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提琴制作] 试论小提琴制作的艺术性

[复制链接]
21
leilei0611 发表于 2014-1-8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顶一个!
我在艺术上下过一番功夫,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功夫,他也会达到这样的境地。——巴赫
22
 楼主| lllvic 发表于 2014-1-12 14:20: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leilei0611! 再续一段吧:
     对于独立制琴师而言,追求小提琴的艺术性是必然的,有些人可能是艺术至上的。但是,做一个单纯的艺术追求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一条艺术之路可能是--谋生--功利--艺术的曲折过程。当艺术性成为不懈追求的目标时,距离大师便越来越近了。小提琴制作中的艺术性不像绘画、书法、瓷器等艺术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样自由,她必须建立在好声音和易于演奏的基础上,因而没有其它艺术品那么宽泛的艺术表现空间。不过,艺术品的精髓都是一致的。艺术家的视角往往是独特的,这种独特常常通过一种过程形成,像是觉悟。艺术的理解角度、层次的不同,感受和冲击也不同,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此时不同彼时。在艺术性方面解读自己与解读别人完全不同,后者更加困难,需要站在他的视角。跟上大师的脚步达到他的视角是困难的,需要付诸巨大努力。对比一下瓜酥与毕加索便有所体会:










23
 楼主| lllvic 发表于 2014-1-13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续上贴:
   在上图中,我们会看到瓜酥琴头艺术风格大致的发展变化过程。A是1727时期的代表,显然其接近阿马蒂及斯特拉第瓦里的风格,漂亮对称、比例协调、均匀过渡;B是1731时期,C是1742时期,D是1744时期,你会发现瓜酥的风格逐渐趋向打破对称、产生冲突。在毕加索的四幅画作中,第一幅早期作品显现了学院派与宫廷气息。少女端庄秀丽,皮肤光洁美丽,质感温暖而亲切,明暗过渡柔和,秀发及双眸高光传神,就连背景的衬托与细节都不遗余力地予以刻画。第二幅作品有了变化,明暗与色彩不再均匀过渡,皮肤的质感已不再光滑细腻,色块超越了写实,但浴女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从神情中看到了很多画面之外的东西。第三幅画作则进入了另一境界,写实已不再,线条与色块成为主角,令人震撼的是你凝望她的双眼时看到了深邃而你却被她看穿。第四幅画作是彻头彻尾的立体主义,你看到的是阴阳合体的多面人,外在的本来面目已荡然无存,扭曲的视界反映了背后的多重性,你可能看到纯真,也可能看到放荡不羁,看到骄奢淫逸,看到邪恶与背叛。
   瓜酥作品从墨守陈规到独树一帜,就艺术性表现而言,做到了不同凡响。毕加索从写实出发,到标新立异,将写意推高到极致。二者在艺术精神上多少有些契合。
   艺术性不是公认法则,无法从统计学意义上加以确认,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称、协调是容易接受的美感,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艺术美大多以对称、协调为基本元素,道正路直、殿堂端正。但从艺术的角度看,对称、协调并不能很好地表现流动、飘逸、变化,因此艺术家也需要用瓜酥和毕加索的艺术手法来满足对感官的强烈刺激。
24
 楼主| lllvic 发表于 2014-1-13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啊啊,棋琴兄三代艺术传人,失敬!这下可找到聊友啦,侃侃无妨。中华艺术博大精深,我只有继承学习之心。应该说对称、协调之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不是说中国艺术只有对称、协调之美。国画的留白就是典型的由不对称而达到虚实平衡的艺术表现手法。“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无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多层次变化美的哲理。
25
 楼主| lllvic 发表于 2014-1-13 22:58:00 | 只看该作者
对了,白石先生与棋琴兄可有渊源?我知道白石先生是有民族气节的大师,本人十分敬仰。凤凰卫视的那期节目是较早前的,有好几年了,我试试能否查得出来。
26
 楼主| lllvic 发表于 2014-1-14 00:03:00 | 只看该作者
 啊,原来如此。范曾也可算是你师叔啦,向家母致敬!
27
ba5rw 发表于 2014-1-14 00:20:00 | 只看该作者
坛内高人云集论道,我等凡人门外席地洗耳恭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3 14:10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