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登录,注册无效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1、选琴:
先买一把便宜的琴——不为别的,只为音色。在学会演奏出美妙音色的过程中,不要用好琴,不然会把好琴的音色毁掉。演奏者所演奏的每一个音,都会被指板“记住”,下一次重复演奏时,会被“播放”出来,影响正确的发音。所以,千万不要在掌握音质之前用好琴。
2、放松
“不会放松就不会拉小提琴”。老爸我曾经给我找过一个老师,总共只见过两次。这句话是他对我的第一个建议。不会放松就不会赶任何事——这是我后来的总结。我现在在学播音配音,我觉得都有共通之处:在放松状态中,神经反应最灵敏,呼吸顺畅自然,容易发挥,事半功倍。
3、音色
虽然在正规的训练中,音色训练放在了后面,但是我觉得应该放在最开始。一个人如果听着自己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如此难听,他肯定是难以持续练习的。如果要我来教学生,我只要求他一种本领:自信。自信以后,弓子的控制能力会增强。在同等水平下,自信的弓子比不自信的强出不止一点半点。这是几天就可以把握的技能。掌握了这个技能之后,再去学空弦、音阶、练习曲不迟。
4、练习曲
要赋予练习曲以思想,把练习曲当成乐曲来演奏。赋予练习曲以思想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正因为其难,才具有相当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你可以藐视一切——也只有这个高度,才可以让学生把握凌驾与技巧之上的灵魂。我比较信奉“从上者中,从中者下”,立意高远一些,在技巧上即使做不到,也更容易把握中低级技巧。
举报
真是好人,把学琴心得都写出来了。
这些心得,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得到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止是技巧上会得到提高,在做人上也会有升华。所谓“德有多高,功便有多高”,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气功。
练习小提琴,会使自己在艺术的磨练中培养一种深邃的思想。所以我一直认为,小提琴不止是一件乐器,她也是思想和哲学的外化。技艺高超的大师,他同时也一定是思想家。
以下是引用梓臻在2004-5-25 3:32:09的发言: 这些心得,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得到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止是技巧上会得到提高,在做人上也会有升华。所谓“德有多高,功便有多高”,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气功。 练习小提琴,会使自己在艺术的磨练中培养一种深邃的思想。所以我一直认为,小提琴不止是一件乐器,她也是思想和哲学的外化。技艺高超的大师,他同时也一定是思想家。
以下是引用melanie在2004-5-25 9:32:37的发言: "指板会记住每个音",这么奇妙?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提琴是木质结构,而木头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
一把琴刚刚做出来的时候,其木质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只有经过严格的长期开发,用乐音来使细胞结构排列有序,才能使小提琴越来越具有美妙的声音本底。
在琴发音的序列中,指板处于第二个发音序列,直接接触了琴弦;那么,发音过程中,指板是最前沿的部分,经受着最强烈的音色冲击。如果拉出一个噪音,那么噪音对指板细胞排列结构的破坏是极大的。实际上,整个琴就是个微妙的录音机,而指板就是录音机的磁头。
一个直观的例子:女孩呵护皮肤是长期的事情(就如同对提琴长期的音质开发),一旦用了劣质化妆品(如同在琴上拉出一个噪音),皮肤将长期处于病态(指板的音质恢复,几乎不可能)。
——明白了吗?
可能有道理吧,不过需要更有力的论据,比如显微镜下木质的前后变化图。
不过皮肤细胞是活的,琴木的细胞已经死了。比喻是危险的东西,不能乱用呵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的琴,大部分音质都不错,但是拉到某一个音的时候总容易弄出噪音来——就在固定的位置上。这就是后果。
我曾经看过CCTV3播过一次中央音乐学院的弦乐四重奏,其中的第一小提琴总是在几个音上出噪音,动不动就是拉不出音,或者是拉出不该有的泛音。那次节目让我印象深刻。
另外,我的观点来自匈牙利的小提琴教育家卡托·哈瓦斯。他在教学的时候,那过学生的琴拉上一遍,就很神奇地指出他那个地方不对。他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他对学生的习惯很熟悉。
应该说,看过她写的《小提琴演奏的新途径》后,我得到了顿悟,小提琴在短短的几天里就进了一大步,以至于同学们都很奇怪。那是一本薄得仅有65页的小册子,但是对初学者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里边的思想,即使说给大师们听,应该也具有很高的立意。
小提琴的细胞不是死的,不然她就不会有灵魂。她的细胞是休眠的——纠正你的一个错误观点。
比喻是用来让你理解的,不是让你品尝危险的。
出现某个音拉出来的音色变质主要是琴体的共振现象引起的。因为琴本身(或整体,或局部)具有自己特有的固有频率,一旦要发出的音与这个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出现不想要的音色!
感悟固然重要,但缺乏依据的不科学的感悟是危险的!
经常使琴处于正常和谐的发声状态,对琴的振动变化是有利的。琴体的微观结构确实会由于振动而发生变化。不好的振动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意思就是说,对于特性(材料、结构、工艺、音色等)基本相同的两把新琴,经过两个不同风格的演奏家连续演奏几年后,这两把琴最终的音色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琴内部的微观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引起的!
琴的木质细胞当然已经死了,因为生命代谢已经停止。通常生死是对生命而言的,如果是说广义的生死就另当别论了。
出现某个音拉出来的音色变质主要是琴体的共振现象引起的。——这话很对。但是在小提琴这样具有复杂发音序列的乐器中,有一个环节不对,就会影响整个发音序列。特别是处于第二个序列(第一个是琴弦)——指板出现问题,那影响就更大了。
基本相同的两把新琴,经过两个不同风格的演奏家连续演奏几年后,这两把琴最终的音色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这正式因为不同的演奏者对于琴的音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不过,恶性影响,一次就足以破坏整个体系。
恩,比较同意和声。不过被你们说的,觉得我那把可怜的琴(虽然它很便宜),真是被我虐待啊,糟糠之妻!买新琴的人,不会有重婚的罪恶感吗?呵呵
搂主深谙提琴之精妙,佩服、佩服。
佩服楼主。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初学小提琴的人购买什么样的小提琴就能够满足练习和打基础的需要了呢?
谢谢,楼主,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调不准琴音
你可以教教我吗??
以下是引用梓臻在2004-5-24 18:34:00的发言: 1、选琴: 先买一把便宜的琴——不为别的,只为音色。在学会演奏出美妙音色的过程中,不要用好琴,不然会把好琴的音色毁掉。演奏者所演奏的每一个音,都会被指板“记住”,下一次重复演奏时,会被“播放”出来,影响正确的发音。所以,千万不要在掌握音质之前用好琴。
楼主提出的许多观点是较新的,也是很好的, 赞成楼主的观点:声音可以改变物体特性。这个理论在物理学上有。在楼房建筑上可以得到证实,有人住的楼房,有声音的存在,使用寿命较长,没有声音的楼房,结构会变松,寿命缩短。这足以证明声音能改变物体特性。 但第一条值得讨论,这一条我不能理解,也不太同意,请允许发言: 楼主认为:不用好琴,先用普通琴,只为求得好音色,因为指板有“记忆、播放”功能,会影响好琴的发音。---------------是这个意思吧? 我有大约两个地方不能理解:
1、我们首先假设指板有记忆、播放功能。但这个记性、播放是在两把琴的指板上,怎能认为会互相影响呢? 你所说意思是“先努力在普通琴上找到良好发音,再用好琴来实践”对吗?如果这个观点对的,那么它可以这样地引申为:“先在好琴上找到良好的发音,再用最好的琴来实践”-----------这不是费话了吗?或者反驳了“开始不应用好琴”了吗? 2、如果你所说的对的,“用声音不好的琴开始较好”,是否声音越差起到的作用越大呢?差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呢?
17樓的前輩, 我可參與發言嗎? 在'用声音不好的琴开始较好' 的問題上, 某程上, 我會覺得是對的, 我觀點是初學者在還沒
有對音色好壞辦別上有一定認知或感覺時, 何謂是'好' 的音色? 是需要長時間去聽不同琴的音色, 聽唱片錄音等過程去
陪養這個'品音'的能力的, 不知你認不認同, 在不算高檔的琴中, 盡量將此琴的音色發揮到最好, 也是學琴人在提
高音色上要求一個很好的手段, 對不對? 反過來, 若琴本身就很高質素的, 反而是不是會令人對音色的要求難以再提
高呢?
楼上说的不敢当,我只是初级老师。
你说的意思我明白,但我认为:一个有上进心的人,就应当把好琴当“坏琴”来练,不能满足于现状,对高要求来说,自己手中好琴就是“坏琴”,就是“坏声音”,这应当是“起点”的问题。不该人为放低起点。
从这点说,有能力买好琴的人,不主张用普通琴。应当从好琴开始,并努力再找到另一个“好琴”!
看来,这个问题还没讨论完。。
把琴刚刚做出来的时候,其木质结构是比较松散的,只有经过严格的长期开发,用乐音来使细胞结构排列有序,才能使小提琴越来越具有美妙的声音本底。
吉他上面也有这个所谓的方法,美其名曰:“开声”。不过这个是琴商的一种广告手法罢了。拿一把烂琴让海菲茨拉一百年,这把烂琴也变不了好琴。如果真能变的话,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琴还是小提琴三大制作家族阿玛蒂、斯特拉蒂瓦里、瓜内里制作的琴?如果真有所谓的开声方法的话,那世界上随便喊个木匠就可制作小提琴了,然后请小提琴家拉几年就成了好琴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广告联系| 粤ICP备12009865号粤公网安备 44051302000004号
GMT+8, 2025-4-22 18:12
Powered by Chinaviolin.NET