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选琴经验] 2012年和2014年巴黎举行的古琴和现代琴的盲试结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大愚钝 发表于 2015-1-30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4年4月,巴黎举行了6把名古琴和6把当代琴的“双盲试”,盲试的报告中,有下面的图,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新老琴的区别:




说明:
共有新老琴各6把,由当今知名提琴家携自己的老琴,组委选出6把,和当代制作的6把新琴组成。
图中左面(section 1) 是在排练厅的盲试结果,右面(section 2) 是在300座的音乐厅的盲试结果。打分是0~10分,图中略去了7分以下。
三个条形中,黑色是对提琴家自己的琴的打分,浅色是对老琴的打分,深色阴影的是对新琴的打分。
打分项目如图中左侧所示,由上而下为:总体音质,颗粒度,音色,易拉性,穿透力(远传性),和近在耳边的音量。

打分结果显示:新老琴在总体音质和音色方面x不相上下,其余,尤其是穿透力和音量方面,新琴明显占优。




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黑格尔
2
lwp563867 发表于 2015-1-30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是盲测,结论可想而知。
3
格利亚努1779 发表于 2015-1-30 13:52:00 | 只看该作者
不信
4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5-1-30 14:0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愚钝在2015-1-30 9:05:00的发言:
 2014年4月,巴黎举行了6把名古琴和6把当代琴的“双盲试”,盲试的报告中,有下面的图,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新老琴的区别: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说明:
共有新老琴各6把,由当今知名提琴家携自己的老琴,组委选出6把,和当代制作的6把新琴组成。
图中左面(section 1) 是在排练厅的盲试结果,右面(section 2) 是在300座的音乐厅的盲试结果。打分是0~10分,图中略去了7分以下。
三个条形中,黑色是对提琴家自己的琴的打分,浅色是对老琴的打分,深色阴影的是对新琴的打分。
打分项目如图中左侧所示,由上而下为:总体音质,颗粒度,音色,易拉性,穿透力(远传性),和近在耳边的音量。

打分结果显示:新老琴在总体音质和音色方面x不相上下,其余,尤其是穿透力和音量方面,新琴明显占优。




请问天朝很多新琴声音明显发闷咋解释,算是穿透力太强了吗?
5
zjljl 发表于 2015-1-30 18:32:00 | 只看该作者
拿天朝新琴与40-60年老琴比较,也许老琴也比不过新琴的
6
 楼主| 大愚钝 发表于 2015-1-30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这次盲试已经被全世界广泛报道,其中最权威的报告原文链接如下: http://josephcurtinstudios.com/wp-content/uploads/2014/04/FritzEtAl_PNAS_public_corrected.pdf 上面的图表和结论来自此报告,不是谁的个人看法。

该报告有如下的注:

报告清楚表明,我们的(盲试)结果仅来自于10位参加者和12把提琴。我们并不将结论推广到所有的提琴家,和所有的新琴及老琴。

7
 楼主| 大愚钝 发表于 2015-1-30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接上面提到的盲试报告的注)“此报告的结论仅来自于10位参加的提琴家,和所用的12把提琴。我们并不想把此次结果推广到所有的提琴家和所有到新琴和老琴。”
8
何乾忠 发表于 2015-1-30 22:51:00 | 只看该作者
老琴也有很多声音不好的,就连斯氏琴也有声音不行的,如果只要是斯氏琴声音就很好的话,那么演奏家在舞台上用于独奏的斯氏琴数量为什么不多?然而还有相当数量的斯氏琴却在收藏家手里,由于声音不怎么样以致不能在台上演奏大作品。
9
荷锄晚归 发表于 2015-2-2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何乾忠在2015-1-30 22:51:00的发言:
老琴也有很多声音不好的,就连斯氏琴也有声音不行的,如果只要是斯氏琴声音就很好的话,那么演奏家在舞台上用于独奏的斯氏琴数量为什么不多?然而还有相当数量的斯氏琴却在收藏家手里,由于声音不怎么样以致不能在台上演奏大作品。

劣币驱逐良币,良币拿来收藏,劣币拿来使用。
10
 楼主| 大愚钝 发表于 2015-2-3 20:35:00 | 只看该作者
1楼的图片原先看不到,现在已重新上传了
11
鱼儿 发表于 2015-2-4 10:45:00 | 只看该作者

艺术的感官认知价值用唯物主义的理性作为评判依据其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就像相机镜头,用一个600元的现代尼康50MM 1.8跟一个70年代生产的莱卡R50MM 2.0用计算机数据评比,数据图表上尼康各种参数可以把莱卡打得满地找牙,但是追求数据的人继续追求数据,追求艺术的人继续追求艺术,互相并不妨碍,各取所需。

12
chennan 发表于 2015-2-4 11:42:00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结果还是缺乏科学性 1.世界上可定存在声音特别好的新琴,josephcurtin的琴就就很好,他的科学制琴法是很有名的,很多人都说他的琴与老琴声音很像。 2.古代名师也有不是很好的作品,报告中好像没有列出老琴(名琴)的名字,所以我有点怀疑所用的老琴不是最顶级的一种。 3.拿当代顶级制作师的杰作与不是很优秀的古琴相比,结果出乎意料很正常 4.报告中的作者都是提琴的专家,而且他们也有先进的仪器来鉴别提琴音色的好坏,没必要请那么多人打分。 5.不能说这实验完全没有意义,但是还是需要改进,要增大实验用琴的随机性,比如实验中的现代琴的选择方面。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同一把琴过去和现在声音的对比(如果按这中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新老琴差不多或不相上下,那很多人都要晕了吧)。 6.总感觉这个报告有广告的嫌疑,是那帮作者在自我宣传。
13
舒旋 发表于 2015-2-4 15:45:00 | 只看该作者
田忌赛马?
14
一夫 发表于 2015-2-4 20:53:00 | 只看该作者
鱼儿说的好,支持,即使声音一样,也不能划等号,价值更是没法比。
15
bjttn 发表于 2015-2-4 22:38: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版主说的,不同的东西,如何可以比较, 要比也是个四不像。
16
沉___思 发表于 2015-2-11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小提琴如人声,有人把沙哑的声唱歌认为很好听,但有人不喜欢,小提琴也一样,各人所需,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至于古琴的价值不一定的音质,它是当做古董来论对搞音乐的不一定喜欢,拉琴的以音质来论小提琴的价值。
17
 楼主| 大愚钝 发表于 2015-2-13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两次双盲试的简要说明:
双盲试指演奏者带眼罩,甚至洒香水以避免猜出琴来,而评判者在屏幕后,参赛琴编号。
双盲试早在2007年就开始举行,由第三方正规测试至少有两次引起很大反响。

其中第一次双盲试是2012年在巴黎举行。

测试报告“The Indianapolis Experiment”,由By Joseph Curtin撰写,在著名的“The Strad”2012年11月号发表。链接http://josephcurtinstudios.com/article/the-indianapolis-experiment/


盲试结果如下图:


按照盲试比赛的原则,所有参赛提琴的详细身份一律保密,报告仅给出以下简要说明。
三把新琴分别来自不同的制造者,完工时间,为几天到几年,选择标准是演奏性能和突出的音质。三把古琴为1740年的瓜氏,和1715和1700年的斯氏。前两把由数位著名的提琴家和室内乐演奏家使用。第三把1700斯氏曾是一位上世纪的著名提琴家所有。后由由某机构租给青年艺术家使用。目前由某位独奏家在众多音乐会独奏,并录制唱片。三把古琴长期处于很好的维护状态,三把古琴的目前总价值约为一千万美元,是新琴总价的100倍。
此次比赛的图片说明:
N1,N2,N3是琴,O1,O2,O3老琴。
右上是图例,横线之上是正分,下为负分。
左边第一项是演奏者自选项,从上到下,依次是第二名,最愿意带回家的,及最差的。其余打分有四项,从左到右依次为音色,演奏性,响应,和穿透力。
当问及8位演奏者自我判断他们愿意带回家的琴,即自选的最佳琴是老琴还是新琴,他们异口同声说当然是老琴了。

报告同时列举了持异议的评论要点,包括样板数量太小,顶尖的古琴未参加等等。
但提出盲试的主要意义在于了解提琴家们需要什么样的声音。

2014年的盲试类似,不再赘述。差别是演奏者的眼罩改成了电焊工的护目镜。




18
 楼主| 大愚钝 发表于 2015-2-15 21:37:00 | 只看该作者
两次盲试之后,Joseph Curtin在接受采访时说,斯氏和瓜氏在他心中一直是神,达到声音考贝是他毕生的追求,现在借助科技发展,看来此生实现目标有望,心中忽然伤感。当问及他最为喜欢的琴,说首先是帕尔曼所持的,那琴声是“难以置信的”,第二是大卫.奥义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琴,开始用1702年的 Conte di Fontana Stradivarius, 10年后,在1966年改用 1705 Marsick Stradivarius,直至逝世。他毕生使用Albert Nürnberger 和Andre Richaume制作的弓,1957年儿子Igor 在巴黎买到Nürnberger的一把新弓,令他极为兴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3 16:08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