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用Hz数据和震动图形来决定过一把琴的厚薄。 不管是1,2,5mod, 到最后完成,尤其是对于完全使用内模具一次合琴的我,这个参考价值我是不太在意的。 因为镶线以后整个的边圈的厚度要从新制作,完全就无法精确测量了。 面板就麻烦了。 测的时候你上不上低音梁? 上了以后测量?还是之前测量? 合琴以后必然又有新的应力出现,那是放着不管,还是打开从做。合琴结束,装上弦以后,这4个弦给面板的力量显然会让这3个模式的震动又有很大改变。
而且从目前大家自己使用的仪器来讲,本身的误差就是很大的,你的支点放的位置稍微变动一点,或者不是完全水平,或者1,2,5这3个mod之间你的支点有没有因为震动移动过一点儿,这个对于最后的成型图案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个实验室为了了解弧度和厚薄对于震动的改变,以及某个具体区域的改变,最后在这个震动模式下会有什么改变。
那这个实验本身而言 似乎不存在“成功”这个概念。 因为我觉得如果是要达到分部状况的图形合理,Hz数值正确这一点的话, 应该有很多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状态”存在。 为了要把琴的单纯的音板部分做到一个“数字”,而去掉某一个部分的材料目前为止我还是不觉得是必然的。
所以这个实验, 他是一个实验, 对我来说,目的是了解厚度的均匀状况对于震动的重要性,以及1,2,5这3中震动模式各自对于那个区域的影响更大。 对于琴最终的音质,很显然起到了很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既然是参考,就是有正面,负面两个方向的。 所以我不会用它来决定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3 1:12:2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