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维修保养] [原创]对“ba5rw”博文的回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ing20092009 发表于 2013-12-8 12: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了“ba5rw”博主的几篇博文,本想简单做个回复,没想拉拉杂杂写得过长,只好单独发出来了...

“ba5rw”博主的钻研精神令人感佩,先赞一个!

我个人的认识:

1、小提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振动系统和声学系统,若想通过“计算均衡点”和各种仪器解决一把或几把小提琴的音色、音量、音品问题,实在是得不偿失;

2、具体到楼主的分析:四根弦的张力之和并不等于对面板的压力...这里面就有一个三角力学的计算问题...且四根弦由于在琴桥上的高度不同且通过琴桥马脚的力由于音板有弧度,还要有分力的分析和计算...总之,计算复杂且误差很大。更不要说考虑音柱的位置、不同的琴弦,不同的琴枕、琴桥、拉弦板等等因素了...力学上的分析尚且如此,遑论其它呢?

3、小提琴的振动属于“简谐振动”:有一个数学分支,叫做傅里叶积分,它可以把任何振动,分解为若干个简谐振动。这些简谐振动的频率,就是原始振动的整数倍,原始振动的主频率(基音),就是这些简谐振动的最小频率。其它倍频(泛音),振幅都比基音小得多。所以,这就构成非简谐振动的"音品"的概念。
    人耳分辨发声体的过程,就是自发地、自动化地、本能地使用富立叶积分的过程,非常巧妙。
    由于声音的频率由声源决定,所以,无论声波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照样准确地辩认出发声体的特色。
 
   您看,这里就和人耳的特性联系到了一起...
 
   可见小提琴的振动和她产生的结果,绝不是加加减减这么简单...

4、除去偶然的因素,几百年来人们对小提琴(包括琴弓、琴弦、松香等)品质不断追求的实践表明:大师们对小提琴主料、辅材、结构、部件零件的尺寸、工艺、工具、制作手法,调整方法等这些决定音品的主要方面基本形成了共识,实践的结果证明:精品小提琴的绝对值在迅速增加...

5、我扯这些复杂的“道道”的意思是(不针对大师和制作师啊,呵呵):作为小提琴一般爱好者--即便是发烧级别的也没必要对从头做起...面对已经成型小提琴只在那些根据自身条件我们可以实验的方面动手动脑。但我对您的探索精神绝对是肯定的!
......

比如:根据“伟大发现”的帖子,把拉弦板G、D两弦尾钮(不知是不是规范的名称)固定位置后移,以加大G、D两弦的张力,从而加大对音板的压力。我的办法是:分别松掉G、D两弦,用手捏住尾钮顺时针扭动G、D弦6-8圈,再调至标准音(注意:将琴弦尾钮装回直至上紧弦的时候不能让弦再回转回去),同样改善了G、D两弦的音色(当然这是个人的感觉)...只是会不会损伤琴弦,还有待时间证实...

又比如:“宝音坊”大师的那个调整用的小锤给我很大的启发,准备用这个方法做一些实验...

还比如:打击乐,比如锣鼓,是没有音柱和码子的...很多拉弦乐器拨奏乐器也没有

音柱和琴码...二胡是没有音柱的(穿过琴筒的琴杆能算音柱吗),蛇皮或蟒皮的振动通过琴筒放大发声...这是一个相对小提琴要简单的振动系,其调整是否给能我们带来启发?
......
个人浅见,近似自言自语,没“刹住车”,见笑了...
再一次向“ba5rw”博主致敬!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2
 楼主| ding20092009 发表于 2013-12-8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拉弦乐器拨奏乐器也没有音柱和琴码”这一句有问题,应该是“没有音柱”,更正一下。
3
ba5rw 发表于 2013-12-8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专题回复。就楼主认真研讨的精神也表示由衷的敬意!
      依据楼主所提到的几点问题,我想逐一解释。
1、正是因为小提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振动系统和声学系统,所以选择小提琴入手业余学习了解声学电子的有关知识。其实我的重点是在科学的测试手段的这一主题而不是小提琴本身。
2、面板承受46公斤的压力是我看到许多权威文章的说法,我稍加思考感觉有问题,所以才提出来,因为这些权威文章会误人子弟,有必要澄清。尤其是学习研究小提琴物理原理,更要剔除错误的信息,但是我就是不能确认才提出疑问。有关琴弦张力与施加在琴马的压力关系我的确还没有去细究,感谢您的启发,后面会继续学习了解。
3、如果做机械振动的质点,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或余弦)函数规律,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小提琴的振动不是简谐振动,正如您所了解的,它是复杂振动,整个振动系统的能量包含基频在内的许多谐波分量,需要用傅立叶分析来分离其中的谐波组合,这个已经有成熟的分析软件,一般的电脑很容易胜任这个工作。因此,完全可以排除人的主观不稳定因素,用电脑仪表来分析评判和调试小提琴音域内的风格和质量。
4、小提琴主料、辅材、结构、部件零件的尺寸、工艺、工具、制作手法,调整方法等这些决定音品的主要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国外网站的双盲测试结果令许多专家非常的尴尬就是有目共睹的例证。电子合成器也很容易模仿名琴的音色。
5、非常的凑巧,我今天就蹲在公园的一个角落观察和聆听几个老人的二胡结构和音色,哈哈。但是看着老人怀疑的眼光我不敢深究,本想拍照录音,但是怕出问题,只好装着欣赏走调二胡(也可能是一种艺术处理)的音乐,忍受一阵难以入耳的通过腰挂导游扩音器放出来的二胡声音,然后灰溜溜的回家了,改天再研究比对了。再次感谢楼主参与讨论。希望多交流。
4
 楼主| ding20092009 发表于 2013-12-8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ba5rw 我在文中“3、小提琴的振动属于“简谐振动”:...”“属于”前少打一个“不”字,前后文的意思相反了,谢谢指正。 至于“ 4、小提琴主料、辅材、结构、部件零件的尺寸、工艺、工具、制作手法,调整方法等这些决定音品的主要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这个问题我们各持己见吧...我的根据是:如果没有“基本共识”,何来各种国内、国际的比赛呢?显然没有基本的标准就没有评比,而评比的标准正是建立在基本共识之上的... 至于“合成器”的问题,即是“一个我们感觉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实验科学问题,它只能证明人的感觉有时并不可靠,但不能反证“不存在共识”的问题。 “...用电脑仪表来分析评判和调试小提琴音域内的风格和质量。”这个国内外网上看的成果有一些,但进入传统行业,还有诸多障碍....希望早日见到你的成果。
5
ba5rw 发表于 2013-12-8 23:50: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认识到小提琴音色并没有最好的,只能说模仿哪种经典风格最像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相信,如果没有仪表,仅凭专家和演奏者双盲测试,同样是前十名的小提琴音色,在上海比赛是一个顺序,在北京估计又是另外一种顺序。 但是大体的准则当然还是有的,只是我属于局外人不是很了解而已。关于专家评判如果不能借助测试手段,那就已经属于个人审美范畴的问题,比如许多审美基本上遵循黄金分割的数学规律和搭配,小提琴的音色也应该有个大家认可的规律,不过即使是音色风格也有不同流派吧。我拜读过郑荃大师的文章,感觉他才像个真正的大师,字里行间没有不折边际的吹嘘味道,他就说过参加比赛要首先了解赛区裁判的喜好,拿符合他们审美习惯的小提琴去,胜数才大。哈哈,读到这里我真的笑出声来。对大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6
zhiqing 发表于 2013-12-9 00:33:00 | 只看该作者

ding20092009 和ba5rw 两位朋友好,

我过去译过一篇文章:"一个小提琴世界里的物理学家",可能与两位朋友的话题有关,不知二位是否读过,现把连接放此:



网上这类文章很多,可以自己搜索到.



7
 楼主| ding20092009 发表于 2013-12-9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ba5rw zhiqing两位博主: 关于小提琴的研究,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好的论文当属以下这篇 http://www.docin.com/p-290847502.html
8
黑白无常 发表于 2013-12-9 13:0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ding20092009在2013-12-8 18:16:00的发言:
“...很多拉弦乐器拨奏乐器也没有音柱和琴码”这一句有问题,应该是“没有音柱”,更正一下。

更正的很不对,人家楼主说的对,说的又不是所有的。
9
ba5rw 发表于 2013-12-9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iqing在2013-12-9 0:33:00的发言:

ding20092009 和ba5rw 两位朋友好,

我过去译过一篇文章:"一个小提琴世界里的物理学家",可能与两位朋友的话题有关,不知二位是否读过,现把连接放此:



网上这类文章很多,可以自己搜索到.



拜读了获益不浅!不过还有便找原文琢磨下,谢谢了!
10
庞熔 发表于 2013-12-22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我已经跟ba5rw说了,软件对判断琴的音色没有多大价值,就像看一个人是不是张得漂亮,是直接看好还是用软件来判断好?那当然是人来看更好,如果用软件来判断索菲亚罗兰的话,嘴那么大、颧骨那么高,肯定好不了。
11
ba5rw 发表于 2013-12-22 19:37:00 | 只看该作者
庞先生啊,要积极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否则会赶不上形势的,需要交流的时候随时叫我。
12
庞熔 发表于 2013-12-22 21:03:00 | 只看该作者
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软件吧,看有几个人接受?
13
yueetc 发表于 2014-4-27 16:14: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7 18:33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