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评论] [原创]是噱头还是真情——小提琴家(演奏家)的表情和动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corpio_lh 发表于 2006-7-4 14: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是噱头还是真情——音乐家的表情和动作
  是噱头还是真情——小提琴家(演奏家)的表情和动作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演奏的表情动作和对音乐内在的理解的关系。实际上,这是一个涉及音乐表演美学的重要问题。我想起来去年和朋友一起与上海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李伟刚先生进行的访谈,其中有一些内容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是有趣的是,在《音乐爱好者》杂志上编辑可能因为篇幅或其中的言词的考虑,没有全文刊发。我就其中关于外在动作表情和内在音乐理解的这部分访谈和一些大家没有看到的部分,摘录出来,一起读一读,算作对那位朋友问题的共同思考吧。
  
  ——这是一个噱头的时代!
  刘: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演奏时,身体和表情的变化很多,是否四个人在一起演奏,如果没有这些动作就没法交流,是这样吗?
  
  李:我觉得太多的动作会影响声音,如果不动的话,也会影响声音。要根据音乐需要完全自发性的动作,不是设计的。这同时也是一个交流。如果四重奏里面一个人把琴头抬得很高,就看不见其他三个人。有一次我看我们演出的录像,觉得琴头放低,这样对声音不是特别好,所以有时候我会为了拉一些旋律出来的乐句,适当作一些调整,这完全是为了音乐出发的。其实有的人,拉琴不怎么动,但是你眼睛闭起来听,里面全是音乐。
   另有一些人,摇头摆尾,你眼睛闭起来听,结果什么也没有,那就讨厌了,这样的人挺多的,他不知道音乐里面讲什么东西了,就开始在其它地方做文章。其实这个骗不了人,那是一杯白开水,放一点糖精。(笑)但是,最终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刘:那么,你会不会反对教一点外在的东西,比如设计一些漂亮的动作和表情等等?
  
  李:有些东西,老师还是要教的。比如上台的礼仪。但是,不幸的是,很多人热衷于做噱头,这是一个噱头的时代。
  
  
  ——每一次演奏,就像一次人生经历。
  刘:作为一个常年往来于国际间的职业四重奏组的成员,你的大部分生活都会在旅途中和舞台上度过,这一定是很有压力、很有挑战性的。那么繁多的演出一定会使某些曲目在你们的音乐会中重复出现,当一个乐曲要演上很多次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厌烦?
  
  李:如果独奏,比如拉一个协奏曲,这种新鲜感可能会失去。我同意梅纽因的说法,像他这一个独奏家,贝多芬协奏曲可能一年要拉三十场,他在回忆录里面说,如果连着拉十场的话,一般在第一场有一点不舒服,第二场好一点,第三场状态最好。第四场,就开始想“变”一点东西了,否则自己会不满意。第五场,可以再变一点。但是,再下去就变得太多了,该变的都变过了。(笑)这时就开始会有一点厌倦。而四重奏可能会再多一点“变化”,因为有四个人,所以那种化学反应会多一些。这是一种很好玩的过程。
   我想,其实每一次演奏,就像一次人生经历一样。哲学意味上今天的一条河和明天的河都是不一样的,演奏就像过一条河,因此每一遍都是不同的。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今天拉的和昨天一样,音乐就死亡了。我知道一个很有名的小提琴家,我也很喜欢他的演奏。他跟某一个乐团合作,第一天来排练,他把乐团给怔住了,第二天演出,也怔住了,可是拉到5遍以后,乐队队员就开始无精打采。因为,他的演奏太一模一样了。当然,技术能到这样的精确度,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应该是这样的。福特文格勒说过一句名言:指挥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循规蹈矩,那一刻就是音乐的死亡!
  
  ——他根本不该听那个东西!
  刘:你是如何看待听众的反应和音乐评论的?
  
  李:我觉得一个音乐家最满意的回报,就是听众告诉他,谢谢你给了我美的享受,而不要说,你的声音多漂亮、揉弦多好。如果这样,我并不会很满足。当我听到一个很美的乐曲,我就会觉得,啊,太美了,不想去描述它!因为,它会直接到你的心里。音乐是老天爷给人类的礼物,如果你不能或没有去接受这个礼物,那很可惜。享受的人越多,作为音乐家就越开心。
  有些人听四重奏,喜欢说“我就喜欢听这个人,不喜欢听那个人”,我现在听人家这么讲,根本是不屑一顾的,因为他根本不该听那个东西!他应该面对的是音乐,比如他可以说我觉得在这个音乐中,这个中提琴演奏得太响,但不要总是看这个一提比二提拉得好,或者二提比一提拉得好,这种东西,说实在就是外行话。
   其实评论小提琴家这个东西很困难的,这个东西太专业化了,当你有相当的造诣,你才可以有资格去评说。当然谁都可以发表自我感受和观点,但是那样就可能没有太多价值。比如要我去评论钢琴,我只能从音乐上去谈谈我的看法,而从技术上就很难了。我们搞音乐的,有时候看一些拍音乐家的电影觉得很可笑,因为导演可能是外行。
  
  
  
  --------------------------------------------------------------------------------
  
  
  又及:
  
  我是赞同李伟刚先生的:音乐演奏中动作、表情是对音乐进行理解之后,自发的一种协调反应,是“可然”的结果。也许我们看朗朗的时候,有人觉得他动作过分了、表情太夸张了,其实,如果他的演奏是自发的表现这些动作和表情,如果他的这些动作表情是建立在对音乐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觉得就没有什么妨碍。帕尔曼的愁眉苦脸的表情不是也令人感到可爱吗?(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人格,也因为他对音乐认识的深入理解和充分把握);马友友的表情也很丰富,他自己说,“如果给我更多的手,我还觉得不够能表达的内心中的情感”;克莱默说,“我的动作是自我欣赏的——音乐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李伟刚说:“如果我听到自己琴声不能很好的表达明亮的音色,我就会下意识地把琴台高一些,当然不是为了动作好看才这样做的”。
  
  总之,你可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动作表情,但是,那是属于你自己的,为的是更好的协助表达你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装模作样,自欺欺人。有些人喜欢模仿,这也没有错,但是你要模仿的是对音乐正确理解的方法,而不是外在的属于别人的动作。比如我看到过不少演奏者,伸脖子学马友友、张嘴巴学克莱默、向后踢腿学萨拉张、仰望苍天像郎朗、甩动下巴模仿梅塔,引用李伟刚的话,就是“他们不该学(听)那个东西!”如果一个演奏家对音乐没有一点“理性”态度(真正在感性基础上分析)和智力追寻,不去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展开自己的个性来对作品进行诠释,只是为了哗众取宠,那么不论是什么漂亮动作、凄美表情,都将是和对音乐真正的理解背道而驰的——动作表情是音乐之后的附属——尽管它抢先通过我们的眼睛使人感受到自己,可演奏者无须也不应喧宾夺主而行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4 14:09:52编辑过]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
2
空穴来风 发表于 2006-7-4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只要你的音乐(声音)征服听众,做啥动作都是合理的
3
想起你的脸 发表于 2006-7-4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演奏演奏,要演而奏,呵呵
4
鱼儿 发表于 2006-7-4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是噱头
5
violin_player 发表于 2006-7-4 19:56: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就觉得没需要,但身体也可以帮助自己表达

6
skystarby 发表于 2006-7-4 20:40:00 |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对音乐的理解
7
十字背负者 发表于 2006-7-6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沉迷MUSIC
8
pingkao 发表于 2006-7-6 20:21:00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呢。但我每次拉琴,身体就习惯向后仰,嘴巴就会不停的抖啊抖,以前的老师有次还厉声叫我把口香糖吐了,我那个冤啊。。。。。。
9
緩板 发表于 2006-7-6 23:58:00 | 只看该作者

我看有些動作是不只是「美觀」的。比如拉了一首長的樂曲的大部份後,有好些地方用 G 弦的,那就會不期的俯下身子,那就不用把已經很累的右手抬高去拉 G 弦。或者拉空弦時乾脆把左手放下。

俯下身子還有一個作用:在音響不好的音樂廳中,俯下身子,琴面就向著觀眾,那聲音聽來就響一點。

10
ltq0533 发表于 2006-7-7 15:55:00 | 只看该作者
很欣赏这位李先生说的“有的人,拉琴不怎么动,但是你眼睛闭起来听,里面全是音乐。”比如海菲茨等一流的演奏家,没有那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完全是音乐打动人。在我国某些演奏家却不是这样,动作夸张,表情丰富,但怎么看都不舒服。一些民乐的演奏更是如此。所以称“噱头的时代”一点也不错,好象这个年代兴这个。
11
jacob19730224 发表于 2006-7-13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整个社会都是假的,因为没有终极价值观。所以,能忽悠就忽悠。中科院都作假
12
Elaineemily 发表于 2006-7-13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又一个看破红尘的大仙……

个人认为表情动作这种东西,自自然然最好,何必装模作样?

帕尔曼的表情也十分丰富,有时还会皱起嘴唇,印象最深的是他拉柴协的时候,满头大汗呢。

但他的音乐没有丝毫做作,不像国内一些演奏员,看上去欲生欲死,感情苍白单薄……

13
太极神人 发表于 2018-5-5 17:28:1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说得好:“我听到一个很美的乐曲,我就会觉得,啊,太美了,不想去描述它!因为,它会直接到你的心里。”

世界上能打动听众的演奏家真的不多。有许多小提琴演奏家技巧一流,但听下来觉得很累,盼望着他们早点结束。但另有一些小提琴家的琴声却能直入听众的心坎,能使听众忘记了时空,而沉浸在音乐的流淌里。比如,我在听诹访内晶子拉的布鲁赫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时,往往有一种听到想哭的感觉。另外,听洁宁·杨森(Janine Jansen)拉的《沉思》,往往会陶醉在她所表达的音乐之中。我想,称呼这样的小提琴家为“小提琴艺术家”应当不为过吧。
14
天天笑笑 发表于 2018-5-8 15:18:5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不好说啊!老师要求孩子还是适当有些动作的!便于情感的表达!
15
四根筋 发表于 2018-5-11 06:05:53 | 只看该作者
无论表演还是情急之下 这动作和音乐相悖
16
wennuanxixi 发表于 2018-5-24 18:12:53 | 只看该作者
适当的表演可以加分,不能太过火了,把握度很重要
17
laub 发表于 2022-1-30 03:2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aub 于 2022-1-30 03:26 编辑

不管动作表情怎么样,他们与琴的顺手程度都没超过扑克脸的海菲茨。所以有没有表情动作又怎么样呢。

拉琴要解决的是通过琴声的表达能力,不是别的。
18
dudu29333 发表于 2022-5-10 21:45:14 | 只看该作者
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3 11:44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