉出来,越好的素材能保持弓身弯曲的时间越久, 但通常好的素材密度都非常高(年轮密度高),弓的重量就会比较重,妨碍操作的容易 度,这是木弓的宿命之一,寻找符合条件的素材才有希望制成一只好弓,因此找寻好素 材也是制弓师傅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高品质的弓通常在高密度的材料结构下会被制作成较细的弓身,除了重量减轻外,它的 重心也变得集中,不似低劣材料的弓有直径大之外,张力不足,重心难以掌握的缺陷。 综合上述的要点,选择琴弓的步骤如下: 1:带着您惯用的琴弓及琴,作为选择新弓的比较基准。 2:当多支琴弓整齐的陈列在你面前时,首先比较弓的长度,将较长的弓挑选出来。 3:审视弓身的材质,木材的纤维务必像竹纤维一般笔直从弓尾走向弓头。 4:选择年轮密度较紧密者。 5:将弓毛绷紧(旋转弓尾的转子),使所有琴弓的弓毛与弓身的距离一致。 6:将弓的中央部份与弦接触,施予压力,好的弓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同时也能发出较 宏亮的声音,这代表弓的张力足够。 7:检查弓的感觉重量,弓的感觉重量并非是它的实际重量,将弓放在精准的秤上,所 得数值是弓的实际重量,这和“感觉重量”不同(关于弓的重量容笔者另章选文),择 取感觉较轻者。 8:试奏简单的曲目,运弓时不要使用复杂的技巧,简单的运弓下弓的本性较容易显现 出来。 9:如果您是一位资深的演奏者,运用您的技巧,让弓在弦上跳跃,在运弓中加上更复 杂的要素,感觉手上的弓是否顺手。 10:接下来您要做得不是马上购入新弓,是将头脑里的东西冷却下来,回想刚才的声 音,弹性,重量,手感,离开现场找一家可以安静下来的咖啡馆,冷静下来决定是否要 购入,不要当场决定,让一杯咖啡来使情绪安定,这绝对是值得的。 11:最后当您要付款时,心中的那把弓必定浮现出来,这把心中的弓一定要非常的清晰 ,而且坚定,不要参杂其它的因素,例如某个人说怎么个的,切记每一位演奏者的手都 是不同的,适合您的弓并非适合他。如果还稍存犹豫宁可再喝杯咖啡也不要匆忙决定。 *最后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补充,那就是不要被弓的外观所迷惑,有些高价的弓是采用黄 金或者银金属,这些贵重的材料对声音没有绝对的影响,并非使用了黄金声音就会比较 响亮,操作变得容易,当然贵金属增加弓的附加价值, 但它并不会增加琴弓的性能,使 用不当反而会降低性能,演奏者的琴艺不是加上几公克的贵金属就会显得更杰出。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6 07:41
如果你很富有,那么最值得收藏与技资的,当然是十七、十八世纪的古意大利琴。例如斯特拉地瓦利琴或瓜乃利琴。它们的平均价值从1960 年的不 到 10 万美元,到 1990 年的约200 万美元,到 2004 年 4 月已经有好几把名琴的估价超过了500 万美元。这种惊人的涨幅绝对可以比得上世界上最热门的房地产或任何其它高档艺术品投资。除了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琴之外,十九至二十世纪的近代意大利琴的升幅也相当不俗。例如帕利森达和罗卡的提琴,它们的升幅也只是略逊于古意大利琴而已,2003 年的市场价值已经直奔美金 30万上下了。

值得投资的当然不只是意大利琴。法国、德国、英国以及匈牙利等都有一些优秀的制琴师,如法国的维奥姆、英国的约翰-鲁特(John Frederick Lott,1805 年~1871 年) 、匈牙利的内米沙尼 (Samuel Felix Nemessanyi,1837 年 ~1881年) 等等。他们制作的提琴的价格比意大利琴便宜,其升值率自然也相应地略低于意大利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较有实际意义的收藏与投资应是近代或现代优秀的制琴家的作品。所谓“近代”是指1860 年~1960 年,而 1960 年以后的作品便是“现代”作品了。或者我们可以认为近代与现代制琴家的作品是最有收藏及投资价值的选择。因为他们的作品大都有极高的演奏实用价值,且本钱较少却有较高的升值率,好使用又能赚钱。难怪有眼光的投资者不断地在猎取近代与现代制琴家的佳作。如果资金比较充足,那就可以考虑收藏一些近代意大利琴。特别是已经过世的意大利制琴师的作品,它们的升值率会比还在世的制琴师的作品高很多。当然就跟任何古董收藏一样,在开始的阶段学习如何鉴定真品与膺品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弄不好付些学费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学习过程中的趣味也在这儿,因为这也是一种学问与修养的追求。买房地产、买股票等的学费要比买乐器高得多呢。如果有专家从旁指导那就可以减低不少风险。

其实除了意大利琴外,我们中国也有一批很好的制琴名家散居在世界各地;如:曹树垄、梁国辉、郑奎、朱明江、林海德、徐永成、吴小华、葛树 声、高彤彤、萧成科、卢晓宏、李伟明、顾建华、凌震华、王志明、赵世全、陈光乐等等。他们的作品都符合上述的好使用又有升值潜力的条件。特别是郑茎、曹树垄、朱明江等人在国际性的提琴比赛上屡获殊荣,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提琴制作家了,在近十年来他们的作品的价格也的确已经升了一倍。对初涉乐器收藏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个稳当的开始。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6 07:45

无论你买新琴、旧琴,买价值百万的名琴或一个最初级的学生琴,琴声始终是选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怎样试奏出乐器的真正声音呢?

首先当然要自己先拉一下。因为提琴是一种十分敏感及个性化的乐器,就算是同一把提琴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会有不同的声音效果。既然是为自己选购提琴,在你手上它会产生怎样的声音,当然是必需知道的。另外,要在几个不同的场地和环境试琴,试音室多半会比较理想。因为这类试音室大多经过专门设计,音响效果自然特别好些。如果换个环境,例如在琴行和在自己家里拉同一把提琴,感觉可能就会很不一样。如果是选购比较好的演奏琴,在试琴时不但要在一般的房间里试,有可能的话还要到大点的地方去试。因为琴声在附近听跟远处听是不同的,这关系到一把琴的穿透能力问题。事实上也只是在较大的地方才能测试到琴的穿透力。在试某一把琴的过程中,用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一把琴拉上几首协奏曲那么去试。因为听久了一把琴的声音,耳朵的敏锐度会减弱,不利于鉴别音色的细微变化与不同。而且有些人会跟着乐器的发音而调整自己的演奏,那么就很难把提琴的真实声音拉出来。当然,试奏的时间也不宜太短。因为有些琴需要热身,特别是一些好的旧琴常有这个现象。假如你随便拉几弓就放下,这也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在试琴时,自己有些听觉困惫时,请别人来拉奏,自己坐下来听听也是很重要的。一般试琴的程序可以从G弦的低把位拉到它的高把位。然后,每一条弦都同样地做一次。看看这琴是否每一条弦的每个乐段音色都很均匀。然后,拉一段慢的旋律,一段快的片段,以检查这提琴的反应能力。再后,拉一下双音,以便了解它的共鸣效果怎样。通过以上这些试奏步骤,对它的情况应基本上有底了。如果你是在挑选高级演奏琴的话,如果再进一步,则可以与钢琴或其他乐器一起合奏。当然最理想的是与乐队一同试奏。以便更好地了解它的穿透力,它是否会被其他乐器的声音压倒与淹没。

如果有好几把提琴同时挑选,那就先简单拉奏一下,把最差的先淘汰出来。然后再将剩下的一两把或两三把音色各有千秋的提琴作进一步比较和鉴定。

在让别人拉奏或提意见时需要加以分析,自己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因为琴是你自己使用的。当然,假如个人由于经验及演奏水平不同,对声音的鉴别,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请一些有经验的人帮助试奏、试听,这都是必要的。毕竟,演奏的能力,对声音鉴别的能力,都要靠时间和经验才能逐渐建立起来的。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6 07:46

琴弓的种类可大致分为古旧琴弓、现代木制琴弓及现代碳化钢提琴弓。古旧琴弓以法国、英国及德国弓为琴弓发展之主流。现代弓则有世界各地的制弓家都在制作出好的作品。新科技产品的碳化钢(也称玻璃纤维)的提琴弓则最初由美国人发明,现在已逐渐普及流行,而且很多国家都有人在生产制作。

古旧提琴弓除了演奏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如要仔细探讨及研究其流派与分类,则是一门极有趣的学问。我们多数人在选择古旧提琴弓时基本上都是以其实演奏性能为考虑的主要因子。

近几年才面世的碳化钢提琴弓已渐渐被人们接受,但是它毕竟还没有经过足够时间的考验,人们对它的潜力,各种可能性都还在观察与试用阶段。大多数中上水准的演奏者批评这种塑料弓音色不够温暖,缺乏人性化的感觉。而木制的琴弓与木制的提琴一样,与它们的发展前途:会越来越好用,越用越好声。可是碳化钢类的塑料弓看不到有这种优点。

对多数人来将,挑选琴弓都是以良好的演奏性能及好的音色为主。以下几点意见相信值得大家参考: 1) 不要在挑选提琴的同时疫病挑选琴弓,这样做会使人陷入混乱,不知所从。因为每枝弓都有其自身的音色,在不同的琴上会起相助或相阻的效果。最简单的例子是:音色偏亮的琴弓适宜配音色偏暗的提琴,而如果提琴的音色偏亮就宜找暖色调的琴弓。所以我们应该在选好了提琴之后,根据所用的乐器的特色再去挑选适合的琴弓。

2) 一般地说,买琴弓所花的价钱是提琴价格的十分之一。例如你的提琴价值是2万元,那么选购的琴弓起码应在2000元以上。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精明的演奏者选用更高的价值比例来购买琴弓。因为好的琴弓不但在演奏性能上会给出很大的助力,同时也会帮助提琴发出更美好的声音,使琴的价值也随之提高。

3) 在试琴弓时,不但要请别人帮你拉奏,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试奏。因为每枝琴弓在不同的人受礼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某一枝弓在别人手中能发出好声音,并不能保证在你手中发出的声音也能一样好听。而且琴弓的拉奏感觉如何,还是以你自己的体会为最终标准。

4) 在试弓时,宜先拉慢的全弓,从弓根到弓尖再到弓根,细细地体会一下。这就较易监测到弓的稳定性和对弦的附着力(黏着力,也有人以"是否咬得住弦"称之)。好的琴弓从头至尾都会自然而然地贴在弦上。第二步便是测试琴弓的弹性。弹性比硬度更为重要,很多人以为琴弓一定要硬,其实是很外行的错误观点。偏硬的琴弓发音一定偏噪发毛,而且不易控制其弹跳。弹性好的琴弓弓杆要整体匀称,而不是一个"硬"字那么简单。当然太软的弓也是不宜使用的弓。

5) 要注意琴弓的重量与平衡度。小提琴弓的重量大多宜在58克-63克,中提琴弓的重量则在69克-74克,大提琴弓的重量则多在80克-84克左右,但是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演奏者可以有不同的偏好与习惯。有些乐队演奏员爱用较轻的弓,而独奏者也许选用较重弓。再者,新琴也许宜用略重一点的弓,而旧琴则正好相反。应该注意到弓的平衡度常比弓的重量更为重要。如果在天平上称来较重而提在手中不感觉到重,则就是其平衡度较好,如拿在手里感觉略重而称出来却不那么重,则它的平衡度也许值得研究了。

6) 另一个重要性能就是弹跳。一般地说弓杆圆及较软的弓较易弹跳。平衡点好的弓在弹跳时就会显示出它容易控制的优点了。这种好弓在拉奏跳弓时,它会自然地与演奏者配合,一点都不感到吃力,如果在演奏某些跳弓的乐段,演奏者要花较多的精神去控制及练习,那么试试换一枝好一点(当然很可能也要贵一点了)的弓也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请记住,很多人在挑选琴弓时把弹跳性能的好坏当作选择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一枝弓在演奏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拉平弓而非跳弓,所以除了弹跳性能外,其他许多重要的性能也应考虑和注意到。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6 07:48
1) 在购买提琴时,首先要知道自己心目中要的是什么。是要一个初学者使用的工具?还是要一个好声音的乐器?是职业需要的实用的好琴?还是在买提琴的同时也考虑作为一种古董来投资?考虑过以上各种因素,就可以决定买哪一种提琴了。

2) 心目中要有一个消费的范围,即你准备花多少钱来买琴。例如你只想买一把1000元的琴,就不要是试一万元的琴。否则会打乱你的买琴计划,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3) 在决定了自己所要的东西及价格范围后,选择最佳即最适合自己买琴的地方。

4) 假如你买琴是为了演奏使用或自娱为主,那么琴的工艺及声音是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牌子及产地可以放在第二位。有时候,一把声音好的提琴是出自流水线生产作坊。而有名气的制琴师也不是每一把琴都能令人满意的。

假如你买琴是为了投资保值,那么提琴本身的真伪及有否严重的残破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声音的重要性就退居到第二位了。一般地说,买初、中级的琴主要看使用演奏性能;专业用的高级演奏琴,主要是声学品质;而古董琴、大师琴则辨真伪与健康状况是最主要的因素。

5) 在买琴时,另一个要考虑的是:有没有质量保证期?可不可以退换或托卖?但是不管其他条件如何,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喜欢这把琴。因为这是你自己拉奏,自己欣赏。如你是以拉琴为业,那便更为重要。天天与自己心爱的乐器在一起,是人生的一个享受。否则便是长期的折磨。
作者: 回来火车    时间: 2008-12-6 13:10

如果能看完这些文章 

对小提琴的选购应该有一定的认识了

可是,买琴的水,依然很深呐!!!

再次谢谢楼主转载!


作者: 雨荷送香    时间: 2008-12-9 13:37

先收藏,好好学习


作者: 仰望深渊    时间: 2008-12-9 21:59
东府花园兄整合下这些理论简直就可以再出一本书了,资料之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佩服佩服。看到您提到黑龙江不知道您是哪里人氏,本人也是黑龙江的,莫非是同乡?希望以后有时间向您多请教,多交流。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7:46
以下是引用仰望深渊在2008-12-9 21:59:00的发言: 东府花园兄整合下这些理论简直就可以再出一本书了,资料之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佩服佩服。看到您提到黑龙江不知道您是哪里人氏,本人也是黑龙江的,莫非是同乡?希望以后有时间向您多请教,多交流。

仰望深渊兄您好!

久旱逢甘雨,论坛遇故知,人生之大喜事也!同为东北大汉,幸会幸会!我要向您多请教!

论坛上高手如云,强者如雨,我们初来乍到,学到很多知识。让我们互励互勉吧!

你的名字很有深意,呵呵……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8:11

《小提琴制作及其发声原理》

类比时代钟情于Hi End音响调整搭配,现以聆赏音乐为主。 提起小提琴,包括提琴家族(小、中、大提琴加以低音大提琴),就不能不提意大利琴,尤其是所谓克里蒙那(Cremona)的古琴,它们是所有演奏家、收藏家梦寐以求的名器,报纸上也常报导名琴拍卖的高价以及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必然俱备一把名琴,奸像武侠小说中的英雄配上宝剑,如虎添翼。 细数小提琴制作史 现在—-般的说法,最早的小提琴制作者Andrea Amati(1535—1611),更早的制琴师名字可以查到Carcarius(1500?)、Stephannis(1507 ?)等人,可惜没有留下作品。Amati家族传到Niccola Amati(1596-1684,Andrea的孙子),他10岁开始作学徒,1629年瘟疫流行波河流域,一年后Cremona市遭到细菌传染,两个月之内Niccola Amati的父母、两个姐妹、堂兄都去世了,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顾客也相继蒙主宠召,不久之后,提琴的市场需求又恢复了,Niccola发现他必须雇用家族以外的学徒来制琴,第一个学徒是Andrea Guaneri,接着Antonio Stradivari也进厂Amati的工作室,这师徒三个人创造了小煶琴制作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另外在Cremona还有Bergonzi家族和Ruggeri家族,其中Francesco Ruggeri(1620—1695)也是Niccola Amati的学生,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制造了下少大提琴,国内张正杰有一把所谓千万级名琴,琴背板不是正常的枫木而是Poplar(白杨),音色极美,Carlo Bergonzi也有一把小提琴在台湾。 小提琴与中提琴、大提琴,17、18世纪很快在欧洲流行起来,义大利各地也都出现了提琴制作师,其中著名的有Gasparo Da Salo(1540-1609)和Maggini在Brescia(1581-1632)(这些年份不一定准确,也可能是他们最早有作品的年份,不一定是出生和去世的身份),其中Brescia派的中提琴和低音大提琴比较重要,对以后的义大利琴影响也很大,到现在还有些琴在演奏家手中破使用。 威尼斯也是一个重要的提琴产地,Montagnana(1687-1750)的大提琴尤其受到演奏家的喜爱,几乎跟Stradivari一样重要,另外Pietro Guarneri(1695—1762)、CarloTononi(1675—1730)、Francesco Gobetti(1675-1723)、Santus Semfin(1699-1758)都是重要的制琴大师。MatteoGofriller(1659—1742)可能是Montagnana的老师,居然是20世纪才重新被人发觉出来,他的作品常被人误认为Andrea Guameri、Carlo Begonzi等人制造的。20世纪最有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卡萨尔斯(Casals)所用的CarloBergonzi(其实他没做大提琴)应该就是Gofriller所制造的,由这个故事可以合理的假设,以前许多古老的提琴(有很好的保证书)被鉴定错了。因为古董级名琴成为收藏或投资的对象,提琴监定也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正在法院中审理的最大案件,涉及的金额高达三仟万英磅,美国、英国许多重要的琴商都在被告之列,而台湾也有些小案件还没有了结。这些开保证书的琴商每天面对的是道德良心与现实利益之间的争扎。关于提琴鉴定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谈。再数一数意大利各地的英雄,都林(Torino)是重要学派J.B.Guadagnini是都林的祖师爷,从他父亲Lorenzo(1695-1745/50)开始到Paolo(d.194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世为止,Guadagnini家作提琴延续了250年,19世纪的Pressanda、Rocca,20世纪的Fagnola,部是拍 卖场中的宠儿,也是最近50年来涨价最快的琴(当然假货也特别多)。另外米兰学派(Milano school,找不到更好的翻译)的Grancino家族(中提琴、大提琴比较重要)也很重要,Testore家族还有一位叫Landolfi的制琴师;佛罗伦斯代表性的制琴师有Giorani Gabbrielle(1740—1770)、Carcassi兄弟Lorenzo和Tomasso(1750—1780) ;罗马的DavidTecchler(1666—1747,德国人)制造了许多很好的大提琴,他的琴外表保有相当强的德国风格,当然也混合了意大利琴的特色;Napoli(拿玻里)重要的制琴家族Gagliano,最早的Alessandro活跃于1700—1735年间,而他的两个儿子Nicolo和Gennaro名气也不小。米兰和拿坡里的琴在当时不是一流,它们是为音乐家订作的,声音大都很好,只是外表不是很精致。 再说小提琴的发声结构 话说小提琴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侧板组合成一个木头盒子,面板上有两个f孔,类似低音反射式喇叭箱,盒子内部空间体积和f孔会成一个低频共振点(以下简称Helmholtz共振),在它发声的时候可以加强低音域的音压(在小提琴上最低的基础音只能达到196Hz-200Hz)跟喇叭不同的是,小提琴除了少数死角以外,全身部可发音。在高传真喇叭系统上,绝大部分都有精密的分音网路,由不同的喇叭单体发出低频中频高频;类似的情况在小提琴身上,面板材质比较松软,只能发出中低频,而中高频则在背板和侧板,至于分音只有一支音柱,大概算是机械式的分音吧(也称不上网路)。令人惊讶的是小提琴居然有一只超高音单体在琴身外面,我们称作琴桥(Bridge)或称琴马,各位音响玩家部知道高音喇叭的振膜面积是很小的,直径3/4寸到11/2寸,小提琴身长14英寸(现代的标准355-356mm),要它发出漂亮的高音是要求过份了些,大部分的超高音(3000Hz-5000Hz以上)是在琴马上面直接幅射出去了(笔者以前在作琴桥,调整琴桥,不下数佰,也是最近才知道这个事实),一位美国业余制琴师Norman Pickring,也就是动磁唱头Pickling的老板,他说出了琴马在提琴上的功能。因为Pickring这位音响专家拥有一般制琴师不可能有的测试设备,有些提琴声音下正常或者不够好,不一定是琴本身的问题,如果提琴的零件装配(Setup)不正确或者配合不好的话,再名贵的意大利琴即使Stradivari也发不出好的声音。 琴桥在小提琴上不只传导琴弦震动的能量到琴身上去,也扮演超高音喇叭的角色,同时兼俱分音器功能,分配频率也分配能量。小提琴的Bridge尺寸大概足高3.3公分,宽约4.5公分,厚度大约0.45公分,然而却是一个多共振点的元件,这些共振也都传入琴身,它—方面是被动的发声,一方面又主动制造许多谐振,在乐器上我们称泛音。当然琴身本身出有许多共振点,基础音结合这些泛音就成为提琴特殊的音色。有趣的足玩音响的时候,追求原音再现失真越低越好,在提琴上来说泛音(就是失真)越丰富(Rich tone),音色(Timbre)越好。 前面提到捉琴的琴身是一个低音反射式的发音体,那么它的低音共振点(指内部空间和f孔)在那儿呢?乌克兰制琴师V.K.Lapty指出,285Hz是分辨音色的魔术数字(这是指意大利Cremona占琴的音色特点),当然这是—个平均数值,并不是说Amati、Stradivari、Guameri都是一样的音色。无独有偶,—位德国制琴师Schleske测试一把Stradivari 1712年的小提琴,结果是286Hz,当然一把琴包括琴桥、琴弦,甚至琴弓都可删出共振。 为什么小提琴G弦最低的音大约200Hz,而它的Helmholtz共振点要设计在285Hz左右呢?这又让我想起低音反射式喇叭箱的低音共振大都设在45Hz左右,而低量单体的共振频可能低至30Hz甚至20Hz(当然特别设计的超低音喇叭可能是例外),而小提琴琴板最厚的部份只有0.5公分,最薄的地方可能只有0.1公分,在大音量剧烈振动的情形,可能内部有效容积会放大,这个285Hz的共振点会向下稍微飘栘,而技术高超的演奏家可以充分的利用Helmholtz共振去得到他们想要的音色,这也是为什么技巧高明的人拉奏一把很便宜的提琴也可以发出很好的声音。虽然如此,提琴是还有国籍的,意大利琴并不比别国的漂亮,但音乐家无法拒绝它们的声音。 关于弓与琴弦 一般人的假设是马尾上面布满了鳞片有突出剌状物,与琴之间磨擦出声。实际上马尾表面相当平滑,我们利用的是它与松香之间有非常奸的结合力。而松香在温度稍微高于室温时会软化而带黏性,在磨擦生热的情况下,松香的温度可以在百分之一杪内提高华氏25—30度,也就是摄氏15度左右(例如室温20℃,上升到35℃)。热松香本身有—-个特性,在静态时有相当高的黏滞性,而动态时黏滞性降低,也就是说弓毛上的松香抓紧琴弦,直到琴弦脱离松香产生振动,而弓和弦之间又可平滑的运动。松香粉也可运用在舞鞋上,或者体操选手的手掌上。 提琴的爱好者可能有这种经验,冬天练琴时,好像手指冻僵,提琴好像也需要一段时间热身,声音才会变得正常。实际上是马尾上的松香需要磨擦加热到适合的工作温度。还有可能是开始拉琴的时候,琴弦(尤其是金属弦)敏感度很差,因为金属导热快,磨擦产生热很快传到整条弦上,所以要拉一段时间,让松香上升到正常的工作温度,弦的发声才渐渐好转。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8:23
[转帖]小提琴的四根弦的声音应该是什么样的?

在小提琴被演奏者施加能量發出聲音時,不同直徑不同重量不同拉力的四根弦發出類似調和的音質,即所謂的四弦音色平均,在未曾潤色(調整)的四弦(G,D,A,E)其本來面貌為何?也就是說弦原本的特性為何?容易產生何種偏差? E弦 在低音域(低把位)表情較為豐富,尤其與其他樂器一起演奏時可感受出來,在高音域有非常明亮即細緻精巧的聲音,如果柔軟的控制震動,聲音的清明性就會較凸顯。以上的特質容易產生音質單薄,刺耳,在高音(高把位)不容易發聲的窘況,尤其在泛音的表現上更為顯著。 A弦 柔軟的親和力和明亮輕快的音色,有較強烈低音,在高音部份變得較弱較柔,如果樂章裡要求較柔軟又有表情的音質,演奏A弦比演奏E弦來的效果好。這根弦是最容易產生鼻音的弦,在琴的構造或調整上的偏差是產生鼻音的原因。 D弦 這是根表情最豐富的弦,但聲音的焦距濃度色彩很難控制,在製作上稍有誤差聲音很容易蒙上一層霧水。這條弦和G弦比起來給人安靜祥和的氣氛,有些宗教的味道,如果說得露骨些,好像琴的魂魄就寄託在這裡。這條弦很容易流於沈悶,雖然是比G弦高五度的D弦但常帶著低音弦的包袱,如果它擁有A弦的氣味就會比較典雅精緻。 G弦 厚重是這條弦的特質,有些些的冷調,利用聲音的力量和深幽闡釋內斂的曲風是這根弦最拿手的。在低音域時非常幽暗沈重的讓人透不過氣來,在高音域有較開朗的表現。在高音域使用較大的弓壓或較快的運弓等演奏方式時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 G弦在高音域時常接不上D弦,甚至很難發出聲音,在低音域常常流於黑白色(沒有一點色彩)只有嗚嗚嗚的發聲,像是一間全黑的屋子,如果,如果這屋子裡點燃豆子般大的油燈,那可就全然不同了,雖然仍是黑漆漆但會有些朦朧給人些想像的空間。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8:36
[转帖]新手怎样选择练习用小提琴

小提琴具有四个特点:1、音色优美;2、音域宽广;3、音量大;4、能适应复杂技巧的演奏。它发出的声音即接近人声,又具有人声无法比拟的音域,有“乐器皇后”之称。 目前我国出售的小提琴,分为专业及普通使用两种,儿童小提琴属于后者。 选择小提琴要注意以下几点: 1.音响,包括声音和音色。要求音色纯净,清晰,悦耳,音量大,高银明亮,低银深厚而不闷,四条弦声音匀衡,共鸣时间长。 2.颜色,这没有统一标准。多为红色,红棕色,金黄色,黄色等,但均应要求美观悦目而不褪颜色。 3.表面光滑清洁,不含杂质。 4.琴头,琴身要正,直,不偏歪,左右匀称等。 5.面板要求文理正直,左右弧度一致。 6.背板要求花纹美观,密度适宜,纹理对称;整板或两板合起的都可以;左右弧度对称。 7.两“F”孔要求大小一致,长短相同,中间尖口一样;两孔左右对称。 8.黑白线要求曲线自然,不折断,接头看不出来;琴角黑白线要有蜂针。 9.琴头要和背板花纹相同。 10.指板要求与琴头胶合得好而且平直。 11.弦轴孔要求与弦轴倾斜一致,吻合。 12.马子要求纹理好,雕刻细致,左右对称;马脚与面板弧度吻合。 儿童小提琴,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有:1/16,1/8,1/4,1/2,,也有1/5的。购买时,最好由专业老师出主意,根据每个儿童的身高,臂长,手的大小,尤其小指的长短来决定。原则上是“买小不买大”。如果一把较大的琴给儿童勉强使用,对基础学习,音准的掌握,身体负重都有不利的影响。这是提供一个购琴大小的参考准则: 1/16琴:约为3——4岁之间使用。 1/10琴:约为4——5岁之间使用。 1/8琴:约为5——6岁之间使用。 1/4琴:约为7——8岁半或9岁之间使用。 1/2琴:约为10——11岁之间使用。 成人用琴的大小和上述道理相同,可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选用小一号的琴,不一定都用成人琴,尤其是业余爱好者,往往使用过大的琴,而影响了对这件乐器的掌握。 初学者篇 流有很多初学小提琴的人都认为,一开始乐器不要买太好,能发出声音就可以.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根据我自己教琴的经验,初学者对於音色的培养,往往会决定在刚开始学琴的时候,而一把发声较好的琴,也会使其在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建议初学者在购买乐器时,最好能由老师或懂琴的人陪同,或委托其代为选购,会比自己胡乱找一家店随便买,要来的恰当.现在问题来了,究竟要买那一种价位或那一类型的琴,才较为合适呢?首先您必须要考虑琴的Size究竟要买多大,小提琴有从1/8; 1/4 ;2/4 ;3/4到 4/4这几种大小.我建议最小也要从1/4的琴开使学起,1/8以下的琴因为太小,而会影响到其发声共鸣的构造.通常我们会用使用者左手的手长,和琴来做比较,看看手掌能否超过琴头.若超过,则再往下试一号,直到4/4为止.琴头能达到左手伸直时手掌的一半,就表示大小应该适中.目前市面上可供选择的琴的种类,实在非常的多.机械琴;半手工;纯手工....捷克琴;德国琴;法国琴;义大利琴;日本琴;韩国琴;大陆琴;台湾琴;实在是琳琅满目.对於初学者来说,我建议最好先挑大厂牌的工厂琴,如台湾的功学社,雅音,日本的suzuki,或捷克的Boehm,Mlnar.(我有帮学生挑过几把这个品牌的琴,还不错,价位也蛮适中的.) 这些牌子的琴,虽然不贵,但都有一定的品质在,不至於太差.价位多在一万至两万左右,而大陆琴我则比较不建议初学者使用,因为市面上的大陆琴品质差异太大,不容易买到真正好的大陆琴.另外在买琴时,也要注意所附的配件,一般来说弓,琴盒,松香都应该是附赠的,同时也要检查琴桥是否切好,弦是否该换新.当然和买其它的东西,一样能ㄠ就尽量ㄠ,如肩垫,预备弦....等.售后服务及维修也很重要喔!!! 进阶篇 这次我们要针对一般的手工琴的买法加以讨论,这类的琴价格多在五,六万~四,五十万不等,是一般拉琴的人可以考虑的价位.走进琴行裏您是否被挂在架子上各式各样的琴弄得头晕目眩,还是面对店员滔滔不绝的介绍时,感到无法招架,乱了方寸.希望接下来的这几篇相关的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当然买琴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站长我也不是所谓的专家,只是提供一些经验,和众网友们一起讨论讨论.要买一把适合自己使用的4/4琴,其难度是远远大过买练习琴的.因为从这里开始,你要面对的是更多样的选择,和更多种的价位.但首先你必须样先了解自己究竟需要一把怎样的琴,和要有怎样的音色.前面有提过小提琴有分机械琴,半手工琴,和纯手工琴.手工琴的音色和机械琴绝对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手工琴的声音比较有弹性,张力也比较大,传声的范围也比较远.另外在外形上,手工琴的刀工也远细於机械琴.最明显的部位就是在琴头,它的立体感会差很多,大家不妨多注意一下,应该很容易就能辨别其不同.其次就是琴身的纹路,手工琴因为是以人工的上漆方式,因此木质本身的纹路较容易显现.但要注意的是,不是纹路越多或越密就是越好的琴,这只是一种参考的方式而已,琴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通常对琴音色的判定,是很主观的.每一个人对音色的喜好都不一样,所以买琴最好是要亲自去挑选,而不要委托他人代购.有许多人都认为国外购买的琴,品质会比较好, 但事实上并不一定,而且气候的差异会对琴造成不小的影响.因此最好是能在使用地购买,比较不会出问题.此外买琴时最好有两个人以上一起去,因为琴的音色及传送的 远近度,在拉琴的人通常比较无法听出来.所以需要有人从旁协助,站在不同的角度及距离,给予其意见. 目前市面上的手工琴,来源非常多,有:捷克,德国,法国,意大利,中国....等等,台湾也有 师傅在做琴.而价钱的范围也很广,因此在买琴前,最好先决定自己的预算,再著手 开始找.记得一定要多挑,多试,才会比出真正的好琴.若您想要买一把超过五十万 以上,甚至是百万以上的琴,则您所要具备的知识,又不止这些了。 最后我想要提醒大家,买琴最好要找信用度高,且有登记营业,拥有店面的乐器行买。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8:40
如何鉴定小提琴的品质 (转载)

如何鉴定小提琴的品质 ?对于小提琴使用者来说, 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鉴别一只琴的品质。 重量:重量反映出提琴音板的厚度, 过重的琴声音暗哑, 过轻的琴声音发空, 而且容易产生变形。 音孔:两个音孔的形状和位置不仅体现了制作者的风格, 而且影响到声音。 与声音关系较大的因素是两个上小珠间的距离, 音孔长度和度。 弧度:这是提琴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 较低的弧度使声音深而大, 这样的琴受湿度影响相对较小, 弧度过度的低会造成音色缺乏品味。 高弧度的琴音色甜美, 但缺乏穿透力, 过度高耸的弧度会使面板抵抗不住来自琴弦的压力, 造成指板下方的弧度继续隆起。 另外还要注意观察琴板边沿弧度隆起的缓急程度, 隆起较缓的弧度造成发音敏感, 但音色单调。 样式:多数优秀制作家在样式设计上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例如斯坦纳,阿玛提,斯特拉第瓦利,瓜乃利等人。 他们的样式都相对完整, 自成体系, 给后人带来深远影响。 从演奏者的角度看, 琴肩部的曲线形状还关系到拉奏起来是否方便, 尤其是中提琴。 木材: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面板用料是鱼鳞云杉, 要求年轮顺直而均匀, 早材和晚材的比率要适度, 这关系到木材的软硬度。 垂直于年轮的木射线越多越好。 背板用料是枫木,比重要高, 木射线要发达, 而美丽的花纹与声学品质无关。 油漆:除了美观以外, 理想的油漆应当具备持久的柔韧性和较薄的漆层, 其声学作用使琴声柔和丰润, 而且经过长期使用越发漂亮。 硬而脆的漆在使用中会成小块破碎, 其声学作用使琴声刺耳。 古琴油漆因外来磨损及其自身性质, 呈现出特有的外观。 仿古油漆如果做得真实而艺术, 同样能达到赏心悦目的境地。 工艺:琴头旋首, 音孔, 鑲线和琴边都是有关工艺的重要部件, 在同一只琴上应当风格统一。 意大利风格的工艺往往线条自由, 造型生动, 让人很喜欢观赏。 外部装配:良好的装配能让演奏者感觉舒适, 糟糕的装配能毁掉一只好琴的声音。 以下是关于装配技术的简要说明。 弦长:弦长等于琴颈长度加上码桥线长度, 码桥线长度是指琴板上边缘到码桥处的距离。 这两个长度的比率在小提琴和中提琴上是 2:3, 在大提琴上是不是7:10。 小提琴有效弦长是328毫米, 琴码到拉弦板之间的距离是有效弦长的六分只一。 中轴线:从弦枕, 指板, 琴码,拉弦板到尾钮构成一条中轴线, 这条线的正直保证了琴的自由振动。 音柱:音柱的尺寸,木材,位置和修验工艺都影响琴的振动。 从右音孔能看到音柱在琴码的后面,间隙相当于琴码的厚度。 音柱与两块音板的接触应当严密, 可以用牙医的小镜子查看, 音柱顶住两块音板的松紧程度会相应改变琴声, 修理工艺粗糙会损伤面板内側, 可能造成裂纹甚至穿孔。 琴码:琴码要立在桥线上, 微微向后仰。 琴码高度受弦夹角, 弦与指板距离以及弧高的影响。琴码各方向的尺寸都对振动产生影响,修削琴码需要的耐心和精确度远超过制作琴箱和琴头 弦枕:弦枕要做到光滑圆润,不刺激左手,弦在上面匀顺地过度,弦直径的三分之一落入弦枕槽里。 指板:指板的弧度自上而下是统一的, 即弧度半径是一样的,手工操作做到这点并不容易,纵向下凹要变化多端均匀,尺寸适当,才能保证振动弦不碰指板,左手按弦有舒适的深度感。 弦槽匣:过窄的弦槽匣会使两根外弦受到磨擦。弦轴孔位置不正确会造成弦轴磨弦现象。精细绞验的弦轴和轴孔配合严密,弦轴可以随意转动和停止。以上几点都处于正确状态,琴才能发出正常的声音。长期使用,气候变化和外来损害都可能造成某一方面失衡,琴应该经常让制作师检查。 以下是为鉴定一只提琴而来自于经销商的几项服务。 提琴证书:证书中要注明这只琴的制作人和制作日期等信息,並详细描述此琴特征,甚至附带照片。可能还会记录此琴的尺寸和现状,但不会注明市场价格和当前拥有人。落款是出具证书人的签名。 附带证书:这上面记载此琴的历史,以往的拥有者,历次转手时的价格。签发人同时此琴会很有关系,一般都是经销商,演奏家或收藏家。 估价书这上面评估此琴的当前市场价格,还包括对此琴的描述或附带其他与此琴相关的证书。 保险估价书:这是赔偿一只琴时在价格方面的依据,此价格一般会高于此琴的当前市场价格。此证书中还包括对这只琴的描述,现状评估和当前拥有人。不同于一般证书的是,这份估价书需要象市场汇率一样随时更新。 费用:这些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既有固定的也有按照被评乐器价值百分比收取的。口头评估就不贵了。另外收费标准也与评估人的职业水准和名望成正比。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8:43
手工小提琴制作材料枫木(转载)

枫木分软枫和硬枫两种,属温带木材,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直至台湾,国外产于美国东部。木材呈灰褐至灰红色,年轮不明显,官孔多而小,分布均匀。枫木纹里交错,结构肾细而均匀,质轻而较硬,花纹图案优良。容易加工,切面欠光滑,干燥时易翘曲。油漆涂装性能好,胶合性强。主要用于板材类贴薄面。 枫木(MAPLE),属槭树科、槭树属,故亦称槭木,在全世界有150多个品种,分布极广,北美洲、欧洲、非洲北部、亚洲东部与中部均有出产。枫木按照硬度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硬枫,亦称为白枫、黑槭,另一类是软枫,亦称红枫、银槭等。软枫的强度要比硬枫低25%左右。因此在使用面及价格上硬枫要远优于软枫。而枫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产自北美的糖槭(ACERSaccharum)和黑槭(A.nigmum),俗称“加拿大枫木”,加拿大国旗中就有枫叶的图案。是木材硬度适中,木质致密,花纹美丽,光泽良好,而且木纹中常现鸟眼状或虎背状花纹,是装潢用的高档木材。枫木(槭木),在美国和欧洲有悠久历史,早期槭木灰作为肥皂使用,在20年代,槭木是飞机螺旋桨的用料,直至如今,槭木仍是家具、地板、运动器材的高档用材,另外糖槭的树液是制取糖的原料,槭糖是蔗糖不可比拟的,在加拿大的“槭糖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枫木在我国也有广泛的分布,南至云南,北至东北均有出产,如东北生产的色木就是其中一类,在我国历来是纺织厂的纱锭和皮鞋厂的鞋楦的专用木材,当然由于产地差异和品种差异,有的国产枫木材质偏软,结构疏松,花纹不明显,光泽差,与欧美产的槭木有差距。但是我国也有一些品种的质量与舶来品相近的,质量好,尤其是部分板材也有鸟眼状和虎背纹,这就是枫木中的上品了。 枫木,不仅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葩,也是建筑装饰的良材。 颜色:乳白到本白。有时带轻淡红棕色,西部木材多数呈淡灰棕色。特征:木材紧密、纹理均匀、抛光性佳,偶有轻淡绿灰色之矿质纹路,易涂装。 木质:强度适中,质量木质细腻。 用此品种铺装地面,舒适、温柔、明亮、大方。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8:46
手工小提琴制作材料云杉(转载)

【学名】Picea asperata Mast;spruce 【别名】粗枝云杉、大果云杉、粗皮云杉、白杄等; 【科属】松科,云杉属。属于针叶树的一类,通常有线条分明的年轮,与季节性山地气候保持一致. 【时代】侏罗纪—全新世; 【产地】云杉为中国特有树种,以华北山地分布为广,东北的小兴安岭等地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株高可达30米,树冠广圆锥形。我国有17种9个变种。多分布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和陕西西部海拔3200米以下。 【概述】 松科(Pinaceae)云杉属的总称。 常绿乔木。树干端直。中国是云杉属植物最多的国家,共16种9变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及台湾的山地及亚高山地带,尤以横断山地区种类最多,木材蓄积量丰富。云杉属植物最早的化石发现于美国西部及日本的晚白垩纪地层中。第三纪末至第四纪更新世因红皮云杉全球性气温下降的影响,使云杉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向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扩展,种类增加。后随冰川的退缩和气温的回升,分布区又逐渐缩减,繁衍至今,形成了现代的分布格局。在中国秦岭以南及东南部的平原和西南部的低山地区的晚更新世沉积物中发现了云杉的花粉及球果。云杉为耐阴性较强的树种,喜寒冷与冷湿的气候,在高纬度的寒带、寒温带至低纬度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亚高山与高山的阴坡、半阴坡和谷地形成纯林,或与冷杉、落叶 松、铁杉和某些喜冷凉气候的松树及阔叶树组成针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云杉树干高大通直,节少,材质略轻柔,纹理直、均匀,结构细致,易加工,具有良好的共鸣性能。可供建筑、飞机、乐器(钢琴、提琴)、舟车、家具、器具、箱盒、刨制胶合板与薄木以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 许多云杉树的特征具有下垂的枝,整颗树层层排列。直挺的针状叶呈螺旋形围绕着茎,长度为 2 ~ 3 厘米。叶从椿处长出来,如果脱落,椿便会保留下来。木质球果悬吊着,卵石形成圆柱形,有向内弯曲的苞片,当球果成熟时,这些苞片会张开以让种子脱落。云杉为高大乔木的针叶树种,高约45m,胸径lm,树冠为狭圆锥形,树皮灰色,呈鳞片状脱落,大枝平展,小枝上有毛,一年生枝黄褐色。叶四棱状条形,弯曲,呈粉状青绿色, 先端尖,四面有气孔线,叶长1~2cm,叶在枝上呈螺旋状排列。花单性,雌雄同株,5月开花,10月球果成熟,具有周期性结实现象,一般4-5年出现1次丰年,歉年的种子品质差,发芽率低。种子千粒重3.6-4.6克,每公斤种子250000-350000粒,发芽率20-45%。种子用麻袋普通干藏,2-3年后发芽率降低8-15%,低温密封干藏,5年发芽率只降低5%。 【种类及分布】 全世界云杉属约40种,分布于北半球。中国约有20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以及台湾等地。根据叶形及气孔线情况可分为 3组,即云杉组、丽江云杉组和鱼鳞云杉组。云杉组叶横切面四方形、菱形,四面有气孔线,气孔线条数相等,或近相等,包括白皮云杉、鳞皮云杉、粗枝云杉、红皮云杉、白杄、青海云杉、雪岭云杉、新疆云杉、青杄、大果青杄、台湾云杉、长叶云杉等。丽江云杉组叶横切面近方形、菱形或扁平,叶上面每边的气孔线较下面多 1倍,叶下面无气孔线,包括丽江云杉、紫果云杉等。鱼鳞云杉组叶横切面扁平,下面无气孔线,上面有两条白粉气孔带,包括鱼鳞云杉、麦吊云杉、西藏云杉等。 主要树种有: 白皮云杉(P. aurantiaca)树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四川康定附近。垂直分布海拔为2600~3700米,以海拔3200~3400米为常见,多为散生,或与川西云杉、鳞皮云杉混交,数量不多。 鳞皮云杉(P.retroflexa)树高45米,胸径达1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四川康定、雅江、新龙、丹巴、大金、小金、理县、茂汶、青海斑马等地。垂直分布海拔为2100~4100米。常与紫果云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紫果冷杉混生,或形成小片纯林。 粗枝云杉 (P. asperata)树高达45米,胸径达1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陕西西南部、甘肃东部及白龙江流域和洮河流域、四川岷江流域上游和大小金川流域,海拔2400~3800米地带。常与紫果云杉、岷江冷杉、紫果冷杉混生,或成纯林。 红皮云杉 (P.kor-aiensis)树高30米以上,胸径60~80厘米)。分布于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吉林山区,长白山区,辽宁昭乌达盟地区,内蒙古多伦及锡盟种畜场海拔 400~1800米地带。在东北常与红松、鱼鳞云杉、臭冷杉、、白桦、紫椴、色木、水曲柳等混生成林,间有成片纯林。朝鲜北部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白杄(P.meyeri)树高达30米,胸径60厘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山西(五台山区、管涔山区、关帝山)、河北(小五台山区、雾灵山区)、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垂直分布海拔为1600~2700米。常组成以白杄为主的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伴生树种有青杄、华北落叶松、臭冷杉、黑桦、红桦、白桦及山杨等。 青海云杉(P.cras-sifolia)树高达23米,胸径30~60厘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祁连山区、青海(都兰以东西倾山以北)甘肃(河西走廊及靖远、榆中、夏河、卓尼、舟曲)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内蒙古大青山海拔1600~3800米地带 常在山谷和阴坡组成纯林。 青杄(P.wilsonii )树高达50米,胸径1.3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内蒙古(多伦、大青山)、河北(小五台山、雾灵山)、 山西(五台山、管涔山、关帝山、霍山)、 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甘肃中部及南部洮河与白龙江流域,青海东部、四川东北部及北部岷江流域上游等海拔1400~3000米地带,为国产云杉属中分布较广的树种之一,常成纯林或与其他阔叶树混生。 大果青杄(P.neoveitchii)树高8~15米,胸径50厘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天水及白龙江流域海拔1300~2000米地带。散生于林中或生于岩缝,现此林木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和繁殖。 新疆云杉(P.obovata)树高达35米,胸径60厘米。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及东南部海拔1200~1800米,常在河谷两岸形成带状纯林,或在阴坡下部与新疆落叶松混生。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雪岭云杉(P.schrenkiana)树高35~40米,胸径70~100厘米。在新疆天山及昆仑山西部均有分布,常形成纯林。台湾云杉(P.morrisonicola)树高达60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中国特有树种,产于台湾省中央山脉海拔2500~3000米地带。常组成或单纯林。 长叶云杉 (P.smithiana)树高达60米,胸径达1米以上。分布于西藏南部吉隆等地海拔2400~3200米地带。自尼泊尔向西至阿富海拔2300~3600米地带也有分布。常组成混交林或纯林。 丽江云杉(P.likianensis)树高达65米,胸径达2.6米。产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垂直分布海拔为2500~4000米。组成纯林或与其他针叶树组成混交林。川西云杉(P.likianensis var.balfouriana)树高达40米,胸径达1米。产于四川西部和西北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垂直分布海拔3000~4000米。多组成大面积纯林或与其他针叶树组成混交林。 康定云杉(P.likiangensis var.montigena),中国特有树种,但数量稀少,产于四川西部康定折多山海拔3300米以上地带。 黄果云杉(P.likianensis var.hir-tella)产于四川西部巴郎山、康定大炮山及九龙、西藏东部类乌齐等地,海拔3000~4000米地带。混生于川西云杉林中。 林芝云杉(P.likia-nensis var. linzhiensis) 树高达50米,胸径70~100厘米。产于西藏东南部、 云南西北部、 四川西部海拔2900~3700米。组成纯林或与其他针叶树混生。 紫果云杉(P.purpurea),树高达50米,胸径达1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四川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地区,经夹金山而延伸至贡嘎山西坡,甘肃榆中及洮河流域、青海西倾山北坡,垂直分布海拔2600~4000米。能组成纯林或与岷江冷杉、云杉红杉等针叶树混生成林。 鱼鳞云杉( P.-jezoensis var.microsperma)树高达50米,胸径可达1.5米。分布于东北大兴安岭至小兴安岭南端及松花江流域中下游。海拔为300~800米。常与红皮云杉、臭冷杉、红松、蒙古栎、白桦、核桃楸等混生成林,或间有小片纯林。苏联远东地区、日本北海道也有分布。 长白鱼鳞云杉(P.jezoensis var.komarovii)树高20~40米,胸径达 1米,产于吉林东部及南部山区海拔 600~1800米地带。常组成针叶林或针叶树、阔叶树混交林,常见的伴生树种有臭冷杉、杉松、红皮云杉、红松、岳桦、白桦、水曲柳、蒙古栎、色木槭等。朝鲜、苏联也有分布。 麦吊云杉(P.brachytyla)树高30米,胸径达 1米。中国特有树种,产于湖北西部、陕西东南部、四川东北部、北部及岷江流域上游、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生于海拔1300~3200米,常与青杄、云杉、铁杉、冷杉混交或散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中。 油麦吊云杉( P.brachytyla- var.complanata)树高达40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中国特有树种,产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西南部(松潘以东、汶川、宝兴、洪雅、峨眉、峨边、马边、雷波、金阳以西)、西藏东南部,海拔2000~3800米地带。在四川西部常生于、铁杉、云南铁杉为主的针叶树混交林中,或在局部地带形成小片纯林。在云南则与云南铁杉、丽江云杉等树种混生或成小面积纯林 西藏云杉 (P.spinulosa)树高达60米,胸径可达 1米以上。产于西藏南部(亚东、吉隆等地),海拔2900~3600米。不丹、锡金、尼泊尔也有分布。常组成纯林或与其他针叶树阔叶树混生。 此外,在中国引种栽培欧洲云杉(P.-abies)和日本云杉 (P.polita),前者在江西庐山及山东青岛生长良好。后者在山东青岛、浙江杭州、四川理县米亚罗等地生长一般。 【习性】 云杉耐荫、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生长缓慢,浅根性树种,喜空气 湿润气候,喜生于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也能适 应微碱性土壤,喜排水性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 【繁殖栽培】 云杉以播种繁殖。云杉种子休眠习性不一致,有的需要短期低温层积,一般经过45度始温浸种24小时消毒催芽后播种即可。云杉种子发芽的有效温度为8度,适宜早春播种。由于苗木自然死亡率较高,适当密播,撒播,每亩播种量7-9公斤,拌沙覆土0.3-0.6厘米,盖草或薄膜,播种后7-15天幼苗出土。幼苗对干燥的抵抗力弱,耐阴湿,应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对阳光抵抗力弱,接草后应架设荫棚,以避免日灼危害。苗木生长缓慢,一般当年不进行间苗。幼树期易受晚霜为害,故多设荫棚、栽植在高大苗木下方,冬季进行保护防御。云杉不易移植,多采取带土移植,移植时应仔细 操作,减少对根系和枝叶的伤害,以提高成活率。云杉生长速度缓慢,10年内高生长量较低,后 期生长速度逐渐加快,且能较长时间 地保持旺盛的生长。栽培过程中需要通过养护保持云杉的 良好树形,形成树形端正,呈圆锥形,枝叶茂密、上有顶枝、下枝能长期生存,不露树脚的形态 。 【生物学特性】 云杉耐荫能力较强,在林冠下可忍受光照不足达25年之久。在侧光庇荫条件下天然更新良好,在小片火烧迹地和林中空地上天然更新幼树较多,但在稠密的林冠下更新不良。对气候要求不严,多分布于年平均 4~12℃、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年相对湿度60%以上高山地带或高纬度地区。抗寒性较强,能忍受-30℃以下低温,但嫩枝抗霜性较差。在气候温和而又湿润的条件下,在酸性至微酸性的棕色森林土或褐棕土生长甚好。四川、新疆林区每公顷蓄积量超过1000立方米,西藏林区超过2000立方米。云杉多系浅根性树种,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约有3/4以上根系集中分布于表层中。在进行强度后,容易发生风倒现象。结实年龄一般为30~40年,60~120年为结果盛期,大致每4~5年出现一次种子年。四川云杉林木每公顷平均产种量40千克左右,一般9~10月球果成熟,种子借风力传播的距离约为母树树高的2~3倍。 【园林用途】 云杉的树形端正,枝叶茂密,在庭院中即可孤植,也可片植。盆栽可做为室内的 观赏树种,多用在庄重肃穆的场合,冬季圣诞节前后,多置放在饭店、宾馆和一些家庭中作圣诞树装饰。 云杉叶上有明显粉白气孔线,远眺如白方缭绕,苍翠可爱,作庭园绿化观赏树种,可孤植、丛植或与桧柏、白皮松配植,或做草坪衬景。有欧洲云杉、青海云杉、青杄、日本云杉、台湾云杉、西藏云杉、新疆云杉、雪岭杉、油麦吊云杉、鱼鳞云杉等等。 木材通直,切削容易,无隐性缺陷。可作电杆、枕木、建筑、桥梁用材;还可用于制作乐器、滑翔机等,并是造纸的原料。云杉针叶含油率约0.1~0.5%,可提取芳香油。树皮含单宁6.9~21.4%,可提取。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9:01
手工小提琴制作材料乌木 (转载)

乌木是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并非是非洲大陆地面上活的黑色木料。它是两千年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故又称“炭化木”。 News_content " 神奇的三星堆乌木与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物一样,是四川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活化石之美称。 乌木是川人对阴沉木的俗称,并非是非洲大陆地面上活的黑色木料。它是两千年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故又称“炭化木”。 乌木主要分布在四川四条大江及其支流区域。经多位乌木爱好者取样作炭十四同位素测定,大多数乌木的年代为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 可见乌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外固和内固之力,使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难怪外国人参观后,惊叹为“东方神木”。 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是乌木最集中的出产地之一。经中国地质大学检验中心炭14测定,其乌木年龄为3200土50年。本人收藏的各种乌木距三星堆只有10公里远。 乌木的种类繁多,有:麻柳树、青冈树、香樟树、楠木(金丝楠木、小叶楠木)红椿木、红豆 彬、马桑、黄柳木、黄柏、槐木、檀木等。一般带有香味和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乌木。在德阳市绵远河一带还发现3米直径的大乌木,可见远古时代生态环境 是多么美好、壮观。 乌木本质坚硬,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其切面光滑,木纹细腻,打磨得法 可达到镜面光亮,有的乌木本质已近似紫檀。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是制作艺术品、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 考古学家通过三星乌木复原当时的生存环境破译了三星堆出土了大量大象牙之谜。正是乌木的灵性,故宫博物院的老师测出乌木还有显著的促进血液循环,延年益寿的功能。蜀人视之为辟邪纳福之宝。 由于乌木为不可再生资源,开发量越来越少,一些天然造型的乌木艺术品极具 收藏价值。 释名: 乌木、乌文木。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有解毒,亦治霍乱吐利。取木片研为末,温酒冲服。 乌木的主要产地 产于中国海南、广东、云南等地。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0 09:07
小提琴的构造(转载)

小提琴的主体部分呈椭圆形,中间是空的,中央略鼓起,这叫琴身。琴身由面板和背板,还有侧板所组成。在面板上开有两个呈f形的共鸣孔,因此取其形状就称为f孔。 小提琴背板的大小和形状,与面板完全相同,上半部比下半部小,在中央的左右侧切削成向内侧凹的C型。背板表面的中央呈拱形。这种隆起的拱形是用带圆弧的圆刨刨削而成。总之,表面突起,而内面下凹。通常,大多数的背板并不是用一块板制成的,而是由两块板胶接而成。而且把胶合的地方叫拼缝线。好的小提琴背板大都是用槭木制成的。 面板必定是用云杉制的,与背板一样,一般也是用两块板拼接制成。在面板的上端和下端有切口:上方的切口插入琴颈,下方的切口插入尾枕。 面板也带有弧度,这个弧度将影响声音的强弱。当隆起较高时,声音明亮而柔和。当隆起适度时,发的音较强。 侧板用很薄的槭木制成,只用胶把它与面板和背板粘接似乎还不够,所以还要用各种方法增强它与面板和背板的粘接面。首先在侧板的上下用胶粘一条衬条,这样与背板和面板的结合就较稳固。其次,在侧板C形弯曲的内侧两端装有很轻的木块。通常这种角木是用柳木或云杉木制成的,用以连接、固定侧板。 在面板和背板表面周围的边缘上雕有细细的沟槽,用很细的黑白两种颜色的木条镶嵌在里面,做得与面板和背板一样平,这叫嵌线。除了装饰作用外,这条嵌线主要是防止面板和背板在这些部位受伤。 低音梁在小提琴制作中起很大的作用。低音梁是用精选的云杉木制成的,其长度必须至少为琴身长的三分之二(现为九分之七)。低音梁装在面板的左侧,略斜。低音梁的作用是支撑马子上弦的压力,同时使面板整体均衡地振动。 以前的低音梁大多数短而薄,较低,而19世纪初的提琴制作家为了发出漂亮而结实的声音,经过实践发现,低音梁要比较长,略高,略宽些较好。但是必须要注意,任何低音梁并不是永久都能起到这种作用的。特别是对于古琴,大约经过20年,表明它的寿命到了。据说是低音梁的张紧力随着时间而逐渐消失。与此同时,面板的张紧力也当然随之消失。当低音梁和面板的力量较小时,声音就变弱,就发不出辉煌的声音了。使用金属线时,这个过程就更快,约5年就必须调换低音梁了。 制作新的低音梁非常困难,并不是说所有的小提琴制作家都具这种知识。对于小提琴制作来说,低音梁的制作必须要有最丰富的经验和专门知识。 对于音质而言,更重要的可以说是音柱。音柱是用云杉木制成的小圆棒,在马后侧几毫米处,装在面板和背板之间。法国人把它叫做"灵魂",这真是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因为一把琴经过提琴制作师的精心制作,直到最后,由制作师给其装上音柱后,才可以演奏。就像是制作师最后赋予小提琴"灵魂",小提琴才会发出具有灵性光辉而充实的声音。没有音柱的小提琴就像"敲击壶那样"发出空虚的声音,也没有穿透力。 对小提琴来说,音柱的直径约六毫米。音柱的位置对声音的质量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只要把音柱移动极小,几乎觉察不到的距离,就能够使小提琴的音色有各种细微的变化。为了要找到正确的位置和理想的音色,小提琴制作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听觉。此外,制作者本身必须是出色的提琴演奏者。


作者: zyw8000    时间: 2008-12-10 10:18

楼主不但自己广学博览对提琴研究得颇为深刻,

还将这许多好贴转发到坛子上让大家共享得益。

此心可鉴,此举可赞!偶对楼主之热忱深表敬仰!

人性中最可贵之一诚如楼主之胸襟宽广古道热肠。

楼主好贴!赞~~~!赞~~~~!赞~~~~!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1 06:31
(转载)小提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乐器作者:莎贝达 写出这标题,我考虑了几年时间。如果改为,“在我心目中,小提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乐器”,谁也挑不出毛病。但去掉“我心目中”,就必须找出一点客观理由来,当然主观的还是为重,实际上我的哲学也属于叔本华的那一套。尽管写了很多看似随意的帖子,但自认为还是字斟句酌的。尽管可能过一段时间会感到自己的观点幼稚,但那也是我曾经比较认真地想过之后才说的。 从声音上讲,中国古人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喉。可是小提琴的声音不但最接近人声,而且已经超越了人声,甚至歌唱家们都在向小提琴学习,去模仿小提琴。说钢琴是乐器之王,小提琴是乐器之后,是一个很好的比喻。但听惯了小提琴的人,听钢琴会觉得声音非常机械,不够人性化,这是音色和律制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因而,从声音上讲,小提琴应为乐器之最。 从外观上讲,小提琴符合人体工学原理,腰部的出现是为了方便拉奏逐渐改进而来的,但定型后的小提琴,怎么看,怎么会让人联想到人的形象。一个歌唱家的生理器官,几乎都在小提琴上若隐若现地存在。男人会想到它是歌唱的维纳斯,女人会想到是最美的音乐男神阿波罗。笨重的钢琴会让你想到什么呢?骄横贪婪的人间国王? 从科学上讲,小提琴的设计符合黄金分割原理,越分析越惊叹于这是上帝赐给人间的礼物。就像金字塔等古迹,现代人感到当时怎么会设计的那样科学,于是猜想到是外星高级文明所为。很多自然科学家走向了小提琴的研究,并成为高超的制琴师,比如中科院的施安顿老先生。 从材料上讲,它是让人类感到最亲近、最自然的木头的组合。两三块木头,加上配件,不到一斤重。而钢琴简直就是一堆钢铁,不找4个专业搬钢琴的人,你竟然丝毫移动不了它。小提琴的漆面,在不同的光线、不同角度下会泛出各种各样的光彩,足以让你眩晕。我多少次都萌生像人体摄影家一样,为小提琴拍系列的艺术照片。四条琴弦只是一点点缀,总体的感觉是温暖。难怪有的小提琴家连睡觉、走路都抱着小提琴。 从练琴上讲,它使你必须调动全部的听觉注意力,使你跟音乐艺术直接接触。它直逼你的潜在的音乐内核,一点也含糊不得。因而一个小提琴初学者必然是拉得很难听,而钢琴就未必。它是安徒生童话里的天鹅,但对于不很熟识它的人只能是丑小鸭。因着它的声音精确和变化的要求,使你练琴几乎没有止境,也使练习小提琴可以像练气功一样对人的身心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即便我可能一辈子拉不好,我还是要练习它。这个过程对于我奇妙无比。 从价值上讲,他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令人惊叹。很多人家里宁愿放一个价格不菲的插了鸡毛掸子的坛子,而不愿意摆设一把小提琴,这就让我感到有些诧异,当然人各有所好。还有摆放各种偶像用以顶礼膜拜的,这也让我感到诧异。我想即使一个不拉琴或拉到半途而废的人,家里存放一把小提琴也会比别的能给你带来吉祥,假设偶像膜拜还有心理作用的话。另外世界上最昂贵的小提琴,其价值已经赶上一架飞机的价格了。小提琴是一件越老越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手中的琴,是一把材料、工艺差不多的手工琴,即便不是10万8万的大师琴,经过多少年以后,也会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时间会给你带来价值。当然如果每天都能拉,就会更好了。也许你的孙子是主要受益者,可我们现在是谁的孙子呢? 对于我而言,人到中年,未来的生活之路似乎一目了然。我庆幸我喜欢上了小提琴,并对小提琴有所了解。它带给我的不只是这些,它对于我是一个永远也达不到的彼岸,而我在追求着它,因而小提琴对于我的一生,还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说到这里,不免有些悲哀,但实质上人的一生到头来都是那么回事。花早晚要落,草也早晚要败。在大水中抓住稻草,并赋予它意义,是苦难人生的本质。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1 06:39

非常喜欢莎贝达的文章,简易耐看,真挚流畅中见出蕴意深厚。他对小提琴的眷恋感人至深,影响到很多人像他一样爱上了小提琴,爱上了生活,学会了怎样去爱别人。

如果没能那些“二楞子”抬杠的话,老莎的话每一句都说得那么熨贴。我一直都想说这句话,可考虑到其他同志的想法,也就不好意思说。我记得在有本书里林耀基大师说,学小提琴的人耳朵不好还可以去改键盘。还有就是梅纽茵大师说,如果没有小提琴家,那么钢琴家那真是满天飞。 每每看到好东西,忍不住要和论坛的琴友们一起分享快乐!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1 07:11

小提琴的修养(转载)

作者:莎贝达

文章的开头异常重要,往往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整个文章的风格。写博客也是这样。如果开始就奠定了一种风格,以后很难改变。即使变化也很不自然,关心你的人也会感到不习惯。我的写博,开始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学习记录、随意地联想、也尽自己的所能回答朋友的问题,结果一个学习的人被大家看成了老师,自己也就变得一点也不会说话了。多少次想停下来,换一种方式说话,结果竟不能够。不信你看,这个帖子这样开始,将会写成什么样。

网友菜农应该是俺的一个同路人,从他的文章中,常常能得到共鸣。一个很正常的人在官场那样的地方,必然会产生无厘头的东西。实际上王朔、王小波的小说是在更广的角度上产生的作品,但本质是一回事。王朔的方式是:“我***,装啥呀?”;王小波的方式是:“皇军好啊,不杀人,不抢粮食”。更多的时候,我佩服这两个人的勇敢、勇气。除此之外,曹雪芹小说的本质也是如此。他不能像议员那样直抒胸臆,只好拐弯抹角,结果反映出更多的东西,文化层面的、政治层面的,甚至人类的命运、宇宙的状态等。卡夫卡,算了,跑题了。我是说这个菜农啊,让俺谈谈小提琴的日常保养,俺谈点啥呢?

俺这个人生于60年代末,估计受过刺激,所以爱“上纲上线”,也像魔音妹妹说的愿意找出不相关东西的共同点。后来我读精神病理学,才发现这个习惯本是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征兆。比如本来说说自己是如何保养小提琴的事情,俺就立下了这样一个大标题:小提琴的修养。

可是什么是修养呢?有文化的人会说,据大不列颠百科百科全书解释,修养是什么,这个词原意是什么,引申意义是什么,现在特指什么,古希腊文是什么云云。但俺现在手头没有那可以装一柜子的工具书,所以只能装模作样地说:据《新华字典》的解释,修养是修炼、培养,是维修、养护。到底是不是这样说的,还劳各位看官去翻词典,我的话没准儿。说一个人有修养,是说这个人平时注意改正自己的毛病,为人处世的态度让人敬佩。说一个人拉小提琴非常有修养,是说这个人拉琴非常有水平。但是这样一来,我的帖子就又跑题了。所以我理解的修养,应该是修理、护养。小提琴的修养,就是怎样修理、维护。不要嫌我罗嗦啊,我这个人崇尚简洁。

怎么护养小提琴呢?要把小提琴当作自己的孩子。小孩子出去玩够了,要帮他擦去身上的泥水。平时备一块软布,拉完琴把琴弦上和琴身上的松香、汗渍都要擦掉,这个,这个第一重要。即使是破琴也要形成这个习惯。别小瞧了松香、汗渍,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时间一长会无法擦掉,损害漆与弦,影响发音。关键是擦琴的过程本身也是玩味的过程,这与拉琴一样。

如果漆面有污垢,可用牙膏、婴儿润肤油或专业清洗油擦洗。切忌酒精、松节油之类。

养成一个拿琴的好习惯,会给人以好印象。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握琴颈,另一手以手指托尾钮或腮托。在商店这样拿琴,老板会对你另眼相看。

小提琴在家里一般是悬吊起来。那个巴洛克式的琴头,有一个功能就是悬挂。有条件的挂在大衣柜里面的一个钩子上。

热胀冷缩,湿涨干瘪,说的是温度和湿度对小提琴的影响。气候、天气的差异会对小提琴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的可能会开胶或开裂。但一般来说小提琴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主要应该防止的是骤湿骤干、骤冷骤热。当室外天气变化很大的时候,不要在室外练琴。如果一定要在室外,用后也应把小提琴及时放回盒子里。

如果小提琴被拉了很长时间,感到声音有问题,又不是拉琴的错误,那么就要检查一下琴弦。这可能琴弦已经老化了,你需要换一套琴弦。如果经济允许,换进口的尼龙弦吧,这会使你的小提琴声音变得更加悦耳。换新琴弦后,要使用3到5天,声音才能稳定。所以不要总是换来换去地,那会使你处于一种失望的状态之中而不能自拔。另外要保证四条弦处于5度的关系,即使放松也要尽量保持这个关系,这对琴体、琴弦的机能和寿命大有好处。

弓子的使用主要是不要把弓毛撑开得太大。打开一点就足够了。当然在拉跳弓的时候,应适当撑开一些。如果弓毛掉多了,但感到弓子还很顺手,不必废弃不用,可以去找修琴的师傅换弓毛,这会省很多钱。

对于小提琴的修理修复,务必慎重。原则上是自己不要动手。就好像有病了,不要自己乱吃药一样。比如漆掉了,自己别去随便找漆去涂抹,这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可能会使漆的周围溶化,形成更大的损害。开胶了也不要随便找强力胶去粘,不但粘不上,而且将来可能无法再用专业胶水粘了。对于古董琴更是要慎之又慎。

可以学习的是修琴马和调音柱。这个需要的是时间、反复试验和耐心。可是我们成年人连拉琴的时间都不够,修琴马和调音柱就更没时间了。不过我想等退休之后,这会是爱琴者消磨时光的一个绝好办法。在这里也不想详谈,网上、书上都有一些介绍,有时间的朋友自己去摸索吧。

小提琴的弦轴过于干涩,拧不动,最好的办法是用铅笔在弦轴上抹几下。当然有些时候,是你上弦时把弦轴往里按得太死所致。弦轴过于光滑,可以抹松香和粉笔,但好琴不推荐使用。因为这两样东西对弦轴孔有一定的磨损。

经常检查一下琴码的位置。它容易前倾,或与面板吻合不好,稍微放松琴弦,将其扶正,声音立即会改善。还有就是琴码到拉弦板弦梁的距离应该大致是55cm。很多刚装配的新琴,会因拉力的作用而缩短。这个距离很重要,涉及到谐振弦长。改正非常容易,方法是放松琴弦,将琴弦从拉弦板一面拿下来。再将拉弦板卸下来,拧动里面的弦绳螺丝,调整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需要换好看一点的拉弦板,可以自己到商店购买换上。一般这类配件是一套,包括弦钮、拉弦板和腮托,风格要统一并与琴的颜色搭配。也可以单买。价格也很便宜,几十块钱而已。很多破琴装上时髦好看的配件,就可卖很贵的价格。换弦钮要注意把自己的琴带去,因为规格可能不一样。

很多小提琴的数据未必都是统一标准,有经验的制琴师会作一些调整。我没做过琴,但我相信,如果在一块木头上,把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的数据精确无误地移植过来,那未必就能做出一把好琴来。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声学品质完全相同的材料。对小提琴了解得越多,越会感到相对的东西太多。世界上本也没有绝对的东西,只能是大致。

小提琴的修理、护养过程,也是玩小提琴的过程。在修理、护养小提琴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一个标准。你用什么作为标准来修养它呢?应该是保持小提琴的常态。往深了说还涉及到好的振动和好的张力的平衡。

很多时候,我们在修理、护养上会和小提琴较劲,想让它立马符合我们的主观目的。然而这从总的方面来看是徒劳的。因为一般的修理、护养只能是使小提琴处于正常状态。有时候即便是简单的调整,也需要几天时间的拉奏才能见效果。因而更重要的护养还是长期正确的拉奏,这使你的小提琴在常态上健康发展。直到有一天它像一个人一样长大成熟了,进入最好的发声时期。这个时间可能会是一年,三年,甚至一百年。因而,我们现在拉一把新琴,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也是在锻炼这把琴的成长。正确的拉奏就是在修理和护养小提琴,这会一点点改变小提琴材料品质和结构,使之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因而我一直顽固地认为历史名琴的品质主要是这样修养得来。

当我们在修炼护养小提琴的过程中,我们自身得到了修炼护养。正所谓“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人本身”,或者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间的道理是一样的。你看,我又上纲上线并犯神经病了。

如果让病得的再严重一点,我还要说,当我们在修炼护养小提琴的过程中,我们实在不能太主观,甚至牢骚满腹,要尊重小提琴的现实,尊重小提琴自身的客观规律,急不得,要造对,而不能造反。在官场、商场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不适应,看不惯,想改造现实而又无能为力,发发牢骚很正常。无厘头也是现实的逼迫,在无厘头中我常常感受一个正直而又无奈的灵魂。至少他们还没上梁山呢。理想的做法和修养小提琴一样,一点一点的尽自己细微的努力,游刃有余地改造不很理想的现实。无厘头的文章,未必不算是这样一种影响现实社会的改造。慢慢来吧,循序渐进是最舒服的。只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作者: aaee    时间: 2010-4-21 20:57
太多要学的了,lz厉害!
作者: 武问声    时间: 2010-4-21 22:02
讲的很到位,值得一读!
作者: zyw8000    时间: 2010-4-22 11:33
呵呵!“东府”老师的好帖子被朋友们找出来顶上来了,偶也再来顶一下!呵呵!
作者: 上山下乡    时间: 2010-4-22 22:52
好像很久没见到东府老师发表新文章了。
作者: 浅蓝之音    时间: 2010-5-17 14:45
学习了
作者: hongkl    时间: 2010-7-1 15:44
值得我去学习。赞!!!
作者: yinyuehui    时间: 2010-7-8 09:55
顶一下,谢谢!
作者: ayame    时间: 2010-7-9 13:36
Mark 一记慢慢看。。
作者: zxxs1    时间: 2010-11-7 23:22
好贴。我顶
作者: sillycih    时间: 2011-1-22 22:24

今天才知道小提琴有这么多说法!膜拜~~


作者: dayianta    时间: 2011-1-23 18:16
东府先生真是个让人佩服景仰的人。
作者: zaqaza    时间: 2011-1-23 19:19
很不错啊........顶
作者: amyvicky    时间: 2011-2-9 14:56
还是纠结
作者: 月之森    时间: 2011-3-18 16:29
lz说的太好了
作者: lwy194827    时间: 2011-9-14 16:46
无意间拜读了东府老师关于多方面介绍小提琴的贴子,深感精彩,拉了多年琴,对于琴的了解,自己差不多还是白纸一张。很庆幸最近上了中国小提琴网,有机会拜读了各位专家的文章,学到太多的知识。谢谢了
作者: qbsne    时间: 2011-9-15 13:20
谢谢搂主,好文章。
作者: birch    时间: 2011-9-19 11:03
好文!支持楼主!
作者: 天马健行    时间: 2011-9-19 21:19
学了不少的提琴知识,谢谢楼主。

作者: lun434838747    时间: 2011-9-25 23:57
谢谢楼主了
作者: gansh    时间: 2011-10-12 20:34
真是超全面细致的高水平文章啊! 一口气还不能细读,收藏再慢慢看吧。
作者: fdjz    时间: 2011-10-15 10:59
感谢分享!!!
作者: luoxi0913    时间: 2011-10-25 22:26
学习了,好
作者: 听听1988    时间: 2012-6-7 16:13
长知识了,谢谢LZ
作者: 沙里淘456    时间: 2012-6-8 00:47
好文章,值得学习。
作者: cad5628    时间: 2012-6-15 13:03
谢谢楼主.细致的高水平文章.
作者: cad5628    时间: 2012-6-16 17:05
很值得一读.细读,收藏! ! 拉了多年琴. 没看过这样的好文章。
作者: LTZXYYJZ    时间: 2013-1-3 09:44
谢谢版主,学习了。
作者: 老鬼    时间: 2015-9-10 20:57
学习了




欢迎光临 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https://www.chinavioli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