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看看自己十几天的开题帖子发现自己也犯了错误,对共振的概念也有模糊运用的问题,对小提琴的声学结构也是似懂非懂,这点我要做自我批评!不过我的本意就是要说出自己的认识,看大家怎么评价,然后去发现自己认识错误的地方。 看不同的意见能刺激大脑反思逐渐修正自己的认识,所以先在此对参与本帖的朋友特别是
zystudio等朋友认真的态度表示由衷的感谢! 尽管我们的观点有所相左,但是只要是就事论事大家就有共同进步的机会,就能双赢。然后谈谈这十来天来自己的认识进展情况。
现在我比较清晰的认识到,小提琴的声学和力学结构原理应该是这样的:主振源是琴弦,整个主振源系统应该有三个关键受力点,分别是琴枕或按下琴弦的手指与指板的触点、琴马和尾枕,几天前对尾枕并不注意,其实尾枕也是弦主振系统的重要支点而不是系弦板。 先讨论面板与背板的作用。头尾两个支点提供了整条弦的振动力学条件,而琴马是振动传动机构,它把弦的振动传递给面板,面板通过弦的巨大压力使琴马的右脚紧压音柱成为一个为固定支点,而琴马的另一脚则带动左边的面板跟随琴弦做上下振动,左边的面板底下的低音梁增加了振动系统的质量,起到振动阻尼作用,另外更重要的是让更大面积的面板参与振动,从而扇动更多的空气产生振动提高了弦机械振动转化为声能振动的能量转换效率,尽管空气振动本质也是机械振动,但是为了讨论方便还是把人耳能接收的空气振动称为声能振动(或称声波)以便与弦的机械振动区分开来。我拆了一把小提琴感性认识到背板的力学结构比面板要牢固多了,类似于音箱的背板,而面板的f孔有两个功能,一是倒相泄音孔(面板向琴箱内压缩空气运动的时候,琴箱内的声波与面板表面拉伸的声波相位叠加合理利用了振动能量,从而提高了面板发声效率,有一种倒箱音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二是让面板更具弹性,因此如果与音箱比较,可以确认面板就是音盆,要让面板发声灵敏就要合理控制面板的某些边缘厚度,所以好的提琴面板边缘就一定会有很用心挖出的均匀过渡的凹陷地带,如果不是从力学抗压耐用的因素来考虑,可能这个凹陷地带越薄,面板的弹性就越好,发声转换效率就越高,越具有所谓穿透力,但是要兼顾可能带来的力学和声学方面的负面影响就得有个度,这一靠经验二靠现代科学手段,这是后话。至于背板,在整个发声系统的声能转换效率中与面板相比较作用不是太大,但是会影响音色,搞得不好木桶味或是缺乏生气的音色应该就是受背板影响的,背板的谐波振动特性影响音色是无疑的。但是背板在力学上还是主要的强大后背支撑作用。 然后是琴马和音柱的位置关系。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音柱与琴马右脚的位置关系实际上决定了面板振动的自由度和谐波的频响曲线,所以传统经验然大家都知道这两个元件的重要性,如果对其进行几何图解和力学分析应该可以很容易找到调试的方向,比如使花一天的调试时间减少到更短的时间就能达到理想声学效果。怎么弄,我个人以后肯定会花业余时间做点学习探究尝试。 接着是尾枕与拉绳。搜索后发现其实有前辈已经发现这里的重要性,大家花很多精力讨论琴马,买高档琴马,却忽略了这里的重要性,我看有前辈用G弦代替拉绳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我怀疑尾枕和尾柱能否承受。这也是将来我要进一步学习实验的目标,还有是否改变了小提琴的音色风格,得不到主流的承认也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好了,胡扯到此,希望有朋友继续积极参与。另外,我感觉了解了小提琴发声原理也有助于小提琴的学习,这两天至少我终于明白作曲家为何会把同样的音符安排在不同的弦上。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