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是欧美日本等全世界的交响乐团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老琴,事实摆在那里就看你是否愿意承认。 另外由制琴协会团体出资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必然倾向出资方! 当然,这里是你们制琴师和制琴爱好者的地盘,不和楼主打嘴仗,闪人! |
装饰音 发表于 2016-5-20 08:42 以前这网上曾经有老道的论坛元老还说过:现在一些个别的特别是初入销售的卖家就是喜欢说新琴没有老琴好 ...其实就是从侧面变相的为自己的垃圾老琴打广告...... 大家千万要注意 ![]() ![]() 其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不上当受骗,最重要的是加强自己的学习,增强自己的认知和辨识能力,而不是光听别人说什么! |
以前这网上曾经有老道的论坛元老说过:现在一些个别的特别是初入制琴行业的制琴师就是喜欢说老琴没有新琴好...其实是从侧面变相的为自己的新琴打广告...... 大家千万要注意 ![]() |
小于 发表于 2016-5-12 22:26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作家秦牧在他《艺海拾贝》就寓世术道理的说了一个“摔坏小提琴的故事”。听众大多冲着那把价值连城的小提琴而来,但真正打动他们的却是演奏家高超的演奏技巧,因为在雷鸣般掌声中演奏家摔坏了刚刚用来演奏的——一把廉价的小提琴。 其实,对于演奏家来说,应该“重武器论”,而非“唯武器论”,一把好的小提琴对演奏家应该是锦上添花、如虎添翼;而不是因人成事、傍门依户。因为再好的小提琴,对一个蹩脚的演奏者来说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没有哪位演奏家是仅靠拥有名琴而上榜扬名的!也没有哪位参赛选手仅靠名琴就能够夺金获银的。 |
本帖最后由 悠悠爸爸 于 2016-5-13 05:32 编辑 “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之谜”中展示了NHK的实验,在没有回声的超静室里测试小提琴声音的方向性。 在超静室里,围绕演奏者42个拾音器形成一个球型空间,同时录制声音信号。结果显示,现代琴的声音没有显著的方向性,朝各个方向均匀传播,而三把斯氏琴一致表现出方向性,朝向听众的方向显著强于其它方向。这也许是个很重要的发现。 CT扫描斯氏琴的结果显示,琴马所在的位置,将面板分成重量相等的两部分,而音柱所在的位置则将背板分成重量相等的两部分,同时将琴体内空腔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 视频在38:34处显示了名为“极光”的斯氏琴内部结构,沿着面板中线平行于低音梁方向分布着四个方形小补丁,在高音部f孔上角的上方,沿着平行于低音梁的方向,有一个长条形的类似补丁的结构,高音侧上半部沿着侧板结合处有三处类似胶水流动留下的堆积物。不知这些有什么影响。 同样地翻译有些问题,不过这次中文翻译有两个超级搞笑的地方:“你低头产生的能量”,the energy that you provide from your bowing,应为“你运弓提供的能量”,在38:43处;“半桥通过低头把振动传到弦上”,The bridge conveys the vibration of the strings created by the bow,应为“琴码传递由弓产生的各弦的振动”,在39:03处。 |
濯清涟 发表于 2016-5-12 22:12 这个其实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我们讨论讨论, 你说这名琴在他们手里, 究竟是一个心里安慰呢,还是真的能有那么大差别。 就我自己而言, 听过不少所谓名琴CD, 也听过不少名琴现场, 我觉得好听的真没几个,而且可以说,听难听的....... |
小于 发表于 2016-5-9 20:45 不仅如此,据说现在许多的小提琴重要比赛,使用名琴成了获奖概率增加的保证了!哈哈 |
我总觉得,现在演奏会使用名琴,已经是“门票”价格的一部分了。 |
本帖最后由 濯清涟 于 2016-5-5 08:57 编辑 提供一个名为“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之谜”的视频让大家观看,感受人们对名琴美妙声音秘密的探寻那永不停歇的脚步声: |
由于多种因素,少数古琴确实很优秀,因为不是很优秀的古琴也就没必要留存下来了。至于测试用的古琴样本太少,这应该可以理解,找一万把新琴不难,找一万把古琴,估计是“不可能的使命”了。 古琴离大多数琴友非常遥远。大家是为了共同的爱好来到这里,共享一下自己所看到的资料,也只是为了能分享知识,引发讨论,听一听别人的见解,仅此而已,实在没有必要感到愤慨。若想推翻Claudia试验的结论,最好是另一次试验,或是引证有足够说服力的资料,而不是激烈的言辞。 |
本帖最后由 明月山人 于 2016-5-3 01:24 编辑 请参考这个帖子,“ 意大利古琴:声音真那么好?译自国外网站”,描述了楼主文中提到的“两年前”(2011年)的那次试验。连接: https://www.chinaviolin.net/forum ... ad&tid=60794&extra= |
本帖最后由 濯清涟 于 2016-5-2 11:24 编辑 chennan 发表于 2016-5-1 16:27 您怎么知道别人没接触过这个问题?凭什么认为别人很容易被迷惑?又根据什么说大家会被忽悠?凭您懂得的比别人多?凭您所在的学校更权威?杞人忧天了! “顶级老琴的声学特性是很难很难被超越的”,您的这个观点并不特别,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甚至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可见想要挑战这个观点也是很难很难的,所以您的担心有点多余,但正因为如此,才体现了文章中实验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世界许多很难很难被超越的事情,最后都被超越了。而超越的过程大都充满了艰辛,有质疑,也有鼓励!超越靠的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这正是我所认同的,尽管这个实验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积极和消极这两种态度对事物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对转载的这篇文章的内容,我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目的也只是让大家对这个事件有一个了解和探讨的地方。我肯定的是这个实验的本身,因为实践出真知,反对的是动不动就质疑别人的动机,还有一些不懂装懂的!光说不练没任何意义,别人既说又练为什么要倍受非议呢? |
濯清涟 发表于 2016-4-25 18:33 濯清涟老师您好,这个实验有着很多不足、错误之处,因为您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容易被迷惑。在这里我可以跟您和其他琴友说说,避免大家被“忽悠” 以下的言论是根据楼主的中文文章得出的。 一般来说我们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调查对象、方法要满足4个条件 1双盲2随机3对照4足够的样本数量(5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 1文章对‘双盲’的定义是100%错误的,该实验中只有演奏者是盲的,您能找出第二个盲吗?正确的第二盲应该是本文的作者及数据分析处理人员不应该知道具体是哪一把琴参加实验。 2对实验样本的选取没有应用具体的随机抽样法,所以样本不具代表性,包括琴和演奏家。 3对照是对的 4样本数量太少太少了,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评价量表通过数学模型来确定样本数量。最起码对照组要40组以上,80把琴,50个评审,评审应包含专业学生,收藏家,演奏家,教师,发烧友等等。 5文章中完全没提到对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检验。(必须使用数学模型进行判断) 上述几点条条是硬伤,文章能发表算是奇迹了,放在我们学校肯定不及格。再次声明我没兴趣看论文全文,以上观点全基于中文介绍。如果哪位想看论文原文,留邮箱我发你。 我的观点是,顶级老琴的声学特性是很难很难被超越的。希望给各位朋友以参考,不是所有外国人的研究都是对的。 |
鱼儿 发表于 2016-4-26 10:36 这个实验实施的参与者并非你所说的“有些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演奏家!所以你的对比片面性很大,卖弄的意义大于说理的意义。 |
大脑对听觉的欺骗性很大,这种对比炒作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跟玩音响的盲听对比是一样的,有些人听着小录音机也能高潮不断,有的人听着百万音响也能唉声叹气。大脑会“脑补”我们所听不到的部分信息,也会“脑减”多余的信息,在你情绪和环境变化时,大脑的确会把你玩坏。 |
双盲对照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各种心理暗示的安慰剂效应,得出靠谱的结论。将这种研究方法引入小提琴的品质评判体系,对制琴行业破除迷信、找出真正的改进方向意义重大。 |
chennan 发表于 2016-4-25 16:42 这个实验的意义就是要证明新琴可以媲美顶级老琴,如果真能得出这个结论,那么获益的并非仅仅只是文章的作者或者她的朋友,而广告的意义应该是广而告之,所以还是不要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
如果这样的报道属实,对现代制琴师来说,意义深远! |
每次看到这个标题时都有点生气,演奏家选什么琴关科学家什么事?小提琴家们往往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经验对一把琴的音色、音质、音量、工艺、反应性等性能做出准确判断,从而选出他们心爱的提琴。这个实验最多得出的结论只能是“部分新琴的性能比个别老琴好”,对提琴的鉴赏起不了作用。 科学家们应该把研究中心放在影响提琴发声性质的因素、材料的优化处理及新材料开发等课题上,从而提高提琴质量。我们都知道美国和德国的几个制琴家可以造出与顶级老琴媲美的新琴,而且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力压很多老琴,所以这说明大部分人还是以理性的态度去选择的。 之所以我们对老琴比较崇拜是因为我们偏爱的声音往往需要新提琴经过反复震动,氧化,老化才可以形成的而已。当然如果制琴家们可以仿制出具有顶级老琴品质的新琴我觉得也特别好啊。 搜了一下Claudia Fritz,果然是那个美国制琴家的伙伴,这篇论文就是一个漂亮的营销广告而已,文章潜在的意思是这个美国制琴师的新琴比斯氏的好,大家会信吗?呵呵 |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3 07:1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