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品分析] 成田为三《海滨之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鱼儿 发表于 2025-2-13 10:15: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乐谱共享

《海滨之歌》是日本作曲家成田为三(1893-1945)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1918年问世以来,这首以海洋为意象的抒情歌曲跨越了国界与时代,成为东亚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经典教材,更被改编为多种器乐版本。其创作背景与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了日本近代音乐发展的脉络,也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的深刻交融。

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

成田为三出生于日本福井县敦贺市,幼年成长于海滨的环境为其音乐创作奠定了独特的感性基础2。1917年从东京音乐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甲种师范科毕业后,他赴九州佐贺师范学院担任音乐教师,期间与日本新教育运动核心刊物《赤色鸟》的创办人铃木三重吉密切交流,开始涉足童谣与艺术歌曲创作。1922年,成田赴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深造,师从作曲家罗伯特·卡恩(Robert Kahn),系统学习对位法与和声理论,这段经历显著提升了他对西方作曲技法的驾驭能力。归国后,他致力于音乐教育革新,撰写的《乐器编程法》提倡通过轮唱等集体形式培养儿童音乐素养,这一理念与《海滨之歌》的普及性特质一脉相承2。

《海滨之歌》的创作时间存在两种说法:部分资料标注为1916年,但更权威的教学文献指出其完成于1918年,即成田毕业次年811。这一时间节点恰逢日本大正民主运动时期,艺术领域对个体情感表达的重视与歌曲中私密化的抒情风格形成呼应。歌词由诗人林古溪创作,但其对旋律与诗意契合度的不满(林古溪曾公开抱怨二者“明显不称”)反而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趣谈。

二、音乐结构与艺术特征

全曲采用6/8拍,以舒缓的节奏构建出潮汐般的律动感。结构上分为A-B两段式:

A段(第1-16小节)以弱起节奏开篇,旋律线条平缓悠长,主和弦的分解进行(如1-#2-3-2-1)模拟海浪的起伏,配合级进音程营造宁静氛围。

B段(第17-32小节)通过音域扩展与临时升降记号的使用,情绪转向激荡。连续的三连音织体与跳进音程(如5-ⅰ-7-6)刻画了“船儿在波谷浪尖时隐时现”的动态画面,隐喻主人公因追忆恋人而波动的内心。

调性布局上,A段以E大调为主,B段短暂转入关系小调(#c小调),通过明暗对比强化情感张力。值得注意的是,成田为三并未采用传统日本音乐的五声音阶,而是完全遵循西方功能和声体系,这种“全盘西化”的手法在当时具有先锋性,却也使作品获得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基础。

歌词文本通过“朝阳初升”与“夕阳西下”的昼夜对照,将自然景象与人生际遇并置。海风、白云、浪涌等意象的反复出现,既是对海滨实景的描摹,亦暗喻爱情历程的坎坷——“那时隐时现的风云海浪,不正是她爱情道路上所遇到的波折?”。这种“以景寓情”的手法继承了日本和歌的审美传统,却在音乐表达上实现了现代性转化。

三、传播与改编史

《海滨之歌》最初以艺术歌曲形式流传,1920年代经日本“儿童音乐协会”推广进入中小学教材体系,1930年代被大提琴家福伊耶曼(Emanuel Feuermann)改编为独奏曲,成为西方古典乐坛认知日本音乐的重要媒介。1950年代后,该曲在中国的传播尤为深远: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气象信息》栏目将其作为背景音乐,苏小明等歌唱家的中文翻唱版本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



四、文化意义与当代价值

作为日本近代音乐西化运动的代表性成果,《海滨之歌》的成功在于平衡了本土美学与西方技法。其6/8拍的复合节奏既区别于传统日本音乐的散拍子,又通过弱起处理保留了“余白”式的东方韵味。在教育领域,该曲被纳入中国苏少版、辽海版等多套初中音乐教材,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通过划拍练习掌握六八拍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并对比3/4拍的差异性以深化节奏认知。

近年来,《海滨之歌》在社交媒体平台以电吹管、竖笛等器乐形式再度流行,2024年搜狐文化频道推出的深度解析指出,其简洁的旋律结构为二次创作提供了极大空间,而海洋意象的永恒性使之成为都市人寄托怀旧情感的精神港湾。从成田为三的创作手稿到当代跨媒介演绎,这首百年名曲始终印证着音乐作为“情感通用语”的超越性力量。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 15:1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