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Guarneri del Gesi 1725 细节赏析

查看数: 9871 | 评论数: 18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2-26 20:31

正文摘要:

一支耶稣瓜奈利小提琴的详细解剖,展示了他成熟技巧的细节特点和天资 就像许多的瓜奈利提琴一样,这支大概制作于1725年的 "Enescu, Cathedral"的约瑟夫 瓜奈利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耶稣”瓜奈利小提琴的早期 ...

回复

guarneri1742 发表于 2020-4-30 11:37:43
声音上现代制作师早着呢,门还没摸到,声音体系
计算机场统计 发表于 2019-10-26 10:54:42
guarneri1742 发表于 2019-10-25 11:30
这个不敢苟同,斯和瓜的高明在于掌握庞大的一套声音震动体系,每把琴都不完全一样,都需要针对琴进行调整 ...

据科学家研究木材的使用寿命为600年,1700年到2019年刚好是三百多年,我们显然是幸运的,再过300年,那些名琴不知道还能不能拉出声音?我就这个问题,问过一位意大利的资深制琴师,他认为这是瞎说。另外,小提琴双盲实验,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8222/?page=2,说明了问题。
guarneri1742 发表于 2019-10-25 11:30:09
计算机场统计 发表于 2017-6-13 13:22
现在中国制琴师做的琴,只要有演奏家一直在用,300年后音色应该比那些名琴好! ...

这个不敢苟同,斯和瓜的高明在于掌握庞大的一套声音震动体系,每把琴都不完全一样,都需要针对琴进行调整,仿制的再好也于事无补,木材本身的差别,木材的搭配,弧度等等我不相信完全一样,世界上永远没有完全一样的琴,现在的琴再用1000年也不是那个概念,;老琴的优势在于味道和陈酿,但是声音品质上来说不会有质的变化
季米 发表于 2017-6-22 17:19:11
油漆漂亮。
1716美迪奇 发表于 2017-6-22 03:04:20
小于 发表于 2017-6-11 21:48
这个问得好!名琴到底是谁的名。 首先要是制作者的名,Stradivari Guarneri,这都是名 。其次是历史的名 ...

谢谢小于,解答非常清楚,希望有生之年能有幸多遇到一些名琴,能亲耳听到大师级人物演奏最好。
计算机场统计 发表于 2017-6-13 13:22:36
现在中国制琴师做的琴,只要有演奏家一直在用,300年后音色应该比那些名琴好!
小于 发表于 2017-6-11 21:48:16
1716美迪奇 发表于 2017-4-8 20:24
都是经历400年的琴,为什么不都是名琴呢?不知道比例情况。

这个问得好!名琴到底是谁的名。 首先要是制作者的名,Stradivari Guarneri,这都是名 。其次是历史的名。这把琴历史上,一开始是给谁做的。比如做给法皇的那一套,做给梅迪奇的那一套,注定在娘胎里就是极品的极品。在之后是演奏者的名,帕格尼尼拉过的Guarneri,就成了举世无双的大炮,甚至早就了Guarneri这个人后来的名气。这三个名,决定了这个琴的基础价格。 同样400年,意大利还有几十个制琴师,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价格?就是这三个“名”里面少了几个。
1716美迪奇 发表于 2017-4-8 20:24:15
都是经历400年的琴,为什么不都是名琴呢?不知道比例情况。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7 09:14:33
我看了上面的对话,看来我们的议论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没有交点。你是一位有独立见解的制琴师,希望你在琴史的阅读中有新的收获。
小于 发表于 2017-3-6 20:30:57
当然,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出发点来看问题。这样问题也许会被看的更全面。 以我的眼光,我现在就是看到这些: 两个已经不在一条线的点,当然是无法超越的。 这也是我现在为什么会写很多,看很多历史文章的原因。因为历史书杜撰的更客观,基于历史之上的推断,远比拍卖行手册上的形容词来的真切。就好比直到今天,Stradivari都无法被确定为Amati的学生,又比如,Nicolo Amati解决产量和控制质量的手法就是招收高水平学徒, 而Stradivari1000多支存世作品又有几支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 如果明知道很多都是小作坊混合制作的,我们又何必单把一个Strad拿出来夸了又夸?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2 09:16:13
郑荃教授说过:到目前为止,提琴制作师的作品还不能超越五百年以前大师的作品,西方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过去制作提琴的方法和奥秘我理解主要是在工艺和声音两个方面,工艺是科学,声音是艺术。要完成这两方面的超越。我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就是看问题角度不同而已。科学提倡争鸣,我觉得,把问题谈的越深越好。
ba5rw 发表于 2017-3-1 23:35:01
小于 发表于 2017-2-28 20:42
难以超越的不是他们的作品音色,而是400年积攒下来的历史孤品的艺术价值。 ...

十分赞同!就如半坡村的那个破陶瓷盆……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3-1 09:03:13
小于 发表于 2017-2-28 20:42
难以超越的不是他们的作品音色,而是400年积攒下来的历史孤品的艺术价值。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
小于 发表于 2017-2-28 20:42:11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8 09:40
我觉得,流传下来的名琴珍品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精髓,否则不会那么难超越。只是他们的经验(Know-how)没 ...

难以超越的不是他们的作品音色,而是400年积攒下来的历史孤品的艺术价值。
zhao668811 发表于 2017-2-28 09:40:41
我觉得,流传下来的名琴珍品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精髓,否则不会那么难超越。只是他们的经验(Know-how)没有传承下来,失传啦。现代科学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解密工作也证明了这一点。
小于 发表于 2017-2-27 21:14:54
WXG777OK 发表于 2017-2-27 08:00
小于老师,我觉得大师们的琴选料看视随意,但他们掌握了发音的精髓。现在的仿制琴,只是仿造的视觉范畴。请 ...

那个年代,再“大师”的人,琴也是拿来卖钱养家的,和现在一样。 他们有没有掌握精髓,我们根本不知道。因为你现在能听到的琴,你打开音板看看里面做过的修补,就知道,这已经是一把 几乎和原作者没有太大关系的琴了。

Guarneri  del Gesu一生都不得志,是个十足的混混。想做琴了,就拿出来做做,卖个钱喝杯酒而已,这样的人会有心情去研究什么声音的秘密么。
WXG777OK 发表于 2017-2-27 08:02:38
有一篇文章说,斯式琴面板,背板外表光鲜,内部却“千疮百孔”用来调整琴的振动。是真的吗?
WXG777OK 发表于 2017-2-27 08:00:10
小于老师,我觉得大师们的琴选料看视随意,但他们掌握了发音的精髓。现在的仿制琴,只是仿造的视觉范畴。请指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3-30 15:4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