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书文献] 关于小提琴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鱼儿 发表于 2004-7-18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杨健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 南京 210013)

小提琴学习的启蒙阶段,相对于各种键盘乐器由于其音准和发音的双重困难,被人形象的称为“杀鸡”或“拉大锯”的阶段。而正是这一阶段为学习者日后可能的专业音乐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是艺术普及和社会化的渠道之一。下面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为提高孩子的兴趣,教学曲目的选择很重要。在音乐学习中,练习曲和其他乐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甚至是经常)又会发生矛盾。卡尔•弗莱什说得好:“塞夫契克练习曲可以很恰当的比作药品,用量过多能致死,用量适当能治病”,尽管象塞夫契克那样较缺乏音乐性的练习曲并不多,但在启蒙阶段我们决不能冒让枯燥的练习曲扼杀孩子和家长学琴兴趣的风险。基本上我们可以在教授完左右手基本技术后就让他们拉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的小曲,这里有两本曲集较有名:《铃木小提琴教学曲选》和《未来小提琴家》。当然,最好这些动听的乐曲能合理的分布着一些需要训练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达到乐曲的要求,这时便可以顺理成章的加强专门的技术训练了。

二.初学者的音准问题。音准问题对于初学者是必经的一道高高的门槛。如果把音高感觉非常不好的人比作音乐上的盲人,那么小提琴那乌黑的指板甚至不象吉他或是琵琶有品格的凹凸不平,能好歹给这些人一条盲道勉强走上几步…… 虽然我不太赞同在音乐普及教育上选材的过度严格,但对初学者的测试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必要的。当然,在一定范围内,听觉可以通过视唱练耳等辅助课程提高。此外,在练习一首乐曲前,先哼唱一遍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不仅能改善音准,对于节奏,乐感和识谱都有益处。

造成音不准除了听觉上的原因外,也有可能是因为错误的持琴。具体地说是左手的位置和手型问题:左手食指第三节末端与琴颈接触,并保持左手放松的拱形和一、四指自然合理的纯四度关系从技术上能给音准带来保证。

对于在指板上贴胶布的办法,有很多人坚决反对(如今年刚到南京上公开课的盛中国),但它又的确能给初学者一定的帮助。我认为这些胶布似乎直观的体现了拉菲尔•布朗斯坦关于视觉音准的观点,但我们最终应该把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印在心中而不是永远贴在指板上。在不至于产生依赖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给初学者一根暂时的拐杖。

三.上课和练琴中家长的作用。其实每个教师心里都明白,我们不能指望用一节课把所有问题完全灌输给那些在下面坐立不安的顽童,正如我们不能指望他们每天都能自觉抵挡住那么多好玩的东西静下心来练琴一样。当然,选用合适的方法,形象的语言可能会有较好一些的效果,但无论如何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我们最好能首先教会家长,再由他们回去给孩子“二次上课”并督促孩子练琴。另外,这种监督还决不能停留在通常所见到的“怎么没声音了”这种层次上,而应该是在正确理解老师上课内容前提下有目的的辅导。

四.要从音乐出发,全面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很多教师都会震惊的发现,他的某位学生家里竟然除了有限的几盘教学录音带再也没有别的音响资料了,如果这种现象不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话就太恶劣了。著名的铃木教学法就非常强调从“听”进入音乐的世界,正如我们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就能轻松的学会中国话一样,学习音乐也一定要有一个“母语化”的环境,要让孩子通过丰富的音响资料和现场音乐会多欣赏音乐,除了自己演奏的曲子外更广泛的接触优秀的音乐甚至其他兄弟艺术。这样不仅可以直接的改善他们的演奏、增强他们表现音乐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更能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这也是我们音乐普及教育乃至专业音乐教育的初衷,因为,就算是小提琴大师,我认为他首先应该是艺术家,然后是音乐家,最后才是小提琴技巧大师。

五.为了避免天才在不经意中被埋没,作为老师除了具有尽可能高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敏锐和长远的眼光、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我想以今年在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获得第一名的小提琴家陈曦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这一观点,让我们看一下他的学习经历:

年限

老师

作用

转入下一老师的直接原因

88-90年

4到6岁

陈康(陈曦之父,会拉琴的高水平音乐爱好者)

启蒙,从小培养了他对音乐的热爱,教他入门

陈康怕自己教不好,帮他找正规老师

90-95年

6到11岁

王冠(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初级到中级阶段,打下扎实基本功

王冠主动介绍他到赵薇门下

95-99年

11到15岁

赵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教授)

高级阶段,将音乐和技术结合起来

陈曦在全国比赛获奖后想跟林耀基学,赵薇感情上舍不得却说“我同意,老师嘛,就是人梯”

99年- 15岁以后

林耀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际比赛评委)

提高阶段,进一步提高音乐修养

可以说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完美的,但可以想象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除了问题,可能陈曦的成功就不会如此一帆风顺。

最后,针对近年来流行的音乐考级导致众多琴童和家长的心理失衡和“心术不正”,我想概括的谈两点学琴的真正意义:第一、学习音乐这门艺术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给孩子带来了性格和气质上的优势,提高了孩子的EQ(emotion quality 情感智商);第二、在学习的音乐及解决技术问题时所采用的很多科学的方法给孩子很多智力和方法论上的提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这和我们在大学学习被抱怨没有用的高等数学或是量子物理是一样道理,虽然孩子们不总能成为小提琴家,但很多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和观念会在将来对他们很有帮助,就这一点来看孩子的IQ(intelligence quality 智商)无形中提高了。

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黑格尔
2
bettyer 发表于 2004-7-19 14:08: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通过学音乐学拉小提琴来提高小孩的IQ和EQ是我的目的。

3
明天的太阳 发表于 2004-7-19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bettyer也是老师吧?请多指教。
4
crusic 发表于 2005-8-23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顶~
5
shijianwu 发表于 2005-12-20 23:32:00 | 只看该作者

又是杨健的杰作,对教琴的老师尤为重要。

好文章!

6
zzr-r 发表于 2005-12-21 12:08: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不多说,顶
7
雨田 发表于 2005-12-23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提供这样好的论文!!
8
发表于 2005-12-23 20:29:00 | 只看该作者
是拉琴是一个提高EQ,IQ的很好的方法,我们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优秀的.
9
琴中漫步 发表于 2005-12-25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更坚定了我让孩子学好琴,对于今后学习,为人处事都有好处!

10
天高任鸟飞 发表于 2005-12-28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谢过~~~!

11
zhoulx 发表于 2005-12-28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孩子的家长都能读一下这篇文章,那真是太好了。好多孩子的家长舍得买好衣裳,却不肯花几快钱买一盘磁带给孩子听,悲哀。家长看了这篇文章后,肯定会有所改变的。好文。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8 23:25:57编辑过]
12
pol 发表于 2005-12-31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大一点学比较好
13
shijianwu 发表于 2006-1-22 00:44:00 | 只看该作者
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谢谢楼主!
14
zsc69 发表于 2006-1-23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excelently!!
15
sccdxtq 发表于 2006-4-1 18:39:00 | 只看该作者

精彩之至,文中的观点堪称经典,作为陪同孩子学琴已经6年多的家长,身有感触!

顶  顶顶顶顶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顶顶顶顶   顶   顶顶顶顶顶  顶顶顶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顶顶顶顶顶   顶顶 顶  顶   顶 顶顶顶顶   顶     顶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顶顶顶顶   顶     顶顶      顶  顶   顶

16
雨田 发表于 2006-4-4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15楼很有创意!
17
麒麟007 发表于 2006-4-30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18
麒麟007 发表于 2006-5-17 15:39:00 | 只看该作者
好.
19
jacob19730224 发表于 2006-6-14 17:25:00 | 只看该作者

强烈要求

置顶

20
skbao 发表于 2006-6-15 06:36:00 | 只看该作者
我虽不是小提琴教师,是个初学者,但读后,也觉得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5 03:4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