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zhsovi在2007-2-1 0:02:00的发言:
学琴的标准是随着学习的程度和年龄变化的,这其实具体说来是很繁琐很细致的,比如,从4岁学,有一套随他成长的标准伴随着,8岁学,又有一套不太一样的标准了,直到成人,这个标准又在细微的变化。
也就是说,同样学了2年,4岁开始学和成人开始学,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具体的把握只有看老师的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论坛上我只能凭自己观点说说一些“自古不变”的,貌似“真理”的共通标准了。
标准是分等级的,也就是重要程度,这个等级制度一定要深深课刻在人的脑袋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来作为评论,鉴赏的尺子。
要问我规格是什么,我实在想大吼一声的东西就是:节奏!!!!!!!
这个东西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和妥协,必须是最重要最起码的,就象一个汽车最起码的是不能爆炸,一个楼房最起码不能垮掉一样,无可争议的重要!最起码的节奏要求,也就是忠实乐谱,绝对准确,不要说风格不要说感情,首先先做到能打节拍器的准确,才能说其他的,在说远点,节奏就是一个人的教养,修养和品位,我在让小孩视谱的时候,就仔细观察他对节奏的敏感,几乎可以判断他的家长教育水平。
然后第二个几乎同样无可争议的标准自然是音准,这个问题是伴随一生的,即使是大师在拥有了极高修养的时候,音准也是他必须攻破的课题,音准的练习很痛苦,必须机械化地重复,重复,重复,一点捷径也没有,而且在按音的时候千万不能滑准,千万不能“改正”这是我见人就说的事情,“改正音准”这个动作不知害苦了多少人。
音,必须是一按就准,没按准没关系,抬起来,再按,再按,直到一按就准的动作重复无数遍,这是解决音准的唯一可以算“捷径”的东西了。
音准的观念就是:在曲子里音拉不准就是道德问题,音拉错等于犯法。听众可以是顾客,汽车不能让人受伤,这是最起码的做产品的良心问题。
一个学琴的人,有了节奏修养,有了音准观念,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都可以自豪的宣称:我是学过音乐的人 !!!
可能他的音色不好听,可能他拉的东西很简单,但他的东西是有规格的,这就值得自豪。
在这些之后,什么都好说了,我自己的看法是:拉琴,演奏,必须要“好听”!!这个好听的含义很多,建立在节奏音准只上最主要的就是:音色,这个问题在现在的普遍观点看来是个比较高层的问题,甚至只有专业学生才会刻意去追求,
其实对音色的无所谓,让业余小提琴者们里小提琴,离音乐,越来越远了。好听,这是个多么朴实的要求啊,
音色在小提琴上具体表现就是发音,其实也就是对发音的要求问题。发音问题应该在最初学就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天的练习中,首先,不能有噪音,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简直是“无理的要求”,有杂音就是一个产品的质量有问题,有硬伤。然后是饱满,自然,音色就是一个人的脸色,不能太红,更不能发黄,是一种健康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初学是很难找到的,因为这是力度均匀,刚好到火候才出来的声音,但这个就是拉琴人时刻不能忘记的追求,追求一个曲子从头到尾都有健康的声音,就是对听众最好的报答。
在练习发音的时候,我给学生的要求是:尽量,尽量地用全弓,好的声音其实也是建立在好的机能上的,必须通过练长弓然右手觉得这个运弓直线是天底下最自然的东西,让右手觉得这根木头其实很轻很轻,
比如一个抒情乐曲,开始肯定要慢练,但在慢练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弓长,用尽量用全弓这个原则,就会发现这个抒情乐曲其实可以几乎每弓都拉满,但声音很大,很不抒情~这其实就对了!练习,和演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台下和台上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台下应该是夸张,甚至是极限(指音量),这样一种夸张的发音练熟后,再加到原速,稍一收敛,声音就很容易洪亮健康了。
上面的三条标准可以是说自认为是“真理”的东西,这也是我在欣赏别人演奏时的一个最基本的尺度,其实这也是演奏者对观众是否尊重的一个基本尺度。
即使是没有专业打算的提琴爱好者,着三个标准也是应该绝对时时提醒自己的,因为,会不会拉提琴,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会不会拉那两个炫的曲子其实一点都不代表什么,最珍贵最重要的就是这个音乐修养和音乐道德,如果通过学习小提琴而让自己有了严格的节奏感音准感和美感的话,我想真是不枉在艺术的世界里走一走了。学小提琴,大提琴,钢琴,还是其他什么乐器,只要能学到这个东西,就是“值得了”。
呵呵~很高兴能与zhsovi老弟再次一起讨论音乐。
有感于楼主对音乐的赤诚之心,在下也发表一点关于对主题的论点。
练习曲一般会被人理解为枯燥与乏味的代言词。可对于一首有价值的练习曲,作为练习者来说
不可等闲视之。例如 RODE ,JACOB DONT 等名家所写的练习曲,之所以能流传百世,是因为
其价值使然,其更具备作为一首音乐会独奏曲的潜质。演奏者如能熟练的掌握这些练习,可拥有
征服帕格尼尼高难技巧的资本。这是其价值观。
而对于通常所谓的乐曲,大家会联想其音乐性与趣味性(也许少数人会和敝人有同感)。至于
怎样才能掌握一首练习曲或者乐曲,论外观手段,不外乎音准,节奏,音乐表现,说白了,一切
要以技术作为其辅助表达工具。自古乐者即有技为乐用之说。这些都是最最基本的要求。
伟大的大提琴宗师卡萨尔斯曾经对学生告诫:拉错了音就等于做错了事,而阿图尔。鲁宾斯坦更
坦言愿用十年寿命换取一个错音,这是对音乐何等的负责!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有资
格屹立在神圣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示自己横溢的才华与超然的音乐。
对于节奏,更高层次的概括,应该是心灵的节拍器。。误差虽然存在于任何空间,但我们还是要
求节奏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完善,就象时钟的秒表那样,兢兢业业的为时光负责正如我们为音乐尽
忠。很多学生喜欢用脚打拍子,本人不是很赞成这种做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若能用心
跳来控制节奏,假设我们站在舞台上,面对茫茫“听”海,我们以稳定的情绪,冷静的控制住心
跳,那节奏的效果会怎样?大家一试便知。当然,实战还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奠基。
回到正题,再让我们考虑一下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处理好一首乐曲。在这个辨证的世界上,没有
绝对的完美,可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的音乐大师们的演奏,能如此的打动我们?我们可以质疑:难
道仅仅是做到了音准,节奏,音乐表现的三位一体吗? 答案是不! 不是完全是。
我不由的回想起18岁那年,偶然间听了一张LP,是海菲茨演奏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年少轻狂,很少被事物打动我,在听到这位大师演奏至尾声时哭了。我告诉自己,这才是真正
的音乐,拉琴,要象他这么拉!从那时起,不满足做一个老师眼里的乖学生,沉醉于每次回课老
师那“鼓励式”表扬。我要向大师致敬,向大师学习,不止学习他的音乐,最重要的是他的精
神。这种
精神一直鼓励了我很多很多年。这些年每当回想起来,都能被他演奏尾声时的那种勇往直前
的气魄所激荡的热血沸腾!在这一刹那,我忘记了音准,节奏,我告诉自己,这是最基本的,既
然选择了小提琴作为我的职业,我本应把音准节奏搞好,这是我的本分,我更应该培养自己的气
质,走自己适合的路。只有对自己的要求更深一层,才能真正的把误差减少到最小,这时,可以
对乐曲负责任的说一声:我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拉好了这部作品!这是以自己为参照物,最
大程度的为音乐负责。
伟大的海菲茨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把一个曲子拉成形,这就
说明他正在把这首乐曲判处死刑。 为了能正确地表现音乐,当然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不能
使听众感到演奏者正在那些困难的乐句中作挣扎。必须对那些困难的乐句进行更加深入的练习,
以便使你能不感到困难地在公众面前演奏。
具体来说,这涉及到关于日常练琴之说。正如zhsovi所说,每个人 ,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为
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在这里,我无庸赘述。关于练琴时间,我想再次借用海菲茨的一段练琴笔
记做为我发言的句号,仅供大家参考:
“对我来讲练习是把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首先,我研究这首乐曲,我把这叫做脑力劳
动。然后我练习它,我把这叫做体力劳动。我在达到目的地之前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请不要忘
记,当你花了一定的精力练琴以后,就要休息一下。正如我们做别的事情之后不也要休息一下
吗?所以即使我每天练习三个小时,也不是连续练的,而是在三个小时中间有几次休息。我每天
的练习很少超过三小时,而且星期天通常总是放假的,有时一周中还要多加一天假
日。有人说我每天练习六个小时,甚至是七,八个小时,这简直是荒唐,这样练琴我还能活吗!
当然,我说我每天练习三个小时……或是说我没有每天练习七、八小时,你也不能太刻板地去
理解。有时当你拿到一首新的乐曲,而这首曲子又非常有趣的话,你就会想多练了,因此,请你
不要认为由于我不主张过度的练习,而认定我从来没有多练过。有时琴练得很多,只是由于你想
练这么多,而不是不得不练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