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了“ba5rw”博主的几篇博文,本想简单做个回复,没想拉拉杂杂写得过长,只好单独发出来了...
“ba5rw”博主的钻研精神令人感佩,先赞一个!
我个人的认识:
1、小提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振动系统和声学系统,若想通过“计算均衡点”和各种仪器解决一把或几把小提琴的音色、音量、音品问题,实在是得不偿失;
2、具体到楼主的分析:四根弦的张力之和并不等于对面板的压力...这里面就有一个三角力学的计算问题...且四根弦由于在琴桥上的高度不同且通过琴桥马脚的力由于音板有弧度,还要有分力的分析和计算...总之,计算复杂且误差很大。更不要说考虑音柱的位置、不同的琴弦,不同的琴枕、琴桥、拉弦板等等因素了...力学上的分析尚且如此,遑论其它呢?
3、小提琴的振动属于“简谐振动”:有一个数学分支,叫做傅里叶积分,它可以把任何振动,分解为若干个简谐振动。这些简谐振动的频率,就是原始振动的整数倍,原始振动的主频率(基音),就是这些简谐振动的最小频率。其它倍频(泛音),振幅都比基音小得多。所以,这就构成非简谐振动的"音品"的概念。 人耳分辨发声体的过程,就是自发地、自动化地、本能地使用富立叶积分的过程,非常巧妙。 由于声音的频率由声源决定,所以,无论声波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照样准确地辩认出发声体的特色。 您看,这里就和人耳的特性联系到了一起... 可见小提琴的振动和她产生的结果,绝不是加加减减这么简单...
4、除去偶然的因素,几百年来人们对小提琴(包括琴弓、琴弦、松香等)品质不断追求的实践表明:大师们对小提琴主料、辅材、结构、部件零件的尺寸、工艺、工具、制作手法,调整方法等这些决定音品的主要方面基本形成了共识,实践的结果证明:精品小提琴的绝对值在迅速增加...
5、我扯这些复杂的“道道”的意思是(不针对大师和制作师啊,呵呵):作为小提琴一般爱好者--即便是发烧级别的也没必要对从头做起...面对已经成型小提琴只在那些根据自身条件我们可以实验的方面动手动脑。但我对您的探索精神绝对是肯定的! ......
比如:根据“伟大发现”的帖子,把拉弦板G、D两弦尾钮(不知是不是规范的名称)固定位置后移,以加大G、D两弦的张力,从而加大对音板的压力。我的办法是:分别松掉G、D两弦,用手捏住尾钮顺时针扭动G、D弦6-8圈,再调至标准音(注意:将琴弦尾钮装回直至上紧弦的时候不能让弦再回转回去),同样改善了G、D两弦的音色(当然这是个人的感觉)...只是会不会损伤琴弦,还有待时间证实...
又比如:“宝音坊”大师的那个调整用的小锤给我很大的启发,准备用这个方法做一些实验...
还比如:打击乐,比如锣鼓,是没有音柱和码子的...很多拉弦乐器拨奏乐器也没有
音柱和琴码...二胡是没有音柱的(穿过琴筒的琴杆能算音柱吗),蛇皮或蟒皮的振动通过琴筒放大发声...这是一个相对小提琴要简单的振动系,其调整是否给能我们带来启发? ...... 个人浅见,近似自言自语,没“刹住车”,见笑了... 再一次向“ba5rw”博主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