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双盲试的简要说明: 双盲试指演奏者带眼罩,甚至洒香水以避免猜出琴来,而评判者在屏幕后,参赛琴编号。双盲试早在2007年就开始举行,由第三方正规测试至少有两次引起很大反响。
其中第一次双盲试是2012年在巴黎举行。 测试报告“The Indianapolis Experiment”,由By Joseph Curtin撰写,在著名的“The Strad”2012年11月号发表。链接http://josephcurtinstudios.com/article/the-indianapolis-experiment/
盲试结果如下图:
按照盲试比赛的原则,所有参赛提琴的详细身份一律保密,报告仅给出以下简要说明。 三把新琴分别来自不同的制造者,完工时间,为几天到几年,选择标准是演奏性能和突出的音质。三把古琴为1740年的瓜氏,和1715和1700年的斯氏。前两把由数位著名的提琴家和室内乐演奏家使用。第三把1700斯氏曾是一位上世纪的著名提琴家所有。后由由某机构租给青年艺术家使用。目前由某位独奏家在众多音乐会独奏,并录制唱片。三把古琴长期处于很好的维护状态,三把古琴的目前总价值约为一千万美元,是新琴总价的100倍。 此次比赛的图片说明: N1,N2,N3是琴,O1,O2,O3老琴。 右上是图例,横线之上是正分,下为负分。 左边第一项是演奏者自选项,从上到下,依次是第二名,最愿意带回家的,及最差的。其余打分有四项,从左到右依次为音色,演奏性,响应,和穿透力。 当问及8位演奏者自我判断他们愿意带回家的琴,即自选的最佳琴是老琴还是新琴,他们异口同声说当然是老琴了。
报告同时列举了持异议的评论要点,包括样板数量太小,顶尖的古琴未参加等等。 但提出盲试的主要意义在于了解提琴家们需要什么样的声音。
2014年的盲试类似,不再赘述。差别是演奏者的眼罩改成了电焊工的护目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