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和难以预测的战争和体育竞技相似,备受瞩目的音乐作品往往也有可能在第一次公开上演的时候遭遇到令主办方和当事人,也就是作者本人都意想不到的惨败。而且往往是第一次公开上演就失败的作品到后来能够流芳千古,今天,就给朋友们带来音乐史上著名的滑铁卢首演排行榜。 滑铁卢,让拿破仑这个不可一世的军事天才彻底失败的地方,却是铸就音乐巨人们的摇篮。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10位 作品名称:歌剧《费贷里奥》,作曲家路德维希 冯贝多芬,首演时间1805年11月20日,地点维也纳,指挥就是贝多芬本人,惨败指数3星 首演之日正是拿破仑占领维也纳城的日子,歌剧院为赶在乐队和演员还未逃离出城而匆忙上演这部作品,结果音乐会门庭冷落,观众寥寥无几,气氛冷清,乐队和演员都没有什么热情。 观众们普遍反映这个作品太长,贝多芬的朋友们也纷纷议论,建议他删掉某些拖沓冗长的情节,评论家指出这部歌剧虽然优秀,有技巧,但是,他一部令人厌烦提不起兴趣的作品。 综合来看,这部作品在首演时间上吃了大亏。首先,当时欧洲正处于战争与革命的动荡时期,奥地利国家警察局的审查官对舞台作品实施极为苛刻的政治控制,而《费贷里奥》中却有一个颇具煽动性的主题--自由,而且整个歌剧讲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暴政国家错误的把一个人关进监狱,说白了就是有违当时统治阶级的意愿;其次,首演当晚城中贵族们都已经离开了维也纳城,来看演出的有很多是带刺刀的法国军官,还好他们听不懂德语,没有捣什么乱,但是刺刀的陪伴总是让其他听众不自在。至于歌剧本身,主题过于崇高,更像交响乐构思而不太符合当时人们对歌剧的品味,当时也正是罗西尼旋风席卷欧洲的时候,这样古板的作品自然没有人会去欣赏;还有乐队素质的问题,因为贝多芬在排练的时候就痛心疾首地说:“关于乐器,我就不说什么了,我要说的是乐谱经标明的轻,非常轻,渐强,渐弱,强,非常强等力度标记都应该去掉,因为对于乐队来说,有和没有根本没有区别。” 由于首演失败,贝多芬对作品进行了几次修改,1814年5月23日的演出终于获得成功,这已经是第三版了,而1904年马勒的演绎被公认为这部歌剧最精典的版本。 尽管如此,乐圣贝多芬还是没有再写歌剧。 (第六交响曲第2乐章)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9位 作品名称《大海》,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首演时间:1905年10月15日,首演地点:巴黎,指挥卡尔埃谢维亚,惨败指数3星 由于乐队准备不足,演出音响效果极其糟糕,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指挥卡尔埃谢维亚似乎根本无法驾驭这首曲子。德彪西也曾经发过牢骚说:“这个人根本不会指挥,那动作就像一个训兽员!” 观众们感到相当迷惑;听过首演后作曲家保罗度卡在《艺术与奇闻记事》中写到:“有些听众找不到大海,有些听众则找不到音乐。”;当时担任法国《时代报》音乐评论的皮埃尔拉罗用三个“没有”评述道:"我没有听到,没有看见也没有感受到大海。“据说这句评论对德彪西打击非常大,看到这句话后,德彪西立刻动笔写了一封一万几千字的信给拉罗,来论证自己的作品的确与大海有关。 德彪西曾经被认为是法国新一代作曲家领袖,他的崇拜者形成了一个佩利亚斯集团,他们希望听到德彪西那种“用一个节奏不断被打破且永无休止的主题似的音乐”但是这样的期待在交响素描《大海》中落空,《大海》中没有那些冗长的细微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旋律线和结构,于是不仅德彪西的追随者感到失望,就连他的对手们也感到非常意外,德彪西竟然犯了这样的低级错误。 在痛定思痛后,1908年1月19日德彪西亲自指挥《大海》在巴黎上演,这一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第二年六月托斯卡尼尼在米兰指挥这部作品在意大利演出,又获得了成功。 有人会问,换了指挥就成功了,那为什么第一次演出德彪西不亲自指挥呢?那个时代通常一个好的作曲家也同时是一个好的指挥家,钢琴演奏家并且还擅长至少一种乐器,当然德彪西也不例外,但是要筹备一次演出需要做的事情是在是太多了,那时候的作曲家同时还是音乐制作人,策划人,经纪人,还要和诸如出版商,演出场地负责人交涉,我想让一个不入流的指挥来演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大海》 (大海)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8位 作品名称:《D小调第一交响曲》,作曲家谢尔盖 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首演时间1897年3月15日,地点圣彼得堡,惨败指数四星 当晚演出简直成了一场浩劫,整个乐队无论是彩排还是正式演出,都让大家感到这部作品的难缠,导致音乐发展非常不顺利,以至于演出尚未结束,拉赫玛尼诺夫夺门而逃,在初春的寒夜街头漫无目的行走。 实际上这部交响曲具有相当的原创性和内在个性,结构也令人折服,不乏力量,特别是谐谑曲乐章非常精妙,但是这样的音乐语言对于当时的彼得堡听众来讲还是过于现代和新颖,更何况当时的指挥还是酒后做业。 这次失败受到的打击,对于音乐创作道路上一帆风顺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自然成为一时难以磨灭的巨大创伤,。首演之夜之后,拉赫玛尼诺夫一蹶不振,竟然独自发呆了两个月,发誓以后永远不再让这部作品上演,并为此搁笔数年,对作曲的热情丧失殆尽,就连已经动笔的一部作品也被搁置。这次精神上的打击不但成为他日后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使他形成了郁郁寡欢的孤僻性格。由于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各方面亲朋友人都设法挽救他,甚至请动了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7位 作品名称: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首演时间1859年1月27日,地点莱比锡,演奏者作曲家本人,惨败指数五星。 演出从开始就一直笼罩在阴霾的气氛里,从乐队和钢琴一丝不苟的轰鸣响起后,很多观众就在整个演出过程中痛苦的坚持着,有好几次大家以为就要结束了,刚想松一口气,却没想到音乐又蓬勃有力的发展起来。 历史上公认的杰作在首演的时候就遭到冷遇的作品并不在少数,但是很少有像这样被肆无忌惮的嘲讽唾弃的恐怖场面---当最后一个乐章结束的时候,产内顿时爆发起无情的嘘声和嘲笑,这气量之大几乎构成了这部协奏曲气势恢宏的附加乐章。 当时已经是浪漫主义时代,作为唯一以为高举古典主义大旗的作曲家,也得到了当时的音乐泰斗舒曼夫妇的赏识和提携。当时的听众们都以为会听到莫扎特或肖邦风格的、风华雪月式的协奏曲,却没有意料到自己竟被迫面临一次与如此严肃艰深的学院派思辨哲学的近距离危险对峙,于是造成了听觉错位和不可避免的困惑和混乱--简而言之,这部作品的表情难度和立意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听众的理解范围。 自己精心创作的首次演出的巨大失败和难堪是对他内心敏感尊严的一次深刻伤害,虽然他从此更加坚强而勤奋不辍,但同时也更加冷漠自闭起来。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6位 作品名称:c小调第八交响曲,作曲家:基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首演时间1943年11月4日,地点莫斯科,演奏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叶夫根尼穆拉文斯基,惨败指数6星 这部作品的首演是在二战期间,所以音乐会是在封闭环境里进行的,现场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在首演后,这部作品被说成是“反苏维埃,反革命的”。因为在当时正式苏德战争的命运转折的重要关头,苏军刚刚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苏联已经由守势转为攻势,乌克兰方面军收复了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并正准备把德军逼向波兰境内。本来肖斯塔科维奇在战争初期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乐观主义的交响曲,是他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可以说非常合乎当时形势的需要,受到广泛好评。而当战局发展到了令人鼓舞的时候,却写出了这样一首悲哀的交响曲,得到了这样的批评:“我们正在勇敢的进攻、正在消灭法西斯,肖斯塔科维奇同志竟然悲悲切切,这意味着他站在法西斯那边。”同时该交响曲在苏联音乐界,按照惯例掀起了一场大的辩论,苏联作曲家协会第一书记指出:“第八交响曲特别明显的证实了这位艺术家危机深重,受到了形式主义的蒙蔽,现实生活中他孤立无援,奇特的密码组合和抽象的音乐语言掩盖着他酷爱堕落、神经过敏和颓废病态的倾向”普罗科菲耶夫也在全苏联作曲家的集体会议上严肃的批评了这部作品。 要分析一下肖斯塔科维奇的政治问题还要动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曾经指出,文艺批判和政治批判要相结合,对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本质属性分析要做到实事求是,批评别人要掌握第一手材料,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深则说深、浅则说浅,提出批评的同志要直截了当,善意真诚,受到批评的同志更要虚怀若谷虚心诚恳。综上所述,肖斯塔科维奇通知形式主义可能有,不过投靠敌人还不至于。 有评论家认为《第八交响曲》从重要意义上说可以和曾经辉煌过的《第四交响曲》相媲美,索勒庭斯基认为《第八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顶峰,遗憾的是由于缺乏鲜明构思,因此很少受到媒体重视;1947年肖斯塔科维奇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音乐家国际会议,他带去的第八交响曲大受好评;但是第二年,他的第八交响曲再次受到国内的批评,并使得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被撤销,同时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也被撤销,经济陷入困境。1952年刚刚担任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指挥的拉赫休曾经打算指挥这部作品,但是后来很快意识到这是毫无意义的冒险行为,放弃了指挥这部作品的想法。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5位 作品名称《卡门》,作曲家乔治比才,1875年3月3日,演出地点巴黎,惨败指数7星 演出当晚巴黎喜歌剧院的观众从演出开始就被一股冷淡而轻蔑的气氛所笼罩,第一幕的时候观众还多少给了点掌声,但是接下来的演出过程中就再也听不到任何掌声了,中途离席的观众却越来越多,有的观众甚至于吵吵闹闹,在这种情况下歌剧只好草草结束。 和媒体和舆论界的猛烈抨击相比,观众的表现根本就微不足道。有评论家说主角卡门:“野蛮人,虚假,无耻而且痴迷于肉欲,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最底层的十字路口的娼妓,整场演出伤风败俗”,还有一位说:“女主角是一个不断而又不留情的追求肉欲的女人,具有病理状态,心灵扭曲,无法令那些陪伴妻儿来歌剧院的正直观众感兴趣。”
故年年月事月情节过于现实而又充满血腥,音乐过于西班牙化,与当时法国歌剧流行品味大相径庭。当时的许多观众欣赏惯了传统喜歌剧优美和谐的音乐旋律、皆大欢喜的故事情节,因此在初听带有着强烈反叛情绪与悲剧色彩的《卡门》时,人们很难以接受歌剧中如此血淋淋的写实主义风格,也忍受不了比才当时在音乐中所采取的一些非常先进的和声语言。后来所发生的事:比才深受打击,满腹心酸,健康开始衰退,喉咙生了脓肿,患上肌关节炎,后来出现高烧,接着发作心脏病,1876年6月3日清晨死去——就在这个时候,《卡门》已经开始迅速占领许多歌剧院的舞台,随着几年在美国、匈牙利、瑞典、丹麦、德国、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苏联等世界各国演出,到 1938年比才诞生一百周年时共演出《卡门》 2217场,至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在十大歌剧中也是上频率最高的。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4位 作品名称:D小调第三交响曲,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首演时间1877年12月16日,地点维也纳,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者本人,惨败指数7星 乐队演出时似乎总是心不在焉,对阐释作品毫无把握,布鲁克纳本人指挥合唱很有水平,但是对交响乐就有点力不从心了,结果导致整个过程中听众不断退场,最后甚至连乐队成员们也不断退场,到了演出结束的时候偌大的音乐厅观众席上仅剩下二十五位年轻的音乐家鼓掌道贺,并过来试图安慰独自孑然站在台上、为人厚道而尴尬的布鲁克纳。这个时候,整个乐队也已经不辞而别了,这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史上的一个污点,就这点而言我个人认为布鲁克纳的这次演出才是最失败的,毕竟后面的三部作品的首演现场上,不论观众的反应如何,乐队成员还是站在作曲家这边的,没有排在第一位可能是因为布鲁克纳的影响力不如后面的三位。 维也纳爱乐乐团对这位奥地利农家子弟的作品一贯不信任和轻蔑态度可能是导致了这次首演惨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乐团曾以狂放不羁为由而拒绝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又以荒谬绝伦为由据演他的《第二交响曲》,再试图以“难以演奏”为由据演这部《D小调交响曲》,直到经某位拥护布鲁克纳的内阁大臣出面亲自干涉才不得已同意这次并不太情愿的演出。可怜的布鲁克纳。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3位 作品名称:茶花女,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首演时间1853年3月6日,演出地点威尼斯,惨败指数9星。 这部以感人肺腑著称的歌剧活生生的被演成了爆笑剧!观众的笑声此起彼伏,演出过程中居然还有一只胖猫突然旁若无人地摇晃的走上舞台,搞笑效果非同一般。 评论家们毫不留情的写到:这场首演开辟了惨败的历史上的新纪元;保守的人们做出憎恶的反应,认为《茶花女》是为娼妓的辩护,报纸上说:“歌剧《茶花女》的内容下流,不堪入目……” 歌剧的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志优美的歌词和具有穿透力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但可惜当时歌剧院并不欢迎这种当代的题材,因为让交际花当女主角会激怒某些观众,而且剧情是现实故事,使用同时代的服装与布景无法引起看惯了金碧辉煌古装歌剧的观众的兴趣。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倒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在演员身上,男高音因为感冒而声音沙哑,而那位饰演身患重病的,美得冒泡的交际花的女演员彻底了破坏了整个首演!不但相貌丑陋,而且肥胖臃肿,根本不像身患重病的维奥莱塔,每当她唱到自己多么消瘦憔悴时,观众席就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在最后一幕她凄惨哀婉地倒在台上试图“香消玉殒”时,激起一片飞扬的尘土,整个舞台都颤动了。 作曲家在首演后坦承:“《茶花女》是个彻底的失败,但这究竟是我的错还是演员的错?时间会证明一切。”第二年在威尼斯再次上演,威尔第把故事的背景改为路易十三的时代,并使用了华丽辉煌的古装道具,但最关键的是这一次他挑选了身材苗条,长相漂亮的女高音演员扮演女主角,这一次演出获得了成功,后来又在伦敦,巴黎,纽约等地上演,到处受人欢迎,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威尔第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并入选十大歌剧。 (《茶花女》序曲,《祝酒歌》)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2位 作品名称:《蝴蝶夫人》,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演出地点:米兰,惨败指数9星 据说这次首演之所以失败也许和某个反对作曲家的阴谋小集团有关,他们恶意的导演了一处群魔乱舞、獠牙乱发的好戏。据当事者说,演出刚一开始,坏蛋们就蠢蠢欲动,随着演出进行,吵闹,嘲笑,嘘声和口哨愈演愈烈,最后达到震耳欲聋的顶峰,还不时冲着女主角大骂,最后她出于愤怒和伤心而精神崩溃,失声痛哭。当演出结束的时候作曲家本人很受打击,他拄着拐杖,脸拉得很长,愁容满脸,吃惊的望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发呆。 其实这次失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尽管作品本身体现出的新风格让观众们有些许不适应,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作乱,我想如果有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维持秩序,情况就不一样了。 尽管这次首演遭到失败,但是普契尼很快就振作起来,并对作品做了修改,1904年5月28日修改后的《蝴蝶夫人》再次上演,大获成功,1905年在伦敦著名的科文特花园剧院上演的时候,许多观众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有几位妇女甚至当场晕厥过去。
滑铁卢首演排行榜第1位 作品名称:春之祭,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首演时间1913年5月23日,首演地点:巴黎,演出单位: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皮埃尔蒙督,惨败指数10星 随着舞台大幕的升起,一群膝盖向外扭着,扎着长辫的俄罗斯舞蹈演员性感的出场,顿时剧场内爆发出漫天翻滚的暴风雨般的喧嚣,几分钟后斯特拉文斯基摔门而出退回后台,俄罗斯芭蕾舞团导演加吉列夫在册幕后面,他忽开忽关的操纵大厅的灯光,以试图平息观众的骚动,可是这样做并没有效果。此时各声部乐器已经完全像一群饥饿的困兽一般狂奔而出,可是观众喉咙发出的声音更让人毛户悚然,几乎淹没了乐队的声音,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老拳相向,最后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作曲家见形式不妙,跳窗逃逸,不然死于非命也是有可能的。最后直到动用了大量军警才平息了暴乱。 这部作品里随处可见尖锐不协和音和粗鲁的节奏,这一切都剧烈的冲撞着观众,让他们感到惊恐并无法忍受。在音乐界,除了以拉威尔为首的少数人表示支持意外,绝大多数人坚决抵制,甚至直到今天仍具有争议。 这部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激进作品之所以能够在首演就引发暴动,是因为其表现出来的原始野蛮,简直就等于对整个十九世纪欧洲文化传统的无礼挑衅。虽然这部作品是极其精密的管弦乐章,无论色彩、旋律,节奏都是作曲家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但是这种效果仿佛是将所有的拍子和声的规律都打破了一样,所以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 一年之后,一样子巴黎,一次辉煌的平反,斯特拉文斯基也因此被公认为西方音乐的先锋派领袖。 (春之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