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标题: [转帖]关于琴板厚度的争论 [打印本页]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7 12:34
标题: [转帖]关于琴板厚度的争论

那是1970年,我在广州北京路长江琴行买了一把琴。 这琴是当时长江琴行最贵的琴,用了我两年的工资才买下来。 这琴根据当时在场的后来成为我37年的朋友的人说是他们厂最好的师傅做的。这师傅是后来的国际比赛获奖者现在的国际比赛金奖获得者朱明江的师傅粱国辉。按照当时的水平来说,这琴真的不错,声音通透,音色也很好,音量适中。作为一个能用2年工资买下来的琴,我想大家可以想象当时我对这琴有多么的爱和喜欢。 1978年,我工作调动,琴拉的时间也不多,但也基本上保持每天玩玩。有次出差回来拉这琴,发现声音很糟糕,不仅声音空,而且有很强烈的杂音,我以为是几天不拉就这样,于是接连几天天天拉,结果还是如此。从此后,这琴我再也不想动他了。直到2006年。 2006年,我们从江西搬到佛山。还没有完全整理好,工作也没开始的时候那天无聊,突然将这琴找出来。我有个想法,将这琴拆开看看。于是我将琴要师傅拆开,师傅拆开后用设备测量了面板和背板的数据,发现面板最厚的地方只有2.8。每个做过琴的人都知道,每个会刨板的人都知道,这数据意味着什么。 我没有任何诋毁大师的想法,我想这可能也是现在和过去当时很多制作师的做法而已。 为什么面板只有2.8,我问我们的师傅。他们说这琴有37年,不可能当时的厚度是2.8,因为如果当时就只有2.8的话那么琴的声音不可能有那么好,我也不可能会买这琴。那么当时应该是多少呢?他们说当时可能3.0-3.2左右。原来这琴板和任何木头一样会随着岁月的消失和大自然的所有的物质一样会收缩。人也如此。 这琴我后来用一些方法重新整修好,将琴板加厚,现在声音好很多,佛山爱乐乐团的提琴手还挑到这琴拿去参加多次演出。 后来我和吴兴才谈到这问题,吴兴才告诉我。他原来在人家公司做琴的时候老板总是要他将琴板做薄做薄,他说为什么,老板说,薄就声音出来的快。这可是吴兴才的原话。 现在吴兴才出来帮我做,那么我们的琴是不敢薄,他也知道薄就不能长久,琴会短命的。 前段时间人家借两把琴给吴兴才参考,一把是德国琴,一把是意大利琴,这两把价值都不菲,声音也比吴兴才的好一些。吴兴才问我,这两把琴比他的琴好在那里?我告诉他,这两把琴比我们的琴更有韵味,如果我们的琴能有这水平的话,卖他们一半甚至1/4的价格我们都发达了。 说实话吴兴才的琴算是不错的了,这是买过他的琴的人都公认的,但相比意大利的那些有层次的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喜欢他的地方就是有他对琴板的定音和厚度的领悟。而这些是我们很多人不肯也不敢承认的地方。图眼前的个人利益而置客户的长远利益而不顾,而且还能说出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和一些看似很专业的名词来糊弄客户。这样的人我不喜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4 6:37:42编辑过]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7 12:37

也谈琴板的厚度[回复帖]

很好奇你們的製作是根據 1.圖紙上的厚度 2.聲響學的概念 3.其他 是依照上面選項的哪一樣來決定厚度的???? 對於厚度的看法,我是見木頭見智喔! 史特拉底瓦里琴夠好了吧 有個專家拉過一把長年都沒人拉的史特拉琴 聽了聲音覺得其差無比,但偏偏鑑定為真跡 所以專家最後下了一個結論:不管怎麼樣好的琴,不長期持續每天拉奏,聲音也是很糟 杜普雷的琴馬友友也花了一年才把大衛朵夫的聲音找回來 你能說是琴板厚度的問題嗎? 先生说的也有道理,但我说的是我个人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至于其他影响声音的因素当然有很多,先生好像也是做琴的,不仿也试试我说的这个比较的方式,因为有实践才有真实的感觉,这真实的感觉不是说说就能得到的。 我不会做琴,我只是每天将师傅做的琴试试声音,师傅做好板后必须要过我两关,第一,琴板定音关,达不到要求不可能再做下去,第二是厚度关,厚度是由他们掌握,但如果不是按照基本规范的数据做的话可能也过不了这关。不然谁做的谁要跟我说出个道道来。理由过的去可以通过,理由过不去可能就要报废重来。不知道先生是不是这样对待自己做的琴。 斯琴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都认为不是最好的琴,什么是最好的琴?就是谁拉了都不说三道四的琴。而按照那些很多人认为的话,这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琴,包括斯琴和瓜琴都是失误多多,毛病多多,连他们的琴都是有如此多的毛病,那么我们这些凡人更是毛病多的不计其数。所以我们的琴也没有什么图纸的概念,声响学的概念和其他的概念,我们是按照我们自己瞎做的概念做琴,做出来人家说还可以就卖钱,卖不出就留下来自己拉,或自己看,看着自己舒服就可以。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7 14:34

个人一直比较关注琴板(包括面板与背板)的厚度问题,认为它是影响甚至决定声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作为评定提琴等级或者考核制琴工艺的一个指标。今天看到这两篇文章,于是转载过来给朋友们参考。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7 14:55

本人的两把小提,一是国产老琴,琴板较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声音洪亮,饱满丰厚沉实温暖;穿透力强,据别人说,乐队中任何拉弦乐器难以将其声音淹没,距离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特别是高音部分尤为突出。

另一把是进口新琴,琴板较薄,分量很轻,音量不大,但音质纯正,音色和谐,明晰清越,灵敏自然,拉奏起来比较轻松省力。

当然,前者已经充分拉开,仍然显得还有潜力可挖;后者尚未最后稳定,我担心其音质每况愈下,与老琴对比,越来越会显得虚空发飘。

恳请各位朋友不吝赐教,明言指点,不胜感激!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7 15:11
琴板较薄的新琴,振动起来太容易了,轻轻一拉,琴身包括所有配件都能感受得到,就是声音不算大。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是否由于琴板较薄所造成的,本人真是有些忧虑啊……
作者: 萧影    时间: 2008-12-17 16:20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现在的厂家也好,作坊也罢琴板做得都较薄.他们只想到出厂后三年五年琴声状况,十年,二十年.......我的几把国内琴从f孔测只有2.5,2.6,2.8mm,超过3mm的很少.
作者: 如歌如吟    时间: 2008-12-17 16:39
优质的欧料提琴在弧度厚度的比例正确地基础上,再加上低音梁和音柱的正确位置及装配后,琴的声音一定不会差,至少不能用经常演奏的老琴的声音来要求新琴,但是声音也绝对不是什么新琴不听音一句话所能概括的,就是害怕一些没水平的制作师用这句话来骗钱!
作者: 帕格nini    时间: 2008-12-17 22:42
此贴很有价值
作者: 一夫    时间: 2008-12-17 23:03
琴弦与琴板是作用与反作用,面板是被动的振动,振源是弦,所以面板过薄它的反作用力肯定有限,从而影响到琴音。
作者: alavan    时间: 2008-12-18 04:14
阿尔卑斯料的单位强度重量本来就是最轻的,所以欧料琴相对较轻不奇怪。好的琴震动都比较灵敏吧。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8 07:04
以下是引用萧影在2008-12-17 16:20:00的发言: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现在的厂家也好,作坊也罢琴板做得都较薄.他们只想到出厂后三年五年琴声状况,十年,二十年.......我的几把国内琴从f孔测只有2.5,2.6,2.8mm,超过3mm的很少.
您所说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非正规的琴厂和小作坊,都有短期功利行为,而且大量生产。即使木料材质不错,也不敢把琴板做到标准厚度,因为这样会使声音发闷,音量偏小,试奏的时候只会听到琴弦震动的声音,根本没有反射与共鸣效果。购买这样的琴,只能用上三年五年,就必须换琴。为了欺骗购买者,他们偷偷降低琴板厚度以取得短期声音效果,同时却在木材花纹上下功夫,勾画假虎皮吸引顾客的眼球;在有一点就是大幅度降低价格以增加卖点,致使市场上的垃圾性质的普及琴泛滥成灾。听人说1980年以前普及琴的质量,远远超过现在两三千元普及琴的质量,那时的生产厂家很少,产量也不多,可能制作者也不会粗制滥造。就像假冒伪劣的商品充斥市场一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小提琴,缺少一种科学技术含量高的监管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8 07:16
以下是引用如歌如吟在2008-12-17 16:39:00的发言: 优质的欧料提琴在弧度厚度的比例正确地基础上,再加上低音梁和音柱的正确位置及装配后,琴的声音一定不会差,至少不能用经常演奏的老琴的声音来要求新琴,但是声音也绝对不是什么新琴不听音一句话所能概括的,就是害怕一些没水平的制作师用这句话来骗钱!
朋友对提琴的鉴定很有经验,您所说的话极有道理。优质提琴的声音即使是未涂油漆的白茬琴,声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一些劣质提琴也可以暂时做到以假乱真,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把琴板做薄欺瞒顾客。随着时间流逝与演奏技术的提高,劣质提琴的生命便过早夭折了。这就是大量换琴现象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8 07:35
以下是引用一夫在2008-12-17 23:03:00的发言: 琴弦与琴板是作用与反作用,面板是被动的振动,振源是弦,所以面板过薄它的反作用力肯定有限,从而影响到琴音。

一夫朋友的话总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本人挺佩服您的。按照发声学的原理,琴弦振动是声音的来源,琴码振动是声音的传导桥梁与过渡,面板振动是声音的过滤与扩大,音柱和低音梁是声音的调整与限制,背板则起着声音反射与空气共鸣的作用。琴板过薄或者过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声音的质量与色彩。所以建议购买提琴的朋友不光要看材料的质地档次,看制作工艺的细致精美,还要看一看制作的尺寸大小特别是琴板的厚薄是否合乎标准,然后再听声音(包括音量、音质和音色)。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8 08:00
以下是引用alavan在2008-12-18 4:14:00的发言: 阿尔卑斯料的单位强度重量本来就是最轻的,所以欧料琴相对较轻不奇怪。好的琴震动都比较灵敏吧。
在这方面您是行家!我所见到的欧料琴,德国料重一些,意大利料轻一些;南斯拉夫重一些,而真正属于阿尔卑斯山的国家奥地利的料稍轻一些。国产料中,东北料重一些,而四川料和云南料则轻一些。决定提琴声音的主要因素,木料的材质是一方面,但制作标准是另一方面。即使再好的材料,如果制作标准不合格,也不会做出好琴来。当然,因材料不同而对制作尺寸作微小调整是允许的,但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其振动更加合理。一般说来,优质琴琴板的振动比较灵敏,而有些劣质琴的振动也可以做到灵敏,原因之一就是劣质琴的制作者偷工减料降低琴板厚度,甚至减少低音梁的厚度与长度,减少音柱的直径。提醒朋友在选购提琴时充分注意这方面情况,这就是我们讨论本话题的意义所在。
作者: alavan    时间: 2008-12-18 09:35
行家可不敢当,只是看大家讨论来凑个热闹 面板做厚些心理踏实,大不了开箱改薄。做薄了就没办法了。 至于多厚才合理,俺也很好奇。最好有专家来谈谈。
作者: wsl1457    时间: 2008-12-18 10:43
好帖,长了不少见识
作者: zhangmp    时间: 2008-12-18 14:03
<在这方面您是行家!我所见到的欧料琴,德国料重一些,意大利料轻一些;.......>好贴!专家贴!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18 16:20
以下是引用zhangmp在2008-12-18 14:03:00的发言: <在这方面您是行家!我所见到的欧料琴,德国料重一些,意大利料轻一些;.......>好贴!专家贴!

zhangmp先生您好!

我们可能是同行,一名普通教师而已,小提琴方面我不是专家,作为业余爱好的发烧友,很愿意到这里来学习交流。有幸认识您很高兴,希望今后多多指教!

您在《小提琴教与学交流》板块上的帖子,我已做了回复,请看:

--> 以下是引用zhangmp在2008-12-18 13:57:00的发言: 东府花园老师说得好:伟大的萨拉萨第!以前我很少登陆这个网站,最近我几乎每天都要耒看看,重要原因就因为这句名言以及在茫茫琴艺中顽强摸索的成年学琴的朋友。伟大的萨拉萨第!尽管这句名言己看了几十遍,每次看见它,心里还总是被震憾被感动被压迫得有想哭的冲动。<可能就是学音乐人的一种神经质吧>这句话里透露着大师对人生意义的遵敬,对生命的珍惜,对美好的追求,对艺术行为的严谨,直白了一个伟人成长的过程。一曲<流浪>我拉了四十年,当我自觉力不从心的时候,<六十岁老头还为琴而迷真不好意思>我总会想起这句名言。当学生不够严谨勤奋时我就会用这句名言鞭策他。爱琴爱生活的朋友们,让我们感恩大师用生命指亮的道路,爱琴,,爱生命。

尊敬的zhangmp朋友您好!

您对萨拉萨第名言的理解与解读发人深思,令人感佩,催人上进,激人自强!艺术(包括小提琴艺术)是美的集中凝炼与生动体现,是人类高质量生命的折射之光,热爱艺术就是对有限生命的感悟、挖掘与升华。在一个内心世界相当充实、滋润与富有的人们心目中,小提琴物化着人的本质力量,日益与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趋向同形同构,人的思想智慧、文化底蕴、学识教养、情感心态、理想期待、气质风度、性格人品、兴趣爱好,在琴人合一的世界里,无一不可通过小提琴的声音表达与宣泄出来!祝您在与小提琴为伴的生命历程中,取得更多的情感愉悦、精神享受,心境快乐与感觉幸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4 12:25:48编辑过]

作者: 7086    时间: 2008-12-20 11:04
3/4的面板是否可以薄些?我量了一下没有3mm。
作者: jaban    时间: 2008-12-21 20:36

你量的是什么部位?

对于琴板的厚薄问题,并不是片面的谈最厚点的问题

风干三四年以上 不算软的材料 音柱区做3.3 是不薄了

但是 琴腔的某些部位做薄了 一样还是薄

一样还是新琴发音很好 但是 拉不住的


作者: 7086    时间: 2008-12-23 12:32

我只能量F孔附近的厚度


作者: taodeyou    时间: 2008-12-23 15:12
在广州,谭建华做的琴琴板最厚。这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作者: jaban    时间: 2008-12-23 16:59

F孔的厚度是不可靠的 除了测量琴板的所有数据 别的任何一点的厚度都不可靠


作者: 小提琴爱好者    时间: 2008-12-25 11:48
以下是引用taodeyou在2008-12-23 15:12:00的发言: 在广州,谭建华做的琴琴板最厚。这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多年前曾有反映说谭建华的琴琴板做的薄,看来谭建华总结了各方的反馈,对琴板的厚度有了自己的理解,希望他的琴经过多年的演奏会越来越好。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8-12-27 08:54
通过大量比较我发现:新琴的琴板比旧琴的琴板薄,普及琴比高档琴薄,材质差的琴比材质好的薄。很多好琴也是由厚变薄、由重变轻的。所以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在同等条件下选购新琴,宁可稍厚一点(当然不能超过制作标准极限),也不可过薄。琴板厚的尚可以调整,而琴板薄的就无法补救了。况且,经过时间与实践的考验,新琴在逐渐变为旧琴的过程中,厚度与重量也会随之逐渐减小。如果说得不对请方家指教!
作者: 甲壳虫    时间: 2008-12-28 22:12
都是老师,看了很受益。我做过一把琴。那时还没有电脑(八几年)。照着一个图就做了。结果只能挂在墙上提高室内的艺术氛帏。让人笑了。
作者: 0下25度    时间: 2009-1-2 16:24

黄振盛师傅做的琴,面底板的厚度不薄。第一次拉他的琴,感觉很灵敏,一搭弓上去就好容易发声,就以为他做的琴板会是很薄,但有一次我看见他那里有已经做好的板料,经测量让我很惊讶,面底板都不像你们说的数据那样薄,他的数据有些远远超出你们所说的范围。让我不得其解为什么他的琴发音那样好,今天看了这个帖子,打算下次去要他解释……


作者: 如歌如吟    时间: 2009-1-7 01:17
这也就是为什么制琴用干燥时间长的木料,也就是做到正常尺寸在保证声音的同时,也能使得声音稳定,因为木材已经很稳定了,没有太大的收缩空间,声音也更持久!
作者: huangyaojun    时间: 2009-1-14 11:13
照以上老师说的,那我们怎知道琴面、底班的厚度呢?我们不可能把琴拆开啊!!
作者: 东府花园    时间: 2009-4-24 06:46
在选购新琴的时候,我们只能直接测量 f 孔附近琴板的厚度,只能通过敲击琴板听听声音然后凭感觉猜测其厚度。其实琴板中心部位的厚度才是最重要的。很想知道,用什么办法和工具才能准确把握,希望专家老师们谈谈。
作者: qsh    时间: 2009-4-24 11:51
长了不少见识
作者: dayuren    时间: 2012-9-10 10:02
我刚在淘宝上花1500元买了一把3/4的新琴,在F空这里一量才2mm,心都凉了半截了,奸商无所不在啊。
作者: lllvic    时间: 2012-9-13 13:44
琴板并不是均厚的,手工琴琴板厚度都有差别,大体是中央厚,四周薄。厚薄的标准应该与材料的特性相关,但现在公认的标准都是在意大利古名琴的基础上的认识,并不适用意大利以外的所有材料。国内东北料的比重及机械强度均大于意大利料,理论上讲不应作得比意大利琴厚。国内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材料性能及琴板厚度”的对应研究报告,都靠实践经验摸索。国内也未见到国料小提琴琴板厚度随时间推移而对发音影响的文献。因此,只要你的琴声音好就行。
作者: 庞熔    时间: 2012-9-13 15:44
“照以上老师说的,那我们怎知道琴面、底班的厚度呢?我们不可能把琴拆开啊!! ”不做的琴的人只有从声音上来判断怎么样,厚薄不是外行能判断得出来的,有一次别人问我的一把琴面板中间做多厚,我说3.3,他说太薄了,最少要4.0。他不管声音怎么样,他只关心厚薄,如果要是定做,要做5.0都没有问题。什么东西不要先入为主的去看问题,4.0一定比3.3的好吗?还是要看什么料,什么硬度。离开这个单独来谈厚度意义并不大,问厚度买琴无异于“刻舟求剑”。
作者: 庞熔    时间: 2012-9-13 15:53
如果一个数据能做出好琴的话,板就直接用主控铣床来铣,那岂不是每把都是好琴了?
作者: 沙里淘456    时间: 2012-9-14 23:51
厚板琴的声音要实沉一些,薄板琴的声音要空飘一些,比起奶味来说厚板琴更有味。
作者: zjljl    时间: 2012-9-15 02:36
我有把75年长春乐器厂产的琴,刚测量,近E弦的F孔处板厚月3.5MM,近G弦的F孔处板厚4MM,声音不算大,但声音很灵敏,音色很好,毕竟该琴拉了快40年,多处开胶并重修过一次。北方琴可能要做厚些。木头也不是什么好的材料,但音色也是一般几万元的新琴是没得比的。
作者: 琴梦缭绕    时间: 2012-9-21 14:24
以下是引用小提禽兽在2012-9-15 10:41:00的发言:
为了想方设法把其它各琴音调好,换琴码(换成三棵树)、音柱,调音柱,换弦(换到400多元一套的绿美人金弦),都还比不上这把老破琴的声音好,还会有羊肠线没试过,可这把琴上的是普通国产旧弦,A弦还是断了再接来继续用的。拉完这把琴放下是,就有点吃果大蒜想哼--哼!声音就那么好!一股牛气冲冲的的感觉。每把琴都有其独特的音色,这把琴的音色美不可言达。

看来这位老师;拉琴也有年头了,很羡慕有这么一把国产老琴,不知是否能录个音放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一个最普通的数码相机就有录像录音功能的。
作者: 荷锄晚归    时间: 2022-7-21 20:05
“在同等条件下选购新琴,宁可稍厚一点(当然不能超过制作标准极限),也不可过薄。琴板厚的尚可以调整,而琴板薄的就无法补救了。”学习了,谢谢!
作者: xqm    时间: 2022-7-25 11:50
谢谢楼主老师您的分享




欢迎光临 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https://www.chinavioli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