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关于德-吉苏-瓜乃利(耶稣-瓜乃利)的历史及其作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鸣轩琴社 发表于 2011-2-11 00: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从今天开始,除了我们会陆续登出本琴社师傅制作的提琴作品外,我们还会经常刊登一些有意义提琴话题与各位琴友老师交流共享,如有错误不妥之处,还请赐教和指正。


人们谈起古典提琴,就要提到意大利克莱蒙那学派的安东尼奥-斯特拉地瓦里和德-吉苏-瓜乃利。从琴的工艺水平和整体的声学品质来看,斯氏琴是至高无上,无可超越的。但如单从声音的角度来听,来考量,不少人又觉得德-吉苏-瓜乃利的琴有过之而无不及。德-吉苏-瓜乃利本人有着许多许多矛盾的说法,加上本人对他的琴的偏好,致使我们非常想了解这个人和他的作品。有多少历史真相淹没在茫茫史海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本人这几年收集的资料和看法,这也许有助于大家对瓜氏琴(尤其是德-吉苏-瓜乃利的琴)更深刻的了解。

关于德-吉苏-瓜乃利(耶稣-瓜乃利)的历史及其作品

瓜内利家族制琴历史始于安德烈亚-瓜乃利(1626-1698),安德烈亚-瓜乃利曾经当过尼古拉-阿玛蒂的学徒和助手,所以瓜内利家族早期的琴和阿玛蒂琴极为相似。但在镶线的细部,音孔以及琴头的雕刻还是有独特之处。他有两个儿子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师:彼得罗和朱塞佩,大约是1677年,彼得罗离开了克莱蒙那, 去了曼图亚,这引起了父子不和, 弟弟朱塞佩痛心于父亲和哥哥的决裂, 他把他的其中一个儿子也叫做彼得罗(二世), 他还命名哥哥彼得罗为他的幼子朱塞佩(二世)的教父,朱塞佩(二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德-吉苏-瓜乃利,这是直到20世纪希尔兄弟的研究才确定德-吉苏-瓜乃利真是安德烈亚-瓜乃利的孙子,朱塞佩的幼子。 1723年,德-吉苏-瓜乃利离开了家,这是在他和卡泰里娜-罗达结婚不久的事情。1723年-1726年他可能在克莱蒙那的什么地方以小提琴制作为业,也许他和家族的其他成员一样,也做过乐师,因为这段时期他没有做出多少作品。今天知道的他最早的小提琴是1726年制作的,其余的都是1744年前完成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0 12:47:20编辑过]
当你演奏的时候,别管你的听众是谁。当你演奏的时候,要永远觉得有一位大师在谤听。——舒曼
2
 楼主| 鸣轩琴社 发表于 2011-2-11 00:32:00 | 只看该作者
他的作品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有迹象表明。1709年,德-吉苏-瓜乃利买到一块巨大的面板松木料,具有超佳的声学特性, 他明智地把这块好料保留到1729年, 他的黄金时期的许多名作都是取材于这一块声学特性奇佳的松木。

第一阶段,1726年-1730年, 明显表示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手艺人, 他的琴有着瓜内利家族早期琴的特点。
 

第二阶段,从1730年-1735年, 他以成熟并更具独到见解的制作方法为特征。琴身各段伸长,F孔比较细长,琴边,琴角和琴头的最后润饰相当完美。这一段时间最有名的小提琴是1733年的“克莱斯勒”。


第三阶段,1735年-1740年, 风格表现得越来越自由,甚至制作方法也失去了控制。例如F孔不很讲究, 但仍然不失强劲并充满活力, 他的琴头有时只是对前辈的端庄构思的夸张仿造,但是更显个性。


第四阶段,1740年-1744年,耶稣的琴过于违反公认的制作的规范,去附和某些高手的自由主义观点。这种草率行事的现象,也可能是德-吉苏-瓜乃利已预感到自己行将离世! 这一段时期,出了几把非常著名的琴, 如1742年的帕格尼尼使用过的“大炮”,1742年海菲兹特别喜爱的“大卫”, 还有1743年的“勒迪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1 10:03:41编辑过]
3
 楼主| 鸣轩琴社 发表于 2011-2-11 00:35:00 | 只看该作者

总体来说,“耶稣”瓜内利的提琴打破了提琴的工艺上的工整,对称,精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力图以一种粗犷,不协和,不对称来表现线条的力量。耶稣.瓜奈里非常专注于厚实巨大的琴身形式、饱满的音色。在音箱的设计上,他的提琴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中腰线条向内凹的较浅、较长,四个琴角略短等处理手法上。他的音箱的中腰部分较宽。他的音板的弧度在琴边部分几乎没有凹下的部分,整个音板的弧形非常均匀而平坦。他的镶线极为靠近琴身边缘,F孔也是加长了的,虽然在各个时期使用了不同风格的F孔的设计,但总的来说安放的位置比较倾斜。其特色是音质明亮且富磁性,音响效果较为雄浑苍健,比斯特拉迪瓦里的琴更为強而有力。他的琴头彰显粗犷个性,体现大师的原创风格。大多数耶稣琴的琴身长度稍短一些,而横过中心的部位又往往稍宽一些。上肩稍圆,这就使演奏者的手更容易到达高把位。所以更具演奏性。


关于德-吉苏的人品问题。 根据和德-吉苏-瓜乃利同时代的卡罗-贝贡齐的记载,德-吉苏-瓜乃利是一个懒散酗酒又不拘小节的人,他平时更热衷各种游乐嬉戏,有许多不良癖好,品格低下的人。本人看来可能卡罗-贝贡齐比较嫉妒德-吉苏,所以语带贬鄙。因为德-吉苏的琴比斯特拉地瓦里的琴更容易仿造,所以对一些做琴不是很规范的琴师来说,对顾客说仿德-吉苏的琴更容易被接受。所以这个传说更能流传几百年下来。除去几百年损毁遗失的无法统计外,现在有记录德-吉苏的琴有250把左右, 从1730年-1744年,总的看来他每年有十几把的产量,以那个时代的手工的生产效率,德-吉苏并不“很懒惰”,再统计一下卡罗-贝贡齐本人遗留下来的作品数量,也未超过德-吉苏,那么贝贡齐又愿说自己懒惰呢?所以贝贡齐关于德-吉苏的说辞肯定有不实之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1 10:06:46编辑过]
4
zm98 发表于 2011-3-16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下文
5
龙哥 发表于 2017-2-7 11:58:52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4 00:03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