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琴 传韵——与小提琴不得不说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w5227 发表于 2010-5-28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名琴 传韵
                  ——与小提琴不得不说的故事
大一开始接触小提琴,至今已经三年了,相对于科班出生的同志,这点练习时间简直微不足道,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后悔小时候没学已经晚了,未来是可以把握的,每次练琴,都会为自己的进步兴奋不已,这应该是所有“玩琴”人的乐趣吧?
至今忘不了大二上学期的那个夜晚看到沙汉姆演奏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时的激动,翻来覆去好几遍,情不自禁地小声鼓掌,唯恐打破室友的美梦。今天,也许自己可以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华丽的技巧,然而当年的感受却不能仅仅用“少见多怪”来形容,没有那时的启蒙,也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感谢诞生在一个网络如此普及的年代,使我可以通过屏幕目睹大师的风采,两年来,琴没练多少,却看了不少。我认为自己的进步与这种欣赏有很大关系,所谓的心理练习。
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海菲兹不用说了,无冕之王,米尔斯坦,技巧高超,可惜被海菲兹的光辉所掩盖,有点生不逢时。柯岗的风格以“强硬”著称,弓法有力,气势磅礴,在所有的小提琴家中,他的速度是最快的。对于中国来说,五九年的《梁祝》及七十年代的一批红色经典,不仅拯救了中国的小提琴艺术同时诞生了一批大师级人物,如俞丽拿、吕思清、薜伟等。国外小提琴家很少演奏中国的曲子,而国内小提琴家则两者兼通,毕竟小提琴是个“洋玩意”。
在中国众多小提琴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吕思清和李传韵,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比其他人高,而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小提琴的两种风格,并将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
吕思清我知道得比较早,早到自己还没碰小提琴时候。在人们的印象中,吕思清和《梁祝》称得上中国小提琴的代表,尽管俞丽拿是她的首演者,但如果想尝尝别的版本的《梁祝》,吕思清版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吕思清技巧高超,“第一个获得小提琴家的最高荣誉——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金奖的亚洲人”,就是最好的明证!不过遗憾的是,网络上很少能找到吕思清演奏高难度的曲目,好像只有《卡门幻想曲》和《帕格尼尼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吕思清不以技术取胜,而重在对音乐的细腻感悟上。他的演奏用琴据说是把“瓜奈利”名琴,也许是录音的原因吧,和听到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比起来并不觉得音色好,但他的演奏中却透露出一种反璞归真,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专心听他的《流浪者之歌》,居然能流下眼泪……很多人技术上都会出问题(尤其是刘霄),更不要说打动听众了。吕思清基本忠实于原作,在原作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理解,如《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这首曲子以优美的旋律开始,之后层层递进直至进入狂想曲似的高朝,于结尾处以拨弦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无限的“意犹未尽”,这正是这首曲子的魅力所在,许多人演奏时往往对各个部分平均用力,虽然也很精彩,但总让人感到味道不够,而吕思清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很好。另外一处就是他的肢体语言了,有人拉琴像电线杆子一样一动不动,有人则摇头晃脑……这种“晃”与“不晃”,看似随意,却在无意间向观众传达了一种信息,演奏者的状态,脑子里在想什么,通过这种肢体语言很容易表达出来,同时影响到音色。因此,动不动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能否和自己的演奏相得益彰。看过吕思清演奏的人都会发现如今的他在演奏中的肢体语言比年经时更丰富了,有时甚至很夸张,但丝毫不显得多余,反而会产生一些演奏以外的效果。例如在《金色的炉台》中狂想的部分,其中有一段往复,只见他先是对着指挥拉,琴头上扬,而后对着乐队拉,琴头下垂,看似很随意的动作,一方面消除了重复感,另一方面起到了与指挥和乐队交流的作用。
吕思清的演奏就我基本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技术、情感的处理恰到好处,能够让技术彻底为音乐的表达服务,而不是因为炫技而影响音乐的效果,这非常难得!最后,如果说最想对吕思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那就是——买把好琴!
说完吕思清,再来谈李传韵。用现在的话说,李传韵应该属于“80后”,搭上了80年代的早班车。80年出生的他,6岁定居香港,在一位企业家的资助下往返于香港和北京,师从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十一岁李获得“波兰第五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青年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十六岁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后转入辛辛那提音乐学院……同时,他又是小提琴大师伊扎克·帕尔曼的学生。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梅纽因的身影,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天赋所带给普通人的震撼!作为“80后”,李传韵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个性”了,也许他不是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但无疑是最有个性的。李传韵的个性来源于他精湛的,令人着魔的技巧。一般来说,练琴前看大师的演奏无疑会获得一些灵感,至少知道该怎么拉,不过要劝告大家的是,千万不要把李传韵的演奏当示范,那样你会觉得“没法拉”!很多曲子,到了李传韵的手里,难度就会成倍地增长!比如《查尔达什》,速度是正常的两倍就不用说了,泛音部分改为双泛音,同时还加了许多花音,造成一种类似于摇滚的效果,我们听到的不是写在谱子上的音符,而是一种混响,然而又是那么的动听!据说当年一个盲人听“小提琴之父”帕格尼尼的演奏时,认为台上有一支乐队,当别人告诉他台上只有帕格尼尼一个人时,不由得大惊,并高呼“魔鬼”!李传韵的演奏似乎能与这个传说联系起来。对于李传韵的这种“为所欲为”的二度创作,历来有褒有贬,一般而言,年轻人比较喜欢,因为他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而老年人大多反对,认为他不忠实于原作,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客观地说,这需要取决于什么曲子。自己非常喜欢李传韵版的《梁祝》,他的《梁祝》,与其说是演奏,不如说是情感的宣泄!特别是“抗婚”和“投坟”这两个乐章,传统的奏法——一弓或两弓的长音,无论如何努力都让人感觉不够,而他却将其改为跳弓和颤音,这一改动,将斗争时激烈的碰撞与人在悲伤至极以至声嘶力竭的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于抒情的部分,借用网友的评论,完全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许多曲子,听了李传韵的演奏,就会发现别人的听着“不过瘾”,这也许就是年经人的躁动吧?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听者。当然,不可否认,李传韵也“糟改”了不少曲子,特别是他有时炫技过于明显,让人感到杂乱,例如《精灵之舞》,有时难免让人失望。不过,许多人还是会形成这样一个情结,即“听听李传韵是怎么拉的”,更多时候,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惊喜,没有他,小提琴的魅力也许会少了很多。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李传韵似乎与名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几十元的小提琴到五百万美元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他都用过。李传韵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源自于那些几百年前大师的作品。2005年6月,美国斯特拉底瓦里名琴协会提供了十把价值两亿人民币的意大利古董名琴作为演奏赞助,支持李传韵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震惊和轰动京城的“名琴传韵”独奏音乐会。当年好像还看过新闻,不过那时自己对小提琴一无所知,但我记得保险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因为没有保险公司敢揽这笔生意,好像最后是一个老太太拿了2亿美金给她们上了保险。坦率地说,我对这场音乐会的效果并不是太满意,大部分曲子由于他的过分炫技而表现得并不好,但那些琴的音色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那把名为“大教堂”的琴。《查尔达什》和《辛德勒名单》用是的这把琴,后者难度不大,以前听过薜伟的版本,按说薜伟无论是阅历还是技术都比李传韵深,但感觉就是没李的好,后来才明白是琴的天壤之别。“大教堂”的音色太好了!低音部分甚至有些像萨克斯管,同时还带有回音,弓离开了弦声音却不断!想当年斯特拉底瓦里和瓜奈利等大师已经发现了小提琴这种神奇的乐器的制作秘密,可惜至今无人能够复制出他们的作品。现存的一百多把琴一部分私人收藏,一部分由名琴协会提供给演奏家。小提琴永远与大师同在,海菲兹演奏用琴是当年萨拉萨蒂用过的,今天,天王级小提琴家吉尔· 沙汉姆的琴是斯特拉底瓦里1699年的作品,而另一位中国的“80后”小提琴家——陈曦,有幸获得“红宝石”的使用权。能够使用这些无价之宝可以说是每位演奏者的梦想,对于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金奖获得者来说,最大的荣誉莫过于能够演奏意大利的国宝——帕格尼尼生前最钟爱的那把小提琴“大炮”。
钢琴的晚年无比凄凉,小提琴的晚年却无比辉煌,人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她们却可以,这就是名琴的魅力。用陈曦的话说,“那不是演奏,而是一个年经人和一位几百年前的老人超越时空的对话。”
谈了这么多有关琴的故事,可能大家会觉得不知所云,权且可以当作一位“疯子”的“狐芳自赏”吧……美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审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的。写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目的,因为我并不能因此得到什么,但它又是合目的的,《报任安书》言:“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借文字表达对音乐的热爱,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找到一种归属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8 12:05:05编辑过]
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
2
经典提琴 发表于 2010-5-28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就是用来感动的,没有对与错。
3
琴瘾 发表于 2010-5-28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入门三年,如此造诣,敬佩、敬佩!

4
ljlun36 发表于 2010-5-28 20:23:00 | 只看该作者
写出自己的感受
5
ssyuka 发表于 2010-5-29 01:29:00 | 只看该作者
“那不是演奏,而是一个年经人和一位几百年前的老人超越时空的对话。”

我一直喜欢有情感的演奏,可能会有些拙略,但是,却很真切。
6
lampoo 发表于 2010-6-2 20:5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年就有如此体会,高人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4 08:0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