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对大提琴琴码的探索
最近我对提琴琴码进行了些探索性试验,纯属瞎折腾,把各项试验中获得的的感觉结果记录写成《琴码的探索》贴在“小提琴制作、选购、维修”专栏上供同是业余爱好者的琴友们对照自己的提琴作个参考,现摘录大提琴部分贴在此,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小提琴、中提琴部分对大提琴也很有启发意义。
我们业余提琴爱好者的提琴档次不高,对提琴又没有大修的技术,要获得尽可能满意的音色,我认为有两步可走。第一、全面检查和排除非提琴本质的不良因素,即由外配附件产生的提琴音色上的故障,如杂音等。可参考我的《提琴非本身因素杂音的诊断和排除》。第二、音柱和琴码是两项值得业余爱好者学习和探索的试验点。它们对提琴的音色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可操作性强,也没太高的技术要求,为我们业余爱好者力所能及。可参考我的《音柱的探索》。此两贴也发表在“小提琴制作、选购、维修”专栏。
一、准备工作
1、试验使用的提琴及其试前状况:
1)上海提琴厂1982年产无牌普档4/4大提琴,普通的云杉面板,杂木背板,高音清晰但虚弱无力,中音勉强可以,低音柔软音量不大,总体音色差。原配琴码高88毫米,厚9毫米,外跨94毫米,内跨45毫米。
2)上海提琴厂文革前产百灵中档4/4大提琴,很不错的云杉面板,虎皮纹并不明显的枫木背板,高音清晰细腻,中音优美舒坦,低音浑厚沁心,总体音色不错。原配琴码高88毫米,厚10毫米,外跨90毫米,内跨45毫米。
2、试验前琴码位置:F孔两缺口之间。
3、试验备用大提琴码坯4枚。
二、第一项试验-----原配琴码前后移动:
1、琴码推前15毫米,音柱不动,校准到标准音高:
普档大提琴:高音更弱,中音无大变化,低音稍稍柔软。
中档大提琴:高音不如以前明亮,中音听不出大变化,低音稍稍趋弱。
2、琴码退后15毫米,音柱不动,校准到标准音高:
普档大提琴:高音音量略增,但稍稍有点硬,中音和低音感觉略微好些。
中档大提琴:高音略微发硬,中音有点干涩,低音显得略微饱满些。
初步印象:琴码前移,音色会松弛、发软、柔和,但振动稍弱、音量略减、灵敏度下降。琴码退后,音色会僵硬、发木、干涩,但振动稍强、音量略增,音色饱满些,灵敏度同样下降。
三、第二项试验-----换用厚或薄的新琴码:
1、提琴换用厚度增加的新琴码,12毫米。琴码位置在F孔两缺口之间,校准到标准音高:
普档大提琴:高音仍清晰无力,中音和低音音量感觉趋小。
中档大提琴:高音略感出音不脆,中音反觉扎实,低音似乎有点迟钝。
2、提琴换用厚度减小的新琴码,7.5毫米。琴码位置仍在F孔两缺口之间,校准到标准音高:
普档大提琴:高、中音趋响亮,低音变化不大,略微趋好。
中档大提琴:高音变化不大,中音稍稍变干空,低音也变化不大。
初步印象:琴码厚薄有些区别,但不很明显。一般厚则柔和些,薄则响亮些。
四、第三项试验-----改变琴码的脚板的厚度:
1、将提琴两只倒T型琴码脚的脚板厚度增加到(内侧)7毫米:
普档大提琴:音色无明显趋好或趋差。
2、将提琴两只倒T型琴码脚的脚板厚度减小到(内侧)2毫米:
小提琴3号:音色无明显趋好趋差。
普档大提琴:高音稍微变弱变柔软,中、低音变化不明显,但高把位有点发不出声的感觉。轻声拉奏时整体感觉还不错。
初步印象:琴码脚板厚度对音色意义不大。
五、第四项试验-----改变琴码顶部的宽度:
减少各弦间距,使琴弦更直,俯视几乎没有折角:
普档大提琴:高音、中音、低音似乎都没明显好差。
初步印象:琴码顶部宽度只对演奏有影响,对音色意义不大。只要弦间距不过大而导致琴弦太弯折就可以。
六、第五项试验-----改变琴码的形状和重量:
把琴码除码脚外,其它部位尽可能磨薄到6毫米,并将琴码上部不直接承受琴弦压力的成分尽可能的削除,以减轻琴码的重量:
普档大提琴:高音响亮而略噪,中音音量明显提高,低音反而似乎振不起来。
初步印象:减轻琴码的重量可提高音量,但音色会明显变差。
七、第六项试验-----在琴码脚下垫薄硅胶片:
在琴码脚下垫上1毫米厚的硅胶片:
普档大提琴:高、中、低音都音色略好些,但音量大减,高把位有点发闷。
初步印象:琴码脚下垫薄硅胶片可适当改善提琴音色,减少杂音,但音量会有损失,灵敏度也会降低。
以上文字中,高音指I弦,中音合指II、III弦、低音指IV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