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商品类型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琴弓配件 书籍软件 出租服务 提琴定制 维修保养 收购置换 制琴相关 公益赠送 古旧提琴 价格范围 500以内 2千以内 2千-6千 6千-1万 1万-5万 5万以上 售后服务 七日包退 一月试用 一年保修 三年保修 终身维护 付款方式 网上银行 支付宝 当面交易 货到付款 分期付款 VUC支持 全部支持 需要订制 暂不支持 提琴尺寸 4/4 成人 7/8 坤琴 3/4 儿童 1/2 儿童 1/4 更小 琴形样式 斯式琴 瓜奈里 阿马蒂 其它 商家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香港澳门台湾国外 商家城市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琴头根部与原作差别很大,当然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并不存在“没有注意到”的低级失误。
在做琴的时候参考琴型非常重要,比如尺寸、外形、甚至是原作的修补痕迹和伤痕。在笃定制作一把新琴(不是拷贝,国内也鲜见这样的高手)时,原作更加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美学意义上的先例,制作者的任务是向她靠拢,达到一种形象上甚至主观感觉上的相似,在有经验的学者和鉴赏家眼中,使这把新作能够很容易找到历史中她的原型、流派、风骨。鉴于此意义,手法工艺退居其次,都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让我自己面对那位仁兄的问题,我倒觉得这支头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旋首小珠收尾的地方,收的不够紧。第一眼感觉上跟原作差距很大,其中的美感特征很难把握,这跟眼力有关系。提高鉴赏审美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甚至更多方面是不参照原作的,比如翻边、键钮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给制作者提供了更多注入个人风格的空间。另外在琴颈造型、装配等方面都有现代的教科书数据模板,这是有广泛共识的,现在大多数人选择遵循这些共识(比如曹树堃《提琴装配指南中的论述》)因为这些地方关系到现代提琴的机械性能和演奏手感。
所以在拿到一支以冠以strad 1715 或者大炮、阿拉德、维奥蒂琴型的新琴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找到原作的神韵,那么就要祝贺你了;更进一步,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这把新琴的制作者赋予这把琴不同于原作的精神和魅力,有着制作师自己一贯的任性和想法在里面,那么就更要祝贺你,得到了一把独一无二,继承着历史和现在的珍贵的艺术提琴。
来看看这支头.
sgn11111.jpg (175.3 KB, 下载次数: 153)
下载附件
2013-7-29 22:20 上传
举报
甚至更多方面是不参照原作的,比如翻边、键钮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给制作者提供了更多注入个人风格的空间。
所以在拿到一支以冠以strad 1715 或者大炮、阿拉德、维奥蒂琴型的新琴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找到原作的神韵,那么就要祝贺你了;更进一步,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这把新琴的制作者赋予这把琴不同于原作的精神和魅力,有着制作师自己一贯的任性和想法在里面,那么就更要祝贺你,得到了一把独一无二,继承着历史和现在的珍贵的艺术提琴
来看看这支头
感觉多少对小提琴有些神化了,对于琴所谓的流派、风骨、神韵,这些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感觉,不应作为制作一把好琴的标准。也就是对于名琴的仿制,不要太过分析,由此及彼,产生无限的瞎想。比如“甚至是原作的修补痕迹和伤痕”,这些未免有些荒唐。当然了,现在小提琴制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这些名琴的仿制,这里主要是小提琴几百年前发展的高度,尺寸、外观大局已定,我们是不能随意更改尺寸。至于说道琴型,也不必过于在乎,是否圆润,或是是否凸其,琴头的螺旋是否漂亮。没有两只相同的树叶,无论你对琴如何在细节逼真的仿制,声音是不可能相同,甚至会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料子也是不能一样的。诚然,小提琴的某个细节,不让磕碰伤痕,比如琴上哪里多加一刀,声音甚至有很大变化,而这是对于这一把琴的,你换做另一把,就不是这个概念了。虽然小提琴在这个形状尺寸上已经似乎到达了一个顶峰,不过还有许多细节,并不是为众多制琴师弄得清楚,盲目的对细节的精雕细刻是徒劳的。比如琴头这个螺旋结构,虽然许多好琴,让我们对其的琴头也发生许多联想,又漂亮,很艺术的造型,这些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如果内里有毛病,还不如没有这个螺旋头。大家如果有不太好的琴,可以做一个实验,把这个螺旋头砍掉,琴的声音或许会更好。所以那,小提琴上,细节会影响琴声,不过这类细节是不可以复制,尤其是不能仅仅在外观上。
(感觉多少对小提琴有些神化了,对于琴所谓的流派、风骨、神韵,这些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感觉,不应作为制作一把好琴的标准。)这正能够体现制作师的文化沉淀,对于鉴赏家而言 把握一把琴的流派 风骨 神韵 不是难事。
(“甚至是原作的修补痕迹和伤痕”,这些未免有些荒唐。)这是你没有见识过罢了,贴几张图看看,下面是颇有名的一项竞技比赛 1744old bull复制计划。有没有意义暂不说,至少它存在。不必绝对地评价什么,慢慢来。
neo_img_dsc_0147.jpg (152.97 KB, 下载次数: 173)
2013-7-30 09:02 上传
neo_img_dsc_0152.jpg (103.94 KB, 下载次数: 126)
neo_img_dsc_0223.jpg (159.48 KB, 下载次数: 146)
neo_img_dsc_0491a.jpg (152.67 KB, 下载次数: 127)
neo_img_dsc_0615a.jpg (133.89 KB, 下载次数: 115)
neo_img_dsc_0719a.jpg (126.85 KB, 下载次数: 146)
neo_img_dsc_0736a.jpg (134.12 KB, 下载次数: 126)
ole-bull-corners-and-fs.jpg (91.32 KB, 下载次数: 134)
那您的意思是不是,既然有这种对名琴复制,甚至修补的比赛存在,就是合理呢?凡事要究其原因,不能臆想。如果没有搞清楚原理的名琴,道理,最好不要表面模仿。这类比赛,或许就是看一下对旧琴修复的技艺。
据说弥赛亚,是保存最完好的斯塔拉迪瓦里,跟新琴一般,令人惊奇的是,在音柱的支撑的面板处有一个圆形的修补,就像您这个贴图给出的。许多人对其不得其解,有分析是为了增加与音柱接触处的硬度。到底斯塔拉迪瓦里当时这么做是处于什么考虑,是面板那里有毛病?也不一定,或许是安装音准时,不小心把面板损坏了,或许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或许是为了他的创新实验,或许也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要看到弥赛亚这样的名琴有,就把进行模仿,这样会损坏许多宝贵的料子。至于琴头这样的更换修补,曾经多见于对老琴,巴洛克时期的琴颈的维修,那是琴颈跟现代的不一样,现在的琴为了增加对琴弦的张力,琴颈有个角度,所以为了把老琴的琴颈弄成现代的,还想要保留以前的螺旋头,就有过这样的琴颈维修。如果我们看到这样情况,把新琴也照此去做,那不是比画蛇添足还有更危险的危害吗?把一个好端端的新琴,断开,在粘和,实在是太荒唐了。此外,看到一个名琴的螺旋,感觉好看,就按照那个样子雕刻一个螺旋,之后在安在琴颈上。琴颈和螺旋头是一体,不要轻易断开。
当然本人是孤陋寡闻,对修复技艺也不懂,不过,对老琴,名琴的这类拷贝,模仿,我是反对的,不能这样简单模仿,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懂得其中的道理,不要老是简单的归于风格,风骨、神韵。我以为,为了好的声音,做琴,修琴的师傅,凭着物理上概念,是最可靠和把握,判断的依据也是非常的简单,远比这类神乎的推断可靠。
大概意思应该是?
学习名琴的古风、气场、韵味,而不是纯粹的拷贝,仿制。就算是自己很有想法的地方。
好比现代人书法,有古风的字不是临摹的。
而是吸取到运笔中的精髓和感觉。写出自己认为有味道的字。
作为一个鉴赏者,不能认为大小,比列,一撇一捺完全与古代名家一样的字不一定就算顶级作品。而真正的精品,应该是,有古风,有韵味,并有现代书法家自己气质的作品。
或者说,两种不同概念的作品,各自有各自的追求。风格路线不一样。
不知道这概念对吗?
好深的话题。。。 恐怕我还没有能力理解,所以说错勿怪啊!
以XXXX为原型的话, 第一考虑的是对于某制作者审美观的认同, 第二考虑选取该作者哪个阶段的作品以及原型本身的声学品质基础, 第三挑选保存尽量完好的作品,第四考虑该作品的知名程度。 筛选到最后,就基本是现在留用的那几个模具了。
至于那两只琴头, 就没什么好比的了。 模仿的可以呆板了些。
不知道是不是一直量着原图的数据做的, 却忽视了旋首的关键要素“流畅”, 一个曲线下来, 磕磕绊绊,都快能找到无数个“转折点”了。 原琴是因为有部分磨损, 稍有“直线”部分, 那也比这个新的要流畅的多吧。。。
有很多小的地方很扎眼,尖尖的屁股,直直的喉咙,大大脑门,吊起的小珠等等,集合到一起,不是一个完整的“美”, 自然也就不会看着舒服。
要我说哪里最不好,那必然是弦轴箱的那两条曲线。。。。。 慢慢欣赏原作, 你能感觉到一种弯曲的,通畅的“力”;但是这个新作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1 15:56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