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提琴网 - Chinaviolin.NET

QQ登录

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琴笔记簿] 龙龙学琴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9-29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小提琴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儿子龙龙开始学琴时,是在差2-3个月4周岁开始的,光阴荏苒,现在已经17了。当时选小提,主要是便宜,琴才100元。开始他很新鲜,一说拉琴很兴奋。在龙儿头3年半学琴期间的第一老师是个老艺人,他早年毕业于鲁艺,琴拉的非常动听,可是缺乏教学经验,教材是铃木,进度极慢,一次只是几小节。还记得第一次学琴情景,望着他妈领着龙儿走向老师的公寓,路上有熟人问道:这么小能行?爱学吗?爱学,孩子还不知什么是拉琴便兴奋地答道。回到家里,也只是练习手指:1抬起来,2抬起来,……。

可是没几次就耍脾气了,旁边还有老人阻拦,当时我很着急,就打了他一顿,很管用,管好多年,现在,我也打不过他了,可是现在也阻挡不了他拉琴了。

有一次偶遇这个教琴的老师,他说起话来不乏艺术家的气质,他说我不同意小提琴能开发智力,但我认为它是可以衡量智力的,龙龙就很聪明,有时我一说,还没完,他就用小手推开我的手,那眼神中流出,我懂,你别说了。

尽管进度很慢,儿子逐渐能拉一些小曲了,如告诉罗蒂阿姨、猎人和唱、加沃特舞曲……。当时跟所有的家长一样,心中充满期盼,我主张每日都要练、无论节假日,还好这一规矩一直延续下来。由于新学的内容很少,我就让孩子每天把所学会的曲子从头到尾全练,每个曲子拉5遍。龙儿天生对数字不敏感,有时拉了许多遍了,我说还差两遍,他也全然不知,决不会偷懒。他自己还固执地认为,在整个拉琴过程中不能有错,只要在一个曲子中出错,那么从第一个曲子,从头再来。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乐句上卡壳,反复了许多次,自己累得大哭,但仍在坚持。当然,这并不说明他多喜欢练,只是因为不识数、年纪小好,认真听话。

根据切身的经验,在学小提琴的初期,能打好基础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在儿子7岁时,遇到了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年近7旬的老人,名字叫邓宗熙,邓老师自幼师从白俄教师特拉赫金伯格和伊佳。特拉赫金伯格是奥尔的学生,是赫尔穆特.斯特恩的老师。这个赫尔穆特.斯特恩是犹太人,早年随家蔽难,流落哈尔滨师从特拉赫金伯格,后来成了卡拉扬时的柏林爱乐的首席。当年许多白俄艺术家在哈市聚集,成立的哈响遐迩闻名。在教琴行业里,特拉赫金伯格学费最贵,当然他水平也高、严厉霸气。而伊佳温文尔雅、绅士,在他的学生里有个叫卢万华的,当时学的非常好,当时伊佳让自己的儿子就跟卢学琴,而卢万华成了名师,在长春教琴,不知现在是否还教,算起来卢也应年过70了。一次伊佳和他的学生合影,邓老师作为他的学生也在其中,伊佳说大家都微笑,不笑的人拉不准音。

邓老师的教学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学派,循序渐进、一丝不苟,十分严格。第一次去邓老师那儿,他是一位瘦潇、孤傲的老人,模样挺严厉,他坐在钢琴前吸着烟。话语不多,但字字见真。

给老师拉了一段塞茨的协奏曲,邓老师当时挺满意,就收了他。记得当时老师看了他的手,他妈还问老师,是不是孩子的小指太短(的确很短,直到五名指第二节的中部),老师说没关系,可以,俄罗斯人都短,可是确人才辈出。他妈还问,据说指短的还有做手术的,把韧带割开,老师说:切不可这样。

第二次正式去上课,邓老师大发雷霆,骂了娘,发现儿子那时还不识谱(学了3年半!),我教琴40年,还头一次遇到,能拉协奏曲还不识谱。就好像房子盖好了,地基还没打。那我们就只好回头补把。说来也怪,每日对着谱子拉琴,可他的确不识谱。原来他自己也不知道,从小就站在谱台前拉琴,他认为就是这样的,他根本也不看,问他如何拉出曲子的,他说:每次老师示范,他就记住了老师手指的位置。由于严厉,许多学生都被邓老师骂跑了。有的不行的,他会跟家长说,这个学生我教不了,另请高明吧。当时邓老师不想要他了,由于刚去,还不了解,老师嘴里叨咕着,你听有本事,把我骗了,不过以后你别想再骗我,想在我这蒙过去,没门。

跟邓老师开始,音阶选的是赫里美利,练习曲从沃尔法特开始。过了一段,渐入佳境,拉得好时,老师同他一起拉,一老一小很有趣,儿子也很受鼓舞,沃尔法特练了一半,好像是其中的30课。之后开始了开赛,邓老师讲,省歌曾有个琴手,想得到指点,邓老师给他忠告,练开赛,开始他很不解,怎么能同小孩一样练开赛呢?可后来他兴奋地告诉邓老师,我现在练过开赛,拉大的曲子不打怵了。现在回想,一些曲子的结尾的和音,开始接触也是很不好拉,拉好它们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增强耳力。开赛有首曲子33?很快速的,像蜜蜂飞舞,儿子拉得很快,邓老师让他慢练,仔细些。总之仔细地练好了每一课,就开始向马扎斯进军,那时儿子8岁左右。老师讲老版的分三册,共75课,包括基础的练习、专业练习和华丽的练习。儿子练的是新版的,好像共51课,全部都练了。我曾问过老师,这些练习曲教材,是不是又难易之分?老师讲是有点像学生的学习的教材,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进行,但是前一本中的某些练习曲可能会比后续的某些难,如开赛中难的比有些马扎斯还难。邓老师基本上一直是按一本一本地进行,但在进行当中不一定完全按照练习曲顺序,针对性地还辅以一些曲目进行。感觉邓老师很有研究、方法,那些曲子针对什么问题,再配以相应的乐曲,可以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很有感受,老师说话很有准,好像一切都在老师掌控之中,很有预见性。老师上课还作笔记,一般上完课,在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写上问题、要点。练完正本练习曲后,还要复习,反复,特别重要的如克莱采尔,正本都反复,儿子在正本练完2遍后,老师又挑了一些重点课,又再次反复,并一再叮嘱不要赶进度,一定要高质量完成。当时有一次,遇到老师的女儿,她也拉琴,她说,你这么小就拉马扎斯,真聪明呀!接着马扎斯是小顿特、克莱采尔、菲奥里洛、罗德、大顿特、Pagnini 这些练习曲的每一课都练完了,并且每本练完还要复习反复。每一本练习曲都有一些特点,如罗德加强旋律性,大顿特提高难度,记得41课较难,练不和谐音的和音,邓老师提到他的一个小提琴家朋友认为大顿特的28最难。跟邓老师练Pagnini时,那时老师身体不好,住院做手术。儿子随老师把Pagnini的所有课都练过两遍,邓老师说,人们认为,Pagnini是练左手技巧,而忽视了右手,其实它的价值在于右手水平的提高。Pagnini前半本难度较大,后半本比较好听。

邓老师曾说过,小提琴正常成才的速度10年,好一点的学生,我需要8年教,他大量了我儿子一番,说,你跟我6年吧,邓老师说话很有准,儿子跟他真的学了6年,直至邓老师去世。

他不提倡考级,虽然曾编过很好的考级教程。他是2002年去世,03年,儿子顺道很轻松的考过中央学院9级,也是他唯一的一次。

现在之所以能自由地感受小提琴给他带来的愉快,是跟坚实的基本功分不开的,在他小学毕业前,单从技术方面,好像只有双泛音没练过,其他都掌握了,Paganini练习曲都拉过3遍了。现在他拉琴,技术方面没有困难,指法、把位得来应手,根本不去想,一切都为了音响效果。至今儿子对邓老师还念念不忘,他是最好的老师了。他现在每日练琴时间并不多,这些年看来也不多,平均每日一小时,我时常感觉他似乎效率很低,有时为了一个音,在那反复无数次,令我发疯。但又一次他随手拉了Pagnini练习曲17,是个技巧很难的,我问他,你已经很久不拉了,如何拉动如此精彩?他说,我在头脑中拉,像这种技巧性的,我现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出来,关键是能在头脑中想出来。

在进行开始进行克莱采尔时老师说以前如果谁拉了克莱采尔,别人都会惊呼真了不起、会肃然起敬。许多老师体会不到克莱采尔的真谛,你跟我,算是你幸运了。在开始拉双音音阶之前,邓老师已经开始对儿子进行双音的练习了,开始时很慢,逐渐加大难度,那些谱子是很陈旧的晒图纸,一定是他的白俄老师传下的。后来我发现许多是舍夫契克。老师很有方法,每次都用钢琴视听练耳,每每对儿子耳朵大加赞赏。很多深奥的道理,经邓老师之口变得那么直白。比如听差音,儿子对音很感兴趣,其实很长时间他都是在对琴,为此我也同他发生过冲突,后来他解释,耳朵受不了不好听的音,有时老师让他听一种和音,他自己会把很多调中的所有和音都在琴上找出来,当时觉得很有趣,他也是最近才同我谈起这事。这可能对拉琴有帮助吧。等到开始拉双音音阶时,毫不费力。乐曲中的双音,以致三音甚至四音,那些多音和弦不用刻意去练。

老师曾说:音阶里面有黄金,不要觉得干枯,慢,基本功打好了,你就可以跳跃前进了。开始时老师也说可以借助媒介音,但后来就不用了。儿子尽管已经不再专门练音阶,现在拉出的音阶,即便是快速的也像嘣豆似的,字字清晰准确。他说听许多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拉,也能听到找音滑音。我问他,你现在基本不练音阶,水平会不会倒退,他回答,不会,已经根深蒂固,更何况自己也受不了不准的音,想到的音手随便一搭就准。并且随着调性随意变化。我说林耀基曾讲指板图,你是否有,他说没有刻意去记,但想出什么音响效果,手自动就跟上了,不怎么想,有时为了达到一种效果,会临时即兴改变指法,有时在台上为了掩盖失误,做出很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在那刹那间完成,的确需要一些功力。儿子还回忆起最初邓老师经常在曲子中标出指法,他说邓老师的指法最科学、合理,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遇到新曲子,很自然就按邓老师的方法,很快把曲子拉好。邓老师曾说过,我的学生在乐队里,无论多难新曲,接收得最快。

在儿子学琴所走过的时光,有时同其他家长聊,有过一些趣事,儿子在十岁左右时,有一次在街上偶遇一老先生付全庆,谈论起来,他早年也同伊佳学过琴,跟卢万华是学友,后来参加过长影乐团,我就把他领回家,当他看过儿子拉琴,建议化半年时间准备,等到暑假,他领我们去长春跟卢万华学。可是后来也没联系。儿子在14岁时一次表演,散场时,一位老先生提琴爱好者,找到我说,儿子跟吕思清的音色很像,一定要搞专业呀。邓老师强调一定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要模仿任何人,琴声就像本人,反映自己的个性,拉一个曲子首先要有自己的理解。

我生在哈尔滨,对这座城市有很多的记忆很感觉,美丽的松花江畔、俄式建筑、拜占庭式索非亚教堂,徜徉在中心街区,你能感到具有洋气的氛围。受到早年外国艺术家的影响,哈尔滨人的音乐素养也是不错的。一次来自美国的小提琴家科比亚卡在北方剧场举行音乐会,我们全家购票观看、演出实在令人失望,观众不买账,掌声稀少。而他曾在北京上海演出,还很轰动,哈尔滨观众是有鉴赏力的。

在儿子8,9岁时,一次电视台采访邓老师做一个小提琴的节目,给儿子在录了像,当时他拉的是安大露萨浪漫曲,应该效果不错,只是很遗憾,通知播出的时间,后来改了,我们错过了节目播出,后来播出了几次,等到儿子上初中时还播过,他的一些小学和初中同学看过,可我们一直也没看过。

练琴的过程是逐渐学习,不断改进错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过程。要有长期、近期的计划,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经验、责任心、水平,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决定。要确定现在主要解决的问题。孩子小,不能以大人的想法和心理去要求。其实童真、童趣也非常的重要,孩子那种真是的自身的感觉最重要,千万别抹杀了。

现在之所以能自由地感受小提琴给他带来的愉快,是跟邓老师打下的坚实基本功分不开的,在他小学毕业前,单从技术方面,好像只有双泛音没练过,其他都掌握了,Paganini练习曲总共拉过3遍了。现在他拉琴,技术方面没有困难,指法、把位得来应手,根本不去想,一切都为了音响效果。至今儿子对邓老师还念念不忘,他是最好的老师了。

他现在每日练琴时间并不多,这些年看来也不多,平均每日一小时,我时常感觉他似乎效率很低,有时为了一个音,在那反复无数次,令我发疯。但又一次他随手拉了Pagnini练习曲17,是个技巧很难的,我问他,你已经很久不拉了,如何拉动如此精彩?他说,我在头脑中拉,像这种技巧性的,我现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出来,关键是能在头脑中想出来。

回顾孩子成长历程,虽然有些记忆变得模糊,但一些点点滴滴的回忆也变得很有趣。最初也只想培养一种兴趣,现在看来,他是真的很喜欢音乐,好像音乐又给予他一种奇妙的享受,为他打开了另一种世界。可什么是音乐?

记得有一次带他去贾老师(国家一级指挥)那学习,正赶上贾老师给一个小孩上钢琴课,小孩只是弹近似音阶的练习,儿子感叹道,尽管很简单,但这是音乐。有时儿子听到一些程度较高的孩子拉音阶,虽然音也准,可是一听就是音阶,其实音阶也有歌唱性。当年邓老师教儿子克莱采尔时强调很重要,每课都要求很高。最近当他看到35课时,当时如何拉的,已经没了记忆。但马上感到这是一首音乐性很强的曲子,在它表面上是进行曲,更深层,很像是一个旋律很强的曲子,一拉果然感觉很好。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柴可夫斯基
52
樂心 发表于 2015-3-24 18:04:00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我有个学生,三节课就能很顺畅熟练地拉小星星了,有一个到第六节课时才学的,当她不小心知道另一个比她学得快时,发奋练习,现在,超过另外一个人了,是我这里学得最快的了
51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12-5-27 14:50:00 | 只看该作者
哈,LS把我以前刚进入论坛时写的帖子翻出来了。李树堂这个名字挺耳熟的,有时间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我另外的一个帖子,生活中学琴路上的点滴回忆里,曾经把儿子对特拉赫金伯格一篇回忆贴出来。也希望您有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您学琴的经历。时间过的飞快,转眼之间儿子就大学毕业了。前天晚上开了毕业音乐会,我去观看,刚刚赶回来。
50
美丽琴诗 发表于 2012-5-27 00:15: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老师是李树堂,也是特拉赫先生的弟子。
49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10-6-5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哈,谢谢捧场。这是首次来到论坛试着发的,后来就在另一篇回忆里写了,现在感觉意尽了。有时想写,思路太乱,看来我是绝对不是和当作家了。
48
小年儿 发表于 2010-6-4 23:44:0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应该还有下文吧?
47
lmduan 发表于 2009-2-11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再读一遍!

46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8-2-16 15:54: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学琴的天赋,的确对成才其一定的作用,可也别太过迷信,因为有时我们也不会做出评估,我一直感觉,多数孩子都具有良好的条件,决不会太孤单,大多孩子只要走正路、有兴趣都会达到一般成才水平的。但是否一个孩子具有超凡的天赋,能成为独奏家,可就难说了,并且还要受到许多因素制约。

儿子的一个女同学YY,是我们这里拉琴的佼佼者,曾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第一。一次她爸同我说起,他女儿小学一年级时即会调弓,别人都劝他让女儿搞专业。我看过YY在舞台上的表演,光彩照人,拉着优美的梁祝,流浪,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的确很让人羡慕,当我向儿子谈起时,他很不以为然。 这个女孩跟北京的教授学了几年。她爸給我介绍了北京老师的教学方法,首先不是教一首曲子,而是让你掌握技术养成良好的习惯,刚随教授时,老师指出有很多毛病,经过一年多的归拢,老师才点头可以从事专业学习了;其次你有什么水平才能拉什么曲子,有的音乐学院毕业了也拉不了老柴,如果拉一个曲子,一定正宗,能经得起推敲。这个女孩很聪明,学习也好,如果搞提琴专业,一定很不错。

一次同儿子谈小提琴的技术,儿子讲跟邓老师学跳弓时,老师说我的自然跳弓很好,手持跳弓还需再练。同是跳弓,在不同的场合有许多变化,又达到随心所欲,很多时候是要靠自己体会,老师往往将出道理、比较。

连顿弓(staccato)也是属于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尤其是下连顿弓,儿子其实没怎么练,这几年也没正规练琴,现在再也听不到拉音节和练习曲了,我有时也很担心,同他讲,他也很固执说不需要,很多时间都是在调琴的发音音色。

据说爱尔曼对音色很挑剔,一周要调两次音柱,儿子差不多也赶上他了,经常跑到制琴师黄老师那调琴,有时连续几天都去,我当家长的有时都不了他的这种挑剔,而黄老师年过古稀,对他非常耐心。我认为黄老师是很不错的制琴大师,非常有才,有手艺,在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大学里上学时,报纸就报道过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我就对他很感兴趣,说来也巧,时隔多年,竟因为儿子学琴我们变成了老相识。

黄老师祖籍江苏,被打成右派下放北大荒, 早年是前线歌舞团的手风琴独奏演员,他讲第一次哈夏,他在台上表演手风琴独奏霍拉舞曲,那一届时邓老师也正值壮年,也参加了演出,领奏了新疆舞曲、新春乐等。谈到此时,黄老师对儿子说你拉一下霍拉舞曲,儿子从来没拉过,只是看过海菲兹拉过,在此曲中表现了海菲兹无人能敌的连顿弓技巧(如果还有一个真正的对手那就是哈西德hassid,17岁时的录音显示出大师的风范,不输于海菲兹和克莱斯勒,被克莱斯勒誉为200年一遇的天才)。当时儿子竟给拉下来了,黄老师不住称赞,意思完全对。

45
心琴飞飞 发表于 2008-2-15 20:06:0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一部成长史,包含了多少琴童,家长和老师的心血啊!

----------------------------------

好曲意深细细品,心中有琴音在飞!

44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8-2-15 1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想儿子学琴过程,自7岁起,师从邓老师后是进步最快的时期,在小学毕业前除了双泛音几乎所有技术都练了。有些比较难 的如连顿弓根自身条件、悟性有许多关系。 当时连顿弓老师对儿子也没特别要求,只是将了要领。当时老师讲:所有弓法都要求放松,唯独连顿弓手臂可以紧张。而下连顿弓更难,平常运弓弓杆向前倾,而下连顿弓,可以向后倒。记忆中儿子也没专门练。在同等老师学琴的6年中,后一、两年来老师身体不好,生病、直至去世,那时儿子在初一,对他影响很大,在初中阶段一直很苦恼,也不正规练琴了。有一次他叹道:感觉邓老师给打下的基本功在逐渐散去。我当时问:那你自己按照老师当时的要求练,他也很苦恼摇头,不是那么回事,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在向哪里发展,也就没有动力,也不知如何努力了。在考高中紧张复习阶段,偶尔操琴,抒发缓解自己。后来上了高中,让他放弃琴,发现他还是很喜欢音乐了。那时我同他妈几乎同时想到了贾老师,贾老师是著名指挥,具有丰富的经验人也好。同儿子说儿子也高兴,说自己也想到了贾老师。跟贾老师一联系,他很激动,当时他说:我是学钢琴的(贾老师自幼师从白俄老师,后来考取了沈阳音乐学院,当时全国只招2名,现已年过70),我在小提琴技术上帮不了他,可以在音乐上指导。我们当即表示你随便讲,以贾老师的水平也无须准备,随手拈来。贾老师也表示你们家长做出的选择是明智的。贾老师很敬业,也不收课费,有时一讲就是2、3个小时。从古典巴洛克音乐、到浪漫派,之后又发展到民族音乐。还有印象派、现代派,音乐的发展等等。柴可夫斯基音乐风格,随手弹起如歌的行板,当年托尔斯泰听了泪流满面,说你的音乐中包含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每次听过儿子拉琴,虽然他很喜欢儿子,可从没说过表扬话,总是指出不足:这里你要注意伴奏的音乐,这里节奏要准,这里表现的是。。。

上过几次之后,他说:我一直在想怎么让你在琴上有更大的发展,你还是需要有提琴老师的。

43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8-1-5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西特考维斯基是当代小提琴家中的能经得住考验的佼佼者,他父亲老西特曾是50年代著名小提琴家。西特的发音极美,风格不温不火,他本人很谦虚,但也感叹穆特太骄了,穆特也实在太出色,儿子也感叹:穆特是不可逾越的。

相比之下文格洛夫拉得大不如以前了,太做作,一些表演,动作与感情极不协调,严重影响发音技术。他的师兄雷宾现在也正如日中天,以过硬的技巧文明,演出时拿出克莱斯勒的拿手曲目,当相信如果同克莱斯勒进行比较的话,观众就不会那么较好了,新年音乐会,在小泽征尔指挥下,他表演了圣桑的引子与回旋,感觉也不过如此。

42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8-1-5 20:06:00 | 只看该作者

当儿子考重点中学时,参加了特长考试,他们那一届竞争很厉害,15把小提,最后录取了4把,儿子刚好以第四名录取。当时我们也在犹豫是否入此中学,也就是抱着试一试态度,没有事先找负责考试的音乐老师看,后来听说许多人在一年前就师从音乐老师学习了。曾经听说那个老师挺有水平,一年教学能挣10多万,还会拉手风琴,学校的乐队归他负责指挥。可儿子参加排练后说那个老师根本不行,完全不懂指挥。因此这样的老师还有许多学生跟他学,不是学音乐技能而是看中了他手中的权力。一次偶遇这个老师,他竟指出我孩子水平太低,我本不是与人斗狠的人,实在忍不住回敬:那是你的看法,别人并不那么认为。他一阵脸红。后来一次儿子参加教委组织的比赛,这种比赛也与升学挂钩,儿子获得第一,那个老师也像儿子祝贺,我也原谅他了,人都是为了生存。

凡是不太专业性诸如教委、文化局甚至娱乐试的比赛,没有太大意思,水平整体不高,儿子从小参加的不算多,也参加过一些。一次比赛中,同儿子在一组的,有几个音乐专业的学生,其中一个高个女孩,既漂亮又有架势,上去拉起门德尔松,开始还可以可到了8度双音,马上就露馅了。儿子拉了拉罗,拉必,那个女孩感叹太有潜力了。儿子一摞证书比我还多,这些也并不说明什么,那一时的虚荣很短暂,并不能陪伴你多长,关键还是要有水平。考九级时,中央院的李向阳主考,儿子准备的维厄当第四协奏曲,乐曲是丰收渔歌,老教授听了挺高兴,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评语也好。

儿子回忆邓老师辅导的乐曲,大多还有记忆,比如第一次参加市里比赛的准备的贝多芬F大调浪漫曲,就很深刻,直到现在,开头感觉是很朴素的,当时就是这样练得。儿子说当时开始也不知道该是什么感觉,而邓老师对第一个音要求很高,自己也不知如何拉,当时自己10岁,经常听音乐调频广播,偶然听到了格雷米欧拉,就录下来,反复听。后来买来了磁带是西特考维斯基拉的。后来邓老师问听谁拉了,儿子告诉是西特考维斯基,邓老师不知道此人(因为是新人),儿子就把郑延益的春风风人拿来,邓老师看了爱不释手,要求看一个星期,后来邓老师自己买了此书(我们很后悔没舍得把书送给邓老师),经常谈及此书。当然现在如果再拉此曲,肯定不是那时的感觉了。

41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8-1-5 19:18: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原因不足道来。其实过去的岁月中曾经历许多,比赛、排练、应试等等,除了在学校乐团还曾在市中学生乐团呆过两年。我市的中学生乐团曾有过辉煌的时代,也曾走出过许多音乐人才、管乐,钢琴以及舞蹈声乐等等。指挥是具有多年经验的国家一级指挥,水平高,有热爱事业,对乐团的孩子们充满耐心。一次他讲道,去深圳遇到了深圳爱乐团的首席,也曾是市中学生的首选,那个女孩非常高兴,贾老师也非常激动非常的自豪。可当我孩子参加时,已经大不如以前了,我感觉,宏观上,参加乐团排练的孩子们,不光是为了喜欢音乐,而是常常为升学、优惠条件等吸引,因此也就参入了一些不谐和音。如果我们过多的比自己所坐的位置,除了音乐之外的一些所谓的荣誉,包括比赛,可能我们孩子的心灵也会受到影响。虽然他极想坐在首席的位置,可是有那么多的因素阻力,我们也没为此多努力。当时儿子说我无论坐在哪里,都会尽最大的努力,认真与乐队配合发挥自己的能力。记得当时我问是不是可以大声拉,他说不可以,乐队是一个整体,要和谐配合。指挥就好像一个操纵天平的人,是乐队平衡。

40
七色彩虹 发表于 2008-1-4 22:31:00 | 只看该作者

从楼主所说的看来,楼主的儿子对于音准和音色的要求应该近于苛刻,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又完成了马扎斯,大顿特和帕格尼尼,技艺应该是相当精湛的。

为什么只能拉二提呢?一般的中学没有那么强的吧。。。

39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8-1-4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曾经开始学琴的孩子肯能不下数百上千人,多年下来,最后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了,这似乎更加表明学小提琴的困难, 学琴贵在坚持,更要有正确的导引。儿子曾感叹道:自己在小时候很幸运的遇到了邓老师,走的是一条正路。邓老师总是能用最简洁、最朴素的话说明深奥的音乐道理。儿子说:小时候,邓老师好像一下就能看到我的心底,立刻发现我的问题,能用恰当的比喻,只要一点拨,我立刻就明白了。只要是正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并不感觉很难,挺容易的。但到了一定的程度,一定要喜欢音乐,对音乐有兴趣,头脑中要有音乐。现在儿子很陶醉于此,经常捉摸,也很挑剔,这花费了许多时间,反而真正拉琴的时间不多了。他对音乐挺有感觉,钢琴很喜欢纪新,听过几个人弹的莫扎特,阿格里奇弹得流畅有力度,速度快,纪新的清丽、纯真。而付聪弹得充满文学性,很深的功底修养,感觉弹得最好。付聪曾指出李云迪应该读些文学作品,才能谈好肖邦,李云迪反击到:钢琴弹得好坏根读书没有太大关联。有时忠言逆耳,国家大剧院开幕式,李云迪弹肖邦曲,儿子说,他弹得不对,并且很不对,这个曲子的意思完全不是这样的,我说为什么他不着老师辅导呢,儿子说他现在是大腕了,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

曾经看过李云迪在获得冠军比赛现场的录像,当时我说很精彩,很优雅流畅,他不像朗朗那么锋芒毕露,儿子说其实他也很锋芒毕露,只不过经过掩盖了,其实是很傲气的。

这就是怕比,上一届肖邦比赛冠军弹得,感觉很好,可是相同的曲子,再看纪新,那太好了。

38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2-7 20:30:00 | 只看该作者
儿子现在用的琴已经买了好几年。琴本无价,都是人为规定的,琴的好坏取决于它的品质。琴的品质最重要,琴好,才有价值。在当今要想获得一把真正的好琴,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琴行里的琴,几万几十万,可也难以保证品质。如果是初学,最好不要过早购买,以免上当,好琴象朋友,可遇不可求。有的琴似乎音量大,可是面板很薄,负载小,根本满足不了情感变化所需的音色,拉一拉就费了。有人把琴比作人,有灵性,因此自己的琴,如果别人动了,马上会知道。同一把琴,配不同的人,发出的音响效果也不同。马友友的琴就是杜普雷的,帕尔曼的是梅纽因的。当你水平真的很高了,的确需要好琴了,那你就祈祷吧,能遇到真正的好琴。

当年是经那对母女介绍在黄老师那买的。当时也没同邓老师商量,当去老师上课,老师一脸严肃说:换琴可是大事(那时儿子用3/4练习琴),反正我所有的学生都同我商量。一次一个学生家长从琴行里借出几把琴打车上我这儿,让我鉴定,我从中挑了一把要价1万,我告诉那个家长,最多给7千。邓老师家里墙上挂了几把看似不错的琴,使他制琴朋友送的,听他说有制琴家王家敖。一次邓老师高兴时拿出他心爱的一把好琴,使他当年花许多钱买的,那把琴呈黄色,虎皮纹。从来不用,老师上课时用一把老琴,应该相当好。有书上记载,邓老师当年扛着一代前买下一把外国名琴,买提及此,邓老师都非常兴奋,不知是否是这把琴。他去世以后,他的女儿把邓老师的一些谱子许多是俄罗斯版,及CD给了儿子。可我们也不敢提那把好琴呀。

当邓老师打开琴盒,定眼一看,首先说料子不错,拿出来端详,尺寸也标准,最后说工艺也好。拉一拉,音不错,只是4弦有些迟钝。邓老师说话极有准。看来他很喜欢这把琴,自己也拉了。并赞许道:黄师傅有两下子。

第二次去,老师依然感兴趣,又说,老黄头有两下子。

下一次,又说:老黄有两下子。

我们一直认为它是一把好琴,可近年来,儿子越来越挑剔,有时数月无法拉琴,因为达不到他所想要的音色效果,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他煞费苦心,姿势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次他说,如果琴在很好的状态,所要的效果一下就出来,如果不是,需花很大的气力,很大努力才能出来。

37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2-7 19:58:00 | 只看该作者

时光流逝,老一辈的教师,逐渐离去,他们的学生成长起来,有许多也做起了教师。儿子曾有过几年的迷茫,也一定失去了系统的训练,更缺少了琴艺方面前进的目标。记得为了迎接中考,全力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间隙,有时操起琴抒发内心,减缓压力。那时他曾说:我不要求老师有多高的水平,只要象老师检查作业一样就行。

一次美国一个中学生代表团访问他们学校,他们学生排了剧表演,儿子站在后面伴奏。儿子根据情节配了一些像韦伯的曲子,如猫中的记忆、歌剧院中的幽灵等。演完后一个美国金发女孩找到儿子,将她也是拉小提琴的,在她的学校乐团拉琴。很喜欢儿子的琴音,好似哼唱,问及琴多少钱,他们还谈起了莫扎特、海顿、巴哈等,平日很少听儿子讲英语,交流起音乐他还很善谈。后拉那女孩问道你在你们学校乐团中的位置,儿子答到是sencond place, 可能那女孩以为是副首席,其实是二提琴部。尽管儿子在乐团中没有显著的位置,在中学生乐团里是处在一提琴第9位,而在学校中的在二提中第二排,但他身后的那些小孩经常在排练间歇让儿子给他们拉,一次一位初中的小孩听了后说:我感觉你是最棒的。

36
 楼主| zh_e_mail 发表于 2007-12-6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东北的一大批老艺术家、音乐家早年曾跟俄籍音乐家学习,当年年龄较小的黄大东,现在依然教琴,据说他曾表示,在小提琴教学上只佩服薛老师。乌苏里船歌的作曲者汪云才,测曾是从伊佳,几年前儿子在乐团时排练,我曾见到他老人家,个子高高的,当时他已年逾80,刚写了一首歌曲《冰花》,那乐团来排,当时只是用铅笔写的向草稿的谱子,随手从棉袄兜里拿出来,女生独唱,乐队伴奏。听乐团中的一个家长讲,他家小孩最初随汪学琴,汪云才是属于为音乐、为艺术献身的,仅象征性收20元/月。多给坚决不要。当时同排还有雷鸣闪电波尔卡。儿子感觉《冰花》曲子极好,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整个乐曲又是圆舞曲式节奏,不断把音乐推向高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只是遗憾此曲也没见出版。薛老师做过许多曲子,其中有两首收入到中国小提琴乐曲集中。当时随伊佳学习的还有一对姐弟,是伊佳的高足,姐姐叫刘雨粉。现在回想,在儿子小时选老师时,也曾拜访过她,因该是她。

35
niy69 发表于 2007-12-6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是一定要顶的。
34
YYNGH 发表于 2007-12-6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_e_mail在2007-9-29 11:02:00的发言: 龙儿天生对数字不敏感,有时拉了许多遍了,我说还差两遍,他也全然不知,决不会偷懒。他自己还固执地认为,在整个拉琴过程中不能有错,只要在一个曲子中出错,那么从第一个曲子,从头再来。

我在头脑中拉,像这种技巧性的,我现在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出来,关键是能在头脑中想出来。

音阶里面有黄金,不要觉得干枯,慢,基本功打好了,你就可以跳跃前进了。

练琴的过程是逐渐学习,不断改进错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过程。要有长期、近期的计划,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经验、责任心、水平,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决定。要确定现在主要解决的问题。孩子小,不能以大人的想法和心理去要求。其实童真、童趣也非常的重要,孩子那种真是的自身的感觉最重要,千万别抹杀了。

妈妈娓娓道来的文章,看了令我很感动,感动这么可爱的孩子,感动这么执着的老师,感动这样的琴童妈妈,孩子的成功的确是多方面的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7 21:07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