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弹:关于自己三只琴弓的品鉴
提琴圈的人分为很多种:
我所了解的,有制作者,演奏者,收藏者,贩卖者,修复者。在这环环相扣的链条中,有一种人,却很少被人提起。就是提琴经纪。
提琴经纪,大多穿着笔挺的西装,出入于各种与提琴有关的场所。他们有时带着琴,却往往都是借给学生,或是演奏家使用。
他们大多很懂琴,却不轻易买卖。他们卖琴,却不轻易推销。他们常常来回于世界各国之间,掌握着大部分名贵提琴的流通。
不管他们如何,可是,他们手头的丰富阅历和知识还有大把的名琴。是让人羡慕不已的。
我也许不想过那种“很商务”的生活。但却又希望能从手中跑出些让人真心喜欢的提琴。
所以,搜寻各种喜欢的提琴,成了我的工作,也成了我最大的爱好!
就是这两年吧,我也开始醉心于各种喜欢的弓子。
开始时,我只属于入门阶段的发烧弓友,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并且自己真正喜欢的一把弓子。因与苏州某位制弓师私交颇为密切,便请求他为自己订做琴弓。我将这一想法告诉他之后,他感到很惊喜。因为作为一个每天与无数“工厂级别”的琴弓打交道的他。关于弓子的风格,传声,弹跳的掌控,大概是他平时很少去触及到的。
当我对琴弓的结构,工艺,和处理,提出一些自己躺在床上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我们一拍即合!
根据我的想法,他的手工,我们开始了第一把弓子的制作。
一波三折,关于挫伤,不再一一赘述!
我曾近每周三四天泡在那个木屑粉尘的小作坊里。在这里,我知道了关于琴弓的基本工艺流程和一些以往接触不到的数据。与此同时,我又认识了另外一位朋友。。。
就是照片中这只弓子的主人。
我一直在想,琴弓油漆和提琴油漆之间是否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于是,我找到一位资深的提琴制作师讨教油漆工艺的细节。而在我提出关于琴弓和提琴油漆的一些想法时,他引荐了这位技艺精湛的年轻琴弓制作师。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初次见面时,我对他制作的琴弓提出一些挑剔的意见。只见他很沉稳的微笑着从身后拿出一只黑色的弓盒。并笑着说:“我以为你随便拿去玩玩的”。听得出来,潜台词就是——我以为你不懂。
当时,几番简单的角逐和比对,它让我眼前一亮。
没有华丽的装饰
也没有周身绚丽夺目的漆水。却以一种平凡中的成熟,吸引了我。
关于这只弓子,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
关于这只弓子,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平凡,却不平庸的装配。
打眼一观察,整体的气质。有一种想让它进入演奏状态的冲动。当我扭动弓尾螺丝的时候,我立刻感觉,这弓子很不一样。转动轻盈,有韧性,不干,吃力平均。举个例子吧!就好像扭动高档汽车音响的音量调节钮时,你会发现他和国产某利,某亚迪,某瑞不一样。专业点说,就是阻尼很顺。
这是让我选择她的第一个理由。
再观察弓头:
接下来,在调节到演奏状态下,我开始观察弓头的结构。
弓头的处理,可以看出制作师的用心程度和手艺水平。弓头与弓杆交接顺滑,弓头线条清晰,流畅。若一定要说哪里还不够,可能制作师不够大胆,个人风格不强烈,不明显。
尾库应该是定做的,选材和工艺算中等,都过关。缠皮应该是蜥蜴皮,缠,粘,烫工艺还不错,也配得上这个档次。
木料方面,采用正宗的巴西苏木是制作师保证的。在油漆完成后,对材料的辨别难度提高。不过,我想,制作师拿这个砸自己招牌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里不再赘述。
遗憾的是,如上述弓头图中,弓头右侧上下端有色差。目测是材料本身质地变化出现的轻微色差,但对声音传导有些许影响也是肯定的。这时候,我想,若是价格超过4000,就不值得了。
接下来说说弓毛,
我一直认为,弓毛的品质对于一只想要长期使用的弓杆来说,并不是最最重要的。就好像买琴的时候,不能为了上面原配的琴弦而影响自己对琴判断一样!
话反过来说,若是低档的弓毛,配上低档的装弓毛工艺,那就太恶心了。所幸,这位制作师的老婆,装弓毛的效率虽然真心不高。手艺却让我惊叹,装如此低档的弓毛,真是浪费了好手艺。如上图,弓毛的装配干净,整齐,匀称,平滑。当我对装马尾的好手艺发出感叹时,他拿出为图特弓装配的u型弓毛,又让我震惊一番!
由不得自己,对这只弓子有一番的考量。恩,其他一些细节做的也很到位,真是越来越喜欢!
----------------------------------------------------------------------------------------------------------------------
到了这一步,也就剩下最关键的最后一个环节“价钱”
这是想到我偶像郭德纲老师的一个段子:“到服装批发市场,不能说买衣服,一定要说‘拿货’”!默默对“郭师傅”那些‘很三俗’的相声段子抱拳感谢~!
因为自己还是第一次到一个不怎么知道‘底细’的工作室‘拿货’!… ….
开口问询,师傅随口就问到:“要几只?”
不禁心中暗想“咱这财小气短的,拿一只都抖抖索索的……”
遂灵机一动:“今天先拿一只看看,下次多拿几只”。
师傅却道:“那可不行。”我顿时石化。没想他接着说:“这只给你,但以后你要提前预定,我没有那么多弓子可以一次给你好几把的。”
我狂喜,竟然还有人嫌我拿的多,怕自己不够卖的。这不是天助我这种‘财小气短’的琴贩子嘛!
“那也行,以后我尽量一只一只的拿”我说道。
软磨硬泡,终于拿到自己相当满意的价格。
---------------------------------------------------------------------------------------------------------------------
对了,这把弓子还有两个不起眼的小问题。
如上图,缠丝有些松弛。由此判断,此弓制作好之后,木料油漆微有收缩。恰如制作师所说,制作好的弓子,都会找人用用。保证在售出之前让问题隐患的暴露出来,免得坏了自己名声。
如上图,配件中银器有少许锈蚀。原因如上,只需要用牙膏简单抛光处理即可。
(完)
此弓已被上海刘先生收藏。感谢刘先生提供评测素材。
~~~~~~~~~~~~~~~~~~~~~~~~~~~~~~~~~~~~~~~~~~~~~~~~~~~~~~~~~~~~~~~~~~~~~~~~~
当时选这把弓子,是准备自己留用的。
机缘巧合,我也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这位制作师的作品。因为,就算那些他不愿意署名的弓子,依然是精美的、用心的,按制作师常说的话,下了功夫在里面的!
慢慢的,我对琴弓的品质又一次的提高了渴望值。我希望拥有一只,传声更强,反应更迅捷,操控更犀利的弓杆。
时隔三月左右,又一次选了另外一只‘萨图瑞’琴弓。只是,这只弓子和前一只的跨度太小。
工艺水准,选材,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在弓子的设计和材质的搭配上,后一只弓子更有优势。所以,达到了更快,更强的理念。
相对上一把弓,有所改善的是。
1.传声速度,响音速度明显提高
2.控制力增强
3.吃弦深浅均能有更好的声音表现
4.发音更宽
5.跳弓更容易做到
但后来还是发现一些不足:
1. 演奏性能不够全面。
2. 高速运弓时,发音清晰度不够。
3. 最佳弹跳点过低。
以上的总结,结合了一些本人,专业院校学生,专业乐团演奏员的综合意见。
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这时候,我本来打算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非常到位的演奏级别琴弓的梦想算是破灭了。因为,材料,设计,制作规范的成本因素。
这只弓子不在身边,照片和具体细节的测评无法呈现,抱歉!
~~~~~~~~~~~~~~~~~~~~~~~~~~~~~~~~~~~~~~~~~~~~~~~~~~~~~~~~~~~~~~~~~~~~~~~~
没用多久。。。我又有了新的要求。
气质 风格
接下来,我选择拉开档次,选择一只更好的琴弓。
还是和之前两把同样的漆水,装配工艺。
用独奏中的手感细节,漆膜的质地和色泽来做以高标准的要求,的确是有些苛刻了。
若是对于风格和‘味儿’有非常高的要求,那只有选择李剑锋老师和马荣弟老师这种大师级别的作品了。
不过,简单的评述一下,也未尝不可。
如上图:弓杆结构匀称,实用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弓杆分配良好的比重关系。
手感偏重,但是易于控制
看上图可能就能找到原因了。
首先选材,相比之前就扎实很多。弓毛档次也高点,不过这个可以忽略。
尾库应该还是定做的。选材和工艺,依然只能算中等。不过装配工艺,服帖度,手感和螺丝顺滑度很优质。
螺丝尾库,线条硬朗,顺直。
缠皮略显粗糙。
马尾的材质和装配工艺依然精良,装马尾工艺可以显示制作师的认真负责以及用心程度。
关于风格来说,个人有个人的理解。我只说说我的看法,可能过于片面。
如果说“萨图瑞”的风格属于精美,别致的代表。那么“匹卡”一定是硬朗帅气的典范。
制作师毫不保留的赋予了他凌冽的线条。如果形容“匹卡”是一位帅气的小伙子,那他一定是五官清晰,线条分明的那种。
弓尖的修饰丰满大气,但缺乏活力。若是能微微翘起,象帅气的卡通人物丰挺的鼻尖,就真的更潇洒了。
个人认为,这只弓头处理接近现代派,古韵不足,洋味还差那么一点点。
不过,说到这里,我也坦诚的讲一句“若是到国外敲个老外的名字,然后送回国卖你个万儿八千的,你也真拿他没辙!”你懂的.
弓头刻意加厚过,减少了未来掉头的可能性!
真正发生变化的是演奏性能!
1用帕格尼尼随想曲5做测试。
弹跳流畅自然
发音明显清晰,干净
同一演奏者,演奏速度比之前两把更高
快速换弦更容易控制
2用柴d,第一乐章测试。
发音较第一把,更加饱满,但比第二把单薄。
声音更亮
音量更大
3巴赫,恰空 赋格
接触面更好控制,更容易做到三根弦同时发音
和声效果变化小
稳定性能优于第二把,不如第一把。
空弦音色统一性较好。U弓更易表现。
总结:这只弓子,性能上来说,更加全面。但是,更大优势体现在快速跳弓与发音清晰度上。整体更加均衡,前后比重更合理,适宜演奏比较高难度技巧的曲子。
第二篇也已经写好了,就一次发上来!
第二弹 我会如何通过照片来挑选万元级别的琴(照片为已挑选实琴后补拍)
请朋友设计的新的logo,兴奋的睡不着,超级像炫耀一下。所以,连夜起草新的作业。
琴弓,一个简单,又神秘的产物。
那提琴呢?
如果,想简单的买一把琴使用。没问题!可能不需要太多复杂的东西,只要手感,音色合适。
但是,从赏心悦目的角度来说,提琴有另一层,,,不,是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往往对我来说,选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特别是那些精美的琴。 所以,拿到一把琴,我认为认真欣赏是很重要的一个步奏。
若是拿到一把琴,没有半点值得赞赏的工艺处理,看不出任何比较有想法的结构特点,我想,我是没有胃口去试用她的。就如一点也不漂亮,且没有气质,脾气暴差的的女人,大多数男人是不愿意深入交往一样。
从理性的数据来讲。如果一把琴,没有良好的工艺结构,没有想法的胡乱拼凑的话,声音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借用朋友的一句话,“尺寸都不对,搞啥搞!”
好吧,琴已经选出来了。过五关,斩六将的。
直接说说我为什么选“她”吧!
标准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型。
由于这个档次的琴,毕竟谈不上一流的独奏琴。对制作师来说,不会留有过多个人的“风格”上去。若是说到要求,更多的可能是“整齐,稳定”
首先让我很喜欢的,首先是这把琴的油漆。油漆的颜色很舒服,顺眼。没有任何低档,廉价的感觉。漆膜是介于亚光与亮光之间的。不至于像有些亚光琴那样老态龙钟,死气沉沉。也不会像有些亮光漆那样轻挑,单一。
非常到位的油漆。我相信,在国内,能做出这种油漆质感的制作师不多。
但如果一定找缺点,可能是油漆总体看起来偏单薄,不够丰满和立体。
接下来,就是观察弧度。
两侧弧度对称,没有上翻下塌现象。弧度过度平均,上下两端至至高点的高低起伏点宽扩。整体弧度高度虽不夸张,却也不显得过于瘪塌。说明制作师不管是因经验而为还是专门为这把琴动了心思,在发音的松弛度与明亮度之间,做了一点的权衡。(此条为个人经验,不作为绝对的参考依据)
面板的材料匀称,背板花纹也比较美观。至于材料的木射线。一般通过照片是比较难以辨认的。因为,在油漆之初。制作师可能让木射线看上去非常发达,又或许可以淡化。所以,实琴到手,细分析比较好!
琴头的外观,达到了基本的圆润和美观。从风格角度上讲,饱满度个人觉得可以提高一下。整体看起来比较的单薄。
主意观察前两张的琴颈上下两头油漆连接处。若是油漆的扩散能更加自然,更加渐变一些。是再好不过了。在本来判断可能是北方制作师用的比较多的白茬琴头时。看到第四张照片油漆连接处的反光点,证明了琴颈在装配时,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和处理。并且使用某种油质的物质使其更加顺滑与流畅。
并且,由琴颈处的光线折射可以粗判断,手感的处理应当是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可以感受到握感处理应该是使用斜三角式的角度控制方法,让琴的手感更好,琴颈更有保证不变形的支撑力!
F孔是证明一位师傅刀工的最佳看点之一。不过,对于照片来说,的确很难看到细节。
那么,我们可以看看那些粗的线条。
整体比例协调,线条干净。F孔的上下珠处理的也是不毛不燥。
注意的是,很多琴友用f孔内侧的厚度来判断琴板是否制作的过于薄了,这是不对的。因为很多制作师会花功夫去修去f内壁可见处的多余木料。我理解的优点是,整琴配重,外观的和谐度,均有一定意义。
镶线与琴角也是一大亮点。
镶线熟练,完美,干净,简单。豪不娇柔做作,却不失俊俏挺拔。配合硬朗帅气的琴角,骨感笔挺的翻遍,整体虽依然不够丰满,眉宇之间的清瘦气息让琴多了一丝帅气的意味!
我们可以放开想象,这位制作师应该是一位雷厉风行,胆大心细的家伙。他应该有着成熟的制作经验和熟练的刀工。或许,他是一位高产的制作师。
装配是典型的南方风格。很干净,也很整齐。该有的都有,该做到的也应该是都做到了。看得出用的心思的做,却并没有把这把琴当做自己极品的作品来装配。手感应该依然不错。至于装配的数据,我觉得还是看实琴比较好。照片基本能定位琴的装配是否粗糙,是否工厂气太浓。
琴的气质,比较难用语言来形容。何况,琴到了一定的层次。好坏,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
我定位这把琴为一个清瘦的大男孩。很容易相处,很容易搭讪,不戴耳环,不抽烟不喝酒,很文艺的那种。拥有清爽干净的五官,有棱有角,涉世不深的那种!接下来。。。。我不知道这么形容了。
细心的人,可能能发现最后一张照片,有两处划伤,一个是装腮托螺丝留下的,另外一个是背板漆面的划伤。可是,对于一个俊俏的大男孩来说,膝盖有点小伤口,实在算不了什么!
小提琴爱好者老师,您好。好久不见您了。谢谢您的鼓励,我一定会努力的!
但不管是从调试,修理,还是演奏。各个方面来讲,跟您那么多年的经验比起来,我都只是小学生。
这里是把一些选琴的经历和感想写出来,希望大家自己收藏时有个参考和多一个角度考虑。不对的地方,还请您指正!
摘自《小提琴的荣光》一书
......真正的专家之一戴维。洛利曾经论述:“作为小提琴的专家应有三个重要的素质,即精确的眼力、超群的记忆和一双好耳朵。这三个素质既有天生的,又必须通过后天的热心钻研加以琢磨。尤其前二者在鉴别各式各样的制作者的作品是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第三个要素一般认为并不是非要不可,但我觉得对于这种工作一双好耳朵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能帮助你将一个音与别的音区别开来,并鉴定出哪支琴穿透力更好,更可能受到演奏家以及众多的业余爱好者的欢迎。”
这本书还介绍了另一位著名的小提琴专家埃米尔。赫尔曼,不知火车版主是否有这本书?
摘自《小提琴的荣光》一书
......真正的专家之一戴维。洛利曾经论述:“作为小提琴的专家应有三个重要的素质,即精确的眼力、超群的记忆和一双好耳朵。这三个素质既有天生的,又必须通过后天的热心钻研加以琢磨。尤其前二者在鉴别各式各样的制作者的作品是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第三个要素一般认为并不是非要不可,但我觉得对于这种工作一双好耳朵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能帮助你将一个音与别的音区别开来,并鉴定出哪支琴穿透力更好,更可能受到演奏家以及众多的业余爱好者的欢迎。”
这本书还介绍了另一位著名的小提琴专家埃米尔。赫尔曼,不知火车版主是否有这本书?
小提琴爱好者老师:我看到您的回复。路过音乐学院的时候,去几个书店找了一下。准备买这本书!
没有找到,等我找到以后,一点好好学习。咱不足的,就补。不懂的,就来论坛学。
谢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谢谢马安老师的夸奖:
我也希望这些策略,心计,能真正用在对的地方,好的地方。然后学到更多知识。
象我新认识的一位朋友:收藏家陈秉懋教授一样,能用自己果敢,独到的眼光,从无数把老琴中挑出那么多把值得收藏的“名琴”。
忙碌的8月又过了一半,选琴归来,为大家准备了第三弹和第四弹。敬请欣赏,指导!
第三弹:带您走进作坊和工厂!
网购了一只研磨棒,在我正准备发出时寄来。发现断了,联系卖家后,赶紧上了路。
到达苏州时,已经深夜。一夜无话。早起直接杀向某琴弓作坊。
此作坊有四人,
老板,兼制弓师,兼修理师,兼技术指导,兼财务,兼打包员,兼保安,兼男公关。
老板之妻,兼装马尾技术员,兼催款员,兼烧饭,洗衣。
老板之儿,兼制弓师助理,销售,播音员(每天定时定点播放评书,相声,及歌曲)
老板儿媳,兼缠丝,装马尾,兼采购。
好了,请大家看看琴弓的生产照片。
比较凌乱:
这种家庭式的小作坊,主要以加工为主,老板和他媳妇,都是从琴弓大厂里出来单干的。
老板把自己弓杆处理,烘烤,弓头修整的手艺教给儿子,老板娘负责教会儿媳装马尾,缠丝,缠皮和轻易不外传的油漆秘籍。
由于主要是加工形式的生产,所以,利润较低。老板偶尔也会拾掇一些好料子,独立做一只两只弓子。这种较高级别的弓子,若是用心制作,再加上上乘的材料,也有一定的精品率。
苏州的琴弓圈子,常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的好料子多,谁就牛。的确,若是和琴相比,琴弓本身材料的好坏,更能决定一杆弓子的优劣和保值性。
据传,真正最初定论最适合做琴弓的木材(波南哥木),苏木种里细分的一类木材。在1790年-1800年之后,基本绝迹(此理论是否精准,尚未考证)。所以,现有的一些上等巴西苏木,更是被制作师视为珍宝!
所以,苏州的渭塘地区,有这样一批琴弓制作师,他们也许有好的手艺,好的想法,但是,无奈。。。手中好料不多。只有以抵挡琴弓的生产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关于高品质的弓杆,他们力不从心。
以上一组照片,是他们调试,制作,机器缠丝。这种天气,打赤膊在风扇下工作,的确有些艰苦,从桌边的烟头,估计您也能看出一二!可是,他们生产的琴弓,却是能输送到世界各国各地。
继续:
工作空档,我们停下抽袋烟。。。
老板拿出了他喜欢的日本制作师的产品图册,跟我分析起琴弓的样式来。
我从他眼中看出了他对琴弓的喜爱,可是,他总是觉得有些结构太大胆,如果没有一流的材料支持。万一断了得不偿失。就算拿出自己存放多年的“好东西”万一断了,那更让人哭笑不得。所以,据他说,他还在设想中,不敢动手!
我拿出几只坏弓,该换毛的换毛,该换头片的换头片。
乘他们午休时间,两把差弓的弓头片还是自己换吧。让老板儿子给我拍张照,我也得瑟一下!
修好几把弓子,再选了一些“乙级弓”准备朝下一站出发了。把老板的存货拍给大家看看。
这里面有真正地道的苏木,也有较好的檀木,和印度苏木。品质相差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制弓师的人品,存货,和他的手艺好坏一样重要的原因。相对来说,用差木料冒充正宗的巴西苏木来骗骗外行,是很简单的事情。“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最后,发一把此制弓师为我制作的巴西苏木琴弓,在他作坊里,已经算是较高级别了。所以,我这次带去请他帮我做了弧度的调试。
从渭塘出发,直接杀往吴江某处。看望老友“清水涟漪”。她是一位非常热爱提琴的女孩子。
在吴江,我们一起吃了小笼包,还有臭的要命的什么什么面条。也聊了很多,想想她曾今为了找一位好老师,每周坐班车到上海来学琴,并且坚持写学琴日记的精神,佩服不已。
我们也谈到想在吴江开沙龙的想法。我想,实际成熟了。我们会行动。希望把一个爱乐者的组织发展到全国各地。
当我们想起没有留影留念时,天已经黑了。半夜在路边拍照,恐怕会让小镇的百姓觉得两个神经病蛋疼。。。
所以,抱歉,大家不能看到清水芳容了。。。至于我这种货色,肥头大耳朵的。。不看也罢!
连夜转战泰兴溪桥。。。
一夜又无话。
这次的任务是,请教油漆,定琴盒,买木料。
问油漆师傅,能否拍两张照片时,他出他面有难色。我就以拍颜色为由,拍了一张。尊重人家的知识产权,尊重人家的秘密!
大家是否知道,碳纤维盒子是这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市面上有些碳纤维盒子那么贵,有些却那么便宜?
问题一:将碳纤维布,粘在铁制磨具上。(在保证湿度,一点温度的情况下)然后烧制成型,上漆。
问题二:真正的碳纤维布,价格非常高昂,有些厂家用类似碳纤维,接近于玻璃钢的材料制作,最后帖上碳纤维印花的贴皮。有些厂家把这种布叫做半碳纤。反正我这次帮人家定的纯碳纤的,都要至少1000朝上。
上图:
溪桥小镇,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
他只是大量的生产的普及琴而已,这里有些挺厉害的制作师。这里的产品,也是销售到世界各地。当有些琴友大骂“垃圾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手中的琴,可能也是来自这里。
这里的确有一批制作压板琴,抵挡琴的工厂和作坊,也有部分在网上“死吹”。但是,这里也不乏一些高手,很用心做琴,做事业的人!
只是,你不了解他们。
这里的风景很美,每当我路过时,总想停下来,在路边的池塘里钓钓鱼,抓抓虾。。。
可是,每次都是踩着点走,半夜出发,白天选琴,再次半夜出发。。。
送大家一只据说是藏獒的懒狗,也是在泰兴看到的。体积真心大,只是照片显示不出来。
下一站,镇江发烧友的家!
PS:关于“乙级琴”和“乙级弓”
文中提到的这两种产物:
大概泛指,销量较大,档次中等(差的叫普及)的琴和弓子。
琴,泛指产量相对比较客观的流水线手工琴。
弓,泛指巴西木(或称草木,或铁线子)的木材制作的百元左右的流水线生产琴弓。
文中厂家,商家名均已经隐去。若有广告嫌疑,请指正。不妥处可删减!
弹弹弹弹,第四弹:拜访救命恩人(用图片记录我身边的发烧友)!
题外话:身边琴友常常逗我:以前你常说拿娶老婆的钱买琴,现在。。。你成了拿卖琴的钱娶老婆!
我会附声大笑,因为俺现在明白,这是是爱的角度问题。
救命恩人:这一词是在北京被我冠名予三名爱琴人士的。
11年,我去北京参加乐器展,和别人合用一个摊位卖提琴制作的工具。并且结识与会琴友。
由于需要早早开摊,我女朋友就交予三名关系要好的“叔叔”级琴友暂时“保管”。
他们三人,看到一家工具店,然后合计着去买点工具。我女朋友在车上苦等了近一个小时后。。。中暑了。。
三人连抗带背的把她送到医院。。。从此之后,我和女友就冠名他们三位为“救命恩人”!
主题:从泰兴出发,连夜接了约好的琴友赶往“救命恩人”处看望!
半夜,轮渡上,长江两岸的景色很美:
二手小破驴,随我走南闯北,一年半跑了7万公里。
虽破,但也载过几百万的名画,上千万的名琴,还有我的偶像。
到镇江某处,“救命恩人”家中。
此人,只做琴,不卖。虽为业余爱好者,但手艺了的!
发烧不发烧,请看图:
生硬的木料,在某种光线和灵感的撞击下,真的美得一塌糊涂!
怪不得,他常常说:“看木料,看着看着自己就笑了,感觉自己很幸福”
我们也都是工具的发烧友,看着看着,俺也笑了。因为我得到一套。
这夹钢的日本刀好使,好磨,不容易老。绝对是工具中的战斗机!
最后,上一张工作台全图。
文中爱好者,制作者姓名均已经隐去。若有广告嫌疑,请指正。不妥处可删减!
哈哈,叫你这么一说,以后我见了清水涟漪,都不敢拍照了。
这才是制弓师真正的生存状态,也是带你了解制作师真实的生活状态。
就像画家一样,完成一个作品,衣服,裤子,手,一般都脏兮兮的。
那些穿着洁白的衬衫,爬到山顶帮女朋友画日出什么的,都是电视剧上演的。
西装革履的干活,或者就是为了宣传。要么就是一年也做不了三只弓,只只价格不菲的。
不过还好 幸亏我是二逼青年,对这种生存状态早有抵抗力了。
天哪。我毁了你对这门艺术的向往吧!
。。。亲,这叫小狗吗?
我觉得身体长度应该在1米5左右。
欢迎光临 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https://www.chinaviolin.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