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所有关于小提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幸福小zz 发表于 2004-4-5 01: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小提琴的结构: 小提琴是由大約70多塊不同的木片組合而成的。漩渦狀的琴頭是提琴獨有的特徵,四根弦G、D、A、E的錐形調音弦軸是由積久耐用的青龍木或黃楊木製成的。弦軸箱的後傾斜面繃緊了跨過烏木弦枕的弦。弦枕上的四個勾槽,用於確定弦的位置,並把弦抬到指板的上方,讓左手手指能在紙板上壓弦控制音的高低。指板固定在琴頸上,整個琴頸及漩渦狀的琴頭和弦軸箱是由一塊楓木所刻成的。指板成弧形從弦枕端開始增加寬度,使跨過琴橋的弦有漸漸增寬的間隔,以便運弓。 琴身的框架是由側板構成的,由六塊薄楓木側板於加熱後彎曲定型而製成,接合處的內部用木塊加強。六塊側板構成小提琴主要的外廓,即上側板、向內彎的中側板(C側板)、以及較寬的下側板。 琴身背部為小提琴的背板。背版是由一至兩塊相配的楓木製成,可分為一塊式及兩塊式的背板,一塊式的背板可由「板狀切割」或「沿徑切割」獲得,而兩塊式的背板則是由 「沿徑切割」獲得,在二塊式背板製作過程中央接縫及水平面上的圖案對稱是很重要的。在小提琴背板中間部分部分留下大約5公釐的精確厚度,邊上大約減至2.5公釐。拱形的高度和形狀以及精確的厚度是決定小提琴音質的基本因素。 琴面也是用同樣的方法製造的,但用的卻是雲杉木(Picea Abies),精確的厚度為3公釐。在前後邊緣有一狹窄的鑲條,又叫飾緣,鑲邊既能作為裝飾又能防止邊緣發生裂變。琴面上開了兩個音孔,以形狀命名為f孔。琴橋只靠弦的壓力架在琴面上,他的位置是影響音質的關鍵所在。 音柱是圓柱型的木頭,緊貼著琴身,對於音色很重要。一個很小的移動都可能改變提琴的音色,而且不能太長或太短,這樣都會影響提琴的音色。音柱太長很可能會使你的琴面產生裂縫,太短的話可能會在你弦鬆掉時音柱也一併鬆掉。如果你的提琴音質不好,可能需要調整一下音柱,或是換一個新的音柱。 关于购买小提琴: 新琴 一:以降低成本大量製造為首要考量的琴 二:講究品質,嚴格品管的量產琴 三:由個人工作室製作的琴 舊琴(古琴) 一:以年代區分的琴 二:以作者的知名度區分 三:依產地區分 新琴 ------------------------ 一:以降低成本大量製造為首要考量的琴 目前生產小提琴的思維與十七世紀時的小提琴生產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考模式,在歐洲產業革命,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在也不是貴族的專屬,樂器普及到一般人民,這種時代的大潮流使得從前貴族才擁有的樂器,一下子普及到一般大眾,市場需求一下子熱烙起來,因此有許多的製琴家出現,同時,也有企業家結合了工藝家研製低成本的,售價容易為一般大眾接受的琴,這就是大量生產小提琴的開始。 值得例舉的是在1873年法國的Mirecourt地方,發明了使用蒸汽將木材軟化,經過高壓的程序,在固定的模板下生產弦樂器的響板,小提琴之外大提琴等,甚至連巨大的低音琴也在生產之列,龐大的生產量向世界各地輸出,通常在琴裡的標籤寫著(JTL, Medio-Fino, Dulcis Fortis)。 另一個例子是在德國,1618到1648年的戰爭後有許多新教徒避難到阿爾必斯山下,形成一個人口約兩萬人的城市,其中就有約七千人從事小提琴生產的工作,使得原本就在故鄉製作小提琴的工作者成為製琴組織裡的老板(這老板的身分有點像台灣農會裡的理事),這群外來者在組織下像是奴隸般的工作,製琴採用分業分工,像是製作響板的工匠就專製琴板,刻製琴頭的人不會製作側板,他們以打(十二單位)計算工酬,這個製琴組織一直延續到1940年左右,所有的琴都是手工製造,這地域的製琴繁榮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還為了琴的貿易在此設立領事館,大戰開始後,此地的製琴業就沒落了。 日本在大正年間鈴木政吉先生曾到此地考察,返日後在名古屋設立鈴木製琴場(日本最初的量產琴),這是日本量產琴的開始。 義大利琴也有分工分業的量產歷史。 在大量製琴的歷史裡不乏純手工的琴,它們有一個特點,就是低廉的工資,這種生活水平的落差,成為能夠大量生產的主要條件。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類似這樣的有利的生產條件。 之所以能大量生產另一個就是生產機具的發明,法國的蒸汽壓制就是一個例子。 降低製作成本對所有的消費者而言,能低價購入從容窺視提琴的世界,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二:講究品質,嚴格品管的量產琴 量產琴的世界裡也有一絲不苟的製琴廠,通常量產琴大都為降低製作成本為第一考量(他們必須要降低售價與它種品牌競爭),但在市場競爭後原有的舊廠(老字號的廠家),為了要與新成立的新廠競爭,品管就會更嚴格,對材料的要求也將更嚴謹,產品更被分為無數的等級,不同的價錢,爭取不同層面的使用者。 三:由個人工作室製作的琴 在十六世紀時幾乎所有的提琴都是由個人工作室承製,但是在產業革命之後因為人們對經濟的思維改變,使得量產琴幾乎取得市場的主導權,這種改變衝擊所有的個人製琴工作室,無論是義大利,法國,德國都免不了這個無法阻擋的潮流,現在由個人承製的製琴方式再度崛起,究其原委,筆者認為是因全球的資訊流通速度加快,運輸的方法更新之故,叮嚀製作的手工琴經得起時間考驗也是原因之一吧。 由個人或家族(爸爸和兒子)組成的工作室從十六世紀初就開始承製小提琴,再歐洲個國形成不同的系統及流派,關於個國的(有時候不能用國家來區分,因為他們常移居他國)承傳,容筆者另文撰述。 因每位作者的承傳不同,又加入屬於自己體會的音響共鳴技術,因此在琴的某些部位會有一些特徵,這是量產琴上所沒有的。
我在艺术上下过一番功夫,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巴赫
2
 楼主| 幸福小zz 发表于 2004-4-5 01:13:00 | 只看该作者
小提琴的音质: 當您走進一家樂器行想選購一把心中的小提琴時,如何對琴的音色及 音量做出客觀的判斷呢?這裡提供一個分析音色及音量的方法。 在製作小提琴的過程裡,從選材開始到製作完成幾乎所有的步驟都朝 向一個目標,這目標就是好的音色及弘大的音量,在傳統的音色音量判別上只有仰賴聽覺,憑著經驗的累積及長時間的訓練一般演奏者都 擁有比常人更敏銳的聽力,無論是音階高低仰或音色豐富與否,只須那麼一下,便知分曉,幾十年的功力毋庸置疑。 但,這種好耳朵可不是人人擁有,當沒有經驗者的協助時,或者您想由自己來判斷琴聲, 下面提供一個經由電腦判斷的方式供您參考。將聲音輸入電腦轉換成數位化訊號之後,使用聲音解析軟體打開它,您就可以用眼睛看到音波的振動,根據振動的波形了解琴聲的內容。 上圖是小提琴特有的聲音振動,從左到右是時間軸,像山岳一般的波形規律的重複著,谷底到谷底之間的部份代表琴箱的每一次振動的內容 上圖給我們更精確的振動係數,在音箱的一次振動裡產生的泛音(倍音)內容,在此一覽無遺,這倍音的內容與音質有著密切的關係。
3
 楼主| 幸福小zz 发表于 2004-4-5 01:13:00 | 只看该作者
琴弓的性能: 這是一個和演奏者最為密切的問題,演奏者和弓的關係甚至超過和琴的關係, 弓是手臂的延伸,每一個音符都必須由弓的詮釋而流露出來,演奏技術的好壞 與否與弓的性能是息息相關的,一把性能卓越的弓對您的琴藝有絕對的影響。 琴弓的構造比起小提琴簡單多了,但在這簡單的構造中有許多條件被嚴格的要 求著,這些條件裡有些是相互衝突的,符合某項條件時不得不犧牲另一項功能 ,例如一把穩定的弓在弦上跳躍的能力必定較弱,一把跳躍能力強的弓其穩定 性一定較不好,選擇的基準在詮釋什麼樣的曲風,輕快的曲子,使用一把較輕 且跳躍能力強的弓可以幫助演奏者發揮更高層次的技巧,較重的弓會使琴聲聽 起來凝重渾圓。 目前製弓的材料有木製,碳纖維,兩大類,在價格上木製的比碳纖的高,木製 弓又可分為手工及量產兩類,手工木製琴弓的售價大約從美金1800元起到 6000元不等,量產木製琴弓從130元加幣起到1300元加幣左右,價格幅度那 麼大是有它的原由的,最重要是弓身的使用材料,在則是使用配件的材質。 碳纖的琴弓是使用模具大量生產,特點是高張力,低價格。 琴弓最重要的是它的張力,兩隻不同的弓在相同彎曲幅度下能取得較高張力的 便是好的,張力高的弓能將弓毛繃的較緊,較緊的弓毛能發出較大的聲音,這 對專業的演奏家來說至為重要,因為他們必須在演奏聽裡詮釋曲子,偌大的演 奏場地如果沒有一隻好弓,聽眾無法聽清每個音符,緊繃的弓毛也使得大小聲 的幅度更寬,演奏者能輕易的取得細微的聲響到弘大的共鳴。 以木弓來說,為了取得更大的張力,弓身的製作在選材上非常嚴格,可以說材 料的質地就決定了弓的性能,量產弓在降低成本的要求下使用的是低張力的木 材,這適合入門者使用,但這樣的弓在需要一些技巧的演奏時,會另演奏者有 挫折感,這樣的情形並非練習不足,而是弓的機能不敷要求。 如果簡單的為了得到更大的張力,那麼只要將弓身的直徑加大,就簡單的能取 得張力,問題是它的重量變重了,一隻笨重的弓是沒法被靈巧操作的,小提琴 的弓在重量的要求也非常嚴格,因為它是由上往下壓在弦上,不是像大提琴的 弓是由側面與弦接觸。 弓的長度也是重要的要素,長的弓雖只長四分之一寸,它詮釋曲子時就多了四 分之一寸的寬容度,但在製作較長的弓時很難取得應有的張力,較長的弓又具 有足夠的張力是非常難得的。 弓的平衡,將手指當成翹翹板的支點,讓弓像翹翹板一樣橫放在手指上,移動 弓身,當琴弓取得平衡的那點就是這支弓的支點,琴弓的支點設定應隨使用者 手臂長短而移動,移動的方法是增加或減少握把前方纏繞的金屬線。除了上述 弓的前後平衡外,還有左右的平衡,左右的平衡度大部分取決於弓身與弓毛的 距離(這裡面還有更複雜的因素,此文裡不再累述),當弓身與弓毛的間格變 大時,移動這把弓就像是騎一輛很高的腳踏車,隨時有摔倒的危險,反之則安 定,好像是弓被弦吸住一樣。 彎曲木弓是使用加熱的方法,當一塊長形木料被切削成弓的形狀時,它是直的 ,木材被加熱到一定溫度後絁以外力它就會彎曲,就像竹子一般,待冷卻後它 將保持一定的彎曲度,這彎曲的形狀就是張力的來源,嚴格說來每支弓的彎曲 形狀都是不同的,這就造成每支弓擁有不同的性格,所發出的聲音也不同的原 因(發聲的要素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複雜的因素,此文不再累述)。 原本筆直的弓身被彎曲後,在使用一定年限之後將會回復原狀,當然不是完全 恢復筆直的狀態,而是角度變小了,也許目視無法判斷,但可從弓不再像以往 一樣能取得固有張力感覺出來,越好的素材能保持弓身彎曲的時間越久,但通 常好的素材密度都非常高(年輪密度高),弓的重量就會比較重,妨礙操作的 容易度,這是木弓的宿命之一,尋找符合條件的素材才有希望製成一隻好弓, 因此找尋好素材也是製弓師傅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高品質的弓通常在高密度的材料結構下會被製作成較細的弓身,除了重量減輕 外,它的重心也變得集中,不似低劣材料的弓有直徑大之外,張力不足,重心 難以掌握的缺陷。 綜合上述的要點,選擇琴弓的步驟如下: 1:帶著您慣用的琴弓及琴,作為選擇新弓的比較基準。 2:當多支琴弓整齊的陳列在你面前時,首先比較弓的長度,將較長的弓挑選 出來。 3:審視弓身的材質,木材的纖維務必像竹纖維一般筆直從弓尾走向弓頭。 4:選擇年輪密度較緊密者。 5:將弓毛繃緊(旋轉弓尾的轉子),使所有琴弓的弓毛與弓身的距離一致。 6:將弓的中央部份與弦接觸,施予壓力,好的弓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同時也 能發出較宏亮的聲音,這代表弓的張力足夠。 7:檢查弓的感覺重量,弓的感覺重量並非是它的實際重量,將弓放在精準的 秤上,所得數值是弓的實際重量,這和〞感覺重量〞不同(關於弓的重量 容筆者另章選文),擇取感覺較輕者。 8:試奏簡單的曲目,運弓時不要使用複雜的技巧,簡單的運弓下弓的本性較 容易顯現出來。 9:如果您是一位資深的演奏者,運用您的技巧,讓弓在弦上跳躍,在運弓中 加上更複雜的要素,感覺手上的弓是否順手。 10:接下來您要做得不是馬上購入新弓,是將頭腦裡的東西冷卻下來,回想 剛才的聲音,彈性,重量,手感,離開現場找一家可以安靜下來的咖啡館 ,冷靜下來決定是否要購入,不要當場決定,讓一杯咖啡來使情緒安定, 這絕對是值得的。 11:最後當您要付款時,心中的那把弓必定浮現出來,這把心中的弓一定要非 常的清晰,而且堅定,不要參雜其他的因素,例如某個人說怎麼個的,切 記每一位演奏者的手都是不同的,適合您的弓並非適合他。如果還稍存猶 豫寧可再喝杯咖啡也不要匆忙決定。 *最後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補充,那就是不要被弓的外觀所迷惑,有些高價的弓 是採用黃金或者銀金屬,這些貴重的材料對聲音沒有絕對的影響,並非使用 了黃金聲音就會比較響亮,操作變得容易,當然貴金屬增加弓的附加價值, 但它並不會增加琴弓的性能,使用不當反而會降低性能,演奏者的琴藝不是 加上幾公克的貴金屬就會顯得更傑出。 琴弓的质材: 如果您是一位獨奏者,或者是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那麼將有許多機會一隻獨秀的赤裸裸展現琴聲,就好像森林裡最高大的樹一樣,俯是眼下綠油油的一片樹林,從第三者的視線看來,您卻是最顯眼的一棵樹,因為比起其他的高出許多,顯眼許多。 在如上的情形下,琴和弓的品質就會被要求,要求琴聲弘大,音質甜美,至於琴弓就須符合反應靈敏,表現力豐富的條件。 琴弓的製作和琴最大的不同在於琴弓的結構非常簡單,琴的結構複雜,小提琴的結構由力學的視點看來,緊繃的琴弦下音箱及琴把承受弦的所有壓力,在這壓力下〞蹦出〞聲音(關於小提琴的發聲,容筆者另章撰述),琴弓則簡單多了,它是由一隻被彎曲的棒子,將馬尾毛繃緊,在繃緊的狀態下承受演奏者手部來的壓力,能承受的壓力越大表示表現力越豐富,打個比喻,眼前有兩隻弓,將弓毛繃緊,使弓毛和弓身的最短距離約十六厘米,在這最短距離上由弓身上方施加壓力,當弓身碰觸弓毛時查看上方的施力值,就是一隻弓所擁有的力氣,一隻能承受一百克的壓力,另一隻可能可以承受一百五十克的壓力,壓力值越高它的表現力就越好(弓的品質好壞除了壓力值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此章不做累述)。 在一個弓身直徑相同條件下(越細的弓身,它的重心焦點就越明確,反之則朦朧的不易掌握),材料密度越高,纖維走向越平順,越能取得較高的壓力值,越容易製作出好的弓。 木弓在製作程序上是先製成沒有彎曲的弓身,之後才經過加熱的程序施加壓力使它彎曲,待冷卻後定形,越好的木材保持彎曲狀態的時間越長(這決定於木材的種類),它所能承受的壓力值就越安定(時間久了依然會減弱,因為木材會記憶原來的形狀,這是木弓的宿命)。 除了木弓之外,量產的玻璃纖維弓確實解決了上述的問題,它彎曲的幅度不會因時間而改變,又能取得高張力,同時承受較大的壓力。玻璃纖維弓雖然解決了木弓的最大問題,但是,在弓身的結構上有一個無法漠視的遺憾,那就是它是空心的,空心的結構有助於重量的減輕,輕量的弓身採用金屬置入弓頭(或弓尾)求取平衡,這樣的弓是兩頭重而中間輕,而非重量平均分配在整隻弓身上,因此在運弓時弓的重心在頭尾兩處,也就是說重心是前後的兩個點,而不是一條線,木弓則沒有這個問題。 琴弓的製作材料必須克服上述的缺點,並符合1:高強度 2:重量輕 3:能持久保持彎曲 4:重心明確(纖細及實心的弓身) 顯而易見的要符合上面的條件,木材及玻璃纖維很難達到,只有重開發新材料上著手。 其實東方人日常生活中的竹材,就是一個適用的材料,但製作方式必須重頭開發,在重複成形的過程裡累積新材料的參考數據,這是一個龐大的開發過程,筆者歷經五年的不斷嘗試,在西元兩千年奠定竹弓的基礎數據。 琴弓的材質除了木材,玻璃纖維之外,又多了一項竹材的選擇。
4
 楼主| 幸福小zz 发表于 2004-4-5 01:13: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绷紧你的弓: 弓要繃的多緊才是適當的呢? 在詮釋曲子當您用到G弦,又想要在G弦上發出聲量,此時就是您的弓承受最大壓力的時候,在這個點上,您的弓必須繃緊到不被最大壓力壓至弓身碰到弓毛。 當您做跳弓動作,瞬間弓身彈力解放再回到弦上時,弓身不會碰到弓毛的緊繃程度就是您所需要的。 要達到上述兩點要求,有的弓依然是彎曲狀態,有的弓卻繃得弓身與弓毛成為平行狀態,這明顯的顯示了弓身的張力。有力氣的弓在彎曲的狀態就能得到要求的張力,沒力氣的弓卻要將弓身與弓毛拉的很開才有張力。 弓身與弓毛的距離越小,觸弦的感覺越清楚,距離越大越模糊,尤其在跳弓時其中的差別就會非常明顯。 弓在上下移動時較低的弓高(弓與弓毛的距離較小),是弓身左右穩定的重要因素,不要將弓繃的太高有助於安定的拉奏。 如果您擁有一把夠張力的弓,在所需最大弓壓下盡可能的將弓保持最低弓高(縮短弓身與弓毛的距離)。 如果您的弓必須要繃到與弓毛平行才夠力氣承受手部來的壓力,那麼建議您找一位師傅將弓重新烤火調整曲度,找回這把弓往日的丰采。
5
 楼主| 幸福小zz 发表于 2004-4-5 01:14: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琴的虎纹: 幾乎所有小提琴的背板都有類似老虎皮樣的斑紋,它會隨著視線角度不同改變它的折射,絢麗的叫人愛不釋手,這虎斑的模樣是怎麼來的呢,它的功能又是如何呢? 小提琴的背板大多是採用楓木製成,楓樹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外在環境變化,樹幹彎曲處就會形成像皺紋斑的紋理,這種紋理不只在屬於闊葉樹種的楓樹中發生,也會發生在屬於針葉樹種的松樹或杉樹裡。 樹的本性是往上筆直生長,當地表不平,或者生長於斜坡,樹幹就會成為彎曲的形狀,樹幹裡的細胞為了支撐上方的枝葉,在上坡方向及下坡方向的細胞增長成為不均等的情形,一方是受壓擠的,另一方是伸張,這種大自然的力量就是虎斑紋路的成因。 擁有虎斑的楓樹在製材過程裡與一般木材不同,它的細胞組織不是均一的因此在鋸開時會夾住鋸子,在乾燥時更會變形,原本四方的木料,乾燥過後變得歪斜,如果沒有經過充分乾燥的楓木就拿來製琴,是會發生問題的。 剛才談過虎斑是細胞不規則生長所形成,就像是人的皺紋,它有深淺,有大小之分,深而且大的虎斑在製成琴之後非常美觀,很有迫力,甚至有人專挑這種琴,從購買者的視點看來實是無可厚非,但從製琴者的角度看來卻有不同的觀點。 楓樹發生皺摺(虎斑)的地方大都是接近樹表(樹皮),越靠近樹心虎斑紋路越淺,木頭的顏色會變得深一些,質地也會變得緊密,這種質地緊密的素材才可能將背板做得薄些, 薄一點的背板對震動有絕對優勢,它將可以發出較大的聲響。 在美觀及機能(發出較大的聲音)上楓木其實無法兩者兼顧的,除了楓木之外,櫻桃木及嗎呵嘎尼木(筆者自譯,僅供參考),也可被用來製成小提琴的背板,在發聲上一點問題也沒有。 筆者見過一些目前仍在服役的古琴,其中有些仍然擔負主奏的角色,弘大的音量在演奏聽裡就像隻大砲,隆隆作響,觀其外表實在不起眼,樸素得較人覺得寒酸,原本的染料退了色之後呈現淡黃色(漆的原色),背板也沒有明顯的絢麗虎斑,但它卻在演奏聽裡佔上最重要的位子。 看來筆者對背板的選材,在美觀及機能性的取捨上還有一番掙扎。 稀有又高价的虎纹枫木: 一棵幾百年的楓樹採伐後,經過儲存(在水裡儲存),裁切,乾襙(特殊的乾燥過程),選別,最後裁切成我們製琴所要的尺寸,整棵楓樹裡擁有美麗虎斑的部份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其餘部份都是沒有任何紋理的楓材。 下列圖片是介紹楓樹原木 在儲藏室內確認木材乾燥的進行狀況。 手中木材的放大,我們可清楚的看清虎斑模樣。 在樹表處有波浪狀的皺紋,表示裡面的組織呈現虎斑模樣。 左邊的楓木是淺色的,質地較鬆,右邊的楓材是較深色的,質地較硬些。
6
 楼主| 幸福小zz 发表于 2004-4-5 01:14:00 | 只看该作者
声音的感知: 我們所感知的〞現實〞是五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接受外在的刺激後將情報傳至腦部,經過分析組合等複雜的精密程序然後再構成的世界,這種內心(腦中)的世界,就像是一面鏡子,裡頭映著所謂的〞現實〞(現實:這裡指的是眼前周遭所發生的事物)。 更進一步的說就是,感覺器官將周遭的刺激變換成一種電磁波,通過神精系統傳至腦部,再經過處理等等方法重新組合,製作出我們所謂的現實世界。 聲音也是相同的原理,空氣的振動造成音波,刺激耳膜,經過神經的傳遞,在腦裡形成所謂的〞聲音〞,在夢裡我們也可以聽到聲音,這並非外在的刺激,而是腦部自製的聲音,聲音是經由腦部機能所製成的根據就在夢境裡。 夢裡所聽到的聲音和鼓膜的振動是毫無關係的,在清醒的時後聲音當然是由鼓膜所接受的 情報傳至腦部所構成,這種被腦部所〞作出來〞的聲音,理所當然的會因為身體狀況的不同,呈現完全不同的詮釋。 例如,相同的聲音在人們精神亢奮時及精神狀態萎頓時在腦裡所構成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因此在音樂廳裡聆聽相同一條曲子,你所聽到的和他所聽到的,絕對是不同的聲音,因為每一個人腦裡對聲音的處理方式會因為往日的經驗而有所差別。 關於我們所聽到的聲音,依據上述的理由,每一個人之間一定是不同的,因此在描述聲音時,其實沒有所謂的客觀,對琴聲來說,客觀的評價方法,是否應捨棄感性(經由腦部組成的聲音),依照實際的物理振動數據,作為小提琴的音質評鑑。
7
落雨淅沥 发表于 2013-8-21 14:31:00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10:39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