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俄羅斯當代作曲家舒尼克(1934-1998),一向以「多重風格」polystylistic著稱,作品種類涵蓋各個領域。1980年代開始在國際間竄起,尤其是小提琴家基東‧克雷曼對其音樂的推廣不遺餘力,使舒尼克國際知名度快速上升。事實上,舒尼克有許多作品便是受到克雷曼和其他俄羅斯當代音樂家的啟發而寫,包括中提琴家貝許梅、大提琴家古特曼以及指揮家羅茲德斯汶斯基等等,因此這些音樂家在本輯的演奏格外具有代表性。就像留聲機雜誌的樂評:其他音樂家或許也會演奏此曲,然而貝許梅則是活在其中。絕對首選的權威版本,Regis的重製使得錄音效果更佳,更增收藏價值。
演奏者 : 中提琴:貝許梅Yuri Bashmet 大提琴:古特曼Natalia Gutman 羅茲德斯汶斯基指揮USSR文化部交響樂團
作品名称:
《中提琴协奏曲》
作者:
[匈]巴托克
介绍/赏析文章
巴托克的中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未完成作品,委托巴托克创作此曲的是著名中提琴演奏家波林洛斯(Willeiam Primrose, 1903—)。巴托克在逝世前,1945年9月中旬,曾给波林洛斯写信,告诉他已完成了草稿,只差管弦乐总谱的抄写。巴托克说:“在作曲过程中,曾发生许多有趣的问题,相信管弦乐配器相当有透明性,至少也要比《小提琴协奏曲》透明。您的乐器灰暗,颇富男性性格,对作品基调产生了若干影响。我所用的最高音虽是a音,但低音域也用得相当频繁。另外,此曲是专为高技巧演奏者创作的,也许某些快速音群,会产生运指上的困难。”此信写后10多天,巴托克去世,他的学生塞利(Tibpr Serly)把草稿整理出来,花了4个月,完成了总谱。这首作品是中提琴协奏曲中的杰作,其中较好地表达了后期巴托克那种理性与感性的成熟结合,这是巴托克晚期的比较柔美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他早期对结构的追求的作品。此作首演于1949年12月2日,由波林洛斯主奏,多拉蒂(Dorati)指挥明尼亚波利斯交响乐团配合。初演时,波林洛斯告诉记者:“所有的一切,亢奋的、悲怆的、深沉的情感,都在这首作品中融为了一体,使它完美无缺。”多拉蒂则说:“这部作品正是巴托克这个人的最好写照。”
这首作品的3个乐章是:1.中板,以表达悲怆的气氛为主,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两个主题都是音乐性极高的杰出的乐思的传达,发展部是主奏中提琴的琶音、复杂而至难的华彩,再现部有一段缓慢的类似于低沉的朗诵。2.虔诚的慢板,富于冥想性、宗教性,三段体。中段有热情的倾诉,与开头的冥想性的清澈形成绝妙的对比,然后又复归为清澈。3.活泼的快板,华丽而富于跃动性的民族舞曲风格,回旋曲式充分体现中提琴演奏急速运动的美,中部有一段管弦乐部分,由双簧管模仿至长笛,再传至单簧管,最后传到主奏中提琴上,推至高潮而结束。
中提琴协奏曲是沃尔顿27岁时的作品,也是他创作成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尤其是第3乐章被认为是沃尔顿的最了不起的篇章之一,首乐章是略带忧伤的行板,第2乐章比较诙谐,活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8 10:51: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