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克鲁采奏鸣曲 ——兼议文学与音乐的相互作用 作者 海汀 在一列火车上,一位名叫波兹德内歇夫的男乘客在听了邻座关于爱情婚姻问题的讨论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他对所谓“真爱”的理解。他认为对一个人的爱,即使非常强烈也会难以持久,就如他和自己的妻子。他和一位美貌的普通人家的女子热恋并结婚,但爱的激情在婚后很快消失,他们的生活趋于平淡。后来,他的已是五个孩子母亲的妻子竟然爱上了别人。波兹德内歇夫一怒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这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克鲁采奏鸣曲》中所描述的情景。传说在1887年夏日的一个晚上,颇有天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学生里亚索达,由托尔斯泰的长子谢尔盖钢琴伴奏,为主人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号 小提琴奏鸣曲”,也称《克鲁采奏鸣曲》。那如泣如诉、撕心裂肺的琴声感动了托尔斯泰,他从安乐椅上立刻站立了起来,走到窗子跟前,仰望着繁星点点的空际,陷入了深思。之后,他便写出了这篇著名小说《克鲁采奏鸣曲》。在小说中,主人公波兹德内歇夫杀妻的理由竟是他自认为撞破了自己妻子与一位小提琴家的无法证实的奸情——他们竟然一起合奏贝多芬的《克鲁采奏鸣曲》!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托尔斯泰表示了对于浪漫爱情的高度怀疑。显然,他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出了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亲密、交织乃至缠绵。那么这究竟是一首怎么样的曲子呢? 多数记载认为,贝多芬把此曲献给著名小提琴家克鲁采,因此而得名的。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1802年,贝多芬与维也纳著名小提琴家乔治·布里治陶尔相遇,两人都是性格狂傲的人,自然惺惺相惜,一见如故。贝多芬便兴致勃勃地为他的好友写了这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还在作品上题词将这首奏鸣曲献给“一个真正的狂人——布里治陶尔”。而且,两位一个弹钢琴,一个拉提琴,合作首演了这首奏鸣曲。两人将身上共有的疯狂因子完全融入到了演奏当中。钢琴与小提琴从神秘沉郁的慢板很快转入狂风暴雨般的急板当中,时而交织,时而碰撞。虽说只有一把小提琴和一架钢琴,但演出的震撼效果绝不亚于一个交响乐队。所以说,这首曲子应该叫做“布里治陶尔奏鸣曲”才对。 但不幸的是,这两人个性激烈又互不相让,那种热情相交自然不会持久。他们为了维也纳的一位女子很快就决裂了。贝多芬是何等爱憎分明之人,非友即敌。与布里治陶尔一翻脸,便立刻给出版商写信,改掉这首奏鸣曲的题献辞,把布里治陶尔换成法国小提琴家克鲁采。 贝多芬做事是非常孩子气的,将题献对象换成谁是非常随意的。克鲁采是“躺着中奖”了,他与贝多芬没什么深交,也没演奏过此曲,但却因此曲而流传两百多年。 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使得《克鲁采奏鸣曲》的名声更加响亮。对音乐的理解看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只有托尔斯泰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大文豪,才能听出曲中的情爱气氛。如果没有托翁的小说,大概很少会有人把《克鲁采奏鸣曲》与爱情联系在一起。小说的出版在为这首曲子无意间做了成功推广的同时,也为它贴上了浪漫情欲的色彩标签。由此,再听这首奏鸣曲,仿佛真从钢琴与小提琴音乐的碰撞回荡中,听出了男女的热烈情爱以及爱憎转化。 到此,关于《克鲁采奏鸣曲》的故事并没有结束。1923年,捷克作曲家亚纳切克也写了一首标题为《克鲁采奏鸣曲》的作品。但奇怪的是,他写的不是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甚至不是任何乐器的奏鸣曲,而是一首弦乐四重奏。原来,亚纳切克将此曲取名为《克鲁采奏鸣曲》,起因并不是贝多芬的乐曲,而是托尔斯泰的小说。这位当年69岁的作曲家也是个风流人物,他爱上了一位比自己年轻38岁的少妇,因而便与托尔斯泰的小说《克鲁采奏鸣曲》产生了共鸣。他向往并希望以自己的曲子重演托翁小说中的情欲场景。而且他认为,虽然写的不是奏鸣曲,但不把曲名称作《克鲁采奏鸣曲》就不足以显示曲中男人和妇人的情爱心灵感受。于是,这个与贝多芬的奏鸣曲完全不搭界的弦乐作品便产生了。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连环套,就像一个轮回,演绎了音乐与文学、文学与音乐以这种神奇、戏剧性的关系相互催生,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有趣场景。托尔斯泰在音乐刺激下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亚纳切克又因文学的涵养孕育出了更丰富的音乐。实际上,文学与音乐之间相辅相成的范例比比皆是,尤其是歌剧与文学的交织更是紧密。比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茶花女》、《奥赛罗》、《魔笛》等,这些歌剧都有与之一一对应的同名文学作品。可以说,音乐是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反之亦然。如果说音乐是活跃在文学中跳动的声音,那么文学就是隐含在音乐中的多变的形象。文学帮助我们探索音乐当中隐含的寓意,让我们感受音乐给予我们的听觉以外的内涵;而音乐又重新塑造出文学作品中所延展出的深义。音乐家与文学家携手并肩,以其自身的存在和作品改变着整个世界的精神,他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附曲目介绍 克罗采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在写作此曲的同时,他还在创作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原本是要献给乔治·布里治陶尔(George Bridgetower 1778–1860)的。1803年5月24日,这位小提琴家在奥加唐剧院(Augarten Theatre)首次演奏了这支曲子。布里治陶尔在演出前从来没有看过此曲的 乐谱,更没有进行过彩排,但他与贝多芬的即兴合作却获得了成功。因为两人愉快的合作,贝多芬准备将此曲献给布里治陶尔。然而,贝多芬与布里治陶尔在此后却与同一位女士陷入感情纠葛并产生矛盾。愤怒的贝多芬去掉了最初的题献辞,改为献给当时有名的小提琴家鲁 道夫·克罗采。尽管如此,克罗采却认为这部作品难以理解,而从来没有演奏过它。事实上,克罗采与贝多芬仅有一面之缘,而且他并不关心贝多芬的任何作品。 《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作品47,别称《克罗采奏鸣曲》(法语:SonateàKreutzer),是 贝多芬于1802年至1803年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发表于1805年。贝多芬并未给这部作品定调,但它通常被称为《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奏鸣曲以其所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深沉热烈的感情和近四十分钟的演奏时长而闻名。作品中所蕴涵的感情丰富,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是愤怒,而第二乐章是沉思的,第三乐章则表现出欢乐蓬勃的气氛。 第一乐章以一个18小节的缓慢引子开始,其中最初的四个小节是A大调的小提琴独奏。接着钢琴进入,在a小调上奏出阴沉的和声。然后乐曲转入愤怒的急板,标志着这一乐章主题的开始。而之后E大调上的第二主题则表现出些许不安的情绪。在以悲楚的尾声结束之前,开始的慢板旋律会复现一次。该乐章长约15分钟。 第二乐章充满了变化,由一个F大调上的平静主题与五个迥异的变奏组成。第一个变奏将主题变化为生动的三拍旋律,并以颤音点缀其中。第二变奏中小提琴作为主导奏出更加生动的旋律。而第三变奏则转到小调上,表现出低沉平静的感情。第四变奏则呼应了第一二变奏轻快生动的感情。最后一个变奏则重回F大调,以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之后这一平静的氛围被钢琴在A大调上的和弦打断,为迎接生动活泼的第三乐章做好准备。该乐章长约18分钟。
第三乐章是以回旋曲形式表现的八六拍塔朗泰拉舞曲。这原本是在1802年为《A大调第六小提琴奏鸣曲》而作的,但在1803年《第九小提琴奏鸣曲》首演时被贝多芬拿来作为终章。该乐章长约1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