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一些资料供参考: 1949年6月1日,我国建起了第一家小提琴厂——新中国乐器厂(即北京提琴厂)。后来,上海、天津、广州、营口和苏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小提琴厂。 北京: 延安鲁迅艺术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的张贞黻在延安交响乐团任副团长时,工作、演出之余,一有空闲就坚持修理和制作各种乐器。1948年,张贞黻在弥留之际嘱咐他的战友一定要办起我们自己的乐器厂。1949年6月1日,初创的企业取名为“人民艺术服务社”,只是“以修养造”,研制出提琴十几把。1950年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乐器工厂----“新中国乐器工厂”,3年后更名为“北京市乐器厂”。1956年启用星海商标。 上海: 1950年,上海美惠琴行的技师组织友谊提琴制造社,同年底即告解散,分别开设伟利、美乐和东华等3家提琴厂。以后提琴厂又有增加,到1953年,上海共有提琴厂21家,其中以邬吉庆于1951年创办的仙乐提琴厂规模稍大。当时,上海生产的提琴大多仿制英国的“海尔琴”。1956年上海共有提琴厂14家,并以仙乐提琴厂为中心厂,商标为“仙乐牌”。1966年改名上海提琴厂,是上海唯一专业生产提琴、吉他的工厂,后改用“百灵牌”和“金钟牌”商标。50年代初,上海开始生产提琴时均为手工操作。1958年后,上海提琴厂进行技术革新,工人制造了绕锯、压刨、磨光和磨刀机等设备。1972年又革新提琴装头机,提高效率50%;自制铣板机、油漆抛光机和提琴旋头雕刻机等。1979年,制造成功腮托仿形机、提琴面板锯音孔机等。初期的提琴全凭耳听、目测检验。 广州: 1928,旅美华侨邓掌隆在维新北路(今广州起义路)创办了广东琴行,1943年改名珠江琴行,在惠爱路(今中山四路)长塘街设置生产维修车间,维修、仿制提琴等西洋乐器。月产提琴15把~20把,品种有小提琴和中提琴。材料多选用进口的洋杂木、枫木、云杉,有小部分进口专用设备,质量属中档产品。其时,一些民族乐器制作专业户也兼产提琴。但因不懂提琴制作原理,只会仿制,又不讲究选用木材,所以质量和工艺均较粗糙。1953年开始,乐器手工业户和私营企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成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厂,提琴进入专业生产阶段。第一乐器生产合作社(今长征提琴厂)生产普及型提琴;第二乐器生产合作社(今幸福弦乐厂)以生产大提琴为主;广东乐器厂则制作中、高级提琴为主。普及型提琴原是由一些木器家具和其他行业转业的工人制作,技术水平很低,不讲究用料,产量很少,价格低廉。组织起来后,合作社进行技术革新,自制了提琴刻头机、半自动底面板仿型机、半自动液压铣头机等一批设备。在行业率先采用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其中提琴弓杆机的效率比手工操作提高近3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